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二)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女排逆袭”展现精神的魅力 何鼎鼎 这是“逆袭”,更是“进击”。‎ 中国女排的里约之旅,在北京时间21日上午以一枚金牌画上圆满句号。小组赛接连失利,跌跌撞撞才晋级;交叉赛越战越勇,一路拼搏终夺冠。正如美国媒体的评论:中国队证明重要的不是怎么开始比赛,而是怎么结束比赛。‎ ‎“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这是老女排留下的遗产;“打一分算一分”“一分一分咬下来”,这是新女排写下的精神。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奋斗,才弥足珍贵。曾振奋整个国家的中国女排,再次用一次跌宕起伏的夺冠,振奋了我们的精神。‎ 有人说,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而在最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这恰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竞技体育本来就不仅是身体、技巧的比拼,也包含“精神力”的较量——有赛场上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更有赛场外向着梦想默默的坚持。郎平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的确,“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一点一滴的艰辛付出凝铸出来的。有记者就观察到,女排队员在训练局很少能碰到其他运动队吃饭,因为她们来得最早,练得最久,结束最晚。‎ 无论赛场成败,“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到成绩滑坡陷入低谷,中国女排始终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从起步到巅峰,从巅峰到低谷,从低谷到崛起,从崛起再到巅峰,中国女排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坚持着,30多年来,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让人看到了不畏竞争、永不言败、执着坚持的精神魅力。‎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有机会,有舞台,但也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实现梦想;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维艰之时,更需要打起精神、振奋意志。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无论我们怎样改变,那种理想主义不能丢,那种创造历史的精气神不能变。正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精神,弘扬这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宝贵的“精神力”,才能写下更灿烂的诗篇。‎ 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而得,没有一个冠军无需风雨洗礼,恰如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会“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但是,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未来再远、梦想再大,也终将抵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 ‎ ‎ ‎ ‎6.“女排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 ‎ ‎ ‎7.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答: ‎ 答案精析 ‎5.首先指出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获得金牌是“逆袭”,更是“进击”;其次分析“女排精神”的实质及其来源;接着分析我们需要“女排精神”的原因;最后强调在挫折中前行,勇敢拼搏,终会实现梦想。‎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次大意。前两段是第一层,论述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的比赛情况,指出其夺金是“逆袭”,更是“进击”;第三至六段是第二层,分析“女排精神”的实质及其来源;第七段是第三层,联系现实分析我们为什么需要“女排精神”;最后一段是第四层,指出如何才能实现梦想。‎ ‎6.实质:在最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表现:拼尽全力去接每个球;咬住对手,每分必争;刻苦训练,艰辛付出;永不言败,执着坚持。‎ 解析 第一小问,抓住第四段中的“在最艰难的时刻……或许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即可得到答案。第二小问,梳理全文,寻找与之相关的句子,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如从第三段中的“‘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这是老女排留下的遗产”“‘打一分算一分’‘一分一分咬下来’,这是新女排写下的精神”,即可概括出第二小问答案要点。‎ ‎7.