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7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劝 学
24
第11课 劝 学
本课话题——积累
一、从课本中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古今中外,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先积累后创造的过程。
二、从历史中积累
1.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有人对他横溢的诗才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尔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当有人打开他那布口袋细看时,发现里面纸条上写的全都是一联、半联的诗句,原来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
2.元末明初陶宗仪是江苏松江的一位乡村教师。《明史》上记载,他教学之暇,耕耘农田,小憩的时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摘下的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几十个。一天,他让学生们把那些瓮都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看到的长达30卷的《辍耕录》。
三、从生活中积累
他从来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黝黑的皮肤,面颊上深深的沟壑,都是时间在他身上走过留下的痕迹,都是在农田里,阳光给他做下的记号。他就是那个笑容和蔼而亲切的“杂交水稻之父”,当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时,他从容地应对:“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在那一刻,他就是人生的赢家,是的,他战胜了风吹雨打,他用他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用他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经验,终于成为了一位坚韧而朴实的——人生的赢家。人生是一场用时间来决胜的游戏,所谓的“人生的赢家”,即是那些拥有坚韧意志,积累起一片片时间碎片的人。
四、从名言中积累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24
——程颐
4.战术之为物,一言以蔽之是若干世纪以来的军事经验的积累。
——戴吉伯
5.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温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
——谷超豪
一、作者简介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汉代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二、背景回放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是人后天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一样。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和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个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
三、相关知识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一、字音识记
1.木直中绳(zhònɡ) 2. 以为轮(róu)
3.槁暴(pù) 4.参省(cān xǐnɡ)
5.跂而望矣(qǐ) 6.舟楫(jí)
24
7.跬步(kuǐ) 8.骐骥(qí jì)
9.驽马(nú) 10.锲而不舍(qiè)
11.金石可镂(lòu) 12.蛇鳝(shàn)
二、通假字
1.木直中绳,以为轮 通“煣”,译为: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译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译为: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
4.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身、托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一词多义
1.绝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2)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贾生列传》) 动词,断绝
(3)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动词,停止,消失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隔绝的
(5)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非常
(6)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副词,完全,绝对
24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形容词,陡峭的
2.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动词,凭借,借助
(2)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介词,凭借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形容词,假装,与“真”
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连词,假令,假如
3.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强,大
(2)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疾病
(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名词,疾苦,痛苦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动词,痛心,痛恨
(5)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缺点,毛病
(6)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
动词,通“嫉”,妒忌
(7)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孟子·梁惠王下》)
形容词,头痛,痛苦
(8)草枯鹰眼疾 (《观猎》) 形容词,锐利
4.中
(1)木直中绳 动词,合乎
(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词,中等
(3)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名词,当中,中间
(4)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名词,年间
24
(5)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
动词,射中
5.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动词,兴起,发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形容词,兴盛
(3)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动词,兴办,举办
6.故
(1)故木受绳则直 连词,所以
(2)温故而知新(《论语》) 名词,旧知识
(3)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名词,缘故,原因
7.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而且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并且
(4)吾尝跂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
“就”“于是”
8.于
(1)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2)而青于蓝 介词,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何有于我哉(《论语》) 介词,对
9.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代词,它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
24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脚步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专一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也”表判断)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二)省略句
以为轮(“以”后省略介词“之”)
(三)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四)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五)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无以”为固定结构,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一、阅读《劝学》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论证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一组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金就砺则利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木直中绳,以为轮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①④是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2.下列对文章第1、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即比喻学生一定能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
