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②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③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④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⑤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那里找得到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1. 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 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 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 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 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 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 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 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如流水行云 德比松劲柏青
——追记我国杰出的化学家蔡启瑞院士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安详辞世,享年104岁。
这位生前说话声音低柔的厦门人有着瘦削坚毅的脸庞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他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京师”。生活中的他,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名利,像一股清泉般透彻,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我怀念你啊,祖国”
1950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校庆。学校收到一份发自大洋彼岸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报:“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片言只语,满含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发这封电报的正是厦门大学的校友蔡启瑞。
1931年,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大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获得“免费奖学金”和“嘉庚奖学金”。1937年,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蔡启瑞毕业后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
1947年,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赴美留学生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刻苦研读,并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正当他铆足劲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又赶上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政府规定,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国。
蔡启瑞连递六次离境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要改变这一现状,催化科学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虽然已经在结构化学小有名气,但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当时44岁的蔡启瑞决定转行从事催化研究。
1958年秋天,蔡启瑞和他的助手们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对于催化理论,蔡启瑞选择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对不饱和有机物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活化催化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总结出络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丰富和发展了络合催化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他又继续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作用和催化反应机理,取得一系列成果。
在70多岁时,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提出了重要理论观点和独到的构思。
即使到了90多岁,蔡启瑞还在紧盯科学前沿。据介绍,他最后的研究是:为发展高效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另辟蹊径,需要在“有关酶的结构中寻找适合的氨基酸系列”。
而这个寻找、验证和仿生的过程一直进行到2011年蔡启瑞摔倒住院。
“只唯真理,不唯权威”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攀登跨越高峰,育才灿烂群星。”这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学问和师德的赞誉。
蔡启瑞常教导学生“只唯真理.不唯权威”
,以此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刚上岗的年轻人,他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给予耐心的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他们进行实验操作。许多科研攻关内容,他会紧抓问题本质,深入浅出地给年轻人予以开导并提出解决思路。他让中年教师挑起重担,在关键问题上予以指导,但从不以自己的声望来代替他们开辟道路。
