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文言文阅读综合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20 分) 则天顺圣皇后 司马光 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贬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魁岸辩口,懿宗短 小伛偻,顼视懿宗,声气陵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 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 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 二铁 ,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 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 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 事,由是坐贬。 辞日,得召见,涕泣言曰:“臣今远离阙庭,永无再见之期,愿陈一言。”太后命之坐, 问之,顼曰:“合水土为泥,有争乎?”太后曰:“无之。”又曰:“分半为佛,半为天尊, 有争乎?”曰:“有争矣。”顼顿首曰:“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 外戚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太后曰:“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 不可何如!” 腊月,辛巳,立故太孙重润为邵王,其弟重茂为北海王。 太后问鸾台侍郎陆元方以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闻;人间细事, 不足烦圣听。”由是忤旨。庚寅,罢为司礼卿。 元方为人清谨,再为宰相,太后每有迁除,多访之,元方密封以.进,未尝漏露。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 矣。岂不闻帝舜褰裳[注],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衹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族亲何如子 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 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 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 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十余孙,今无尺寸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 臣请分土而王之,择立师傅,教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藩皇家,斯为美矣。”疏奏, 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注] 褰裳:撩起衣裳,此处指帝王让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 罢:免去现职。 - 2 - B.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 卑:看轻。 C.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 复辟:恢复君主之位。 D.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 春秋:年龄。 解析:答案:C “复辟”,动词,通常解释为“恢复君主之位”,但就“帝舜褰裳,周 公复辟”的语境讲,那时并没有君主之称,“复辟”当理解为“再次退回辅政位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元方密封以.进,未尝漏露 以.乱易整,不武 D. 舜之.于禹,事衹族亲 之.二虫又何知 解析:答案:B A 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B 项,而,二者均为连词,表转折。 C 项,以,连词,表修饰;介词,拿用。D 项,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指示代 词,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但节选却以“太后”称之,说明《资治通鉴》是 站在传统立场,并不认同武则天的武周皇帝的名分。 B.吉顼曾是武则天的心腹,后来被贬为安固县尉,其根本原因是极力拥护李氏而受到武 氏诸王的嫉害。 C.陆元方第二次任宰相,凡有升迁任免之事,总会把自己的意见密封上奏,从未向他人 透露,突出了他“为人清谨”的性格特点。 D.《唐纪》记事,叙议并重,既写出了武则天打击反对派的雷霆手腕,也充分肯定了她 作为帝王尊崇李唐元老、善于纳谏的一面。 解析:答案:D 从节选内容来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是记事,是以叙述为主的, 故 D 项中的“叙议并重”表述有误。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陛 下 年 德 既 尊 宝 位 将 倦 机 务 繁 重 浩 荡 心 神 何 不 禅 位 东 宫 自 怡 圣 体 自 昔 理 天 下 者 不 见 二 姓 而 俱 王 也 解析:做题时,要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这是断句的基础,也要掌握必 要的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 - 3 - 风格。本题可从几个“名词”入手断句,如“陛下”“宝位”“机务”,都是主语;再看句 子特征,如“何不……”是固定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这样,先从大处着眼 断开,再看细节辨析断句位置,直至断句完毕,最后再结合上下文语意回读审查一遍即可。 