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1-06-04 发布

山西省临汾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艾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械,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合教育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晓《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它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组成。‎ C.朱熹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械,在这次讲会中,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益于教育实践 的优化。‎ D.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 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入手,对传统书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B.文章在论证三个文化层面时,引述了与书院大儒、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关的言论或事例。‎ C.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时,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 D.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不同层面的特点时,也提及它们给予当代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启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 B.学规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它作为古代书院的规章制度,应该由师生来共同遵守。‎ C.很多职务由学生担任,生徒参与管理较普遍,这是书院制度文化中管理原则民主化的体现。‎ D.出于强化生徒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书院山长经常带领他们游历,这有助于收获活动实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 ‎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 ‎。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 ‎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胆识作铺垫。‎ C.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6. 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6分) ‎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缝山针 ‎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査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②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 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裉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日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 高小根怀孕的媳妇被坍塌的废煤矿夺去了生命,但高小根不肯承认媳妇和孩子的死是年又春的错,这表现了当地村民的无知和愚昧。‎ C. ‎《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 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8. 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9. 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15. 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 ‎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 , ”两句。   ‎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表达了对英雄孙权的追慕;“ ”表达了对刘裕奋勇杀敌气势的赞美。‎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4) 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通过广泛学习就可以变得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两句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甲级队望其项背。‎ B.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 《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18.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B. 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无关大局。‎ C.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D. 过去的70年,火电行业与共和国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好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B. 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C.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 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B. 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C.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 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21.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七十岁的华诞。‎ 七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 七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____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在2019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回望历史,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大事件:‎ ‎    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 ‎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 ‎    ③1969年,中国首条地铁开始运营; ‎ ‎④1979年,中美建交;‎ ‎    ⑤1989年,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 ‎⑥1999年,澳门回归;‎ ‎    ⑦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成。 ‎ ‎⑧2019年,10月1日建国70周年国庆大阅兵;‎ ‎ ⑨2019年,青运会、军运会、曲沃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举办;‎ 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事件进行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D (A项强加因果,原文“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选项缺少“主要”二字。C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七段中写朱熹访问张械,属于“会讲”而不是“讲会”。故选D。)‎ 2. C (C项,“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分析可知本文并未“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故选C。‎ 3. A (A项,“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一句里“徒”字的含义是“只,仅仅”。故选A。)‎ 4. C 以偏概全,黄旭华除了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还将所有设备都过秤,才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5. B (A材料二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朴实的事迹,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C无中生有,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的是黄旭华具有为科学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原文并未将之与其他做同样研究的科学家比较的意思。D三则材料都没有涉及心理描写。)‎ 6. ‎ ①为中国核潜艇试验默默奉献一生,是中国核潜艇试验的中流砥柱。‎ ‎②大胆开拓核潜艇研制事业。‎ ‎③扎实苦干换来研制硕果。‎ ‎④为科学义无反顾。(任答三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7. ‎ B (B“表现了当地村民的无知和愚昧”,错误)‎ 8. ‎ 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呼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每点2分)‎ 9. ‎ ‎ ‎①“缝山针”是主要人物年又春反思的产物,体现了他勇于反思、敢于直面自己错误的精神。