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嘉兴一中高二4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学科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温柔缱绻(quǎn)、柔情蜜意、海枯石烂的抒情最终替代了所有的不屑(xiào)和反讽,爱如潮水浩浩荡荡冲决一切世俗的网罗和羁绊。
B. 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样不仅会导致精神萎靡(mí)不震,影响学习,而且也会导致颈椎(zhuī)和视力受损,影响健康。
C. 汉初的帝王们不做留芳百世的政绩工程,只注重“与民休息”,正如汉代的陶俑返璞归真,变拙(zhuó)为巧,成就了一种无邪(xié)的高贵。
D. 林荫道上方的树枝纠缠不清地拥抱着,形成密匝(zā)匝的绿色拱道,外头,阳光越来越强烈,但栈(zhàn)道仍阴凉一片,舒爽宜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A项,“不屑”的“屑”应读xiè ;
B项,“萎靡不震”应为“萎靡不振”,“萎靡”的“靡”应读mǐ;
C项,“留芳百世”应为“流芳百世”,“拙”应读zhuō。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甲]人类的祖先本是手足胼胝,生活在自然之中;但由于经济、政治活动的需要,住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即便是履足差肩的郊游也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可“神游”。古代的簪缨之族,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乙]他们挖湖堆山,养花种草,将旖旎风光加工成为尺树寸泓,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 23 -
当然,二者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咫尺天涯,更加深远。[丙]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悬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东岳泰山: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四川乐山: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红楼梦》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算是切中了肯綮。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 B. 胼胝 C. 屡见不鲜 D. 咫尺天涯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基于:由于、根据。此处使用正确。
B项,手足胼胝: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此处使用正确。
C项,屡见不鲜:意思是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此处使用正确。
D项,“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在天边一样。此处形容画的意境,应为“咫尺万里”。“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C项,丙处“更是绝不可少的”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此处句意完整,应用句末标点。
故选C。
【点睛】标点符号的考查,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和括号三种。从考查的题型看,主要有选择、改错两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23 -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中思想的深刻,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每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B. 铁路部门将下浮铁路货物运价,取消和降低部分货运收费,预计每年向广大货主和企业让利约60亿元,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C. 亚洲许多国家担心,日本右翼分子淡忘历史已成为社会风潮,会导致自己陷入孤立无援而不能自拔的境地。
D. 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法制教育已广泛地在各类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思想的深刻,能够穿越时空”搭配不当,“思想的深刻”应为“深刻的思想”;
C项,偷换主语,“导致”的主语应是前面这种现象,表意不明,“自己”指代不明;
D项,语序不当,应为“已在各类中小学校广泛开展”。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5.选出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鼓瑟希,铿尔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周监于二代 则民无所错手足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子之说君子也
D. 唯求则非邦也与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 23 -
A项,希,通“稀”,稀疏。句意: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地一声。莫,通“暮”,晚。句意: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
B项,监,通“鉴”,借鉴。句意: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错,通“措”,安放。句意:那么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C项,没有通假字。句意: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D项,与,通“欤”,语气词。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孙,通“逊”,谦逊。句意: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
故选C。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曰:“富之。” 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 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 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 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 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 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①富,使动,使……富。句意: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的人。句意: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③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安,使动,使……安。句意: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
⑤亲,意动,以……为亲,句意:因此人们不只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
⑥耻,形容词作名词,廉耻之心。句意: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⑦足:使动,使……充足。句意: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⑧美,意动,认为……美。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故选B。
- 23 -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它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等。
7.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中庸之为德也 长幼之节不可废
B. 乡原,德之贼也 其不善者恶之
C. 恶称人之恶者 礼之用,和为贵
D.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助词,取独;结构助词,的;
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故选C。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8.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患莫己知
A. 甚矣吾衰也 B. 薄责于人
C.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 何以报德
- 23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例句,宾语前置,句意: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
A项,主谓倒装,句意:我真的是衰老了!
