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4
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
助读链接
】
一、作者名片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属四
川
)
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以上书论政得
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直言敢谏。
曾因“逆党”反对武则天而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
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
41
岁。
陈子昂在
《
修竹篇序
》
中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代表作
《
感遇
》
诗三十八首,有
《
陈伯玉集
》
传世。
2.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张若虚
张若虚
(
约
660—720)
,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辞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
《
春江花月夜
》
,一千多年来世人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3.
岭南第一人
——
张九龄
张九龄
(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
(
今广东韶关
)
人,世称张曲江。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
62
岁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张九龄诗风早年雅淡清丽,后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子昂、张九龄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
《
曲江集
》
传世。
4.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贾岛
贾岛
(779—843)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
(
河北涿州
)
人。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
《
长江集
》10
卷,录诗三百余首。
二、文化常识
1.
关于“月”的诗句
诗句
出处
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
雨霖铃
》
别离相思之愁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
月下独酌四首
·
其一
》
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思乡之情
诗句
出处
主题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
》
壮志未酬之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物是人非之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
马诗二十三首
·
其五
》
沙场征战之苦
2.
鱼雁传书
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汉乐府
《
饮马长城窟行
》)
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作鱼书。
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人们想象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三、背景回放
人生不如意,怆然独登台
《
登幽州台歌
》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
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
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
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
(
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
,慷慨悲吟,写下了
《
登幽州台歌
》
以及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等诗篇。从这首流传千古的
《
登幽州台歌
》
,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
作品简介
】
1.
胸有不平,慷慨悲歌
诵读
《
登幽州台歌
》
,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感慨。
2.
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
乐府旧题,属
《
清商曲辞
》
中的
《
吴声歌曲
》
,大都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多为五言四句或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则对乐府旧题进行了创新,形式上变短章为长篇歌行;在内容上写春江月夜美景,写宇宙与人生之哲理和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完全消除了宫体诗的“猎艳”趣味,体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
《
春江花月夜
》
紧扣春、江、
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
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
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
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
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
起
——
高悬
——
西斜
——
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
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
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3.
怀念亲人,情深意切
《
望月怀远
》
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4.
于寻常处道出人所未道之境界
《
题李凝幽居
》
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韵味醇厚。
【
初读自测
】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
句意
(
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
___________
(2)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
_______________
(3)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汀:
_____
(4)
可怜春半
不还家 可怜
:
_____
﹒
﹒
﹒
﹒
﹒
﹒
﹒
感伤的样子
波光闪烁的样子
河滩
可惜
(5)
空里流霜不觉
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
_______
(7)
披衣觉露滋
滋:
_____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河滩上的
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禁得住
湿润
﹒
﹒
(8)
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9)
捣衣砧上拂还来
捣衣砧:古代妇女在洗衣敲打衣被时用的木棒。
后以寒砧来隐喻思念的情感。
( )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亲人
与我一同在望月。
×
。应为捣衣用的石质垫板
﹒
﹒
﹒
(10
)
幽期不
负言 幽期
:
___________
(11)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归隐的约期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晚风轻拂,
云脚飘移,看起来仿佛山石在移动。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登幽州台歌
》
前两句写时间漫长,第三句写空间寥廓,第四句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B.《
春江花月夜
》
一共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花为主体,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C.《
春江花月夜
》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先绘春江美景,再抒人生感慨,最后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D.《
望月怀远
》
紧扣“望”“怀”来写景抒情,“海上生明月”点明“望月”,“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E.“
幽居”说明主人不在,从李凝所居处的环境看,他应该是一个喜欢交游、不常居家的人。
【
解析
】
选
BE
。
B
项,应是“以月为主体”。
E
项,错在“喜欢交游、不常居家”,从题目看,李凝是一个少与外界接触、生活自由安逸的隐士。
(
一
)
春江花月夜
【
文本导学
】
微课一: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几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
明确
】
诗人选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
明确
】
核心意象:月。
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人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
3.“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
明确
】
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4.“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待”字有的版本写作“照”,你觉得哪一个词好呢?并说出理由。
【
明确
】
“
待”字好。“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5.
有人说“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满”二字化虚为实,可谓神来之笔,请简析二字的妙处。
【
明确
】
“
摇”“满”二字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离情
写得具体形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
字,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在微风中
摇动、在浩瀚无边的江面上荡漾,令人仿佛看到缭乱
不宁的离情别绪伴随着残月余晖弥漫在树林里。一个
“满”字让人感觉到春天的月夜每个角落都充溢着、
萦绕着浓郁的哀婉的相思之情。这份相思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
疑难探究
】
1.“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解析
】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2.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回味无穷。请从景、情、理结合的角度简析本诗。
【
解析
】
《
春江花月夜
》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3.“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
】
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
备选要点
】
1.
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
解析
】
层次
对应语句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开头八句
摹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
第二部分
接下八句
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余下二十句
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2.“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诗歌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
解析
】
结构方面,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
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
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
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
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
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诗中的“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
解析
】
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
二
)
*
登幽州台歌
*
望月怀远 题李凝幽居
【
文本导学
】
微课一:赏析诗歌的意境
1.
请简要分析
《
登幽州台歌
》
是如何勾画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的。
【
明确
】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念天地之悠悠”一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2.《
望月怀远
》
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
明确
】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自己一样望着天上的同一明月吧!此联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了对远人深深的思念。
3.《
题李凝幽居
》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从中可以看出李凝怎样的身份?
【
明确
】
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邻家居住稀落。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出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微课二: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
4.《
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
明确
】
“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
前人曾评论
《
望月怀远
》
一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教也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
】
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凉与“爱人”相聚,可是愿望不能实现。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疑难探究
】
1.《
登幽州台歌
》
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解析
】
这是一个孤独遗世、独立苍茫、落寞无助的诗人形象,也是所有怀揣希望而最终失望的知识分子的集体缩影。
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应该怎样理解?“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解析
】
这两句着眼于空间,诗人想到宇宙的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生命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难抑,涕泪交横。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
望月怀远
》
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解析
】
运用手法
表达效果
触景生情
①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
“
怀远
”
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
“
我
”
同望这轮明月吧!
②这样写由
“
壮
”
景转入
“
怀远
”
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运用手法
表达效果
虚实结合
①
望月是实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遥想远在天涯的亲人也面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
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4.《
题李凝幽居
》
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
解析
】
“
幽
”
。题目即已经言明
“
幽居
”
,作者选择了草径、荒园、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意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
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
“
敲
”
月下之门,声惊
“
宿鸟
”
,以动衬静,更显寂静。
“
移石动云根
”
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的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
“
幽
”
字。
【
备选要点
】
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
《
登幽州台歌
》
的艺术特点。
【
解析
】
①
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
象更加鲜亮感人。②在句式方面,采用了长短参错的
楚辞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
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
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表现了他无可奈何、
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
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③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三句构建时空背景,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