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50 KB
  • 2021-06-04 发布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下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 27 -‎ ‎③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2.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 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 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 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7 -‎ ‎ 苏轼文艺成就虽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有巨大影响,是一个重要人物。‎ B.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深刻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C. 苏轼虽然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在其心中仍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 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比较平和,不像苏轼那样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B项,答非所问,该项表述的是苏轼的个性和思想,而不属于“文艺史上的意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即“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这一点是苏轼的独特的地方,而不是他与杜、白、韩等士大夫一样的地方。‎ 故选B。‎ ‎【3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王安石的思想比较平和,没有破坏性。相关语句是: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 27 -‎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 27 -‎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 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 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 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 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5. 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跟随作者的游踪,感受作者笔下雨天西溪的野趣,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每空答题字数不超过15字)‎ 游踪: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 → 车览沿山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 → 船上欣赏摇船少女 ‎ ↓ ↓ ↓ ↓‎ 野趣:感受到________ → 感受到 ____→感受西溪回环和秀美 → 感受到_________‎ ‎6. 大志和小志就这篇游记的构思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 大志:本文只要写西溪的晴天景色和雨天景色就可以了,第一段写西湖景色不是离题了吗?我认为去掉该部分,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更突出。‎ 小志:不,我认为该保留, 。‎ ‎7. 根据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点。‎ ‎(1)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2)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答案】4. BD 5. (1). 恐怖不安和清茶涤荡相映成趣; (2). 景色空明青翠; ‎ - 27 -‎ ‎(3). (从留下)乘船赏景; (4). 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 ‎6. ①将西湖湖光山色的整齐小巧与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进行对比,更突出西溪景色的够味儿;②表现众人对西溪景色的神往之情,使情感跌宕起伏,充满情趣;③引出下文对游览西溪的记叙。 ‎ ‎7. ⑴ 运用比喻(或通感)的手法,形象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和柔和情调。‎ ‎⑵运用夸张(或叠词)的手法,表现了西溪的晴明浩荡令人荡气回肠。‎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B项,“表现出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不正确,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D项,分析不当,错在“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这个地方,其实作者前后的笔法不同,雨中游西溪主要是写景状物,而晴日游西溪则是写人记事。‎ 故选B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通读文章, 了解文章大意。文章第一自然段段交代了游西溪的原因;第二三段介绍了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下意识里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但是两杯清茶之后内心自然清净,故第①处横线可填:内心的恐怖和清茶的涤荡相映成趣。第四段坐车领略了沿山大道的景色,自是一派空明青翠,微雨朦胧,故第②处可填“空明青翠,微雨朦胧”。第⑤段描写从留下上船,所欣赏的特殊景致,感受它回环、古怪的秀美之色,故第三处③填:(从留下)乘船赏景;第六段描写在船上欣赏摇船的少女,故第④处感受竹西歌吹般的闲情;第七段弹指楼上做好评;第八九段略写了晴天西溪的景色。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精巧的构思,品味作者行文匠心的能力。题干是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出对文章第一自然段构思的探讨。大志认为第一段写西湖景色离题了,应去掉该部分,从而突出文章主体——“西溪的晴雨”。小志的回答,从题干给定的语境来看,他是不同意大志的观点,认为应该保留第一自然段。因为:文章第一段写西湖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游西溪的原因;写西湖“太整齐,太巧,不够味儿”是为了衬托出后文西溪晴雨景色的变化多姿,更能突出体现西溪的景色之美,也为突出了一行人游西溪时情感的跌宕起伏做了铺垫。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妙处),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的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第(1)“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这个句子描摹的其实摇橹的少女姿态和动作,“大”“圆”“曲”是外在的特点,是人的视觉,而好似“进行软调”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这其实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传神笔法形象地再现了摇橹少女姿态的优美动人,令人神往。第(2)句“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这句话前面的语境是:从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画线句是描绘的是见到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的景致之后的感受和体味。“飘飘然”“浑浑然”都是形容词的叠用,大意是飘悠悠、乐淘淘,陶醉奇迹,其乐无穷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西溪的晴明浩荡的喜爱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文言文阅读 - 27 -‎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挟飞仙以遨游 D.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越国以鄙远 ‎ ‎④顺流而东也 ⑤掠予舟而西也 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 27 -‎ ‎ 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⑨西望夏口 A. 