- 593.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8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考卷
高一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远望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的是《诗经》“六义”中的 ______手法。
【答案】 (1). 怅寥廓 (2). 献愁供恨 (3). 玉簪螺髻 (4). 比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情景默写和一般性默写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一般性默写要根据上下文提示默写,情景默写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共3小题4空,前两小题选自高中必修课文,既有一般性默写也有情景默写,后一小题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书写规范。答题时,特别注意“寥廓”“簪”“螺髻”的写法。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考查的是精准识记的能力,重在平时的积累,识记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名篇的整体背诵,理解大意,明确主旨。②注意句子中通假字、难字和异体字。③重点识记具有哲理的句子、对人生有启发意义的句子、文本中的中心句、观点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名句。答题时注意情景,根据情景回忆原文句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何乃太区区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答案】(1)代词,指两方中的一方,她(刘兰芝) (2)愚笨愚拙、狭隘固执 (3)雨(雪)过天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此类试题一般要放到原句语境中去解释,平时要多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和词语的特殊用法。
本题三个加点的词语分别选自《孔雀东南飞》和《阿房宫赋》,先看加点词语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位置,然后结合整句的含义翻译出该词语的含义,注意含义的词性要符合该词语所处位置的词性。“相”,本义是相互,这里偏指对方刘兰芝; “区区”有“数量少或不重要、自称的谦辞”等含义,这里由“数量少”引申为“没见识”“狭隘固执”“愚笨愚拙”等含义。“霁”有“雨后或雪后天空放晴”“比喻怒气消散”等含义,这里用其本义“雨后或雪后天空放晴”。
【点睛】常见多义文言词
1、要了解多义词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2、紧扣语境推敲含义。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准确地解释词语。
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⑦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⑧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⑨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⑩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⑪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⑤①⑥②④ D. ③④②⑤①⑥
5. 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联系上下文,第⑧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7. 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8. 结合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举例阐述“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现象。(不超过80字)
【答案】4. C 5. 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 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6. 证明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的审美习俗(或审美上喜欢“向后看”)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 7. B
8.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一生穷困潦倒,未能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此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看语段的整体内容,即人们审美上偏旧不偏新。其次就是要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横线前是观点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孤掌难鸣,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一呼百诺;横线后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横线上所给出的句群是举例论证。③句摆出例子,⑤句的主语应该是“新派人物夏瑜”,故③⑤应组合在一起;⑥句“随之”的“之”指代①句的内容,故①⑥应组合在一起;④句的主语应该是②句省掉的主语“新派人物”,故②④应组合在一起。综合以上分析,保持话题一致,句意连贯,所排顺序就是③⑤①⑥②④,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语境意义,即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出来的意义,一般回归原文语境理解,并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特别注意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和临时义。
本题“矿藏”是比喻义,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根据语境提示,答题区域在第④段,即“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提取要点归纳,便可知“矿藏”的含义是“知识分子身上可用来嘲笑的缺点和弱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对论证知识的深度把握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论证的必备知识,阅读文本时注意弄清论题、中心论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统辖的论据,论证方法的类型。
本题要求分析论据“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论证的观点,从原文段落来看,指向的具体区域是“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提取语句主干和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四个选项,A比对的区域是第⑥段,B比对的区域是第⑦段开头,C比对的区域是第⑤段,D比对的区域是第④段。其中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表达的是从孔孟开始形成了“以过去否定现实”的定势,并非“自古就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论证能力,兼考名著阅读能力。此类试题先列举出名著中的人物,然后论述该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被作品拿来“开涮”。
示例
《一件小事》中的“我”:“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脾气坏,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人力车夫”,思想低微、武断。在人力车夫的救助老妇人的行动中,“我”看到生活的希望和获得改造自己力量。
【点睛】语句连贯要求
1、保持话题一致。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保持结构、句式一致。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4、保持氛围(意境)的协调。选用句式或所给语段一般有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热情奔放,或悲凉伤感,或明丽愉悦,或冷落萧条。感情上或喜或悲,态度上有褒有贬。
解题时,要整体把握语段的情调和氛围,注意保持选项中的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其特征的协调性。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 “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11)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12)月醉了。
9. 第③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有何作用?
