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38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
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
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
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如 2018 年高考浙江卷第 14 题。(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
此种考查方式。(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 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
课标全国 II 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
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 一词多义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修:编纂,编写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担忧,忧虑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的确
D.数罟不入洿池 数:很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D 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传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
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
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
2
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
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
“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
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
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
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馀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
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
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
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
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
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
千人,获牛羊万馀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
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
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帝闻大惊,使太中大夫赠歙中郎将、征
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豫:同“犹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然之 然:认为……正确
B.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发:拆掉,毁坏
C.使刺客刺歙,未殊 殊:死
D.延见歙,因伏悲哀 伏:隐藏
【答案】D
3
名师点睛
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
辨析一词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境检验法。一个词语有再多的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也只能有一个义项,所以对该词语所处语
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义项逐个代入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检验每个义
项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意义上能否做到前后连贯、上下贯通。如第 2 题中的“发”
“殊”都是根据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确定其意思的。
2.语法检验法。古代汉语同样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因此,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个词语的词性就应该是
固定的。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来判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对词语的义项做出准确的辨析与选择。比如
一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处在宾语前时,就应该是动词,就只能选择它作为动词时的那个义项。
3.相似比较法。将多义词所在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回忆与
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我们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考向二 通假字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 项,“冯”通“凭”,乘。B 项,“蚤”通“早”。D 项,“唱”通“倡”,倡导。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衡·幸偶篇
4
王 充
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并时遭兵,
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隐蔽幸,中伤不幸。俱欲纳忠,或赏或罚;
并欲有益,或信或疑。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学#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
不幸也。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蝼蚁行于地,人举
足而涉之。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
曰幸草。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气结阏
积,聚为痈。溃为疽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蜘蛛结网,蜚虫过
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
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此类也。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孔子曰:“人
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立岩墙之下,为坏所压;蹈坼岸之上,为崩所坠,
轻遇无端,故为不幸。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
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又曰:
“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故
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
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原文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被:遭受
B.颜回蚤夭 蚤:通“早”,早早地
C.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趋:趋向
D.无德薄才,以色称媚 薄: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其中涉及通假字。A 项,由后面的“蔽者不伤”可推知,
“被”解释为“遭受”正确。B 项,“蚤”解释为“跳蚤”肯定讲不通,联系《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再结合下文孔子说的“不幸短命死矣!”可知,这里的“蚤”是“早”的通假字,指的是
5
时间,译为“早早地”。C 项,“趋”如果解释为“趋向”则与“而疾行”在逻辑上讲不通,从语境上来看,
这里的“趋”应解释为“礼貌性的小步快走”。D 项中的“薄”与“无”位置相同,语法功能相同,在意义
上也是相近的,故解释为“少”正确。
技巧点拨
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是能准确找出通假字,那么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
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
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这个时候,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
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
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该通假字的本字的词性可能与前后成分的搭配非常得当。如
第 2 题 B 项中的“蚤”解释为“跳蚤”时不可用来修饰动词“夭”,只有它的同音字“早”才能修饰“夭”,
表示“夭”的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孙弘传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
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
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
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
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
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
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子度嗣为平津侯。度为山阳太守十馀岁,坐法失侯。
6
(选自《史记》,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让谢国人曰 谢:拒绝
B.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擢:提拔
C.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倍:加倍
D.坐法失侯 坐:因为
一、【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
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
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
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
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
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
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
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
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
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
《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
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7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
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
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
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
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二、【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
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
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8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
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9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
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闯关检测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 项,倍:通“背”,违背。
高考链接
一
1.A
2.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
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 项,一个“于”为
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 项,一个“所”为所字结构,
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
寻”。
3.C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 项,李戴,效
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4.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
10
两卷
5.(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
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
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
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
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
二
1.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
“改变”,而非“交换”。
2.C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
“……的人”。
3.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4.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
的祸患。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
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
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5.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
间遍布全文。D 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
11
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学#
6.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
意也,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