B项,状语后置,句意: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
C项,状语后置,句意: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
D项,宾语前置,句意: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
故选D。
【点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教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智”,未达无惑;“仁”,未达无忧;“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 23 -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然其实质还是为了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天下之人都脱离动物界而以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或者说使天下之人都摆脱野蛮状态而进至文明境界。
⑤要之,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踐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智”“仁”“勇”》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君子”这个概念更多地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B. 《宪问》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表述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只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区别。
D. 君子为人处事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这种文明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1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就明确了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奠定论述基础。
B. 文章主体部分按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的异同
C. 文章最后分析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强调“文明人”“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 23 -
D.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揭示它们的不同本质
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在“无惑”“无忧”“无惧”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未达到真正的君子标准。
B. 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角度说,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 “为仁”者体现的境界有两个: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
D. 只有“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时,它才能成为圣人的治理境界。
【答案】9. C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斟酌选项的表述的纰漏。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以偏概全,原文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个境界”。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说法有误,对比论证使用不明显,也没有揭示“小人”的本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说的是君子的条件。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推断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把握原文内容和选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原文是“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所以“还有很多欠缺,尚未达到真正的君子标准”错误。故选A。
- 23 -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 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体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他缩成一团。他从来就喜欢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他的妹妹。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 你是怎么想的?”
“①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找到这个干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②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③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④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 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⑤咩——”
阿隆困了。他用干草做了个枕头躺下睡了。兹拉特也跟着睡了。
当阿隆睁开眼睛时,他说不清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大雪盖住了天窗。他试着去捅开,可他的手臂全伸直了,还是捅不开。幸亏那根棍子还在身边。花了很大力气,他才用棍子捅开了天窗。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选自《山羊兹拉特》)
12. 倘若兹拉特会说话,它又会怎么回答,仿照①,在②—⑤处各写上一段话。
① “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选段首尾所描写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有何不同?这样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
- 23 -
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塑造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15.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描写这一场突然而来的暴风雪对于小说有怎样的价值。
【答案】12. ②“可是我们找到了啊,我们还是挺幸运的。” ③“别担心,我会给你吃的。” ④“我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我们永远不分开。” ⑤“是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13. 开头描写草堆里的环境,显得温暖亲切;结尾处描写草堆外的环境,给人感觉是寒冷阴森。两相对照,突出了人和动物和谐友好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能更好地揭示主题。
14. 改为“木屋”不好,因为(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2)草堆还可以保暖。(3)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15. (1)自然环境的突变,影响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2)凸显了兹拉特的重要性,使兹拉特成了勒文家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3)因为天气的变冷,使家庭的贫困有了转机,让小说有了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结局。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语境是阿隆与兹拉特被困,阿隆与山羊的对话,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当时的困境中,阿隆和山羊兹拉特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山羊是不会说话的,只用“咩咩”来回答,看似简单的“咩咩”声从情感上慰藉了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本题要求根据语境补写兹拉特说的话,要充分理解阿隆与兹拉特的关系,准确表述。
先来看第1处“真的很糟糕,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可知,兹拉特面对困境时非常乐观,
据此分析第2处,在阿隆表现出悲观,说出“如果我们没找到这个干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时,兹拉特要用乐观的语气为阿隆带来慰藉,“可是我们找到了啊,我们还是挺幸运的。”
第3处,根据阿隆“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表现出的担心,兹拉特要给阿隆坚定的信心,打消他的顾虑:“别担心,我会给你吃的。”
第4处,根据阿隆的解读“你是说, 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可知此处兹拉特应表达“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我们永远不分开”之类的彼此安慰的话。
第5处,此处应对阿隆的话表示肯定,再次给阿隆信心和鼓励:“是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 23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再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
开头“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突出草堆里的环境的温暖;结尾“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突出草堆外环境的阴冷,这样形成对比,表达阿隆的幸福之感,揭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观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阐述理由,既要说明段落表达的意思,又要依据段落所处的位置,阐明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首先明确观点:改为“木屋”不好。分析时要整体把握全文作答。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答,分析草堆和木屋的不同,从草堆的功能方面作答。小说中的兹拉特是一只山羊,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阿隆与兹拉特被困。内容上,草堆是他们相依为命的环境,“草堆里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在草堆中才能感受到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体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他缩成一团”可见,草堆也是兹拉特的食物来源,靠着它,兹拉特才能维持生命并提供阿隆奶,他们才能共度危机。草堆的环境才能从情感上慰藉了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与兹拉特,从而揭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结构上,正是因为草堆才使下文阿隆家人没有找到他和山羊的情节真实可信。而“木屋”则不能产生这样的作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描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联系全文可知,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供事实依据。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选文主要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
- 23 -
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开头草堆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温暖的氛围,结尾草堆外的环境渲染了阴冷的氛围,前后对比,突出了兹拉特的重要性,揭示了主题。据此,可以从小说的情节的设计来考虑,暴风雪的出现使故事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点睛】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思路开阔。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战争
B.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施舍
D.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者止
B. 且在邦域之中矣 既来之,则安之
- 23 -
C. 虎兕出于柙 固而近于费
D. 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不能守也
18. 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 国以外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 偏远地方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服。
D.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孔子与学生间的对话,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 第2段中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观点直接鲜明。
C. 第6段语句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体现了浓厚的论辩色彩。
D. 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0. 翻译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案】16. A 17. D 18. D 19. D
20. (1)(如果盲人)有了危险却不去护持,即将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要那些搀扶的人干什么呢?
