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笔在答题纸上书写。
4. 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50分)
一、古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执事,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C.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D.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烛之武能言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定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从而保全了秦国。
D.正如选文(2)中所说,“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以“利”攻心,以“史”离间,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①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②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③待我归。
①春残:一作“残春”。②怜:喜爱。③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5. 本诗描写了几种意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它的特点是 。(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6.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写出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 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
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 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 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9.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语言表达题,共7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错误最多的的一项是 ( )(3分)
A. 寥廓(liáo) 箕踞(jījù) 颓圮(pǐ) 峥嵘(zhēng) 切齿拊心(fǔ)
B. 青荇(xínɡ) 瓦菲(fēi) 笙箫(xiāo)) 沉淀(diàn) 共(gòng)其乏困
C. 漫溯(shuò) 慰藉(jí) 装载(zǎi) 遒劲(jìng) 卒起不意(zú)
D. 拜谒(yè) 扁舟(biǎn) 典押(yā) 巷道(xiàng) 越国鄙(bǐ)远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 近十年来,在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擢发难数
B. 一代小米手机不是综合配置第一,但其性价比在当时可说是无人能及,其他品牌的国产手机也只能望其项背。
C. 如果没有了那些筚路蓝缕、开创新路的革命先辈们,我们的国家哪能有今日这般繁荣、稳定、和谐的局面。
D. 在球场上,球王贝利纵横捭阖,灵活飘逸,他的球技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痴迷的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考古学家近日发表文章,称他们在伦敦萨瑟克区罗马帝国时期的墓地发现两具中国人约2000年前的遗骸。
B.聪聪坠入枯井,不幸身亡,报道连篇,谣言纷飞。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断章取义、情绪化地传播信息,公众应该保持警惕和反思。
C.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城既是中英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球开放的一个生动诠释。
D.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关键在于通过实际工作,将计划变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14.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 ① 。”所以读书一向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 ② 。试看今天的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③ ,可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是一首小诗。读后请仿照相应的句子,把(1)、(2)、(3)三条横线上空缺的句子补
齐。要求想象合理、顺畅、连贯。(5分)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四.作文(50分)
16.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写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语文答案
1.A 2.A 3.B
4.(1)现在他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封”“肆”“阙”各一分,句意二分)
(2)若不是利益深深切合秦穆公的内心,怎能会像这样呢?(“非”、“讵”“若”各一分,句意二分)
【参考译文】
(一)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初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您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
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5.【答案】幽竹 不改清阴
6.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所用意象,再根据诗歌的情感确定诗中“最重要的一种”,并用原文中的话写出这种意象的特点就可以了。本诗中,所写到的意象有“黄鸟”“辛夷花”“杏花”“幽竹”等,重点描写的是“幽竹”,能表现幽竹特点的诗句是“不改清阴待我归”,从这个句子中提取出关键词,应会知道,幽竹的特点是“不改清阴”。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开头两句写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意思是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的一、二句感慨春鸟、春花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三四句表达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借助事(人)抒情。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 为变徵之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A A项“在作者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址,而是一个地点”,选择关系错,原文第一句为“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是递进关系。
9.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③“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
10.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