10. 第④段的划线句用了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
11. 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 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 “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 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 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12. 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9. 烘托出(衬托)出作者去品茶路上轻快、悠闲心情。
10. (1). 拟人(比拟)。 (2). 溪水柔顺、轻灵、缓缓流淌的特点。 11. AD
12. 以想象跨越时空,表达茶在我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表达作者对如茶般苦涩甘美的人生的领悟,增添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结构上与上文照应,前后勾连,令人回味。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通常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景物的特点,二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题干把景物特点已经点出,重点应放在作者心情上。抓住关键词句“洗得青碧苍翠”“点缀在万绿丛中”“素雅美丽”体会,此处景物描写透出作者的心情是“轻快、悠闲”,结合上文,这正是作者前往品茶路上的心情。综合以上分析,便可得出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作者前往品茶路上轻快、悠闲的心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弄清该句的写作对象,然后分析写出了何种特点,最后是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划线句的写作对象是小溪,抓出能体现小溪的特点的词语——柔顺、清澈、悠然,“轻吟”强烈地表现了划线句的修辞手法——拟人。综合以上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选项是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命制;考查的能力是“分析”“鉴赏”,有别于信息的筛选整合。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A项“浓墨重彩”错误,原文写鸟鸣只有一句“楼外山鸟清亮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谈不上“浓墨重彩”。D项“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错误。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是为了交代自己喜欢喝茶是受家庭(父亲)的影响以及“苦后甘来”的人生领悟;叙述故事是为了表达对山路上邂逅的孩童们的真心祝愿,对艰难却充满天真与憧憬的童年生活的感激与珍爱,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其余各项理解鉴赏正确。故选A、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句段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考虑的方向有:(1)思想内容,(2)篇章结构,(3)表达效果,(4)读者感受。答题时,注意所给句段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本题所给句段处于文章结尾处。从内容看,表现了茶在作者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表达作者对如茶般苦涩甘美的人生的领悟;在结构上,呼应了第⑥段关于茶的记忆;在表达效果上,运用想象联想,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在读者感受上,前后勾连,让人回味无穷,余味悠长。综合以上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点睛】紧扣内容与位置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考试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往往以分析句段作用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是全文行文思路的表现。句段形式有开头段、结尾段、中间段、插入段。对句段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思想内容上考虑。(1)联系本句(段)的含意,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或揭示了什么意思。(2)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态度。
2.从篇章结构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统帅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句段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3.表达角度。(1)看所给文字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2)有何表达效果。
4.读者感受。看句段文字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通常术语有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增强文化底蕴,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三、古诗文阅读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史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3.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14. 就诗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13. 古体诗
14. 划线两句意思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此处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达自己献身无门,报国无期的无限愤慨之情。本诗开篇四句以“涧底松”“山上苗”起兴,隐喻人间的不平。中间四句以“世胄”“英俊”所处身份地位作对比,形象生动,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结尾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由一般而至个别,引用典故,列举“金氏”“张氏”家族依靠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高官;而很有才能的冯唐,就因为出身微寒,头发白了仍不被重用。反映了当时用人的腐败现象,对门阀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左思与冯唐有着相似的遭遇,结尾两句表面上是为冯唐鸣不平,实则是引用典故自比,为自己报不平,表达了自己因门阀制度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无限愤慨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能力。古代诗歌体裁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本题可从朝代的角度判定,也可从诗歌句数判定。近体诗是在隋唐时出现的,本诗作者左思是西晋时的人,故可确定本诗是古体诗;近体诗只有四句或八句,而本诗有十二句,且不讲求平仄,故也可确定本诗是古体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首先弄清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全诗围绕该表现手法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形成文字。
划线句表现手法可以说有两种,一是用典,一是对比。但对比要结合上文两句诗来看。如若用典,除了此处用典外,还有“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也是用典;如若对比,整首诗歌通篇对比:“涧底松”“山上苗”一组对比,“世胄”“英俊”一组对比,“金张”“冯唐”一组对比。分析时要一一列出。作答时,首先指出划线句运用何种手法表达了何种情感,然后按照诗歌的层次结构进行赏析,指出所运用的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最后要回到划线句,深入分析其手法和表现的情感。注意语句通顺,层次清晰。
【点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独夫之心 (2)族秦者秦也 (3)使六国各爱其人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 本文的写作极具繁简之美。有时惜墨如金,如开头简写秦之兴亡,有时又用墨如泼,如对阿房宫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_________
18. 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①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②而复哀后人③也”句中标注的三处“后人”分别所指是:①指___________②指_________③指 ___________
19. 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的艺术手法,用意在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1)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此指秦始皇(2)灭族(3)假使(4)以……为鉴
16. 于是戍边的士兵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成了废墟。
17. 突出秦统治者的骄横与生活的奢靡,为秦因爱纷奢而亡作铺垫。
18. (1). 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统治者 (2). 唐以后之人 (3). 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统治者
19. (1). 借古讽今 (2). 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讽谏,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多以客观选择题出现,本题是主观试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含义,要重视一词多义的积累,特别注意词类活用现象,答题时注意把加点词语放回原句语境中仔细甄别。