参考答案: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 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4 分) 译文: (2)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4 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注关键词“附”“发”“由 是”“坐”的解释;(2)关注关键词“备位”“闻”“烦”“圣听”的解释。注意疏通文意, 流畅作答。 参考答案:(1)武家诸人怨恨他拥护太子,一同检举他弟弟假冒而得官的事,他因此受牵 连而被贬官。 (2)臣充数担任宰相,有大的事情不敢不报告;民间小事,不足烦扰圣上知晓。 参考译文: 正月二十八日,内史武三思被罢免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顼被贬为 安固县尉。 太后因吉顼有才干谋略,所以付予他亲信重任。吉顼在太后面前与武懿宗争平定赵州的 功劳。吉顼身材魁梧口才好,懿宗矮小驼背,顼怒视懿宗,辞气高傲而严厉。太后因此不满, 说:“吉顼在朕面前,尚且小看我武家诸人,将来还可依赖吗?”一天,吉顼奏事,正援引 古今事例,太后生气地说:“你所说的,朕已听腻了,不必多说!当年太宗有匹马叫师子骢, 肥大骏逸无人能调教控制它,朕做宫女侍奉在旁,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然而须要三件 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 ,三是匕首。铁鞭打它不服,使用 打它的头,再不服,便用匕首 割断它的咽喉。’太宗盛赞我的主意。今天你难道值得玷污朕的匕首吗?”吉顼恐惧得汗都 流了出来,跪伏乞求饶命,太后才息怒。武家诸人怨恨他拥护太子,一同检举他弟弟假冒而 得官的事,他因此受牵连而被贬官。 辞行那天,得到召见,他悲伤地哭着说:“臣今日远离朝廷,永远无再见的日子了,请 容我再说一句话。”太后让他坐下,询问他,吉顼说:“水和土合成了泥,有争执吗?”太 后说:“没有。”又说:“分一半做成佛像,一半做成天尊像,有争执吗?”太后说:“这 就有争执了。”吉顼叩头说:“宗室、外戚各合其名分,则天下安宁。现已立太子,而外戚 - 4 - 仍封为王,这是陛下促使他们将来一定要争斗的,双方都无法和睦相处。”太后说:“朕也 知道,然而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无可奈何!” 十二月初一,立前太孙李重润为邵王,立他的弟弟李重茂为北海王。 太后问鸾台侍郎陆元方朝外的事,回答说:“臣充数担任宰相,有大的事情不敢不报告; 民间小事,不足烦扰圣上知晓。”因此不合太后意。初十,免职,改任司礼卿。 陆元方为人清廉严谨,二次为宰相,太后每有升迁任命官员,多询问他,元方用密封奏 书进呈,从不泄露。 二十六日,武邑人苏安恒上疏说道:“陛下恭敬地遵奉先帝遗命,并且接受太子的辞让, 既敬天意,又顺民心,至今已长达二十年了。难道没有听说过帝舜禅让帝位,以及周公将政 权归还于成王的事情吗!帝舜和大禹二人之间,只是同宗亲属的关系;周公旦和周成王二人 之间,也仅仅是叔侄关系。同宗亲属之间哪里可以与亲生儿子对母亲的敬爱相比?叔父对于 侄子又怎么比得上母亲对亲儿子的恩情?当今太子最崇尚孝亲敬上之道,已经年过三十了, 倘若让他登临帝位,执掌政事,与陛下亲身治国又会有什么区别呢!陛下的年事与德望都已 经非常高了,即将厌倦身居帝位,而要处理的政务又十分繁重,会耗费巨大的精力,陛下为 什么不将皇位让给太子,而自我求得身心的安逸愉悦呢!自古以来治理天下,还不曾看到过 有两个姓氏同时受封王爵的事。而现在梁、定、河内、建昌诸王,仰承陛下的荫庇,都被加 封为王爵,臣认为在陛下百年之后,事情会非常难办的。我请求陛下把他们罢黜,降为公侯, 委任他们担任清闲的职务。我还听说陛下有二十多个孙子,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任何封爵,这 可不是长久之计,臣请求陛下分土裂地,把他们授封为王,为他们挑选师傅,用孝亲敬上之 道教育他们,使他们辅佐大周皇室,成为国家的屏障,这才是完美的。”奏疏呈上,太后召 见了他,并赏赐膳食,安慰嘉勉之后送他离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20 分) 辨 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亦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 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 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 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 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之人、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 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馀泽,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 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 - 5 - 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 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 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 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在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 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 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 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③之徒也。欲知舜跖 之分,无他,善与利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 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 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 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 “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 ①膜:人或动植物体内像薄皮样的组织,这里代指人体。