2013年4月6日,时值厦大92周年校庆,厦大首颁该校奖教金最高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蔡启瑞是两名获奖者之一,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 (选自2016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曾三次受原高教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先后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研讨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科学领域的中、高级人才,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②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蔡启瑞篇”的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字的电子版参考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摘自百度百科《蔡启瑞简介》)
③南京大学陈懿院士评价说,蔡先生除了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外,其高尚人格最为人所敬仰,“在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让,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而蔡先生一辈子事事如此,很难很难。”(摘自《厦门网,厦门新闻》)
4. 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蔡启瑞学习能力强、素质超群,在厦大学习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B.
蔡启瑞学习刻苦,他被厦大选派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C. 在我国催化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的情况下,蔡启瑞主动请缨,和他的助手在厦大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D. 蔡启瑞所领导的厦门大学催化团队,通过举办催化讨论班等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催化研究与应用及催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 蔡启瑞的回国之路异常艰辛,他连递六次回国申请,直到1956年才拿到离境签证,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和留美学生一起回到祖国。
B. 蔡启瑞专心于催化化学的研究,将一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催化化学事业,被誉为中国催化化学界的“一代宗师”。
C. 即便是在70多岁高龄的时候,蔡启瑞还主持开展了由合成气制取甲醇、乙醇和金属一氧化物协同催化作用本质等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理论观点。
D. 厦大在颁发奖教金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蔡启瑞,“古人赞日:‘仁者寿,!先生以百岁的实践证明古人之云然也!”。说明蔡启瑞心怀仁爱、著作等身。
6.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是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学大师唐敖庆对蔡启瑞的赞誉。请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蔡启瑞教授“学”和“德”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武 生(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 侯三因为惧怕老婆,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老婆不让他把老母亲接来他也只得屈服。
C. 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D. 老板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卖艺瞎子。
8.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5分)
9.侯三在老板对他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表现?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8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人也。其先,魏之别种,号尉迟部,因而姓焉。父俟兜,性弘裕,有鉴识,尚太祖姊昌乐大长公主,生迥及纲。俟兜病且卒,呼二子,抚其首曰:“汝等并有贵相,但恨吾不见尔,各宜勉之。”
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后拜大将军。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时镇江陵,既以内难方殷,请修邻好。其弟武陵王纪,在蜀称帝,率众东下,将攻之。梁元帝大惧,乃移书请救,又请伐蜀。太祖曰:“蜀可图矣。取蜀制梁,在兹一举。”
乃与群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唯迥以为纪既尽锐东下,蜀必空虚,王师临之,必有征无战。太祖深以为然,谓迥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计将安出?”迥曰:“蜀与中国隔绝百有余年,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宜以精甲锐骑,星夜袭之。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出其不意,冲其腹心。蜀人既骇官军之临速,必望风不守矣。”乃令迥督开府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宇文升等六军,甲士一万二千,骑万匹,伐蜀。六月,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纪益州刺史萧婴城自守。进军围之。以礼接之。其吏人等,各令复业。唯收僮隶及储积以赏将士。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迥性至孝,色养不怠。身虽在外,所得四时甘脆,必先荐奉,然后敢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师,每退朝参候起居,忧悴形于容色。大长公主每为之和颜进食,以宁迥心。太祖知其至性,征迥入朝,以慰其母意。蜀人思之,立碑颂德。 (节选自《周书》,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 稍:渐渐 B.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 尚:尊重
C.既以内难方殷,请修邻好 殷:众多 D.遂婴城自守 婴:围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先,魏之别种 蜀人既骇官军之临速 B.呼二子,抚其首曰 其吏人等,各令复业
C.梁元帝大惧,乃移书请救 乃令迥督开府元珍、乙弗亚
D.太祖以此深委仗焉 迥以礼接之
1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明尉迟迥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3分)