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只有正视困难,坚守梦想,经过挫折的洗礼,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解析 文末画线句子是个比喻句,“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比喻人生的坦途,“泥泞”“沼泽”“丛林”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磨难。再结合文章中心分析可知,画线句是说,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正视困难,在挫折中努力前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粉丝经济”正在打破着什么 钱 好 日前,少年偶像团体“TFBoys”的成员王俊凯过生日,粉丝专门请来美国当地舞团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快闪”表演,并包下时代广场11块LED大屏为偶像庆生。“粉丝经济”以这样一种高调的方式,再次引起世人注目。‎ 如果仍然从传统的追星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实在疯狂到令人无法理解。但有研究者指出,相比以往一味地购买明星周边产品、跟在偶像身后“围追堵截”,这一事件实际上预示了“粉丝经济”正在经历的新变化,今天的粉丝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说:“过去,人们常用‘脑残粉’来形容追星的盲目,但这个词语已不适用于现在的粉丝了。”他以“韩粉”举例表示,这在人们的印象中,曾经是一个对韩国明星狂热崇拜的群体,但“95后”“00后”的“韩粉”会主动对明星提出要求,对经纪公司施加压力,不许他们在言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有任何侵犯。这份理智背后,固然有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作为普遍接受良好教育的独生子女,这些粉丝往往更独立、有主见。‎ 同时,在孙佳山看来,新一代粉丝有着“真实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粉丝崇拜完美的明星形象,这种追求也导致了他们的不理性。所以刘德华结婚的消息公开后,会出现粉丝自杀的极端情况。”但是,完美型明星对今天的粉丝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年轻人更喜欢与自己接近的,有“伴生性”、真实感的明星,诸如鹿晗、吴亦凡等新一代人气偶像皆是如此,粉丝一步步见证了他们出道后的成长历程,也乐于看到他们分享日常生活的点滴,甚至偶像的缺点也会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里约奥运会期间,傅园慧率真可爱的言谈为她赢得数百万粉丝就是“真实消费”的一个鲜活案例。正是对真实感的追求,让新一代粉丝远离了“迷信式”的盲目追星,对偶像能有更加理智的平常心。‎ 粉丝们的“惊人手笔”,远不止“承包”时代广场这一桩。在偶像生日当天包地铁、包飞机都是近两年的寻常事。更多粉丝为偶像承担起了宣传、公益等活动。王嘉尔的粉丝集体为他购买某知名视频网站的广告;鹿晗的粉丝则在《重返20岁》上映期间在影院包场,请养老院的老人免费观影;黄子韬与经纪公司解约后一度面临形象危机,其粉丝主动以他的名义向埃博拉疫病区捐款,还筹建了一片公益森林,帮助他重塑形象。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追星,今天“粉丝经济”已然能够替代传统的经纪公司,进行偶像的包装、宣传工作,拥有了强大的能量。‎ 面对这股巨大的经济、文化、社会力量,相比用固有思路一味批判、压制,简单的“堵”和“批”已然不合时宜,如何真正理解、对话背后的群体,并合理运用这股能量,是更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波轰轰烈烈的“粉丝经济”,很大程度上正在推动新旧两种明星制的更迭——在20世纪的传统明星制中,电影、电视是主要的晋升途径,因此,传统的明星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垄断性和排他性,而建立在“粉丝经济”基础之上的全新明星制,为众多三四线演员、艺坛新秀,乃至“网红”,提供了成为明星的机会。比如鹿晗在成为大众熟知的偶像之前,已经作为演唱团体“EXO”的一员,拥有无数拥趸。换句话说,电影、电视不再是造星的唯一途径,“粉丝经济”为更多普通艺人的成名降低了门槛。‎ 不得不承认,当下一些依托“粉丝经济”走红的新生代偶像,接替了传统大牌明星的位置,继续享受着“天价薪酬”,资金泡沫也是“粉丝经济”时代文娱行业仍需警惕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合理利用粉丝的能量,“粉丝经济”将大有可为,很可能成为打破资源垄断等行业困局的契机。(选自《文汇报》2016年10月16日,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 答: ‎ ‎6.与传统的追星行为相比,今天的粉丝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 ‎ ‎7.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待粉丝经济?请简要概括。‎ 答: ‎ 答案精析 ‎5.①首先,由粉丝为王俊凯过生日,引出粉丝经济的话题(或提出当今粉丝经济正在经历新变化的中心论点);②接着比较今天的粉丝文化与传统的追星行为的区别;③最后指出粉丝经济的价值,并表明对待粉丝经济的正确态度。‎ ‎6.①粉丝更加独立,更加有主见、理性;②粉丝有着“真实消费”行为的要求;③粉丝经济拥有了更加强大的能量。‎ ‎7.