(2)我恐怕季孙所应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句意:那么要那些搀扶的人干什么呢?
C项,舍:舍弃,回避。句意: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D项,倾:倾覆。句意: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故选A。
- 23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者: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
B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
C项,于:介词,从;介词,跟、同;
D项,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关键词有:“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人,远方的人;服,归顺;来,使……来。句意: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而,转折连词,却;持,护持、扶助;颠,跌倒;相,搀扶(辅助)的人。(2)恐,担心、忧虑;萧墙之内,内部。
【点睛】文言中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 23 -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 23 -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21.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
C.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2. 下列对诗中老翁形象塑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前两联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醒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B. 颔联写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C. 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表现他的懒惰。
D. 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故选C。
【2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形象的解读错误,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
C项,颈联体现“老翁非常懒惰”不对,体现了年老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故选C。
【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3.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 原则。
24.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23. 适中交往
24. 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指君子要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 23 -
从材料①看,“君子周而不比”,“周”是周至,指对人开放和包容;“比“是比附,指对人封闭和排斥,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从材料②看,“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之间以仁德相互感应而自然结成一个群体,而不会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重在一颗平等心。从材料③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所以“益友”才能与“良师”相提并论。可是在朋友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时,也只有闭嘴大吉了。不然,就会大伤感情,甚至大打出手。从材料④看,“朋友数,斯疏矣”,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交朋友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这几则材料的共性都指向的是适度、过犹不及。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解答要深入理解文意及孔子思想,对君子来说,要“矜而不争”,即使有争执,也是为了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以是否对己有利为标准.如果要“群”,也是以公心而团结一起,而不是因私利互相勾结。“君子矜而不争”与“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很接近。君子之“矜”是自尊自重,君子之间的联合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互动,君子矜而不争,不仅不争名利,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人要随和低调,不要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也就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谀上欺下,不畏强凌弱。类似题目最好选择同意,因为这样的观点符合儒家的思想,也和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契合。
【点睛】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②孔子说:“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③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 23 -
④子游说:“服侍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四、古诗文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4)遥襟甫畅,_________ 。爽籁发而清风生,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答案】(1)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2)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3)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4) 逸兴遄飞 纤歌凝而白云遏 (5) 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谨而信 、发愤、博我、逸兴、遄飞、遏、鞭、胸臆。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只有在危机(如疫情)之中,人们的道德、能力、责任等才显露无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底气才能看得清楚。
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所思所感。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近日,董卿在央视主持人大赛节目中的点评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跨过重重疫情,登上了热搜榜首。一语中的,引全民深思。
因果有循,在相处中存敬畏。
- 23 -
自然界的永恒法则无外乎因果和平衡。《生命的法则》一书中的“塞伦盖蒂法则”:草原上有多少只大象,有多少只狮子,有多少只羚羊,有多少树,有多少草,这个数量没有谁来安排调节,都是自然而然老天的配置。但是这个法则中间有个非常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人。董卿在点评中说道:“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人类看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本次席卷全球的冠状病毒却让千万人寸步难行。经专家研究本次疫情起源很可能是人类大肆捕杀并食用野生动物造成的。百因必有果,以前人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现在动物把千万人关在了“笼子里”。
冠状病毒确诊病例100、1000、10000、20000……雪崩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无论是售卖野生动物的商家,还是拿起猎枪的猎者,又或是食用野生动物的饕客。这个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无辜的,都在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
身处杠杆,在敬畏中求平衡。