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B.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⑨‎ C. 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D. ①⑦/②③⑨/④⑤/⑥/⑧‎ ‎10. 下列句子中,按文言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大王来何操? ③而今安在哉?‎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何为其然也? 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④/②③⑤/⑦⑧/⑥⑨‎ B.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C. 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D. ①④⑨/②③⑤/⑥/⑦⑧‎ ‎11.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 古人纪年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壬戌”是用的干支纪年法,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元丰五年”则是用的年号纪年法。‎ C. 古人常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那天称“朔”。‎ D.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斗牛,即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答案】8. D 9. B 10. A 11.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第一个“之”,动词,往、到达;第二个“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 - 27 -‎ B项,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从。‎ C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D项,两个“所以”均表凭借,可译为“用以、用来”。‎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 ‎“小”,形容词活用作意动,“以……为小”; “侣”“友”都是名作意动;“鄙”是名作意动,把……当做边邑; “顺流而东也”的“东”,“掠予舟而西也”的“西”,“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的“爪”都是名作动,可分别译为:东走、西去,用爪子抓;“愚”,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见”动作名,所见的景象;“西望夏口”的“西”名作状,向西。综合以上分析:①⑦为一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包括意动、使动);②③一组,名作意动;④⑤⑥都是名作动;⑧是动作名;⑨是名作状。‎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 该题的句子归类如下:(一)定语后置句: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和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正常语序是“以为凡是州有异态之山水者,皆我有也”和“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 ‎(二)宾语前置句:②大王来何操?③而今安在哉?⑤何为其然也?正常语序依次是“大王来操何?”“而今在安哉”“为何其然也?” ‎ ‎(三)状语后置句: 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依次是“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四)被动句: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标志是“见”)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标志是“于”)。‎ 故选A。‎ - 27 -‎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C项,张冠李戴,“晦”“朔”弄反了,正确的表述是: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月末那天称“晦”。‎ 故选C。‎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27 -‎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 27 -‎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7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 “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 “庐陵萧君圭君玉”,这个称呼依次对应的是籍贯(庐陵)、姓氏(萧)、名(君圭)、字(君玉)。除了这些称法,古代称人还可称官职、封地、郡望、号、谥号等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 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 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5. 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12. C 13. A 14. B ‎ ‎15. (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2)这就是治学之人不可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择取(资料)的原因。‎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浪线句的译文: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 27 -‎ ‎“人才”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故排除A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是对称句,言下之意朝廷内外出现“人才荒”的现象。面对人才奇缺的现状,王安石认为这对北宋的政局、边疆的安宁都有很大影响。即“社稷之托”“封疆之守”两个对称句的前后要断开,王安石的意思是国家社稷、封疆戍守都需要人才,不能总是寄希望于上天的庇护,所以王安石痛心疾首告诉皇帝“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没有丝毫地忧患意识呢?故应在“久以天幸为常”之后断开,从而排除B项。‎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应改为“平辈或尊辈 ”。‎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表述错误,原文为“大抵皆庸人”,即大多是庸俗之人,选项表意绝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当国”,掌管国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副词,大概、大致;“祖”,动词,效法、尊崇。‎ 第(2)句采分点:“所以”,译为“……的原因”;“学者”,泛指治学、求学的人;“慎取”,谨慎选取;“此……也”,判断句。‎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 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 - 27 -‎ ‎ 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 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游褒禅山记》节选译文:‎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 27 -‎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6. 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17.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6. 从视觉和嗅觉写景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物描绘的有动有静,有色有香。 ‎ ‎17. 拟人,“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暗示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上阕三四两句中,第三句“翻空白鸟时时现”是从视觉写景,第四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从嗅觉写景;“白鸟”是动静,“红蕖”是静景,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第一问考查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用“殷勤”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问中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三更雨,让作者得到了一日的凉爽,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从题目中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三更的一场雨让自己暂时得到凉爽,写出了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批评。