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18.7‎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文 liberty一词在19世纪中后叶进入汉语时,曾经有过多种译法,最后通用的为“自由”。要说汉语中原有的“自由”一词,其历史颇久。当然,它本来不具有“liberty”那样复杂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它只是在日常范围内表达“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自由”通常也并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母亲教训儿子的话:“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逍遥”原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释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徘徊、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但由于庄子《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含义。《逍遥游》中说,“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化而为鹏,上升至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飙风,由北冥迁飞南冥,背负着青天,下视苍苍,莫之夭阏,这就是“逍遥”的象征化境界。‎ 章太炎称:“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但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具有“自由”的涵义,那么至少它与我们在通常状态下所说的自由有两大不同:其一,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追求“逍遥”的人只能以逃避甚至是违顺的方式来应付;其二,任何生活实践中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而“逍遥”却没有,它指向彻底的解脱。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藉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的“逍遥乎天地之间”的境界,并将其视为生命的终极意义。‎ ‎(取材于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删改)‎ 材料二 读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 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关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 郭象还认为,逍遥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 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庄子〉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庄子〉注》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 ‎(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有删改)‎ 材料三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 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外基础。‎ 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的精神放逐。‎ ‎“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庄子〉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便(jí)‎ B. 无拘无束(sù)‎ C. 徘徊(huái)‎ D. 凭藉(jiè)‎ ‎2. 根据材料一,对“自由”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由”是英文“liberty”诸多翻译中的一个。‎ B. 在日常范围内,表达了“由自己做主”的意思。‎ C. 古时多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可以用来批评别人。‎ D. 与庄子“逍遥”相近,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 A. 外在力量四 B. 翱翔蓬蒿之间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 自我内心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象发展了《庄子》哲学,称得上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 B. 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 C. 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 D. 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 ‎5. 根据材料三,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 B. 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 C. 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 D. 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作者对“逍遥”的不同理解。‎ ‎【答案】1. B 2. D 3. A 4. D 5. C ‎ ‎6. ①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彻底解脱的一种自由。“精神领域”、“彻底解脱”。‎ ‎②个体的逍遥:满足个体的本性(照抄“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亦可)‎ 圣人的逍遥: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③追寻不到人生出路后,基于“自我”的精神放逐而获得的一种愉快感。(照抄“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的,亦可)‎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无拘无束(shù)。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作答,题中D项,“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错误,应为“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它指向彻底的解脱”。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概念的外延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二中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根据原文“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可见“外在力量”不属于郭象所说的“性”。故选A。‎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却是不足取的”错误,原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错误,原文“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作者对“逍遥”的不同理解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它指向彻底的解脱”“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概括答题要点。‎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7.对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B.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辩”通“辨”,分别。‎ C.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晚。‎ D.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惘”,迷惘而无所得。‎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D项,罔:陷害。故选D。‎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B.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创作 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D. 木直中绳 中:合乎,符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作:站起来。故选B。‎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 古者丈夫不耕 D. 怀良辰以孤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题中A项,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中原地区。B项,海运,今义,海洋运输;古义,海动。C项,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D项,古今同义,美好的时光。故选D。‎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以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C. 乎 风乎舞雩,咏而归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而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B项,介词,用;A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C项,介词,在/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停顿;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故选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族庖月更刀 C. 审容膝之易安 乐琴书以消忧 D. 然而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A项,名词动用,游泳;种树;B项,名词作状语,向上,每月;C项,前句没有活用,舒适,后者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轻视。故选C。‎ ‎12.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 A. ①④//②//③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④//②⑥//③//⑤‎ D. ①//②④//③⑥//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题中①④宾语前置句//②被动句//③⑥介宾短语后置句//⑤主谓倒装。‎ 点睛: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 ‎”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故选A。‎ 三、默写。共10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5小题)‎ ‎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过去无法追回,未来却仍然可能被自己掌握的诗句是:“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醒人们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接受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逍遥游》)‎ ‎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_______,割也;_______,折也。”