①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 ②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 ③迥以为纪既尽锐东下,蜀必空虚,王师临之,必有征无战 ④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 ⑤
迥至潼州,大飨将士,引之而西 ⑥唯收僮隶及储积以赏将士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尉迟迥出身名门世家,被寄予厚望。他的先祖是魏的同族,母亲是太祖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他的父亲临终时嘱托尉迟迥兄弟俩要有所成就。
B.尉迟迥好施爱士,讲求礼节。他率军向西攻打蜀地前,先犒劳将士;在萧撝、武陵王纪的儿子及其文武官员前来请降时,他用礼节加以接待。
C.尉迟迥通达有智慧,得到了太祖的信任重用。梁元帝写信求救攻打蜀地,太祖想借此取蜀制梁。尉迟迥赞同这一想法,被任命为伐蜀的将领。
D.尉迟迥有大的志向,也很有孝心。因母亲年高多病,他在京师时,每次退朝就去参见问候母亲起居。这种至孝之心触动了蜀人,蜀人为他立碑颂德。
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蜀与中国隔绝百有余年,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4分)
(2)身虽在外,所得四时甘脆,必先荐奉,然后敢尝。(4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8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⑴把“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5分)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16、名句名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⑴悟已往之不谏, 。 ⑵ ,风飘飘而吹衣。
⑶策扶老以流憩, 。 ⑷木欣欣以向荣,
⑸诏书切峻, 。 ⑹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⑺ ,形影相吊。 ⑻而刘夙婴疾病, ,臣侍汤药。
三、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由青岛交响乐团演奏的《英雄》序曲音调抑扬宛转、高亢激昂,听者击节叹赏,一曲终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向乐团致敬。
B.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揭露的官场腐败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交相辉映,直击社会痛点、敏感点。
C.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D.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B. 《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C. 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D. 由于不需要支付作家重印版税,跟风图书在用纸、印制、工艺方面用料低劣,其成本比原版书的降低许多,力图以低价和低折扣获得更大的销量。
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 、 ,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 、 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 周作人的平和 林语堂的幽默 鲁迅的自由思想 胡适的社会批判
B. 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 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
C. 林语堂的幽默 周作人的平和 胡适的思想自由 鲁迅的批判社会
D. 林语堂的菜谱 周作人的苦茶 鲁迅的思想自由 胡适的批判社会
20、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一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项“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会理的”错。
2. C试题分析: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3.D 试题分析: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过批判。
4. C “主动请缨”在文中没有明显的证据。【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5. D D“著作等身”在文中没有依据。
6. 学指的是“学问”,的指的是“品德”。(学问品德各写对3点得6分。)
学问方面:(1)学习出类拔萃,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哲学博士学位。(2)44岁的蔡启瑞从结构化学领域转行从事催化研究,取得一系列的可喜成果。(3)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百岁时荣获厦大“南强杰出贡献奖”。(4)举办催化讨论班、进修班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讨论班、为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催化领域的中、高级人才。
品德方面:(1)热爱祖国,冲破美国当局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回到祖国。(2)为人谦逊、淡泊名利。“在名利面前,蔡先生不是争,而是退,一个人做几件高风亮节的事不算什么,二蔡先生一辈子事实如此,很难很难。”
(3)热爱化学研究,一声献身科学研究。(4)关心年轻人,奖掖后进,锻炼中年教师。(5)敬业勤奋。为了总结和确切表达他的学术思想以为后人所用,蔡启瑞半夜起来在电脑前打字到黎明,给撰写者提供了近三万字的电子版资料,以致他腿脚肿胀得让人不忍目睹。
文学类文本阅读
7、C (C项“侯三生性懦弱”错,侯三不打瞎子是仁厚。)
8.①突出侯三在剧团的武生身份,拿刀表现出他对自己曾经从事的职业的眷恋,表现他的敬业精神;②这把刀引出侯三与老婆对话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在老婆面前唯唯诺诺的侯三,舞台上用刀充满豪情,能熬过“绑匪”毒打,不服从老板踢翻瞎子的命令,最后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转身离去:刀象征着侯三身上柔中有刚的霸气、坚守善良本心的骨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9.①在第一次考验中,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以至昏死过去,也不出卖老板,在他身上有一种忠于职守、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英雄气概;(2分)
