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 05‎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一方面,不管是儒家之文、道家之文、法家之文,还是墨家之文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从各家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而是各不相同。就儒家的论议而言,《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的文章缜密谨严,譬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整相间。就道家的论议而言,庄子本人的文章即《庄子》内篇奇妙深幽,庄子后学的文章即《庄子》外、杂篇则大抵奇妙浅豁;庄子学派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少辩智,《老子》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较多辩智。‎ 先秦诸子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孟子建立的仁义、仁政学说,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戕害……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传统从这里发源,反传统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取的根据在这里,士大夫退守自持的根据也在这里。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文章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 总之,先秦诸子论议文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而言,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思想学术发展史上,自上古至东汉之末是“纯中国学时期”,自魏初至五代末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自宋初至清中叶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时期”,自清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初是“新中国与西洋学之交争时期”(《(古史辨)第四期,<诸子丛考>自序》,《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摘编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1.下列有关先秦诸子论议文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遗产的先秦诸子的文章,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且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B.因为先秦诸子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其文充满了卓绝的智慧,所以先秦诸子的论议文富有魅力。‎ C.“纯中国学时期”‎ 的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其流派风格之多、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 D.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文章在很多根本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B.先秦诸子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并不是千人一面、千口同声,但从各家内部来看,他们仍保持着某种一致性。‎ C.对于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先秦诸子的成员不仅关注和思考,提出深刻的认识,而且自己开出方子解决问题。‎ D.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先秦诸子几乎没有被超越过:传统和反传统都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退的根据也都在这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是儒家学说,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论语》言简意赅而辞义典雅,《孟子》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句式参差而缜密谨严。‎ B.道家学说都是明于知人心的,但有着安时处顺思想的《庄子》奇妙、深幽、浅豁,少辩智;而《老子》则较多辩智。‎ C.《庄子》中大用为无用的思想,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和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 D.在中国古代,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与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先秦诸子的藩篱,这也充分体现了先秦诸子的哲思之深。‎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5分)‎ ‎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阵,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8年增长,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74:4分钟,同比增长19. 6%。‎ ‎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如一篇正文不足300字、配有5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6000条网友评论。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 (摘编自《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 材料二 ‎ ‎ ‎ 材料三 ‎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 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 ‎ 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 ‎7.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 B.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 ‎ C.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 D.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 D.在一味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一些人抛弃了篇幅很长的《战争与和平》和晦涩的《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 ‎ E.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渊,字几道,熙州人,善骑射。应募击夏国,屡有功,累迁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诸羌入寇,渊奋击,大破之,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贼将据钱塘,势张甚。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遂围而平之。