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首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分班考试高一试题语文
2020.8
一、综合运用(共50分)
1. 根据《劝学》的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练习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青 (3). 取之于蓝 (4). 而青于蓝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锲而舍之 (8). 朽木不折 (9). 锲而不舍 (10).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已”“博”“省”“己”“知”“锲”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根据文章,完成下面练习
管仲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33 -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嘉许,赞美
C. 若望仆不相师 望:期望,希望
D.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边境,边邑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②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 ①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C. ①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②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 下列文言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A.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
B. 贵轻重,慎权衡。
C.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5.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六亲”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亦泛指亲族、亲戚。
B.
- 33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 孝廉,晋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的人出来做官。
D.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淮阴,当在淮水的南面。
6.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2)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答案】2. C 3. B 4. C 5. D
6. (1)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
(2)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3)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望:期望,希望”错误,“若望仆不相师”译为“来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结合语境“望”在此处含义为“埋怨,抱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前一个“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后一个“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
- 33 -
B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C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介词,“用”。
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中主要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此题要求选出“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那么就要先弄清楚例句的句式,然后再对照选项一一比对。
例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中,“其是之谓乎”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其谓是乎。句子意思: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影响和感化同类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A项,“子孙世禄于齐”,状语后置,子孙于齐世禄。句子意思: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
B项,无特殊句式。
C项,“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然不意自能先入关破秦,句子意思:然而没有料到自己能先攻入函谷关。
D项,“率以货窜名军伍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率以货于军伍中窜名,句子意思: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的人出来做官”说法错误,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故选D。
【6题详解】
- 33 -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
(1)“仕”:做官;“见逐”:被辞退;“不肖”:没有才能。
(2)“仓廪”:储藏米谷之所;“知”:懂得;“服度”:遵守礼法。
(3)“为政”:执政;“转”:使……转化;“贵”:重视。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管仲,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 33 -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 33 -
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已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33 -
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
7. 简析前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2)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9. 请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
10. 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一谈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
【答案】7. ①写明子产死去和死去的时间,交代了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②为下文叙写子产的政绩和对子产的怀念做铺垫。③领起下文以树为抒情载体的叙写和议论,使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更加形象生动。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8. (1)衬托。以子产墓前夕阳西下时的冷清苍茫来衬托子产被后人淡忘的感慨。(2)比喻。把子产执政改革中有人对他的谩骂和编排比作秋风,把子产写作那棵繁茂的大树,“抖抖身子”写出了子产对谩骂和编排的毫不在意。
9. ①爱民重民,为政清廉。②不畏时难,支撑危局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③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后人。④知道感恩,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⑤不计诋毁的豁达胸襟。
10.
- 33 -
①主题方面的理解。“温润”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为本文主题更多的是正向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对子产的沉痛悼念,对子产执政智慧、清廉品行、爱民措施和爱国情怀的崇敬。“凌厉”主要指本文情感抒发上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比如文章在表达对现代人遗忘了子产和子产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好品德的慨叹、对现代人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的悲痛时,情感没有针砭时弊的强烈释放,并且文章对子产价值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说和深刻的阐释。②语言运用上,遣词造句富有匠心,文章叙述处简洁,抒情处典雅,描写处细腻;但是规范有余创新不足,少了一点文字本身的奇崛和张力。③文章象征、比喻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深刻精警;但是缺少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难以给人新颖的阅读体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重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意与主题关系上分析考虑。阅读时要注意准确体会段落中各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领会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不能抛开原文任意确定或臆想,也不能断章取义。
第一自然段,“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交代子产死去和死去的时间;第二自然段“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和第三自然段“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照应题目中的“树”,领起下文;第三自然段,“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交代郑人和孔子对子产的哀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
(1)从“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画线句子写的景是为了衬托子产被后人淡忘而发出的感慨。
(2)文章在标题中就把子产比作树,这里的秋风意指改革中有人对他的谩骂和编排,“落多了就抖抖身子”是说子产毫不在意。
【9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意在要求考生从人品及德行两方面分析子产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子产的这些特点与“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关系。考生要细读文章,找到与“人品”和“德行”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理解“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深刻含义,这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起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作用。