24
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选B 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再者,学生可以或可能超过老师,未必“一定”超过老师。
二、阅读《劝学》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的结论句是(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选D A、B、C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三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4.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于外物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
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解析:选A A项,“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选A ②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⑥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
6.下列对文章第4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24
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解析:选C C项,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三、联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在积累、贵在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解析:选B B项,作者并未否定思考的重要性,“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思考。
24
24
1.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用同类事物设喻,或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2.论证方式灵活
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一、第二段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三段则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富有变化。
3.多用对偶,兼用排比
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说理流畅。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24
考点对接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日”“上、下”都属于文言文中的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见。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颇为普遍。并且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经常考查,是我们学习时重点掌握的文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詹 鼎 传
[明] 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24
D.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 膝:膝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舍”,可以联想到“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是“安排住宿”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为“寄居”正确。B项,《陈情表》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是“改变”的意思,和这句中的意思相同,正确。C项,“属”,通“嘱”,意为“托付,交付”,正确。D项,“膝”为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膝盖”。所以D项不正确。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他家一向贫贱,父亲在集市以卖饼为业,寄居在县里的世家望族中。县里的世家望族中只有吴家最富有,地位最高,就寄居在他们家里,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上的儿童嬉游,只喜欢到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说出学馆里的学生诵读的内容。吴家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他读书。詹鼎欣然同意,只是他的父亲不愿意,骂他说:“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经常自己温习功课,夜里坐在饼灶下面干活,也诵读不停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送他去读书。过了一年,全部掌握了他的老师所会的东西,老师辞归了。当时吴家聘请老师,詹鼎也跟从学习,吴家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让他学习。不到几年,吴家的孩子没有能和詹鼎谈论的了。他们的老师辞去,于是詹鼎就做了吴家各位孩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官府不能控制,就把重要的职位授给方国珍。方国珍在庆元建立府署,寻求士人为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很有才能,就用计谋捉住他。詹鼎被方国珍擒获,无可奈何,只能替他出力,担任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有人触犯了法律,交给詹鼎处理,詹鼎严格按照法律定罪。平章事的妻子接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家想成就大事,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一心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事务呢?”没有答应。平章事的妻子很生气,就诬陷他,詹鼎被关到牢狱中,半年才释放出来。
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界相互交错,军吏中显贵的大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不过是一个儒生,不熟习边疆事务,因而多次违反规定。詹鼎召集众人聚集到庭堂上,拉出一个驿丞,用不承受公命之罪来责问他,并杀了他。庭堂上的人都怕得双腿发抖,跪在地上用膝盖行走向他请罪,跪很久不能站起,他才作罢。以后,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什么要陈述的,都跪着和他说,不敢抬眼看他的脸。詹鼎处理事情有才干,竹简案卷堆满跟前,一会儿就能判决完。
24
如何判断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判断名词作状语。
一、借助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来确认
名词作状语的几种基本类型:
类型
例句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又间令吴广……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或待人、事物)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5.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7.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早晨;在晚上)
二、运用句法关系分析法来确认
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1.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2.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4
北出临汾,至甘亭东拐,奔行不远便进入霍岳山脉,渐渐进入林茂草盛的峰峦。此时,路旁碑石上醒目的大字进入我的眼帘:荀子故里。我知道抵达安泽县了,顿时思绪飞扬,飞进那个金戈铁马、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那时候干戈屡争,战事连绵,却没有影响沁河水的日夜流淌。沁河水滔滔流过,不舍昼夜,用自己的乳汁润泽山川粮田,也哺育庶民百姓。沁河水滋养的子民成千上万、无以数计,但有一人历史却记下了他的名字,他就是荀子。荀子,名叫荀况,在沁水河畔长到了15岁,他在这里痛饮家乡的甘霖,也饱食故土的五谷,不能说他已羽翼丰满,但是,一个更广阔的朝代已经在召唤他了。群雄征战,大浪淘沙,七雄并峙的局势如一盘棋摆在了荀况面前,他要弄潮时代,指点江山了。
荀况东出太行,横穿中原,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这里有稷下学宫,齐国的国君为扩大政治影响,笼络文人雅士,在此设坛讲学。据说孟子、邹衍、鲁仲连等当时的名士都曾登坛论政,纵横捭阖。意气风发的荀况在这个思想学术的峰峦望到了更远的天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或许,这感叹正是荀况游学稷下的心得,或许这感受让他想到故乡,想到沁河边的山峦,幼时攀上峰顶的兴奋忽然跃现眼前,于是那登高临风的景象,成就了他学问的增长。满腹经纶的荀况当然不甘心沉醉于激扬的文字中。他要醒世治乱,在政治的天地间施展才华。
走进荀子故土安泽大地,我的心绪一刻也难以平静。我在想,这脚下的土地何以能诞生荀子这位醒世的伟人?好在安泽县委、县政府高扬荀学精神的旗帜,兴建了荀子文化公园。拾级而上,我登上了县城东南的山岭。山不算高,我却高高置身于群峰之上。站在这里,环放眼眸,晋南大地,伸展开去。我的心和那高高低低的群山一样也起伏万千。安泽县东邻
[佳作赏析]
文章开篇用“顿时思绪飞扬”一句展开对荀子的描写,一个“飞”字,形象地揭示了作者初到荀子故里急于亲眼目睹心目中的伟人荀子的激动与急切心情,表现了荀子在今天的影响力,从侧面表明了荀子的伟大。接着文章使用比喻的修辞,“沁河水滔滔流过,不舍昼夜,用自己的乳汁润泽山川良田,也哺育庶民百姓”,把沁河比喻成哺育子女的母亲,突出沁河的伟大,为下文塑造荀子的伟大张本。接下来作者引用读者耳熟能详的《劝学》来刻画荀子的伟大。
24