本题中,“独夫”是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的统称,此处语境特指“秦始皇”;“族”,名词使动用法,灭族,使……灭族;“使”,连词,假如、假使;“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文言现象的翻译。同时注意整体把握句意,注意句子语气通畅,意思明白。
本题中,“戍卒”指戍边的士兵。“函谷举”是一个被动句,注意“举”要翻译为“被攻占”。“楚人一炬”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谓语动词,根据前后文补出;“楚人”特指项羽。“可怜焦土”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谓语动词,根据前后文补出;“可怜”,古今异义,可惜。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中心意思、表现手法的综合能力。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本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仔细甄别,体会文章结构层次安排的用意。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写秦之兴亡,惜墨如金;对阿房宫的描写,极尽铺陈之能事,用墨如泼。作者这样写用意在于通过两相对比,强调秦统治者的骄横与生活的奢靡,为后文得出秦因爱纷奢而亡的结论作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特别强调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含义。
本题标注的三处“后人”,一、三处含义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注意要指出“特指唐朝统治者”,因本文目的是讽谏唐朝统治者。二处“后人”是指“唐朝以后之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整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全文主旨,然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分辨其作用。答题模式一般为运用了何种手法,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抒发了)何种意思(情感),起到了什么效果。
本题中,《阿房宫赋》全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其用意在于借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消耗民力,不顾百姓死活,导致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点睛】文言文省略句的识别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参考译文:
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全面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撒种一片水仙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题记
面包,广而言之,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水仙花,以其意译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人,不能只为物质而生存。若是如此,那么人只是一具躯壳,一个只有五脏六腑,只有四肢再加一个头颅的“机器人”!是的,人不可能活着就只为物质,那么,就让我们撒种一片水仙吧!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是为得到一种精神。水仙花常开于四季,它的葱绿让它很适合作为盆景,永久收藏在心中。这便是一种精神,一种四季如春的愉快与蓬勃的精神。在你空虚之际,郁闷之时,闻一缕水仙的清香,看一片水仙的葱绿,听一曲水仙的赞歌,都可以让你精神焕发,这便是水仙精神所带来的奇异功效。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是一种态度。将面包换为水仙花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贪图物质享受的态度,又是一种不沉溺物质世界的态度,一种不留恋物质生活的态度。人们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结晶,回望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在将自己的心种满水仙后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唱响了多少绝唱!李白,一位家中极其富有的贵公子,年少便不贪图物质,不爱金钱却爱文学,年纪轻轻的他便游遍了大江南北,饮遍了各地的河水。造就了他万世的美名,传下来的是他的创作,是他精神的香气与霸气。他舍弃了万众青睐的物质生活,去自己内心的水仙花地里,享受一份宁静,超越一个自己,于是李白成就了另外一个太白,靠得是他的那一种纳天地于胸怀的态度,一种超越现实的态度。他整个人,洋溢着水仙花香。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为得是一种境界。汉武帝时的汉朝是强盛的,强盛的朝代不缺乏强大的人。张骞,一个响彻神州大地的名字,一个创造“丝绸之路”的人,一种神人境界的代名词。他出使西域,却被匈奴所掳夺,与国家一别几个春秋。在匈奴地区,他虽娶妻生子,却始终牢记自己是谁的儿子,自己是谁的儿子。他虽站在匈奴的大草原上,却时刻神游于祖国之间,时刻在他内心深处的水仙林里,呼吸属于自己的气味。这些气味守住了他,守住了他内心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让他对得起“张骞”,让匈奴们惭愧得无地置容,那么大的草原,竟守不住张骞。我想他们错了,因为守不住张骞,是因为他们无法动摇张骞心中的任何一株水仙。张骞如此,境界如此……
让我们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吧,为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让这些水仙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根,让我们的身体萦绕在水仙花香中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弄清材料的主旨,同时还要从审题立意的整体性原则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立意。
具体过程:
所给材料是一个比喻性材料。首先要对材料中的关键词“面包”和“水仙花”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而弄清该材料包含的寓意。“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面包”指的是“物质生活”,“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这句名言的寓意就是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立意:
1、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2、呼唤精神文明。
3、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4、呼唤人性的光辉。
5、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更要追求精神生活。
结构提纲:
文体选择:议论文
标题:水仙依旧在,只待为我开
第一段:引用材料中的名言,界定“面包”“水仙花”的内涵。
第二段:简单分析身边的朋友只追求物质的物质满足,导致生活品位低下,提出自己仍旧呵护着属于我的“水仙花”——文学
第三段:展示文学作家及作品给自己精神上积极影响。
论据:瑞典戏剧家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张爱玲的唯美——“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歌德——“谁不聆听诗歌,谁就是野蛮人!”
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柳永——“青春都一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海子的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四段:归结三段,文学这朵“水仙花”提升我人格,提升我的精神境界。
第五段:收束全文,回扣材料。再次点出用面包换作水仙花,提升精神境界,自己沉醉在文学世界。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
1、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荣辱》
2、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3、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比尔·盖茨。
4、人没有钱不能生存,活在当下完全不追求任何物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不是为了钱,物质而生存。
5、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泰戈尔
5、人类没有很好地认识他们的财富,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实力:对于前者,人们竞把它信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对于后者,人们又太不把它当一同事,对自己的实力太缺乏信心——培根
6、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7、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塞涅卡
事例素材
1、1950年,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钱拖累的失去了创作能力。福克纳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一团乱麻。为了拜托负债,他不得不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签约,为他们写剧本,尽管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
2、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最好方法。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个人已经重病在身,我们当然需要首先治病,放弃治病而给他大谈节操,那时可笑的。
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