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7 MB
  • 2021-06-04 发布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课件(54张)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五 精准分析小说情节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 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 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 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 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 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 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 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了! 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 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 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 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 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 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 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 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 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 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 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 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 劲儿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 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 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 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 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 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 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了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 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 话你问问他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 之下,命人一把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 没有脑子,怎么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 要情报呢?你竟然一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 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 引进内屋,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 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 “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房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 说:“幸亏保长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 笑,说:“傻啊!孩子,王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 王叔起的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 鸡腿,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 的糊涂,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C.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 配合,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D.小说以王保长的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 查为辅线,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 1 2 3 答案解析 解析 王保长接到密令喝酒吃肉是故意给人看的,目的有三:一是借机 支走老婆,为晚上他找阿毛“报信”做铺垫;二是做给乡邻们看,让他 们证实自己确实喝了酒;三是做给林专员看,为后文自己“醉酒”延误 抓捕找到搪塞的理由。总之,这恰恰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 1 2 3 1 2 3 2.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足智多谋,含而不露。王保长收到杀人密令,假借和老婆吵 架醉酒忘记公事,借让阿毛帮自己认字透露消息,送出金菩萨保住了 自己的性命。 ②随机应变,能说会道。见到来督查的林专员,先是奉承,然后巧转 话题,接着诉说和老婆吵架的委屈,还说不认识“隰”字以摆脱干系。 ③有情有义,不吝钱财。为救结拜兄弟的儿子,王保长送出金菩萨给 林专员,终于化解了危机。 答案 1 2 3 3.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人物表现的角度看,结尾借阿毛母亲之口揭开真相,侧面 表现了王保长有情有义、足智多谋的典型形象。 ②从情节设置的角度看,结尾写阿毛的名字是王保长起的,与上文提 到的不认识“隰”字相呼应,交代实际情况,解开所有谜团。 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看,最后才解开真相,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并令读者回味悠长。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 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 子被刮蹭,一个劲儿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 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 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 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 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 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 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 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 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 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 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 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就浸透了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儿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 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玩捉迷藏的情形,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 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 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 “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 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 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 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 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 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 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了父亲 “病 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小说用“胳膊肘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 象地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 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的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 “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 4 答案解析5 6 解析 A项“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母亲“编造……谎言”,分析 有误。文中应是父母亲一起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看到 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B项夸大了土坡的影响,停车难只是儿子不回家的表面原因,实际上 是不理解父母晚年有需要子女陪伴的情感需求。 C项对情节的鉴赏不准确,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4 5 6 4 5 6 5.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什么样的心理?作 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答案 第一次,秋生一个劲儿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徐老套 “用稀奇古怪的眼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 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 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出后面徐老套奋 力平坡的情节(情节安排方面);表现了徐老套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念 (人物形象方面);最终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主题表现方面)。 答案 6.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 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4 5 6 答案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是画龙点睛。①从人物形象看,秋生的反应是他 知道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回家,亲自动手铲平了土坡后内心的愧疚、自 责,与对父母的爱和感动的复杂心理表现。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 的设计符合情理,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 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 妻子赶回。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 山”般的举动,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化解了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 喜,发人深思。 4 5 6 (示例二)我认为是画蛇添足。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 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 了读者的想象。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结尾,给小说情节发展、 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③从主旨上看, 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 4 5 6 高考试卷把小说的情节列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设置了小说线索分析题、 情节作用分析(句段作用分析)题、情节安排意图及表达效果探究题等 不同层级的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标签化、空泛化, 没有很好地弄懂、深入情节内部去思考,并且缺乏统合意识、关联意 识。解决的关键是从具体小说文本出发,读懂情节,充分考虑它在自 身、人物、主题及读者方面的作用。 问题直击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读懂情节 读懂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起点,也是做小说题的基础,应主要做以下四 点工作: 1.了解故事情节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核心事件。 2.划分层次,梳理概括情节内容。这是读懂情节最基础、最主要的工作。 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有三种方式梳理、概括: (1)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2)按空间顺序抓场面概括:一个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 节就变化。 (3)依据线索概括:可以找出物线、事线、情线或对比线,然后依线概括。 梳理、概括情节时,一般要从主人公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的格式进行,其中“何人何事”是概括最核心的要素。 3.大致了解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1)故事叙述的线索、顺序和人称。 (2)情节安排的技巧,如呼应、伏笔、对比、衬托等。 (3)情节结构安排的特点。如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中间是如何展开的。 二、精准答题 高考考查小说情节,主要从情节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等角度命题。 1.线索作用题 理清小说的线索是把握文本、理清思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一个 事物、一个事件、一句话、一个动作等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它是 文章的关键内容,小说的情节就是靠线索才得以连缀成文。线索有明 暗之分,常常具体形象为“明”,小说的主题(观点或思想)、情理发展 的规律为“暗”;又有主副之分,依主人公为线索的叫“主线”,依 其他次要人物为线索的叫“副线”。 (1)典型提问方式 ①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2016·全国甲卷) ②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分析。 (2)答题角度及要点 首先要对全文有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认识,明确表达的思路;理 清线索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关系。理解作者安排线索的意图 和表达效果。 其次考虑答对答全要点。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 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利于表现人物;⑤揭示主题。另外,要 注意线索串联起哪些内容(其实就是文本的基本内容)。必须扣住线索 的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不能硬贴标签。 2.情节(细节,或句段)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情节发展、塑造人 物、表达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 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转折、高潮)等。 (1)典型提问方式: ①作者安排××情节有何用意? ②××细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请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2)答题角度及要点 首先要对“题源”文字精读,把握内容要点及上下文语境,注意其位 置特点,然后从以下五个角度思考作答。 ①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 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 展),结尾(呼应上文)等。 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 上的具体作用。 ③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 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 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 主题,突出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 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 读者思考等。 3.情节安排技巧赏析题 这种题型大都是从整体上对情节技巧或结构安排来赏析的。 (1)典型提问方式: ①本文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简要分析。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 开的?③本文在叙述手法(人称)上有何特色?请赏析。④本文在构思上 别具匠心,请赏析。⑤本文结尾特别巧妙,请简要赏析。 (2)答题角度及要点 回答这类题型,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其技巧(特点)是什么,要准确判 断;二是作用效果分析。 准确判断情节技巧、结构特点,其角度有:①叙述角度(顺叙、倒叙、 插叙等),②叙述人称(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③情节技巧(伏笔、对比、 衬托、悬念等),④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等)。 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一般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读者角度思考。 4.答题尤其要区别好“铺垫”与“伏笔”两种术语 铺垫与伏笔是小说情节安排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也是考生答题中用得较 多的两个术语。不少人混为一谈。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 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 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 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 肆渲染,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 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 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 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 失去了“伏”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即时小练 林家铺子(节选) 茅 盾 ①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 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 嚓嚓地响。渐渐的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 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②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 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 的声音又渐渐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 打嗝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无幸福,然而又不 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 忽然很恳切地说: ③“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 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 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④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⑤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⑥“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 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 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⑦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 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 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 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⑧“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⑨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 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 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 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 方才喘着气说: ⑩“好险呀!差一点儿被他们抓住了。” ⑪“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⑫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⑬“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 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 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 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⑭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 林先生,又说道: ⑮“都在这里了。柔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 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⑯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 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 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 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 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 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 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⑰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 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 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⑱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 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 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 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⑲“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 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⑳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 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 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 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 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 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 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 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有删改) 1.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在短短的篇幅中。请理出三条并简 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1)线索: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林先生等寿生收 账回来,好还上海客人的钱;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2)作用:使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广 阔的社会背景;使主要人物的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地 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 性,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题。 答案1 2 3 4 2.请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答案 (1)“冻雨”“雪花”“腊尾岁尽”“店铺”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 (2)“冷清清”“萧索”等词语点明了自然环境的凄凉,奠定了全文凄冷 的感情基调,为人物出场做了铺垫。 (3)从“伙计们”“发怔”看,暗示了下文林家铺子生意的惨淡。 答案1 2 3 4 3.第⑦段中林小姐“急促地叫道”在情节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使情节突起波澜,制造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案1 2 3 4 答案 4.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凄凉的年关,加上日军轰隆隆的炮声,更加烘托出时局的不稳、 民生的艰难,暗示了林家铺子无法支撑下去。间接交代了时局动荡、民 生凋敝的原因。 (2)与第②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第③段寿生差点被抓了 兵夫等内容形成呼应。 1 2 3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