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邢台二中2017级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①君子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之精华,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②《论语·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④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勇”的含义就是“见义而为”,其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而“义”,:是“勇”的核心意义,“为”之为“勇”是由“义”决定的,当且仅当“义为”时,才是“勇”。‎ ‎⑤荀子谓:“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无正义”的意思就是“人不行正路”。按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他所谓“无正义”实际是指行为不合“礼义”“法度”。要之,“正义”的基本意义就是“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具体而言,“正义”又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一定原理或原则(属于价值范畴),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儒家看来,前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孔子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的“仁”,后一种意义的“正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礼”。进而言之,“仁”是正义原则,“礼”是正义标准。就其二者的关系而言,“仁”是“礼”的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制度表现。因此,在“智”“仁”“勇”的关系中,“见义而为”的“义”应是指作为“仁”的制度表现的“礼”之所宜。所谓“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如此依“礼”行事乃是“仁”的行为特征。‎ ‎⑥“见义而为”之由“见义”到“义为”,这个过程还包含被称作“权”的活动。“权”字的本义为秤砣,引申为称量物品轻重的秤,进而派生出称量、权衡轻重之义,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知轻重者,心中有数也,是“权”含有把握分寸之意。由是衍生出在度的范围内灵活应变之义。《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男女授受不亲”之“礼”和“嫂溺,援之以手”之“权”都在“见义”之“义”的范围之内。“见义而为”的“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如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君子“仁”且“智”的表现,也是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 ‎⑦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选自2018 年2月《新华文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仁”“勇”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人格定位。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因为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勇”表现为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 B. “正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制定行为规则所依据的原理或原则,一是依据一定原理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行为规则,前者对应“礼”,后者对应“仁”。‎ C. “勇”,就是行其“礼”之所宜,如此依“礼”行事,以孔子的观点来看,即是“仁”的行为特征。‎ D. “勇”者也要善于权衡变通,不可死守礼法,胶柱鼓瑟,必要时可以超出“义”之范围,如孟子所言“嫂溺,援之以手”的行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论语·宪问》中的相关文字,引出“智”“仁”“勇”的概念。后文则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依据,重点从“勇”这一概念解读君子文化。‎ B. 文章第④段聚焦于“勇”,根据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解说,得出有且只有“义为”才是“勇”的结论。‎ C. 第⑤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作者先用荀子的话引出“正义”的概念,再解释“正义”的两种意义,进而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D. 第⑥段使用《孟子·离娄上》中的“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事例,论述了“见义而为”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其中“正义”可以解释为“人应遵守的行为规则”,那可见游侠不是儒家所言有“勇”之君子。‎ B. 因为“义”是“勇”的核心意义,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不在于他“为”不“为”,而在于“义”不“义”。‎ C. 君子之勇,既要守常而行“礼”,又要变通而达“权”,但其中“权”是有限度的灵活应变。‎ D. 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见义而为”的人格特点的君子在为人处事,既“仁”且“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 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懒木匠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高超的雕刻技艺,可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B.‎ ‎ 文章借其他人之口,介绍了文中懒木匠这些年的打工经历,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也突出了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C. 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而我经过多年努力却未臻此境,因此拒绝约稿。‎ D. 文章开头说木匠的手艺很好是个天才,可是他却没有挣到什么钱,然而最终却以木匠“致富”而终结,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 小说中“我”对木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6. 小说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何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材料一:‎ 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规范系统。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更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也能够丰盈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日常生活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不能失去了对精神栖息地的向往与寻找。如果教师们自身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与感情,又怎么去做“燃灯者”?因此,通过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摘自2018 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品位,它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像花草生长在阳光下、鱼儿游戏在清水中,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由知识学习、行为实践,再内化为品质修养,从而达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目标。‎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摘自2018 年3月20 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 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包含着先人们丰富、深刻的行为规则,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B. 材料一从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充实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航向三方面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C. 校园文化会在无形中给生活、学习其间的每个人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因此,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时代气息,不仅需要有品质的学校教育,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 B. 只有教师自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燃灯者”,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 C.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以及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9. 