11.C 【详解】试题分析:A项,所给加点字注意全部正确。B项,“青荇(xínɡ)”应为“青荇(xìng)”;“共(gòng)其乏困”应为“共(gōng)其乏困”,“共”,通“供”,意思是“供给”。C项,“漫溯(shuò)”应为“漫溯(sù)”,“慰藉(jí)”应为“慰藉(jiè)”,“装载(zǎi)”应为“装载(zài) ”,“卒起不意(zú)”应为“卒起不意(cù)”。D项,“扁舟(biǎn)”应为“扁舟(piān)”,“巷道(xiàng)”应为“巷道(hàng)”。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12.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擢发难数: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句中用来指好人了事多,感情色彩不当。B项,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常用在否定句中。此句用在肯定句中,使用不正确。C项,筚路蓝缕:
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句中指革命先辈开创新路的艰难,使用正确。D项,纵横捭阖: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意为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句中用于球王贝利在球场上的表现,不合语境。
13.C
14 ①唯有读书高 ②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现在的读书背离心灵活动的本真了/现在的读书不再是雅事乐事了,2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1分) ③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取名利之心中(读书功利化)
[解析] 第一个空比较容易填写,是根据古语来填的;第二个空主要根据前面的“雅事乐事”和后面的如今读书现状来填,可填出“雅事不雅乐事不乐”等内容;第三个空是总结当今的读书目的,是将读书功利化了。
15(1).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2). 还有绿洲在不远的前方等待 (3). 只要明天还在(每句2分,全对给5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也涉及连贯和修辞。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本题从所给的上下文来看,形式上,(1)句要与“纵使陷身茫茫沙漠”句式一致,(2)句要与“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句式一致,(3)句要与“只要青春还在”“只要生命还在”句式一致;内容上,要体现身处逆境仍能看到希望,始终坚定信念的主题。另外要还应注意,所填内容中选取的“意象”应符合整个语境,适当注意押韵。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16.作文【例文展示】
1、为生命着色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要依赖别人着色
――题记
人一出生,便如白纸,生机盎然,傲对来世.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轮转,白纸上会留下点点痕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 抑或是春的万紫千红夏的浓荫绿树 秋的金黄世界还是冬的洁白剔透人生,恰似一幅画,画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郁,也如红色灿烂明艳……
白,如东坡."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风雨平生任,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仕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多少次,他的心里矛盾重重:放弃仕途,怎能报效祖国放弃文学,怎能跻身文坛
最终,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走出,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一笔洁白的白色,纯美,高洁……
灰 ,如中国历代文人泥土般的朴素.他们以不羁的笔墨,内敛的性情勾勒出自己生命灰色的空间,似怀才不遇的陈子昂,似报国无门的陆放翁,似一贬再贬的杜工部,也如借酒浇愁的李太白.他们用那一抹浓重的灰色,让历史为之叹息,让文化在后人的眼里变得厚重起来,他们,在灰色的空间里成为风中飘摇的朵朵青莲!
红,如陆幼青,每当看到他强忍着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写下的文字时,每当看到他那株笑魇为面的向日葵时,我都会有一种欲哭无泪的酸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选择了一种落叶的方式――用拼尽全力的翩舞来托起生命的辉煌像流星一般在最后一瞬间划出一道貌岸然最亮丽的光弧!他的生命因此而灿烂!
人生的境界在于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生命的画板,让我们自己着色!
活着,总会有一个位置,让你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也许我们并不卓越,但平凡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喧嚣之后,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诠释自己的精彩!是小草就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成为栋梁之材!
不要问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在生命的蓝天中飞到你的极致,这便是最好!
蒙娜丽莎向你发出永恒的微笑,惠特曼的诗篇在召唤,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为你的青春伴奏!
让我们拿起画笔,倾听心声,为自己的生命着色!
2、为生命着色
生命薄如蝉翼,脆如芦苇.让生命存在,而且是多彩的存在,这是我们全人类的责任.
――题记
纺衣车间的女工用单针走线来衡量她们的生命,所以她们生活的色彩是单调的;田间辛苦劳作而仍入不敷出的农民用耕耘的田的块数来衡量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生活的色彩是黯淡而痛苦的;一个文艺工作者用还有多少期《泰晤士报》未读来衡量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生活的色彩是充满憧憬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涂着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无人能取代与更改,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平凡的草一样,却有着各自骄傲的理由.是的,我们是幸福的,比起他们:当肆虐的海啸袭击那片土地时,那些惊惶而不
知所措的受灾人民,他们的生命是什么颜色;当那些饥民由于长期没有进食,无力站立,匍匐在干涸的土地上.看到那双似鹰爪的小手又能让我们用何种颜色描述他们的生命;当求知的眼神通过那纯净而充满期待的眼神而展现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读懂了他们生命的颜色;当井矿下塌,看到亲人被活埋于井下,老母或妻儿哭的死去活来,我们一定领悟得到他们生命的色彩.
于是在痛定思痛中,我们明白:为生命着色,不仅为自己,如果有余力,也应想到那些无力为自己着色的人们.德雷莎放弃了自己优越德的生活条件,走出高墙,走入贫民窟,将爱带到了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一颗平凡的心,自由的给,自由的爱,直到它受到伤害……"比起她,我们大可不必这么伤感,只需付出力所能及的一份.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们恐惧死亡,那是因为珍爱生命的缘故.是的,生命薄如蝉翼,脆如芦苇.不仅让生命存在,而且让它存在的多彩,这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很喜欢泰戈尔的这样一句诗: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于是,我给自己的生命涂上了夏花和秋叶的颜色――而明白行动就是这支涂色笔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解析】
试题分析: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学生参考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