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MB
  • 2021-06-04 发布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之艺术赏析课件(60张)

  • 6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 案 8  艺术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技巧和效果 专题三 突破散文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艺术技巧 ( 表达特色 ) 艺术技巧 ( 表达特色 ) 艺术技巧 ( 表达特色 )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 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 “ 享受 ” 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 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 的 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 这清香啊 —— 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乎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 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这一 层 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在 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 “ 半园 ” 的所在里。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 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 “ 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 ” 。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 “ 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 ” 般的衣香鬓影吧。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 “ 先生要进来喝茶么? ” 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 ( 小姑娘 ) 出来唤我。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 “ 且住为佳 ” 四字牌匾。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只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 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蔑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莲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 吃 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琮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 。 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一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 “ 安住 ” 吧 。 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连着一抹蜜色的光。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 这 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白居易诗云: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的消息。 ( 有删改 ) 1. 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 运用对比、排比、拟人、反复等手法,突出腊梅的特有的清香 。 ② 通过侧面描写 ( 烘托 ) ,突出腊梅的香清幽、沁人心脾 。 ③ 转用第二人称 “ 你 ” 叙述,赋予作品抒情色彩,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2. 画波浪线的语句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案  ① 运用一连串叠词,描写关于苏州糕点的各种感觉,色香味触俱全,声情并茂,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糕点的喜爱 。 ② 句式整齐而灵活,两个 “ 端上来了 ” ,两个 “ 是 ” ,以及 “ 可不是 ”“ 必是 ”“ 都是 ” ,将作者重逢苏州糕点的亲切、惊喜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 ③ 语言蓬勃热烈,有异于前文偏冷的色调,暗示情感由伤感转向欣喜。 答案 3. 综合全文,试从线索方面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征。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① 以时空转换为线索组织全文。时间由白天到暮色四合,空间由街巷到半园,脉络清晰 。 ② 同时以情感变化为另一条线索组织全文。情感由重逢的兴奋到沉醉愁思直至安定满足,层层铺展,过渡自然。 4. 根据全文,分析 “ 且住为佳 ” 四字在文中的多重意蕴。 答案  ① 体现半园自然环境宁静安逸,具有人文气息,适宜人安居 。 ② 表现对自然而人文、古老而梦幻、即使冬天仍富有春意的苏州城的怀念神往之情 。 ③ 反衬旅人漂泊心灵无处安放的境况,表现对现代人愤懑、疲惫、焦虑心理的反思,对人生理想安住的追寻。 答案 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佛 鼓 林清玄 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了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仿佛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蒙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但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然后钟声响了。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 听着这佛钟,想起朋友送我们一卷见如法师唱念的《叩钟偈》,那钟的节奏是单纯缓慢的,但我第一次在静夜里听叩钟偈,险些落下泪来, 人好像被甘露遍洒,初闻天籁,想到人间能有几回听这样美的音声,如何不为之动容呢? 晨 钟自与叩钟偈不同,钟声里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 “ 大悲殿 ” 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飚风 ……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 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抚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游子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 …… 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 鼓声 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 [ 注 ] 的境界了 。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 “ 神鼓童 ” 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 但气喘咻咻,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邪,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 最最 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 ( 有删改 ) 注  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 “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 五千个菩萨在寂静中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 “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后有法师赞叹 “ 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 。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运用多种手法,写出了佛鼓声的特点和繁多的变化,展现了佛鼓妙响云集,不可思议的魅力。 ① 运用通感 ( “ 以视觉写听觉 ” 或 “ 化无形为有形 ” ) ,将声音形象转化为雨、波涛、海啸、云等视觉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佛鼓声的特点;以触觉写听觉,用微风抚面状声音之轻柔 。 ② 运用排比,写出了鼓声的变化 。 ③ 通过 “ 我 ” 的感受的不同,写出了鼓声急切、优雅的不同特点。 答案 答案  “ 衬托 ” 或 “ 映衬 ” 。 ( 以叩钟偈、晨钟及神鼓童的表演衬托佛鼓 ) ① 叩钟偈:感动,心灵得到滋润 。 ② 晨钟:心灵得到洗涤,内心力量增加 。 ③ 佛鼓:单纯自然,使人内心平静,令人觉悟、震撼。 答案 6. 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 回顾反思 1. 做散文艺术技巧题常见的问题是概念混乱,一是 “ 表达特色 ”“ 艺术技巧 ”“ 表现手法 ” 等,二是如借代与借喻、衬托与对比等。这些易混的概念自己区分清楚了吗? 2. 判断要全,效果要实是做散文艺术技巧题的两个基本要求,自己在这两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它们?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 、 多向赏析:确定先后 散文艺术赏析题绝大多数为多向 ( 多角度 ) 赏析。这里就有一个多向 ( 多角度 ) 切入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考生最先感到困惑的地方。要确定从哪些角度切入,这些角度孰先孰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五种角度的常见排序。 艺术技巧的切入角度总共有五个: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它们常见的切入顺序为: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结构 。 2. 看题干。有的题干给出了大致的方向,如要求赏析语言或修辞方法,这样,则可在其内部分出再小的角度。如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风格四个小角度,修辞方法则可从手法的综合使用角度考虑具体的修辞方法。题干中如出现 “ 结合上下文 ” 等词语,则暗示要考虑结构问题,或其他特殊的手法。如果题干要求是宽泛的,则要视文字而定 。 3. 看文字。一看文字的多寡。如是全文,则切入的顺序为:表现手法 → 表现方式 → 结构技巧 → 语言特色 → 修辞方法。如是局部文字,如是一两句话的,则切入的顺序为:修辞方法 → 表现手法 → 语言,如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 “ 表达方式 ” 。 一般而言,文字越多,切入鉴赏的角度 越多 。 二看文字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 , 如描写 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方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正面描写 ( 肖神动心语 ) 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的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 “ 结构技巧 ” 。 二 、 技巧判断:先熟后生 确定了赏析角度,下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技巧的问题。判断的原则是 先熟后生,而得高分的关键在于 “ 陌生 ” 技巧的判断,几乎每道题都 有 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技巧。所谓 “ 陌生 ” ,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那么,如何判断准这个 “ 陌生 ” 的技巧呢? 1 . 要对常见技巧有个精准理解与熟练判断。如虚实结合技巧,不能仅理解为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还有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的意思 ( 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 。再如场面描写,或者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问题,这些看似 “ 陌生 ” 的技巧,如果平时多训练些,到时自然就不陌生了 。 2. 把握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3. 关键放在对文字的细读与理解上。 局部 赏析题带有文字少、技巧多的特点,要想全面、准确地判断出来,必须要精读、细读,因为这类题本质上是一种定点精读,只有读细、读透了,才能激活你头脑中艺术技巧的知识。精细阅读,要把握住 “ 四问 ” ,即从 “ 对象 ”“ 特征 ”“ 时间 ”“ 地点 ” 四个角度设问;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即关注句中的重要词语、结构方式、句间关系、句子位置 。 4 . 要全面掌握关于描写与语言的所有技巧。对描写技巧及语言的赏析,是最主要的考查目标,必须对描写的所有知识有个全面排查与系统梳理;对语言艺术中的音韵、构图与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的技巧因素,用词中的炼字、语体与辞藻方面都不可忽视。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 “ 很多人以为这两个穿绳孔是用来穿系饰物的,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 ” 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我觉得极不好意思,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 坐在对面,听他讲笛子的种种,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人的 恬淡祥和。有魄力有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不是开的 , 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与众物争持。 一曲 “ 牧童短篇 ” ,我最喜欢,叶老师以二胡替我伴奏。 想想还是该由牧童来吹,牛背上一挫一荡,那样的悠闲。日出而出,日入而入,鸡鸣桑树颠,落霞赶炊烟,好像岁月也在那儿踱来踱去,老也不走。 我是城市人,城市的悠闲是偶尔跳出来的休止符。总设法要把它消磨得值得回味,于是连那消磨的心情也是焦急的。我在这里吹,老师在一旁拉,光阴就匆匆地去了。 ( 选自钟晓阳《惜笛人语》,有删改 ) 1. 请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 答案  ① 通过想象的画面,传达出 “ 牧童短篇 ” 一曲的音乐特点 ; ② 化用诗文,文字典雅,营造出意境美 ; ③ 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盘桓与绵长 ; ④ 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南区是新城区,大道通衢,楼宇林立。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那里的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 “ 北京平 ” ,还有用红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看上去足有百余户人家。巷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用手搂着车闸。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裸露着沙砾。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打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日复一日。 巷口偏南处有一幢东西狭长的院落,入夏后小叶杨树探出墙头,在晨风中低声细语。院子里是几间低矮老旧的平房,木框玻璃窗擦拭得光洁可鉴。房前屋后虽很狭窄,却栽种着菠菜、白菜、小葱等应季菜蔬,窗台上摆满了不知名的草花,温馨恬静。再往深处看,里院堆满废旧物品,一捆捆旧纸板、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摆放得井然有序。一对年轻夫妻正忙活着分类包装旧物。早上五点多,男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抹黑才回;女的在家里分拣整理废品。清晨丈夫外出,妻子总要倚着院门目送他骑上三轮车。暮色降临,巷子里一片漆黑,小院门楣上总有一只奶黄色的门灯亮着,给丈夫照着归家的路。 春夏之交的一天,外面狂风暴雨,小巷里忽然断电。妻子将整理好的废品苫上防雨布,开始担心丈夫归家途中是否会淋着雨,道路是否湿滑。忽然想起去年丈夫收废品时收到一只从前乡下人用的 “ 马灯 ” ,既防风又防雨,赶忙找了出来,又到邻家要了点柴油,麻利地做好灯捻,点亮后挂在了院门上。 疾风暴雨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了无尽的力量 。 ( 选自王本道《小巷幽幽》,有删改 ) 2.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答案  ① 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渲染出灯光的温情与力量 ; ② 借物抒情,通过灯光表现了妻子的期盼,寄托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 ; ③ 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结构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 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煽动更为微妙的颤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浪。 