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9分)‎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大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B.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译文:‎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译文:‎ ‎(二)古诗词。(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 C.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D.“帝乡千万树”浮现于诗人脑海中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15.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中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惆怅、矛盾痛苦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湘夫人》开头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写景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落马的官员,曾经占用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②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一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③李明学的是冷门专业,不少同行都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致力于该专业的科研工作,最终硕果累累。‎ ‎④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的言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的人,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⑤无论是总面积超过500 平方米的诊疗室,还是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治疗方法,都令国内外同行唯有望其项背。‎ ‎⑥他今天真让我另眼相看了,处理事情竟然如此机智。我原以为他只会暴虎冯河、横冲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造成事故的原因不仅是机械设备的保护性能差,还有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安全上的管理缺陷在作怪。‎ B. 武大官方微博开通了互动平台,将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对于行为恶劣的失信游客,武汉大学将在预约系统中标记其身份,今后预约将会拒绝。‎ C.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记者和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和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D. “顺民”林冲面对高俅父子的陷害,从“一忍再忍”到“逼上梁山”的遭遇堪称以“官逼民反”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的典型。‎ ‎19.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正确得体的一项是 A. (某招领启事中)本人昨日在花园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80 元。请失主尽快与我联系。‎ B. (某银行营业厅中)银行服务员对正在选择窗口办理业务的小明说:“你想干什么?”‎ C. (老张听说有老朋友来访)太好了,许久不见甚是想念,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D. (某失主感谢送回自己失物的人)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登门致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处于中古早期的魏晋南北朝,①___________________。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②____________;但是,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同时,魏晋的士大夫大多儒、玄兼修: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家理想,另一方面又执着于儒家观念。按照常理,③___________,然而在魏晋时期,这两种哲学观念却共存于许多士大夫的思想体系之中。‎ ‎21.某校校庆日,某校友因病无法按时到达,特发给联络办老师一则短信表示歉意,请找出其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改正。(5分)‎ 校庆联络办老师:‎ 您好!我是你校校友,悉母校华诞,甚喜,本想定能拨冗出席母校庆典,但今日晨起身体欠安,气管呼呼作喘,恐无法及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特此通知。‎ 校友xxx ‎2018年x月x日 ‎①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22.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美深圳女孩”:被商业戏弄的丑闻 ‎“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现在2013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图报道中。‎ 然而仅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事发地点在深圳东门老街,不是文中所说的欢乐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划的。”一位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给老人喂饭仅仅是为了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与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后,他们便离开了。“最美女孩”‎ 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根本没有将老人接走。一时间,网友的拍砖和骂声涌来,面对网友与媒体的质疑与批判,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终究真相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记者郑小红和通讯员石金泉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公众公开致歉。‎ 读了这个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邢台二中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其中‘勇’在君子人格中更为重要”在文中无根据,文中只说“‘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B项,应是前者对应“仁”,后者对应“礼”。D项,“嫂漏,援之以手”的行为并未超出“义”之范围。‎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第⑥段的主要目的不是分析“仁”与“礼”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解释“见义而为”的“义”字,并进一步为“勇”定义。注意此段中“因此”一词提示的句群关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第④段中“勇”的意义要素包括“义”和“为”,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勇”,既要有“义”,也要有“为”。‎ ‎【答案】4. C 5. ①先是欣赏与赞美,木匠技艺高超,“我”对他很是佩服,木匠对待手艺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②后来生气与不解,木匠在“我”请他安粪舀柄时拒绝,我因之生气;③最后释然且敬重,当“我”面对同木匠相类似的情况时,突然就理解了木匠得罪人的行为,他摆脱了浮躁的心态,不屈从于眼前的困境,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 ‎6. ①使人们对“活着”二字感到好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活着的手艺”是小说的主线,贯穿故事发展始终,揭示文章主要内容。③“活着的手艺”一语双关,既指木匠高超的手艺,能让死了的树以另一种形式活过来,也指木匠让他的手艺有尊严地存在,坚守职业尊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而我经过多年努力却未臻此境,因此拒绝约稿”错误,从文中来看,“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由此可知,“我”拒绝邀约的原因与懒木匠类似,即使生活遇到困境,却依然坚守自己的职业尊严,做自己喜欢做的和应该做的事。‎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我’对木匠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先圈出直接写“我”对木匠态度的词语,还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圈出“我”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来概括情感态度,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变化过程”这一提示性词语。如一开始,“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此时“我”对木匠是欣赏和赞美的,“我”对他高超的技艺非常佩服,木匠做木工活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后来“我”找他安粪勺柄遭到拒绝时,“我有些生气”;如最后当“我”写作上遇到与木匠类似情况的时候,“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此时“我”对木匠应是敬重的,理解了木匠的行为。