概置:一概放置不管。② 瞀乱:昏乱。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适燕者北.其辕 北:向北。 B.朝授.之读,暮课之义 授:教授。 C.徇.耳目之娱 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 孳孳..为善者 孳孳:努力不懈。 解析:答案:A 北:使……向北行,使动用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初不知其.何以异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B.行能表乎.一方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志者殊耳 当其欣于所.遇 D.士何.事?曰,尚志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解析:答案:C A 项,代词,它,指习惯;指示代词,那。B 项,相当于介词“于”, 在;相当于介词“于”,比。C 项,都为助词,构成“所字结构”。D 项,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 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生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 6 -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 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其影响以进一步阐明 “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而 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解析:答案:B “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与原文“为跖者 未尝不自悔其为跖”不符。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 下之人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及特殊句式等, 如判断句,“……者,……也”,并且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 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4 分) 译文: (2)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4 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需要注意特殊句式和关键字词的翻译。 参考答案:(1)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 (2)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 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现呢? 参考译文: 人刚生下来,没有多少不同;而最终发展到大不相同,是习惯造成的。人所有的习惯, 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别,是志向导致的。志向不同了,习惯便不 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 关键部分正了,那么没有不正的;关键部分不正,就没有什么是正的了。到燕地去的车子向 北行,虽是没到燕,一定不会走错到越。去越地的船向南行,虽是没到越,一定不会走错到 燕。唉,人对于志向,怎可不慎重! 每一个人生而呱呱地哭着,哑哑地笑着,蠕蠕地动着,惕惕地息着,没有什么不同。出 - 7 - 去跟着先生,早上授他诵读,晚上教他意义,一样是圣人的《易》《书》《诗》《礼》《春秋》。 等到学成了,有的做了百世的人,有的做了天下的人,有的做了一国的人、一乡的人,那劣 等的是做了一室的人、普通的人,至于最劣的是做了不完全的人、异类的人。言说成为世上 楷模,行动成为世人表率。活着,人们以他为榜样;死了,人们流传他的书。流风余泽,时 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 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恩泽施与一地,行 为能成为一方的表率,事业虽没大发展,立身而无愧于世,这是一国一乡的人。至于那些心 思不离开米粮,慈爱不超出妻子儿女的,那只是一室的人。沉溺于口腹的满足,追求耳目的 娱乐,身外一概不问,不关痛痒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沉溺于嗜好,昏乱无度,逸乐迷 失,那是不完整的人。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难道人生一 开始,就有这样不同吗?这是习惯造成的啊!习惯的不同,又是志向不同造成的!志向在这 里,那么习惯就在这里;志向在那里,那么习惯就在那里。 孔子说:“如果立志在仁上,那就不会做恶。”这是说志向是不可不定的。所以志向在 道义,就不会沉迷于货利;志向在货利,就不可能希望他做合乎道义的事。志向在道义,每 次行动就能进步;志向在货利,每次行动都会退步。那发端很小,效力很大,近在自己心里, 远遍天地之间;在一呼一吸间定夺,显著于百年之久。孟子说:“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 行善的,是舜一类的人;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谋利的,是跖一类的人。要知道舜、跖的 区别,没有别的,无非在行善和贪利之间罢了。”人之所以勤勉努力终身不停止,因为有志 向存在。志向这东西,去做了就一定能达到,谋划了就一定能成功。等到已经实现,就不可 以反转;等到已经成功,就不可以更改。于是做舜的安享做舜一类的人,做跖的未尝不后悔 自己成为跖一类的人,可是已经无从着力了。难道跖的聪明才智力量不及舜吗?所立的志向 不同罢了。唉!求学的人一天所立的志向,就是国家治乱的源头,人们忧乐的根本啊。 孟子说:“士人该做些什么?应该尊崇志向。”《学记》上说:“凡是学习,为官先要 学做事,为士先要立志。”我说:“没有做官的,要先使他的志向端正。”教育而不知道先 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那么从哪里实 现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