比如东晋时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是如此拥有动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 ( 选自向以鲜《怀乡的胃 —— 秋风中的张翰事件》,有删改 ) 3.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独特,请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  ① 比喻:用长河来比喻历史,用风浪比喻灵感,语言生动形象 。 ② 比较:用感喟和痉挛与蝴蝶翅膀的扇动相比较,说明颤栗的微妙 。 ③ 用典:用 “ 蝴蝶效应 ” 的典故写出了张翰事件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 三 、 分析效果:具体实在 1. 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 “ 生动形象 ” 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要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 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书面解答时,要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 。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与内容结合问题。如何结合呢?最主要的 一点是 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语 ( 核心信息、关键词语有时不在画线文字中,而是在它的上文或下文 ) ,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之中。这样做,可以使具体材料与观点水乳交融。如下面一题 : 请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 “ 嗯呀 —— 嗯呀 ” 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 的 “ 游泳老师 ” 。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 “ 牛刨 ”“ 蛙泳 ” 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对 这道题,有考生这样赏析: 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水牛是泅渡的高手,而 “ 我们 ” 与水牛相处分外愉快。 这样的解答过于简略,虽然多少体现了赏析的 “ 要素 ” ,但是解读尚未到位,且缺少具体的分析内容和相关佐证 。 下面是来自考生的满分答案: “ 游得很慢 ”“ 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 ” 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牛熟识水性,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怀念; “ 快捷 ”“ 用力划动四肢 ”“ 得意 ” 等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 幅 水牛游泳图,极富表现力,很能感染读者; “ 跟着水牛学游泳 ” ,通过 “ 我们 ” 的动作描写,表现水牛与人相处融洽的景象,一幅牛铃叮当的农村田野图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在这个答案中,考生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并引述于分析过程中,边引述边分析,具体描述与概括分析自然融合。这样的赏析,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个星期以前,我到 s 省去旅行,坐的是三等车。我是一个三等车的拥护者、崇拜者。 三等车,严格地说,完全是一个中国小社会的缩影。没有房间的限制,大家都好像坐在一座大厅之中,享受着平等的待遇,打破了一切界限。这里面有到各处去收账或运货的商客。在火车中,大概要算三等客人最能欣赏风景了,他们的车窗永远大开着,一方面可以放进来一些凉风,一方面便有美丽的风景片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开演。 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有点像老僧的入定,但比他更来得颓唐。在家里徐徐脱鞋登榻的那种安闲,车上是找不到的。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事情自然是出于无心;被对方轻轻一推,随即醒来,连声道歉。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一点,便蜷着腿,怕阻止了行人的前进,用小手提皮箱当枕头,发出了并不轻微的鼾声。一到停车的时候,车身突然震动,大家都怕行李的遗失,无一人不自梦中醒回,而且睁大了惺忪的眼睛。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 “ 到了 ×× 了么? ” ( 选自蹇先艾《三等车中》,有删改 ) 4. 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 “ 趣味 ” 的? 答案 答案  (1) 选取典型场景,如昏暗的灯光、困惫的神情、谨慎的睡姿、醒后的反应等,真切地再现三等车内的实景,充满生活气息 。 ( 2) 采用朴素细腻的语言,准确传神地摹画出人物的动作情态,亲切而有味。 ( 言之成理即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②“ 看,野菊花! ” 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 ③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 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 , 洒 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④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⑤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 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 “ 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 ” 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 ⑦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 选自罗捷媚《都市里的野菊花》,有删改 ) 5. 文章第 ③ 段和第 ⑤ 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答案  不同:第 ③ 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绘其外在美 ; 第 ⑤ 段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 好处: (1) 第 ③ 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 ; 第 ⑤ 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做铺垫 。 ( 2) 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 “ 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 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 。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 —— 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 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 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 从 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 —— 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 “……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 “ 好好好!太好了! ” ( 选自莫言《朗读与呐喊》,有删改 ) 6.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 ( 让人如闻其声 ) ,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 ( 2) 朗读内容与 ( 朗读 ) 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 ( 3) 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 ( 4) 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