①反对简单的“堵”与“批”;②肯定粉丝经济推动明星制度更迭的积极意义;③真正理解粉丝,与其正确对话,并合理利用其打破资源垄断等行业困难;④警惕“粉丝经济”时代的资金泡沫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华兹华斯的诗学观 刘立辉 华兹华斯重视自我的发展,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把诗歌作为自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拥有超越于常人的感觉,人能够在没有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兴奋起来,知道这种能力的存在,他就比别人更优秀,体会到“心灵的美丽和尊严”。这种能力是人自身的认知能力,也是认识到人自身价值或尊严的必要能力。虽然这种能力非常重要,但华兹华斯看到,在自己生活的时代,这种能力受到了限制。人们“渴望非常的事件”,文学和戏剧为了迎合新时期的需要,“抛弃”了像莎士比亚和弥尔顿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疯狂的小说,许多病态而又愚蠢的德国悲剧,以及像洪水一样泛滥的用韵文写的夸张而无价值的故事”,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把人们分辨的能力弄得迟钝起来,使人的头脑不能运用自如,蜕化到野蛮人的麻木状态”。这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华兹华斯对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的总结。人对周围的事物变得麻木,失去了敏感性,倒退到需要强烈刺激才能活动的状态,这也就失去了感受客观世界的能力,不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去体会心灵的美丽和尊严。强烈地依赖外界的刺激,人的认知能力退化,感情和思维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因而人失去了某种能力,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就不可能实现自我发展。‎ 华兹华斯认识到个体能力的丧失,但他还是相信,“人的心灵具有一些天生的不可毁灭的品质,一切影响人的心灵的伟大和永久的事物都具有一些天生的不能消灭的力量”。这些天生的“品质”和“影响心灵的伟大和永久的事物”是人内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天生的品质得到激发之后,人就可以脱离麻木状态,体会心灵的美丽和尊严。这种能力的恢复和发展,是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自我的发展。对个体发展的重视,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人类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在个体的素质得到提高之后,社会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个体与社会的这种关系看,提高个体素质是从整体上提高社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古至今,诗人都强调诗歌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罗马诗人贺拉斯认为诗歌的功能是寓教于乐,英国诗歌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英国文论第一人锡德尼就认为诗歌是为了教育而娱乐。华兹华斯很强调诗歌的娱乐功能,认为诗歌首先是带来快乐,诗人进行创作,除了给人带来快乐的目的之外,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这种快乐体现出对人自身尊严的敬意。诗歌满足了人对快乐的追求,显示出了对人之作为人的尊重,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抒情歌谣集》中的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有价值的目的”。这就是“使读者的理解力有某种程度的提高,他的感动也必定会因之增强和纯化”。普通人能够阅读诗歌,感受到其中强烈的情感,也就拥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想象力,使头脑摆脱麻木状态。达到了这一目标,就实现了诗歌的教育功能。华兹华斯让诗歌走下圣坛,实现提升和纯化人的感情的目的,显示出积极的人世情怀。(摘编自《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答: ‎ ‎5.重视个体发展能产生哪些作用?‎ 答: ‎ ‎6.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曾说:“当我们用诗歌的方式重新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情意绵绵的中国,绝对不是麻木、冷漠、硬邦邦、都是钢筋水泥的中国。我相信诗歌对疗救中国人内心的麻木和冷漠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答: ‎ 答案精析 ‎4.首先指出诗人具有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然后阐述这种能力受到限制的体现,最后阐述失去这种能力对人的影响。‎ ‎5.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能提高个人的素质,进而促进社会的整体素质提高。‎ ‎6.谢有顺教授认识到诗歌具有教育功能,视诗歌为个体自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读诗歌,人们的情感会得到提升和纯化,显示出积极的人世情怀。一个内心麻木、冷漠的人通过读诗歌,能激发天生的品质,从而摆脱麻木、冷漠状态,懂得去感受周围的世界,体会到心灵的美丽和尊严,获得自身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