(《庖丁解牛》)‎ ‎【答案】 (1). ①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②锲而不舍 (4). 金石可镂 (5).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 (6). 不可沽名学霸王 (7). ④水击三千里 (8). 去以六月息者也 (9). ⑤为国以礼 (10). 其言不让 (11). ⑥挟太山以超北海 (12). 为长者折枝 (13). ⑦良庖岁更刀 (14). 族庖月更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锲”“庖”的写法。‎ 四、微写作。共10分。‎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阿Q正传》中的阿Q爱赌钱,“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①请描写一下阿Q梦中“心满意足的得胜”的样子。要求:符合原著,想象合理。‎ ‎②如果你此时正在阿Q旁边,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要求:针对性强,感情真挚。‎ ‎③你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阿Q精神”?要求:自圆其说,条理清晰。‎ ‎【答案】“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等等偏激行为。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事事都采用“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但有些特定的时候,“阿Q精神”可以赋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第一题中在“描写”要符合原著,表现出阿Q的“心满意足”的样子;第二题注意是抒情,感情要真挚,重点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第三题重在议论,注意注意分析“现代的阿Q精神”。‎ 第Ⅱ卷 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蹑躞①登堂,抗著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2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千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鄂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①蹑躞,踩着小步伐走,即慢步,行走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5.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C.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6.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B. 抗著而请,音动左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勿易!因而葺之 因之以饥馑 D. 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 ‎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7.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贏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 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 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 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A. 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B. 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D. 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19. 用斜划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答案】15. A 16. D 17. D 18. C ‎ ‎19.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罪:责怪。B项,乘:凭仗/顺应。C项,通,结交/调和。D项,带领/跟随。故选A。‎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代词,这时/助词,补足音节。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副词,于是/动词,加上。D项,副词,竟然。故选D。‎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的,“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错误,知识保留殿槛。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用排除法,题中C项,前句写与充宗论《易》,连胜对方,后句写指斥佞臣,义正辞严,合乎题意。A项,后句写朱云自嘲和对丞相薛宣的调侃;B项,前句写诸儒怕充宗,对朱云博学只是侧面烘托;D项,前句写弟子严望等人的学识不凡,不是直接表现朱云。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孟子”“夫子”“门人”“盆成括”等人称的变化,“也”“矣”等句尾语气词。‎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 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一说是: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六、‎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①‎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②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②烟光:云霭雾气。‎ ‎20.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用“曾”和“再”点明题目“后游”,“桥怜再渡时”中的“怜”为“爱怜”之意。‎ B. 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去领略欣赏。‎ C. “野润”一句写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沙暄”一句写傍晚余晖迟迟不退,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 D. 颈联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清晨到傍晚都在此,可见其流连之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景色之美。‎ ‎21. 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下列诗句中最接近这种写法的诗句是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B.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C.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D.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唐·王维《书事》)‎ ‎22. 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忧国忧民之愁,诗歌蕴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也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个人漂泊之愁,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你认为呢?请做简要说明。‎ ‎【答案】20. C 21. C ‎ ‎22. 要点:如赞同此诗抒发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注释中的时代背景和诗圣的文章风格展开。‎ 如赞同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诗人漂泊西南的个人生活经历展开。‎ 也可以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错误,是写诗人自己流连江边的美丽风光。故选C。‎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句内涵的题目,要求选出和此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的句子,注意特征是“人有意,物有情”,C项,“孤云闲”“两不厌”写出“物有情”。故选C。‎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到探究题,他就的内容是诗歌的情感,即“客愁”的内容,给出两个方向:忧国忧民之愁,个人漂泊之愁。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如赞同此诗抒发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注释中的时代背景和诗圣的文章风格展开;如赞同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诗人漂泊西南的个人生活经历展开。‎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⑦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⑯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 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23. 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B. 闵子名闵损,字子赛,尊称闵子,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C.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 E. 曾巩是北宋文学家,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合称“唐宋八大家”。‎ ‎24. 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25. 请分析第⑯段“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6. 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27. 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 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 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 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 ‎ 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答案】23. AE 24. “孤独的”体现在两方面:孔孚先生的诗中,华不注山如同一个花骨朵般立于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中而显得孤独:从地理环境看,华不注山孤峰于突起,一望无际的平原,更显孤独;‎ ‎“开放过、灿烂过”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层面,历代学者、文人、画家的到访与创作使华不注山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显示出开放灿烂;二是精神层面,逄丑父和闵子骞所代表的忠与孝的精神使华不注山具有了灵魂,更显开放灿烂。 ‎ ‎25. ①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千年来华不注山周边湖泽到桑田变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华不注山所见证的忠孝文化的典故 ‎②在内容上,漫长岁月中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华不注山的傲然独立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此山及其所见证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坚定,不可动摇。