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活着的手艺’为题有何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首先应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以及艺术特色等几个角度分析妙处。“手艺”指木匠的技艺,而“活着”在文中应该有两层含义,如“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此处的“活着”应是指木匠的手艺让死去的树又以另外一种形式活了过来,存留了下来,如文章最后,木匠在仿古家具店工作,老板对他很好,这说明他的手艺得到了认可,木匠让他的手艺有尊严地存在,这是“活着”的另一层含义。从情节上来看,“活着的手艺”不但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而且在结尾再一次得到体现,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活着的手艺”‎ 既是对木匠高超技艺的肯定,也是对他坚守木匠职业道德的赞美;从艺术效果上来看,“手艺”本指技艺,此处却以“活着”来修饰“手艺”,标题显得新颖,引发读者的兴趣。考生围绕这几个方面答题即可。‎ ‎【答案】7. B 8. B ‎ ‎9.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宣传;‎ ‎②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群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④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6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全面肯定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说法不准确,应是“肯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此外,“全面肯定”说法欠妥。本题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评价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教师的倾情投入更为重要”说法错误,原文中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并无比较。C项,“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不够全面,还需要“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主要内容”表述不准确,是“核心内容”。D项,“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规范”。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并结合实际概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材料一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优秀的电视节目,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同样不可或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有‘时代感’,显然离不开教师们的倾情投入。”材料二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材料三中说“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提高教师群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此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这些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回答时,要分四点,从大众媒体的宣传、师资力量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政府措施的渗透四个方面概括、整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10.解析:选B。本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有”通“又”,连词,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八十一岁了”,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C;第二处,“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中“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归故乡。因此不能和后面的“及身”连在一起,可以排除选项D。‎ ‎11. 解析:选A。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 解析:选D。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13. 答案:‎ ‎(1)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 征,数,虚,年岁不登,各一分,句意一分。) ‎ ‎(2)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的事吗?(而,退,恨各一分,句意两分。)‎ ‎14.BC【解析】B项,面对红艳的杏花,诗人却因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15.(1)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遣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賞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賞,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附《途中见杏花》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 16.‎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人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译文】‎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 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 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我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 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 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的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 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1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一饭千金”:形容收人点滴恩惠,必以厚报。万文生意,在句中理解为奢靡浪费的意思,故使用有误。②“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贬义词,而语境是褒义,故使用有误。③“守正不阿”:坚持正道,不徇私情。形容人正直无私。语境中把该成语理解为“坚持、坚定不移”的有意思,使用有误。④“奉为圭臬”:圭,古代测日影的器具;臬,古代测量日影方位的杆柱;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成准则。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A项。⑤“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脖颈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的形式。使用有误。排除D项。⑥“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排除C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句式杂糅,错在“根本原因是生产安全上的管理缺陷在作怪”。应改为“原因是……”或“……在作怪”。B项,介词缺失,错在“今后预约将会拒绝”。改为“被拒绝”,或者“拒绝其入内”。D项,中途易辙,且“遭遇”与“古典小说的典型”搭配不当。‎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A项,失物招领中,不可写明具体款项,应该写“若干”。B项,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及场合,应该为“我可以帮助您吗,先生?”。C项,“府上”是对别人家的敬称。D项使用正确。‎ ‎20.【答案】 (1). ①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 (2). ②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 (3). ③这两个思想体系本不会走到一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由“从政变频繁、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个体觉醒和文学、哲学、艺术的灿烂成就为出发点,看上去却是一个开明的时期”可知①有“充满矛盾”的意思,联系前文“魏晋南北朝”,所以写“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②由“但是”“开明”等词可知“这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③下文“然而”一词,表明要写与之相反的语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答案】 (1). “你校”——“母校”; (2). “拨冗”——“抽出时间” (3). “身体欠安”——“贱体抱恙”或“身体不适(欠佳)”等; (4). “光临”——“前往”; (5). “特此通知” ——“深表歉意”或“特此致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应用文的应用,注意措辞和格式,首先注意自己的身份,“你校”错误;“拨冗”“欠安”“光临”是敬辞,用于他人;文体不是“通知”;格式应该是时间在最后。‎ ‎22.作文 ‎【立意参考】‎ ‎①新闻记者要有职业操守 ‎②假造“善良”是大恶 ‎③新闻不能弄虚作假 ‎④媒体要有公信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