授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都,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康王即皇帝位,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时群盗蜂起,以渊为制置使平杭贼,所向皆捷。期年,群盗略尽,迁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帝欲如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议遂决。‎ 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而内侍康履颇用事,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俟渊入朝,伏兵杀之,并杀康履,渊时年五十三。‎ 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辍所御紫茸茵以赐。赠开府仪同三司,官其子孙八人,谥襄愍,子倚。‎ ‎ (节选自《宋史·王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 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B.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C.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 D.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 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两年,其间发生了“靖康之难”。‎ B.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汴都,指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设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即今开封,西京即今洛阳。‎ D.紫袍,古代指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还包括绯袍、绿袍、青袍,并配有金银鱼袋,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高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王渊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攻击夏国,大败诸羌,讨伐方腊,进攻契丹,数次征战,皆因战功而升迁。‎ B.王渊颇有智谋,审时度势。他根据敌军心理而精心部署,平定方腊;金兵入侵,只有他能陈诉利弊,劝君主放弃逃往镇江的想法而逃到钱塘,可据险自保。‎ C.王渊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张邦昌谋反,他来到都城,恸哭劝导张邦昌;康王即位后,他跟从随侍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 D.王渊轻财好义,清廉简朴。生病时,皇帝派人探视,发现他家中竟然连帷帐床席也没有,就把自己的紫茸席赏赐给他。‎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5分)‎ ‎(2)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 A.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5.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意思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的句子是: , 。‎ ‎②《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 ,任重而道远。”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掘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 ‎,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中方鼓励的一切有利于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积极作为,符合中方的一贯立场,符合《9. 19共同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 B.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我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 C.山东省于2017年秋季正式实施由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深受广大学子欢迎,因为它革除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 D.具有“象牙塔”之称的高校,往往被视作思想的净土、道德的高地,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文化光芒和神圣精神,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的期待和无尽的向往。‎ ‎19.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自即日起,订立合同的甲乙双方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终止合同,否则,终止方要赔偿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合同)‎ ‎ B.老师,你就如缕缕曙光,照亮我人生和灵魂的深处。垂念师恩,难忘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祝恩师节日快乐!(短信祝福)‎ ‎ C.我因不慎摔伤,不能正常到校上课,须请假三天(‎3月5日-‎3月7日),离校期间的一切安全责任自负,请批准!(请假条)‎ D.为了提高师生备战高考意识,激发学生斗志,学校将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广大高三学生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食物有五大基本味觉:酸、甜、咸、苦、鲜。① ,因为它是由辣椒素刺激三叉神经引起的,并不是由味觉细胞感知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② 。现代医学认为我们的舌头只能品尝到酸、甜、苦、咸四种味道。“鲜”之所以进入味觉体系,被命名为第五种味觉,‎ ‎③ 。鲜味的英文学名因此也叫umami,是日语“鲜味”发音的英文音译。 ‎ ‎2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问题:(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美,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高二质量调研试题 ‎ 语文参考答案 2018. 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答案】C ‎2.(3分)【答案】D ‎3.(3分)【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3分)【答案】C【解析】A项考核语段作用,B项考核人物形象,C项考核艺术手法,D项考核语句含义。其中C项,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5.(5分)【参考答案】①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②羡慕与孤寂。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③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 ‎6.(6分)【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②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寞,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3分)【答案】D【解析】材料二可推,纸质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只是阅读方式不同,阅读电子书也可能是阅读经典。