(2分)‎ ‎②由开发高阳山到“用针缝山”,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 ‎③“缝山针”预示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凸显了小说主题。‎ 10. B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 ‎11. C 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12. C “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13.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及:等到。作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4. B (“颔联……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错误,从诗中来看,“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场。)‎ 15. ‎①生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愤激;‎ ‎②不甘命运、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 ‎③对自己过人才学、过人抱负的自信;‎ ‎④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人生追求。(任3点,意思对即可)‎ 16. ‎(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气吞万里如虎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7.D (A.“望其项背”只适合于表否定的语境。如“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 B.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在本句中情感色彩不当。C.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褒贬不当 D.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多指消息传播很快。使用正确。 )‎ ‎18. D ‎ ‎ (A.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并不是指地位低下的人。B.望文生义。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有轻视的意思。B句意思本是对小错误不重视,认为是小事。望文生义 C.望文生义,“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可以改成“安土重迁”。D.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难。使用正确)‎ 19. A (B.搭配不当 “西红门创业大街”是不能“启动”的。C.缺主语 后两个分句,分别加上“这本书”“他”做主语。 D.不合逻辑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 20. A (B.语序不当 应将“新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前。 C.表意不明 “性格开朗外向…”到底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不明确。D.句式杂糅 “为嫦娥五号…奠定坚实基础”或删去“奠定坚实基础”)‎ ‎21.示例:七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 ‎22.作文 ‎1.读懂材料 ‎  作文材料的时间跨度为1919—2019年,列举了近一百年来的9个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奋斗、梦想、铭记历史、大国崛起、国家实力、中国视角、国际视野、工匠、改革、合作、富强、竞技精神等重要话题。考生要“在2019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历史”,审视这些材料并进行联想与思考,写作时要充分体现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时代气息,体现青年学子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2.审明要求 ‎  “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事件”,即选取的角度必须来自七则材料之中的“两三个事件”,不可脱离材料,仅在“回望历史”的话题下任意发挥。‎ ‎   既然是“联想和思考”,就不能简单复述历史事件、扩写材料,而要能挖掘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与内涵,并且连点成面,“两三个事件”之间要形成有机整体。‎ ‎3.确定立意 ‎(1)切合题意 ‎①+②:新中国是奋斗出来的。‎ ‎③+⑦:新中国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厉害了,我的国。‎ ‎④+⑤+⑥:弱国无外交,落后必挨打。‎ ‎……‎ ‎(2)偏题立意 ‎①时间在悄然而逝。‎ ‎②弘扬中国文化。‎ ‎③阅兵观后感 ‎……‎ ‎4.参考标题 ‎①面朝历史,心向远方 ‎②继往开来,我们斗志昂扬 ‎③拼搏奋斗,看今朝芳华 ‎④匡世经纬志,依依家国情 ‎⑤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⑥发展恒久远,奋斗无止尽 ‎⑦莫忧少年志,沧海正悬帆 ‎⑧九九归一,强国圆梦 ‎⑨壮哉中华盛世,美哉少年芳华 佳作欣赏 砥砺前行,铸就辉煌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2019年节点上的我们已踏上新时代的征程。回望“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中国历史,我们深感:在逐梦的路上,只有砥砺前行才能铸就辉煌。‎ ‎        (紧扣材料中的重要关键词“回望历史”,直奔写作主题,提出中心论点。)‎ ‎  砥砺前行,勇做自强不息的奋进者。‎ ‎       (分论点独立成段,句式整齐,比较醒目,体现出强烈的读者意识。)‎ ‎  站在2019年节点上回望历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中国首条地铁开始运营,三峡工程全部完成……这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奋斗的结果。新时代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奋进者。著名科学家黄大年,放弃了国外的优越待遇,毅然决然地踏上回国航班,用奋斗与顽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代神农袁隆平,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正是无数奋进者的汗水和智慧。新一代的青年当紧紧跟上前辈们奋斗的脚步。‎ ‎       (具体展开时,作文题中的材料前置,强化分论点与作文材料的关联,突出任务意识。紧扣分论点,补充黄大年和袁隆平的材料强化论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砥砺前行,勇做敢于创新的开拓者。‎ ‎  创新发展是国家前行的动力。回望历史,从1969年首条地铁开始运营,到今天水陆空立体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开拓者,凭借科技创新造福民生。我国激光陀螺研究领域泰斗高伯虎,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却用他一辈子的隐姓埋名和不服输的劲头,勇于创新,给中国的尖端武器装上了“眼睛”,让我们的武器做到了指哪打哪。成为王者绝非偶然,我们要敢于面对失败,敢于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最终成功。我们当接过高伯虎们的接力棒,用科技富民,用科技强国。‎ ‎       (这两段在结构上与前一段相仿。主体部分引入高伯虎的例子,并在引述材料和分析材料时,紧扣分论点中的关键词“开拓”“创新”,彰显了鲜明的扣题意识。)‎ ‎  砥砺前行,勇做大公无私的奉献者。‎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新时代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无数甘于平凡、大爱无疆的奉献者。三峡工程的全部完成,归功于从设计者到普通工匠的无私奉献。军中“居里夫人”马旭,年过八旬依然考研献身国防,为家乡捐献千万财产。“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用一片赤诚和一生奉献,在20余年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王继才夫妇, 32年如一日驻守海岛,家国一体,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前行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路途,当我们能为美丽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和智慧时,我们便可以这样骄傲地告诉自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本段围绕分论点,引述名句,进行道理分析,说理清晰;引述马旭、程开甲、王继才的事例进行事实分析,语言简明扼要。段尾进行归纳小结的同时关联自我,突出现实针对性。)‎ ‎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沐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光辉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去,肩负起自身的光荣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      (引述最高领导人的语录,进一步强化观点,同时为收束全文作铺垫。结合三个分论点,总结全文,水到渠成。)‎ ‎  新时代,年轻一代的拼搏奋斗、创新发展、无私奉献,为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到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的手中,我们更应不负使命,砥砺前行,铸就新的辉煌。‎ ‎      (尾段进一步升华,发出号召,凸显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