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1-06-04 发布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F班)试卷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DF ‎(试卷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 “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说到“好辛香”,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乾隆十四年修《大邑县志》卷三《物产》有关于辣椒的记载:“家椒、野椒、秦椒,又名海椒。”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川菜中使用辣椒,经历了“逐渐增辣增量过程”。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录清光绪年间饮食民俗:“惟川人食椒,须择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椒不可。”‎ 除了从“辛香”到“麻辣”的历史变化而外,《中国川菜史》还注意了川菜系列中“动物类荤食菜品的开发利用”和“郫县豆瓣与传统川菜味型特征的形成”,以及“川酒”和“蜀茶”在巴蜀饮食生活中的地位等,并对“晚清传统川菜的代表性菜品”进行具体介绍,同时又就“民国以来传统川菜菜品的定型”进行了梳理说明。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巴蜀饮食商业”的经营状况,作者考察了重庆、成都、自贡等28‎ 个地方饮食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描绘了多姿多彩且香气四溢的巴蜀饮食风味地图。有关“传统川菜内部亚菜系的出现”,作者分别就“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自内帮”等有所考论,分析了这一区域饮食文化生成和发育的“来龙去脉”。‎ 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中国川菜史》的作者蓝勇,任职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于烹调真心热爱,曾发掘传统文献中的宝贵信息,开发出古川菜菜品,并参与组建餐饮服务企业,还创建了西南大学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如果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在讨论王朝兴衰、执政得失、治国成败之外,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考察世俗文化、记述平民经济中的发明和创新、发现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也许可以使得学术事业更为丰满、充实,富有生活气息。‎ ‎(摘编自王子今《品味“辛”“辣”中的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川出土的表现出欢娱情绪的陶俑都与饮食有关,这些都表明了蜀人的“尚滋味”。‎ B.汉代的巴蜀地区画像砖石多有宴乐烹饪题材,表明当地人对饮食的关注度举世无双。‎ C.历史上蜀人偏爱“辛香”,而食用辣椒则始于清初,后来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辣。‎ D.辣椒传入我国后,川菜就逐渐以辣为主,《蜀游闻见录》记载只有四川人爱吃辣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例证,直接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史料来支撑观点,说服力强。‎ B.第二段由《华阳国志》引出蜀地“尚滋味”“好辛香”的特点,并从这两方面来阐述。‎ C.文章对蓝勇的《中国川菜史》一书,有引述,有评论,做到了言之有据,评价中肯。‎ D.文章以《中国川菜史》为例,阐述了历史学家考察世俗文化更有学术意义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滋味”可理解为对较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享受和艺术欣赏,是美好的生活体验,表现了人的幸福指数。‎ B.蓝勇编写的《中国川菜史》从时间的维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的特点、演变、流派,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 C.饮食史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考察民众在柴米油盐日常中的喜好和快乐,可以挖掘出不尽的文化知识。‎ D.由于没有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不去考察世俗中民众的喜好和快乐,导致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事业欠丰满充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0下降到7.5%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凭借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的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超重率与肥胖率统计 中国肥胖情况分地域分析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夜宵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导致脂肪堆积,长时间这样则会导致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大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B.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 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甩绛白以示突厥 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 ‎ 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可谓无以支撑,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 D.诗歌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一句用小石潭中游鱼好像在天上游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 一句写作者独坐树林感觉到寒气透骨、心情凄凉的情态。‎ ‎(2)李白的《蜀道难》中,“ ”一句用站在山头人能够摸到星星来侧面烘托蜀道山峰的高,“ ”一句从人们听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神态的变化。‎ ‎(3)韩愈的《师说》中,“ ”一句写做童子老师的具体做法,“ ”一句写君子与巫医乐师之间发生的令人奇怪的现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中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从概率上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合格率要达到100%,厂家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了。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随机抽几个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降落伞的合格率每次都达到了100%。‎ 德国有个现象,走在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D ‎6.①坚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②加强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③向全民普及身体健康及肥胖的相关知识;④以政府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7.C ‎8.B ‎9.D ‎10.(1)如今义兵虽然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 ‎(2)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做急事的缘故啊。‎ ‎11.C ‎12.(1)皆若空游无所依 悄怆幽邃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使人听此凋朱颜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每空1分,句中有误则该空不得分)‎ ‎【解析】不要把“邃”“扪”“胁”“凋”“授”“反”写错。‎ ‎13.D ‎14.A ‎15.B ‎16.作文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