‎ ‎(3)王羲之《兰亭集序》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了兰亭集会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3)苏轼《赤壁赋》里客人认为生命短促、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 齐彭殇为妄作 (3). (2)一觞一咏 (4). 亦足以畅叙幽情 (5). (3)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虚诞”“彭殇”“觞”“畅叙幽情”“蜉蝣”“渺”“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第Ⅱ卷 表达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______________,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______________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____________,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景情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____________,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 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 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 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 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 27 -‎ C. 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 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 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 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 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答案】19. C 20. A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成为……机会”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应改为“提供了绝好写作对象”。‎ D项,语序不当,“我国”应移至句首。‎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补写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和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本题所填句子是引领下文,通过下文内容可知先写文人,再写景色,故排除BC两项;D项语言平淡无神,不符合本文特色,故排除D项;‎ A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联作用,且语言凝练有力,符合文本内容。‎ 故选A。‎ - 27 -‎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本文中指时间的推移,故填“时过境迁”。‎ 第二空: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通过文中“如”字可知此句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故填“身临其境”。‎ 第三空: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受约束。从前句“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可知这里指“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故填“放浪形骸”。‎ 第四空: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本题中“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是“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故填“至理名言”。‎ 故选D。‎ ‎22.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母)‎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巅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_____,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余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______。‎ A. 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 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 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 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答案】DCA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 - 27 -‎ 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在分析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语意的能力.学生要具备分析句群的能力,在搞清句与句、句群与句群的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准确概括出语段的层意了。‎ 第一空,前文是“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后文转为论述结构上的特点,因此,此处应是对前文的总结,是强调字体之美,故选D。第二空,前文的“不求”与C项中的“强调”相互照应,故选C。第三空,前有“筋骨”“血肉”,与之相照应的是“秉性、精神、风仪”,故选A。第四空,前文“异字异构,同字别构”说的是字的构成,即运笔的方法,故选B。‎ ‎23.请根据你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巴黎圣母院》就集中体现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例如: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她(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 (2). ②她(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 (3). ③弗比斯虽英俊潇洒却风流卑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和补写语句的能力。对于名著首先要有宏观地把握:故事结构脉络,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作品的主题思想等等。从补写的角度看,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题是一段关于《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创作原则的一段说明性文字。横线处前面的文字是“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的对比,这是外貌上的对照;第二处、第三处肯定要选与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相对应的丑陋的人物,这需要对作品情节、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弗比斯作为弓箭队长外在英俊,但其实是一个伪君子,相对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他显得轻薄浮浪、玩世不恭;而主教弗罗洛更是一个披着宗教神圣外衣,内心奸诈狠毒的人。考生只要以爱斯梅拉达为参照点,选取小说中代表丑陋(假、恶、丑)的人物与爱斯梅拉达之真善美形成对比即可。‎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七、写作 - 27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请以“为青春着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例文:‎ 为青春着色 日历一天天地揭过,转眼间,我告别了那段难忘的时光,踏进了多姿多彩的十六岁的大门。