上党沃野,那里漫行过炎帝的步履。人类文明的种子就在炎帝的手下撒播开来了。这种子由东渐西,或许正是经过安泽古域进入平阳大地的。在平阳,尧建立了都城,钦定了历法,开凿了水井,将文明的种子滋养得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古老的中国格局成形了,古朴的仁爱精神诞生了。这精神又经过舜的传承光大,禹的躬身践行,使黄河东岸的河东大地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不光在这里生长,也在这里向外延展,及至春秋这里也闪烁着文明的光华,晋文公以他宽厚仁让的风度广得贤才,享誉列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岁月更替,世事沧桑,却丝毫也没有减损尧乡厚土中深蕴的精神营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尧以后,经过两千多年的文明传递,经过两千多年的精神孕育,又一位石破天惊的人物面世了,这就是荀子。荀子有王者风范,是王者精魂,历史却没有给他王者地位。他没能挥手指点王者基业,却挥毫写下了人间正道。这人间正道不仅是彼时的王者之道,而且是永恒的人世之道。荀子的伟大正在这里,他吸取了从炎帝到尧舜禹以及晋文公的精神营养,又将这种营养化为毫端墨迹,成为照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熄圣火!
我漫步沁水河畔,沁河汩汩流淌,仿佛正流淌着鲜活的荀学琼浆;我漫步府城山峦,山峦巍巍高耸,仿佛正高耸着诚挚的荀学精神。我在山峦行走,足下是茵茵的绿草。弯腰手抚一株蓝草,叶不大,却绿得如蓝,蓝得放光。莫非这就是蓼蓝,是当年伟人荀子手抚过的蓼蓝?当年,或许稚幼的荀况就在这山野欢跃嬉戏,摘一捧蓼蓝揉搓,揉搓成青的颜色。多少年后,这欢跃嬉戏走进他的思绪,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多少年后,我在荀子故地吟诵荀子智识凝结的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这名句祝愿安泽人才辈出,光耀神州!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31分)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C.绝江河(横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解析:选C A项,“”,用火烤使弯曲;B项,“疾”,强;D项,“备”,具备。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24
解析:选B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C项,介词,比/介词,表引进对象。D项,语气词,相当于“了”/兼词,“于此”,从这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用心一也
D.而绝江河
解析:选D 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C项,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D项,绝:横渡,一般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用心一也 B.蚓无爪牙之利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选D A项,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B项,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C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片刻”的意思。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
解析:选D D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 , ”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并自省的重要性。
(2)《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与老子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荀子在《劝学》中说“ , ”,也借“行路”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7.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分)
24
译文: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分)
译文: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青。
(2)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一加工)就直了,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就会智慧明通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
(3)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勉 学
(北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①,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②;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③,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④,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⑤,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⑥
24
,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⑦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⑧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⑨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 ①郑重:这里是“频繁”的意思。②素业:清素之业,即士族所从事的儒业。③贵游子弟: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叫贵游。他们的子弟就叫贵游子弟。这里是泛称贵族子弟。④著作:著作郎,官名,掌编纂国史。⑤长檐车:一种用车幔覆盖整个车身的车子。⑥隐囊:靠枕。⑦快士:优秀人物。⑧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⑨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
1.“聊举近世切要”中的“聊”解释为姑且。
2.“莫不被教”中的“被”解释为蒙受、接受。
3.“便为凡人”中“凡人”是古今异义词,此处解释为一般的人,平庸的人。
4.“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中的“耻”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
5.“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中的“著作、秘书”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做著作郎、做秘书官。
6.“则顾人答策”中的“顾”为通假字,通“雇”,解释为雇佣。
7.“则假手赋诗”中的“假”解释为借助。
8.“虽百世小人”中的“小人”为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平民百姓。
9.“夫明《六经》之指”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通晓。
10.“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是状语后置句,本句可翻译为:这就有如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得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24
B.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C.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D.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解析:选C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段大意,利用重要实虚词等来帮助断句,如文中的“凡”一般放于句首,可以提示断句。其次可以根据相同句式来断句,如“天地所不能藏”和“鬼神所不能隐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指古代男子十六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B.“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周礼·地官·师氏》记载: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D.“羲农”是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解析:选A A项,应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1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要“勤学”的观点后,先后从正面和反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B.作者认为,士大夫家庭的子弟,即使到了成人仍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诱导,只有那些志气高尚、能经受磨炼的子弟,才能成就儒家事业。
C.作者列举南朝梁代全盛时期贵族子弟不学无术、靠祖上庇荫、养尊处优,而一旦离乱,便谋生乏术,只能耕田养马的事实,从反面说明,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立身之本。
D.作者认为如果能够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成为下等人,读的书多,对一般人的成败好恶看得很清楚,即使天地鬼神的事也不能在他们眼前隐藏。
解析:选D D项,应该是“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研读”才合乎事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5分)
译文:
24
(2)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这些人)为什么吝惜几年的勤学,而宁愿受一生的愧辱呢?
