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章丘四中高二语文质量评估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 23 -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 23 -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 23 -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外。
B. 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C. 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D. 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 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 “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 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 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 材料二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 材料二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D 3. C
4.
- 23 -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第五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5. 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①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②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③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形成一些好的品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的解释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
C项,“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D项,“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第二段是“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D项,
- 23 -
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错误。原文中说,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是不多见,而不是销声匿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材料二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错,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应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的几类方法入手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话语进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从论证结构上来分析,材料三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首段提出了总的观点: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然后第二段从书法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三段从诗歌方面,第四段从绘画方面,第五段从音乐方面进行具体论证。
从论证方法上来分析,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原文“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运用了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引用了名人名言。第五段使用例证法, 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例,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 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根据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因此需要审清题目要求,例如本题“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知应该从材料二中去组织答案。应该先亮明观点,再进行分析。注意关注段首句和段末句,因为这些位置通常是总结句。
- 23 -
先表明观点: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再进行分析,根据原文“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我们可总结为: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根据原文“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可总结为: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根据“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可总结为: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形成一些好的品德。
(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 23 -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 23 -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 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 小说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 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李暖暖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 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李暖暖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拉近了小说和读者的距离。
C. 小说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
D. 小说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8. 小说第5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6. B 7. D
8. 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支教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背景;(环境方面) ②为后文叙述暖暖的一系列转变作铺垫(情节),衬托了暖暖朴素简约的新形象;(人物形象方面) 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李暖暖成长成熟。(突出主旨方面)
9. 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学生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 23 -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错误。原文没有反映出“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仅仅是因为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D项,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文章没有花费笔墨在讲述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文章文中没有兼及此,而是父母子女间如何相处。
故选D。
【8题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文本写“我”去看李暖暖的路途的语句是“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看出这里首先是交通不便,其次,可以看出李暖暖工作的环境非常差;同时根据文本“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为下文写李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暖暖正逐渐成熟起来。本题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既可以从“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这方面分析,也可以从“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这方面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
先说“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自己由个性到朴素,是一种成长。“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情节,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书写了艰苦环境中李暖暖从一个任性乖张缺乏责任感的小女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会感恩乐于奉献的年青人。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34个鸡蛋”饱含贫困地区的孩子对李暖暖的爱,给学生分选食物就像是母亲,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 23 -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此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 “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 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 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 23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14. “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
14. 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句话的意思为,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
欲责及太子,太子作为宾语其后应该断开,群臣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故排除AB。“迪从容奏曰”“迪”是指李迪,作为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应该断开。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 23 -
C项,“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错误。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蝗旱”名词动用,发生蝗灾旱灾;济:渡过难关;何以:凭借什么;发:打开
(2)中,省略句,补足主语,(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李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根据原文“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句意为: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可将李迪为国家做的贡献总结为: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词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
根据原文“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句意为: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可将李迪的贡献概括为,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点睛】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 23 -
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①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 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 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 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16.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 23 -
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②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错误,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中的“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写的是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极其鲜明展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但始终积极进取的人生情怀,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 (1).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2). 通古今之变 (3). 成一家之言 (4). 浴乎沂 (5). 风乎舞雩 (6). 咏而归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沂,雩。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亮点纷呈,直抵人心。无论规定之细还是针对性之强,乃至措施之实,都可圈可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 ① 。纵观新《规定》,在监管方面至少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强化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三是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的社会共管共治。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如果家长也能参与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并拥有尺寸之柄,准确掌握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那么校园食品安全就会多一重保障。一言以蔽之, ② ,多一些监管才会少一些隐患,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的心里。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对偶、比喻、借代 B. 对偶、夸张、比拟
C. 排比、比喻、比拟 D. 排比、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变成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则不中用、不实用的内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 23 -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C 19. ①原文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②原文“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则不中用、不实用”这两个修饰语都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灵活。
20. ①想监管的监管不了;②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对比选项中的修辞手法,查看是否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比拟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原文,在监管方面至少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强化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三是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的社会共管共治。运用了排比。“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运用了比拟。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运用了比喻。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结合句子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原文句子,其结果就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通常起到以下作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原文将“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放在后面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根据前文“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
- 23 -
可知,第一处也应该填写监管方面的问题。根据后文,家长是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但是却监管不了。因此这个空填写,想监管的监管不了。第二处,根据后文“多一些监管才会少一些隐患”得知,主要靠监管而不是靠道德自觉,所以这个空应该填“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
21.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2018年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答案】(1)将“拨冗”改为“隆重”(2)将“忝列”改为“亲临”(3)将“拜读”改为“阅读”(4)将“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5)将“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1)拨冗,敬辞,用于对方从繁忙中抽出时间,此处使用不当,改为“隆重”;(2)“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结合“知名专家”分析,改为“亲临”;(3)“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改为“阅读”;(4)“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改为“大力”;“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改为“喜爱”或“青睐”。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概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记者8月1日从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1日10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574.8万余人受灾,死亡32人,失踪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8.5万公頃,直接经济损失157.5化余元,目前,各地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而接下来将接受台风考验的就是山东省了。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已于11日晚上8点50分前后在山东省登陆。预计”利奇马”受灾地区将从福建直到辽东半岛。
【答案】①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下面即将登陆山东;③“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本题要抓住关键点进行概括,要求保留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如第一句话,可概括为: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三两句话可概括为:下面即将登陆山东。第四句话可概括为:“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以“青春为何,青春何为”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携青春之笔,谱热血之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身处生命中最绚烂、最珍贵
- 23 -
时期。青春之路绝非坦途,一路上繁花与荆棘并存,彩虹与风雨共生。行于途中,我们都应当思考:青春为何,青春何为?