‎ ‎8. (5分)【答案】B、E【解析】A 没有着重分析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C“可见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错误,作者认为手机阅读比不阅读好 D“他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不等于 “篇幅很长”他觉得晦涩不等于“晦涩”。‎ ‎9.(4分)【答案】① 手机阅读增长很快,手机阅读质量不高。‎ ‎②人均阅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比较缓慢。‎ ‎③经典阅读重视不够,浅阅读大量存在。(答对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答案】B ‎11.(3分)【答案】D【解析】不是所有的官服都配有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青袍,无鱼袋。‎ ‎12.(3分)【答案】A【解析】“皆因战功而升迁”不当,进攻契丹时“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后“以出塞迁武功大夫”,升职的原因是出塞有功而非作战立功。‎ ‎13.(1)(5分)【参考答案】王渊告诉小校尉韩世忠说:“‎ 敌人认为我们远道而来,一定会轻视我们,明天你迎战后假装逃跑。”(“谕、易、尔、伪遁”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5分)【参考答案】第二年,张邦昌超越臣子的本分自立为王,康王赶到济州,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明年、僭立、如、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 ‎ 【参考译文】‎ 王渊,字几道,是熙州人,擅长骑马射箭。应朝廷的招募,进攻西夏国,屡有战功,多次升迁任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几支羌族敌人入侵,王渊奋力反击,大败敌军,调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管临宗砦,触犯法律被免职。‎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伐方腊,让王渊担任先锋。敌人将要占据钱塘,气焰特别嚣张。王渊告诉小校尉韩世忠说:“敌人认为我们远道而来,一定会轻视我们,明天你迎战后假装逃跑。我率领强健有力的弓弩手埋伏在数百步以外,一定会获胜。”韩世忠按照他的话,敌人果然追击,埋伏的弓弩手突然发射,敌人应着弓弦声而倒下了,于是包围并平定了敌军。授予阁门宣赞舍人的职位,暂时代理京畿提举保甲兼暂代提点刑狱公事。‎ 继续跟着刘延庆攻打契丹,重兵驻扎在卢沟以南,刘延庆派王渊等一千人保护粮道,战败被敌人抓获。不久逃跑回来,仍然凭借出塞有功升任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打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率领支援皇帝的救兵驻扎在雍丘,任命王渊为先锋,不久率领所管理的军队归顺康王府。第二年,张邦昌超越本分自立为王,康王到了济州,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王渊到了都城,穿着朝服来见张邦昌,进来拜见说:“参见老宰相。”张邦昌才换了紫色的官袍请他到政事堂,王渊恸哭劝说。之后康王即皇帝位(南宋高宗赵构),命王渊为都统制,王渊跟从随侍着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当时成群的盗贼蜂拥而起,任命王渊为制置使平定杭州的乱贼,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一整年,盗贼几乎消灭干净了,迁任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打扬州,皇帝想要到镇江来援助江北,群臣也坚决请求(去镇江)。王渊单独说:“镇江只可以挡住一面,如果金人先占据姑苏,将怎么办呢?不如钱塘有大江的险要地势。”商议于是决定(去钱塘)。‎ 在这之前,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认为王渊是突然得到重用,十分不满怨恨;刘正彦曾招降了大盗丁进,也因为奖赏微薄而怨恨王渊。而内侍官康履独揽大权,等到王渊进入枢府,他们更加觉得不平。等王渊进入朝廷,埋伏兵力杀了他,一同杀了康履。王渊当时五十三岁。‎ 当初,皇帝在南京听说王渊病了,派遣中使曾泽探望王渊。曾泽回来,说:“王渊连帷帐和床席子都没有。”皇帝把自己的紫茸席来赐给王渊。赠开封府仪同三司,让他的子孙八人做官。谥号“襄愍”,儿子承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5分)【参考答案】C、E(答对一处得3分,两处得5分)‎ ‎【解析】C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凭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酒杯而是作者,并无拟人手法。‎ ‎15. (6分)【参考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分)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2分)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5分)【参考答案】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3分)【答案】C【解析】殚精褐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 此处可用“参差不齐”;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8. (3分)【答案】A【解析】B项,成份残缺。“顺应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 C项,结构混乱。在“实施”后面加“的”。D项,‎ 主客倒置。将“它对人们”改为“人们对它”或在“人们”后面加“来说”。‎ ‎19.(3分)【答案】C【解析】A项,合同要求用语严密,“自即日起”要改为“自合同生效之日起”。B项,“垂念”是敬辞,改为“感念”。D项,“异议”与“意义”同音,在广播稿中易误听,改为“不同看法”。‎ ‎20.(6分)【参考答案】①人人皆知的辣味并不在内 ②鲜味也没有被包括在内 ③与日本人对食物的研究有很大关系。(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5分)【参考答案】(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分)‎ ‎(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1分)‎ 四、写作(60分)‎ ‎22. ‎ 项目 类别 ‎ 内容 结构 语言 书写 一类卷(60—51分)‎ 符合题意 感情真挚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结构完整 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流畅 书写清晰 卷面整洁 二类卷(50—42分)‎ 符合题意 感情真实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基本完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语句通顺 偶有语病 书写较清楚 卷面较整洁 三类卷(41—31分)‎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结构不够完整 条理不很清楚 语句不通顺 语病较多 书写不工整 四类卷(30分下)‎ 文不对题 观点错误 结构混乱 文理不顺 书写潦草 说明:‎ ‎1.切入分:48分;‎ ‎2. 没有题目扣2分;‎ ‎ 3.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 4.错别字每处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3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