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散文阅读—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专项练学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散文阅读—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专项练 学案 一、(2015·天津卷,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文学修养。‎ C.“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D D项,“对农耕生活的向往”错,作者对农耕生活表达的是肯定与赞同,更深层讲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肯定与赞同,说“向往”太牵强附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太阳……攀着……梯子”是拟人,“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是排比,把梯田称作“梯子”是比喻。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可从形象性、确切性、音乐性等角度入手。‎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3分)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2分)‎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简述梯田“魅力”的表现,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与“魅力”有关的文段,然后逐条分析。第3、4段写梯田高低起落,像天梯,这是依山就势;随后几段写梯田的四季形态,“春梯田是水墨画”“夏梯田是绣品”“秋梯田是油画”“冬梯田是黑白木刻”,可见四季变换,梯田也是景象不同。倒数第5段写梯田完美解决灌溉问题,这体现了农人的智慧。整体看,云和梯田呈现出美妙的风景,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结果。‎ 答案: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前两点各1分,后两点各2分。只要有“形状各异”“景象不同”“体现智慧”“和谐共处”等关键词就可给分。)‎ 二、(2015·四川卷,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4.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东山没有这些描绘。‎ ‎5.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观赏说,四时皆宜”说明自然景物美;“已成了丰产地区”说明物产丰富;“勤劳、勇敢”说明劳作美;本段文字东山胜概,本身就包含对景物的欣赏,同时作者借景抒情,抒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从“渔民们勤劳……利用自然”可以概括出“勤劳勇敢”“伟大力量”等信息。‎ 答案: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分)(对“胜概”的解释2分,思想感情3分。)‎ ‎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手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题干“内涵和作用”,表明这个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回答。“碎锦”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在这比喻背后,自然蕴含着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我们发现,文章以“太湖碎锦”‎ 贯穿全文,所以它就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它展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碎”既可以指太湖美景水波荡漾的样子,也可指作者以点带面的写法;作者对太湖的情感可以体会出来,即赞美。同时作者说“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不难看出作者的谦逊之情。‎ 答案: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分)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全貌;(2分)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又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2分)(答出比喻手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答出结构上的作用并分析2分,答出思想情感的作用并做出分析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