‎ ‎③在情感上体现出作者对华不注山的赞美、崇敬之情。 ‎ ‎26. ①“远眺华不注”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所有内容都是由它引发的。‎ ‎②作者对华不注山的最初印象来自孔孚先生的《飞雪中远跳华不注》一诗,以“远眺华不注”为题体现了作者对孔孚先生的尊重和怀念。‎ ‎③对华不注山的远眺也是对这座山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的回望,使华不注山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27. D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错误,“从手法分”;E项,“范仲淹”错误,应为王安石。故选AE。‎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结合文本分析“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概括答题要点。‎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作答,此句在文章中间, 从在内容上看,漫长岁月中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华不注山的傲然独立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此山及其所见证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坚定,不可动摇;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千年来华不注山周边湖泽到桑田变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华不注山所见证的忠孝文化的典故。‎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远眺华不注”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远眺华不注”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所有内容都是由它引发的;从内容和主旨看,以“远眺华不注”为题体现了作者对孔孚先生的尊重和怀念;对华不注山的远眺也是对这座山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的回望,使华不注山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重点考核《论语》,其中“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意思是: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故选D。‎ 第Ⅲ卷 八、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一)阅读上文《远眺华不注》,我们知道: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孝的传说。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忠”和“孝”的思考。你对“忠”或“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二)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感动,源自于那微不足道,但却意义非常的一瞬间……带着感动上路,定会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阴。‎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一)百善孝为先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多达十四亿的人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已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从未变过且流传至今的那就数孝道了。‎ 孝,乃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孝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评价人们道德素养的尺度。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的概念,那么就没有资格使用“人”这个名词来称呼自己,甚至连动物都不如。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之恩,乌鸦也知反哺之情。那么作为灵长类的我们又该当如何呢?‎ 古时候《二十四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然而,又过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到了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向他们那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在这个现实主义的物质社会,很多人也都变的现实。一味追求自己的地位、赚取自己的薪水、寻求自己的恋人,那么又有谁能够真正想到过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以为能给自己的父母足够的零花钱,让他们住豪宅就是尽孝了,且不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空巢老人”就应时而生。而那些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关爱,能够儿孙绕膝,享受一家人美满的快乐。‎ 然而,这些正是那些做子女的所不能给的。因为他们要工作、要赚钱、要追求地位。然而我们反过来想一下,自己的父母都已年迈,这些做子女的又能尽孝几年呢?且不知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恳请那些正忙于工作的子女们好好反思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尽孝。哪怕是陪父母逛下街、看场电影、聊聊天~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却恰恰是父母最需要的。这平凡的一件事就能让他们高兴好几天。如此看来,尽孝又何尝不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呢?‎ 所以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父母的需要,让父母快乐,让自己问心无愧才是你当前最应做的。现如今,我们不仅要知道“百善孝为先”,更要做到“百忙孝为先”。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父母,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一个做子女的职责,才能真正把“孝”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感动 那感动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 我是个脚有病、不能独立行走的女学生,同学们都去上体育课了,我只能独自靠在四楼教室的窗前向外眺望,感到有点寂寞,却又有点奇怪。‎ 咦!远处一片单调的褐色怎么不见了,大地披上一层新绿。近来这些新绿又越来越受到遏制,它们被围上了篱笆。上面搭起脚手架,空地上一个瘦高的巨人不断吐出一小朵一小朵棉花团似的蒸汽,像是在欢快地喘气,我知道这是蒸汽锤在打桩,又一个建筑工地诞生了,工地周围不时缓缓爬动着小甲虫似的卡车,蠕动着小蚂蚁似的人群,指挥起吊的小黄旗像跳动着的燃烧的火焰。‎ 近处耀华路南,一幢幢高层建筑,前几天的阴雨冲洗掉了它上面的污泥和灰尘,在阳光下显得更挺拔巍峨。大楼旁边的小池塘这几天怎么变得晶莹明亮了,它们藏起了岸边黑色的淤泥和垃圾,在阳光下显得明晃晃亮晶晶的,就像班上女同学水汪汪的大眼睛。池塘边打浦路隧道的卡车又排起了长龙,怎么有这么多车辆到浦东来?‎ 我正在窗前向外望着,下课了,上体育课的同学们欢笑着冲进教室。他们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男同学甚至潇洒地只穿着一件白衬衫。他们一进教室就围着我七嘴八舌地嚷开了:‎ ‎“小娟,都春天了,你还穿这么多衣裳?”“小娟,操场上长出了很多小草,绿油油的。我还看见几只蚂蚁在爬呢。”“小娟,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一只蝴蝶。”班上皮大王神秘地塞给我一只火柴盒。“小娟,老师一会儿背你到音乐室上音乐课,然后到操场上看春天好吗?”班主任施老师换下了臃肿的风雪大衣,穿上了呢西装,配上了红格子套裙,更显得意气风发,充满青春的气息。‎ ‎“对对,我们带你到操场上看春天。”班上两位高个子女同学自以为有点力气,她们说完就动真格的,走上前来一左一右架起我两只胳膊,把我带到操场上去。同学们老师们对我的关心使我感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涌动,热呼呼的。‎ 啊,原来是春到浦东,是同学和老师向我透露了春天的气息,我在眺望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在集体的温暖中更感受到它的存在。‎ 啊,原来是春到浦东,怪不得大地变绿了,怪不得大楼变高了,怪不得池塘的水变清了。我的家乡浦东迎来了它开发建设的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怪不得有这么多车辆到浦东来。‎ 啊,原来是春到浦东,兴奋之余,我拿出了那只火柴盒,放出那只蝴蝶,看着它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向远方慢慢地飞去。我在心中默默地想到:让它去罢,也许它怕寂寞,它更需要伙伴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 我再次向春意盎然的远方望去。‎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取材于前面的现代文阅读,要求就“忠”和“孝”的话题,写自己的思考,话题较为宽泛,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现代文阅读中《论语》相关的“孝”的内容,可以写“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也可以写“当今社会忠孝的重要意义”;还可以结合现实谈“新时代如何尽忠尽孝”等,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时如能结合现实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文章会更加深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忠”“孝”立意行文即可。‎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们以“感动”为题作文,首先要调动生活积累,回忆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咀嚼的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等材料行文。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还可写造化奇观。不管怎样写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写法上,要求写记叙文,行文时以叙事为基础,但抒情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与渲染等等。将事情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通常情况下,学生写的记叙文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的框架、选材和情节没有构造好,文章显得平庸乏味。学生写记叙文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高考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是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就是对故事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进行描写。细节虽小,却往往通过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写人记事绘景,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正面而直接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衬托此人此物此景而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样,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