青春不只是00后的年龄标签,更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气质与担当的代名词。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造物主赐予我们青春,不是让我们迷茫与挥霍的,而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段无所畏惧的历练,在摸爬滚打中锤炼出坚强的意志,培养出卓越的创造力。我们将来能够登上的每一座高峰都由青春奠基,我们将来要成就的每一番事业都是青春的梦想。
青春不可浑浑噩噩,也不可信马由缰,唯有立凌云之志,才能为青春正名。追古溯今,你会发现那些收获成功、出类拔萃的人,无不是胸有大志者。青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青年当立足高远,追求无限的可能。青春的热血会推动我们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青春不是挥霍的资本,也不是放纵的理由,唯有矢志奋斗,才能无愧青春。试想,没有用生命奋斗精神,惠若琪何以重伤后重回赛场,带领中国女排鏖战里约,再创辉煌?没有忍受孤独、挥洒汗水的奋斗精神,蒋珂何以成就史上最美“甄姬”,将“百戏之祖”昆曲传承并发扬?没有每天在实验室钻研十几小时的奋斗精神,曹原何以年仅22岁便解决困扰全球百年难题,成为耀眼的科技新星?奋斗的青春最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只有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青春不能复制粘贴,也不能麻木不仁,唯有敢做先锋,才能让青春散发光彩。每个人的青春都如同在荒漠中前行,与其让青春在忐忑踌躇中流逝,不如凭借一腔孤勇闯出一条小径,镌刻生命的坐标。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青年人只有不甘于平庸,勇做先锋,才能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成就“青春之中国”!
青春是生命中的激流,是由我们自己谱写的一曲赞歌。青春当立志,青春当奋斗,青春当争先!韶华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
审题:
这道题写作任务十分明确——阐述自己对于“青春为何,青春何为”的观点。“青春为何”既可理解为“青春是什么”,也可理解为“青春为了什么”,可以从青春时代的特点谈青春之于人生的价值,落脚到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青春何为”应该理解为“青春做什么”,就是说青年人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
立意:
青年人要大胆追求梦想,更要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而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梦之路并非坦途,青年人要争当模范,敢做先锋,不做人生、社会的旁观者、懈怠者。
“立足自身,放眼天下”,可以就自身的梦想来谈,也可以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谈。另外,要注意班会发言稿的语境要求,写作时的虚拟受众是同学,语言要亲切自然。
行文思路:
本文采用分论点论述方式,在分论点的拟定上,用否定句与肯定句两种句式相结合的形式,句式整齐,对比鲜明,语意丰富有文采。再引用习总书记寄语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既紧扣材料,又使得本段语意集中,论证有力。中间选用惠若琪、蒋珂、曹原的事例更富青春气息,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更吸引人。最后加入一个论证段后,全文结构更完整,审题更全面。从语意上看,敢做先锋是对青年在境界与能力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一段可提升全篇的思想深度。
素材:
1、正能量,小青春,我们应该用无尽的挫折来磨平我们的锐角,逐渐圆滑,逐渐成熟。青春是叛逆的,却充满着热血;青春是疯狂的,却富有激情;青春是执拗的,却总是沐浴着阳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青春才如此绚丽多彩,只有自己带着疑惑迈开脚步,跟着时钟清脆的“滴答”声去大胆寻找,切身体会,方可知其中的奥妙。
2、青春是一扇铺满落叶的门,打开了就再未合的住。成长是一段路程,沧海桑田般拥有,如果地老天荒得太早,我们与青春是否还来得及道别?所以我们应该以青春为骨,努力为翼,在广袤的天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在那春意盎然的天空下,您踏上了单独一人的旅程,那是一条曾几何时在梦中所描写的漫绵长路,穿戴校服度过的每一天,今日悉数将变成归忆中的一部分。
- 23 -
我会具有簇新的生命,守望着你远往的背影,当你带着不安归过头来,显露牵强的笑脸,脸颊划过的泪水,是为生长画下的句号。 我将变成永久的樱花树,这样便能守在原地永不脱离,即便您在心灵的路途中迷失方向,在我站立的当地您会发现爱的存在。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3 -
相关文档
-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06-0413页
- 【语文】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2021-06-0421页
- 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鸡泽一中高二2021-06-0412页
- 吉林省长春九台示范高中2018-20192021-06-0413页
- 2018-2019学年海南省儋州一中高二2021-06-0418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2021-06-0411页
-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19-22021-06-0413页
- 江西省铅山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2021-06-0413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2021-06-0424页
- 语文卷·2019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2021-06-0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