当脸上长出了青春痘,当笔下流淌出多愁善感的小诗,当心中有大干一场的冲动时,我意识到:青春已来到。于是,我开始思索:青春究竟是什么呢? ‎ 有时,青春是一杯香浓的咖啡,只有细细品尝,才能领悟到青春的味道;有时,青春是一簇沁人心脾的鲜花,只有静静嗅闻,才能体会出青春的芳香;有时,青春是一首轻快的音乐,只有陶醉其中,才能感受到青春的旋律;有时,青春是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方,只有仔细琢磨,才能参透青春千变万化的奥妙。 ‎ 其实,上苍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五彩的画笔,让我们自己调配出心仪的色彩。红色,奔放热情,代表激情活跃的青春;白色,单纯而圣洁,代表经受不起一丝污染的青春;金色,灿烂辉煌,受人瞩目,代表活泼善动、内心充满阳光的青春;蓝色,宁静而清新,象征着海洋和苍穹,代表理智的青春;紫色,高贵典雅,代表梦幻而又富有魅力的青春。 ‎ 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我的选择?我不知所措地环顾四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在羊肠小道上散步,你可曾找到过两块形状完全相同的石块?在森林中徘徊,你可曾发现过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然已有颜料供你选择,何不为青春添上真正属于自己的色彩? ‎ 上苍赋予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和独一无二的灵魂。是太阳,就应该发光发热;是雄鹰,就应该展翅蓝天;是高山,就应有山的坚韧;是大海,就应有海的浩瀚。这便是青春的本色。 ‎ - 27 -‎ 或许,晴朗的天空偶尔会下一场雨,但那也是一场七彩的太阳雨。青春中的我们,有快乐,有失意,有欢笑,有泪水,这是我们成长的足迹。青春的颜色是赤橙黄绿,阳光下,我们的生活应该七彩斑斓。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青春的赐予;无论是甘甜还是苦涩,都是青春的真实——没有人安排,没有谁主宰,如果你愿意,你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你。从来没有与生俱来的命运,一切靠你自己,你要用自己的双脚在青春的荆棘间走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来。 ‎ 让我们握住手中的画笔,为自己的青春着上绚丽的色彩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青春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青春里缺少色泽,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青春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青春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青春着色,就是让青春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青春的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青春有个性化的感悟…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青春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青春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可以抒发青春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青春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青春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从反面写消极的内容。‎ ‎(1)从“色彩”的释意②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青春、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可以列举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青春意思的理解作很具体的诠释。 ‎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青春着色,保持青春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上还是殊途同归,与上述立意其实是一致的,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 ‎(3)从“色彩”释意①过渡到释意②,来写自己对青春的理解与面对青春的态度,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青春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这个立意,写议论文较难,写记叙文、散文相对较容易一些。可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27 -‎ ‎【点睛】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2)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3)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4)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都可以写。题眼就是标题中的关键信息点,是确定文章立意的重要依据。命题作文的标题大致可分为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关系式标题和喻体式标题等五类。(1)词语式标题。词语式标题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如“习惯”、“尝试”、“安”、“和”、“让步”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就是立意重点。审题立意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如“让步”,其内涵和外延应是在发生争执时部分或全部地放弃自己的意见或利益,因此,立意时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从长计议、以退为进的处事智慧和致胜方略,可以把让步作为一种胸无主见、丧失立场、失却个性的表现,也可以运用辩证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非原则问题上应主动让步,感召对方,实现双赢;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对不退让,坚持到底,争取胜利。(2)短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是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心灵的选择”“快与好”“留给明天”。这类文题限制性更多,审读题眼尤为重要。如“心灵的选择”,作出某种选择不是题眼,面对选择时,“心灵”产生的触动、斗争,选择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才是题眼,因而是文章立意的重点。(3)句子式标题。句子式标题常常以一个观点式的形式出现,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枝一叶一世界”“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等。一般说来,观点式标题的立意重点比较容易把握,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立意的中心,只需要把着眼点放在寻找典当的论据来证明文题,或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诠释文题。(4)关系式标题。关系式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构成,概念之间形成某种关系。面对这类文题,首先要认清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三者之间似乎没有轻重之分,但细细琢磨,却并非并列关系,“树木”决定“森林”,“森林”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影响“树木”和“森林”,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因此,确定这个文题的立意重点有两种:一是抓住这三者互为因果的关系来谈,一是以其中某一概念为主,兼及其他,如结合现实,重点论述“树木”(个体)对“森林”(集体)和“气候”(社会)的影响和作用。(5)喻体式标题。喻体式标题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考生对应补充,把喻体具像化。如“凤头、猪肚、豹尾”就是一个典型的譬喻性标题,古人用这六个字来谈写作,推广开去,生活、学习、事业、人生皆是如此。“凤头”喻起始阶段,强调好的开头,打好基础,迈出关键的一步;“猪肚”喻中间历程,强调充实丰富,脚踏实地,创造辉煌;“豹尾”喻结束阶段,强调善始善终,画上圆满句号。将喻体形象化后,再用来观照学习、事业、生活、人生,或就其中一个阶段下笔,兼顾其他方面,应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