②在第二次考验中,他并不因为自己得到老板优厚的待遇而违背自己善良的本性去殴打一个卖艺瞎子,在他身上透射出富贵不能淫的人性光辉;(2分)
③侯三虽然迫切地希望能多挣钱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但他却能为了职业操守而不惜牺牲性命,不为得到钱而改变自己善良的本心。这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的高贵的人性品质,正是社会宝贵的正能量。(2分)
15、⑴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⑵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有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10、解析:尚:娶公主为妻。答案:B
11、解析:A.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B.代词,他们的;代词,那些。C.连词,于是,就。D.介词,因为;介词,用。答案:C
12、解析:②是“能征善战”的结果。⑤表明出师进程。⑥表明没私心,又爱士。答案:B
13、答案:D解析:混淆关系。蜀人为尉迟迥立碑颂德,是因为尉迟迥被太祖从蜀地调到京师。
14、(1)蜀地与中原地区隔绝往来一百多年了,蜀依仗其山川险阻,不会料到我军到来。(关键词:中国、有、虞)
(2)尉迟迥自身虽然在外,所得四季的甘脆之物,一定先进献母亲,然后才敢品尝。(关键词:虽、甘脆、荐奉)
17. A项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符合语境,使用准确。B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此处属于感情色彩用错、对象用错。C项亦庄亦谐:(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既庄重,又风趣。符合语境,使用准确。D项探囊取物: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此处符合语意,使用正确。
18.C。分析: A项搭配不当,“打捞”“事故”搭配不当,B项中途易辙,D项中“低折扣”不合逻辑,应为“高折扣”。
19.B此题考查语意的连贯和句式的选用。从前后文的呼应看,排除C项;从短语的结构看,与“严谨学业”结构一致的应为“社会批判”和“自由思想”
,可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与“雅舍”相应的是“苦茶”和“菜谱”,而“平和”与“幽默”是作家的风格,故排除A项。
20、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类型为分析图标,分析时注意图表中的主题图案,重要的文字,象征意义。此题主要是“橄榄枝”“旗帜”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力量”分析“齐心协力”和“和平”的寓意。
答案:(示例)图形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83字)
【写作指导】 审题: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即材料中不给提示性的指导,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材料,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材料,另立门户。根据题目给出的材料,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话题:
1、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成就梦想;
2、依赖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失去自己本性的美丽是虚空的美丽;
3、善假于物者胜。
4、生活的美来自向上的动力。
立意:根据以上话题的筛选,定出一个主题:善假于物者胜。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起,引入中心主题: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懂得借物。
写作提纲:
(一)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开头,引出论点;
(二)分析论证:提出分论点:
1、先分析说明牵牛花与篱笆的关系,突出两者互借而获得成功的特点;
2、再分析历史上善假于物而有所成就的伟人;
3、最后指出:在这个竞争强于合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互借”,最后获得双赢。
(三)总结全文:善假物者胜。补充:“善”与“不善”的差异。
【参考译文】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地人。他的祖先是魏的同族,号尉迟部,因而姓尉迟。父亲尉迟俟兜,本性宽容有气度,有见识,娶了太祖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为妻,生下尉迟迥和尉迟纲。尉迟俟兜有病将终的时候,招呼两个儿子,抚摸着他们的头说:“你们都有富贵之相,只是遗憾的是我见不到这样,你们应该努力才是。”
尉迟迥年少聪慧敏捷,有着美好的面容和身材。等到长大,有大志向,喜欢施舍爱惜人才,渐渐升任为大丞相帐内都督。娶了魏文帝的女儿金明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尉迟迥跟从太祖收复弘农,占领沙苑,都有功劳。多次升迁做到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尉迟迥通达聪慧有做事才能,即使兼任文武职位,很得当时民心。太祖因此非常倚重他。后来被授予大将军。
侯景之渡江,梁元帝当时镇守江陵,因为内乱正盛,请求修邻好。他弟弟武陵王纪,在蜀地称帝,率领众军东下,将要攻打梁元帝。梁元帝非常害怕,于是写信请求救兵,又请求攻打蜀地。太祖说:“蜀地可谋求了。取得蜀地制约梁,就在此一举。”于是和群臣聚众商议,诸将大多有不同意见。只有尉迟迥认为武陵王纪已经率领所有精兵东下,蜀地必然空虚,王师攻打蜀地,一定会不战而胜。太祖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对尉迟迥说:“伐蜀的事情,一旦交付于你,要用什么计策呢?”尉迟迥说:“
蜀地与中原地区隔绝往来一百多年了,蜀依仗其山川险阻,不会料到我军到来。应该率领精锐的骑兵,星夜袭击那里。平坦的路就一天走两天的路程,艰险的地方就缓兵慢慢行进,出其不意,冲进蜀地的腹心。蜀人已经惊骇于官兵到来的神速,一定会望风而逃不守城池了。”于是太祖就命令尉迟迥督领开府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
雄、宇文升等六军,甲士一万二千,骑万匹,伐蜀。六月,尉迟迥到潼州,犒赏将士,率兵向西。武陵王纪的益州刺史萧。
尉迟迥非常孝顺,承顺父母脸色不懈怠。自身虽然在外,所得四季的甘脆之物,一定先进献母亲,然后才敢品尝。大长公主年高多病,尉迟迥以往在京师,每每退朝就去参见问候母亲起居,脸上充满忧虑之情。大长公主每次为此和颜进食,来安定尉迟迥的心。太祖了解他的至孝之心,征召尉迟迥入朝,来慰藉母亲心意。蜀人思念他,立碑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