(2)(这些贵族子弟)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无能为力,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又身无一技之长。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的那些圣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个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再频繁举例,姑且举近代紧要的事说说,以启发开导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春秋三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待到他们成年、已婚,体质性情逐渐成形,趁这个时候,就要加倍地对他们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可以经受磨炼,以成就其儒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计划耕田种地,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交易,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讲谈讨论儒家经书。我见到许多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工技艺方面的本事,让他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让他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以此了结一生。还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的事;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知,如坠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明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哈欠的份儿。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吝惜几年的勤学,而宁愿受一生的愧辱呢?
24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致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屐,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好像神仙模样。到明经答问求取功名的时候,他们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在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之手来为自己作诗。在这种时刻,他们倒显得像优秀人物。等到动乱来临,朝廷变迁革易,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再看不见过去的同党。(这些贵族子弟)想靠自己去求得一官半职却无能为力,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却又身无一技之长。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如同一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快要干涸的流水,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之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完完全全成了蠢材了。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其中一些人虽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懂得《论语》《孝经》,还可以去给别人当老师;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是年代久远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动笔,结果没有一个不是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的。由此看来,怎么会不努力学习呢?如果能够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研读,就是再过一千年也始终不会沦为平民百姓的。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我充实。父亲兄长是不能够长期依赖的,家乡邦国是不能够常保无事的,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周济你时,就需要自己设法了。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学习而又可致富贵的技艺,没有超过读书的了。世人不管他是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不肯去读书,这就有如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得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人,从伏羲、神农的时代以来,在这世界上,共认识了多少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人的成败好恶,(他们看得很清楚,)这固然不必再说,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是瞒不过他们的。
三、语言表达专练(10分)
1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乙同学对“能学”所作的解释的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解释文字。(3分)
甲同学:你能告诉我“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
;
“会学”是指 ;“坚持学”是指 。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扣住“自主学习”四个字,还要仿照“能学”的解释来仿写。注意要突出要点,“想学”要突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学”要突出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坚持学”要突出学习者的意志。
参考答案: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的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会不断总结学习经验 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13.请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作者(如孟子、孔子等)或你了解的其他古人,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3分)
上联:荀子劝学 博学则青出于蓝
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一)孔子论语 勤学必温故知新
(示例二)韩愈师说 为学则不耻下问
24
(示例三)墨子非攻 兼爱则仁者无敌(对仗工整即可)
14.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4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1分)
答:
(2)概括漫画寓意:
(不超过30字)(1分)
(3)请选择一个角度对漫画进行评论。(2分)
答:
参考答案:(1)画面上一个同学脊背上背着两个沉重的包袱,似两座大山。一个包袱来自老师,包袱上写着老师的话语: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另一个包袱来自家长,包袱上写着家长的谆谆教导: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该生被压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
(2)该漫画揭示了片面追求成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曾经是人们对高考竞争之激烈的形象描述,当前的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使孩子的每一次升学考试都成了过“独木桥”。
24
相关文档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2021-06-041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3-19言情词三首课件2021-06-0449页
-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件4 人教版2021-06-0418页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9元曲2021-06-044页
-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2018届高2021-06-049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22021-06-043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2021-06-0424页
- 2019年珠海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解题2021-06-048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2021-06-0411页
- 2016年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第2021-06-0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