没想到2020迎接的不只是新年,还有太多的触目惊心,太多的生死离别:澳大利亚山火持续4个月,5亿多动物丧生;美国爆发40年来最大规模的乙型流感,已致6600人死亡;非洲经历25年最严重蝗灾,约3600亿只蝗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土耳其发生6.8级地震、古巴7.7级地震、日本5.2级地震、四川5.1级地震……将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伤痛关联在一起,才会意识到这是饱经摧残的世界给人类的警告,催使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平衡。
万物都处于杠杆中,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一种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不仅仅是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这种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蔑视敬畏,曾经破坏过的自然生态最后都变成利刃面向我们,成为一刀刀人类无法阻挡的伤害。
众志成城,在平衡中谋发展。
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像一个放大镜,我们不只沉湎于“众志成城”的感动,更应有“警钟长鸣”的深刻反思。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寻求幸福的根本。牢记血的教训,修复伤痕累累的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中谋长远发展,杠杆两头的你与我义不容辞。
让我们谨记: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解答此题,读懂材料是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理清关系,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 23 -
审题:本题重点在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把握材料内容,思考如何面对危机(疫情)的问题。“只有在危机(如疫情)之中,人们的道德、能力、责任等才显露无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底气才能看得清楚”意在强调,危机(疫情)是一面镜子,它能观照一个人、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维护公共安全能力、责任和担当意识,更能展现一个国家、民族的制度优劣、精神底色。本题可写角度较多,只要围绕“危机(如疫情)”的感受与思考来写均可。可以写医护人员、科学家、慈善家、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写他们的付出,赞美他们的品格;可以写自己对疫情的看法,深入挖掘疫情带给人类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写自己的做法,如“每个人力所能及,一线抗疫者才不孤单无援”等。
参考立意:(1)致敬白衣天使;(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3)直面现实不畏惧;(4)抗击疫情需要科学和理性;(5)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
参考素材:
(1)道德信念一般是指人们通过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认同,在自身道德情感的驱动下,在履行某种道德义务过程中迸发出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了战胜疫情、挽救生命、恢复秩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进行着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表现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素养、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这是道德信念内在本质的充分激扬,有力彰显了道德人格的魅力。
(2)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的例外状态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信念是个体、集体和国家为战胜重大灾情而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拯救生命的可行能力和优良品质,它指向的是社会的良序状态。疫情暴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念和信心,这是政党的伦理精神,它从精神的高度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伦理精神也激励着各个领域的人们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如,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表现出了努力探索科学理论、大胆进行临床实验、全力研发有效药物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医护人员展现出奋战一线、崇尚生命、风险救护、连续作战、共渡难关的坚定信念和信心等。信念是方向,也是动力,更是力量。
- 23 -
(3)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相处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只要人与自然失去了平衡,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从这次爆发的疫情我们便可以深深地体会出来,正是因为人们破坏生态系统,去捕食野生动物,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使得人类自己遭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噬。近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便是因为人类的贪婪,没有底线而去食用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人类与自然中的一切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人不能控制自然,也不能脱离大自然的束缚。然而只要人类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大自然便会对人类做出相应的惩罚。
(4)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利用自然中的能源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科学开发,慎重考虑,在保护大自然的基础上来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赢。从小我们就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个道理。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个的却有多少人呢?因为自己的一点虚荣心,便去购买这些价格不菲的野生动物。我们在敬畏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中一切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的生命。
结构示例:《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议论文文体。开篇以董卿在央视主持人大赛节目中的点评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直入话题,亮明观点。正文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因果有循,在相处中存敬畏;身处杠杆,在敬畏中求平衡;众志成城,在平衡中谋发展。层层深入,剖析精辟。结尾再次扣题收束。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3 -
- 23 -
相关文档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2021-06-0316页
- 江西省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314页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2021-06-028页
- 江西省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18页
- 【物理】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第四中2021-05-317页
- 物理卷·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2021-05-2711页
-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第四中学2019-22021-05-267页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2021-05-2512页
- 英语卷·2017届浙江省嘉兴一中、杭2021-05-2210页
- 【英语】浙江省嘉兴一中2019-20202021-05-20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