“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体现子产严于律己,严格约束后人;“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体现临危受命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体现子产宽厚仁慈,施善于民;“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体现子产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体现子产不计诋毁的豁达胸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温润”和“凌厉”的意思。“温润”是温和细润的意思,在文中主要指本文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凌厉”是迅速而气势猛烈的意思。主要指本文情感抒发上批判的意味不重,导致启发性、深刻性不强。
- 33 -
阐述“温润”的特点其实就是分别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来概括本文的特点,而“凌厉”则是针对“温润”指出不足。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之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细读文章可以发现,从主题上看,文章在抒发情感方面比较委婉含蓄,虽然说的是子产的去世,但叙述中主要是对子产的功绩的赞美,哀而不伤。如:前文简单说完子产去世后,接着运用大量篇幅述说子产的人品和贡献,让人感觉文章是以赞美子产的功绩为主;在语言方面叙述简洁,描写细腻。如:述说子产去世只用了“子产死了”,述说子产人品和功绩是只是简单罗列“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另外,文章在艺术手法上运用象征、比喻等,含义深刻。如:以“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来象征子产的功绩影响之大,用“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来象征子产的去世,“一轮夕阳,苍然于山”以“夕阳”比喻子产,暗指子产的贡献之大。这些都表现了文章的“温润”的一面。而“凌厉”是针对“温润”而言的,正是文章在情感方面抒发的委婉含蓄导致文章在批判上的意味不浓,让人感觉文章只是对子产的赞美与悼念,致使文章的启发性欠缺,这正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另外,文章对现代人遗忘子产以及子产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德、毁坏自然和传统文化景观时,也只是发表感慨而无针砭之词,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文章在用语上,规范之余导致创新不足,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在艺术手法上,虽然修辞运用娴熟,但手法探索欠缺,给读者缺少新颖之感,这也是文章所欠缺的“凌厉”。
【点睛】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根据文言文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1. 根据语境指出下列句中“爱”的含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阿房宫赋》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过秦论》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六国论》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爱莲说》
【答案】 (1). 喜欢 (2). 喜爱 (3). 吝惜 (4). 爱惜 (5). 喜爱
【解析】
【详解】
- 33 -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把握能力。这类题大多为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的原因之一。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要做好这类题,首先是平时广泛积累,其次是做好知识迁移,另外就是能根据语境做好推断。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大意是“人们喜欢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见,“爱”在此处的含义为,喜欢;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大意是“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可见,“爱”在此处的含义为,喜爱;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大意是“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可见,“爱”在此处的含义为,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大意是“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可见,“爱”在此处的含义为,爱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大意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可见,“爱”在此处的含义为,喜爱。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陈涉世家》
(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六国论》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________《赤壁之战》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________《赤壁之战》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曹刿论战》
(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论语》
【答案】(1)安稳,安定(2)怎么,哪里(3)安逸,安稳(4)安抚,抚慰(5)哪里(6)安身、养生(7)使……安定
- 3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1)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安:安稳,安定。
(2)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安:怎么,哪里
(3)这样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安:安逸,安稳。
(4)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安:安抚,抚慰。
(5)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安:哪里。
(6)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安:安身,养生。
(7)既然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安:使……安定。
13. 被
(1)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3)恩被四泽,德被四海________《促织》
(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表示被动 (2).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3). 覆盖 (4). 遭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句意为:但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哪里还谈得上再转回你家门。被:表示被动。
(2)句意为: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3)句意为:恩德覆盖五湖。被:覆盖。
(4)句意为: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遭受了八处剑伤。被:遭受。
【点睛】
- 33 -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4.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2)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3)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答案】(1)背叛,违背(2)增加(3)越发,更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1)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倍:同“背”,背叛,违背。
(2)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陪:同“倍”,增加。
(3)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倍:越发,更加。
1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愚公移山》
(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________《〈指南录〉后序》
(3)予本非文人画士________《病梅馆记》
(4)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___《伶官传序》
【答案】(1)根本,基础(2)版本,稿本(3)本来,原来(4)原本的(5)推究本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1)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本:根本。
(2)现在保存着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本:版本,稿本。
(3)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本:本来,原来。
(4)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本:原本的。
(5)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事迹。本:推究本源。
- 33 -
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回答下面的小题
1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说法错误。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不是吏部。
【点睛】“选‘非’”式选择题(题干表述常常是“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是高考中常考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没有多少技巧可谈,比较可靠的方法就是逐项审核选项对文学常识(也包括名著内容)的表述的正误。对选项中包含的每一个判断(包括判断表述中的每一个信息点)都要认真审核,不能有丝毫马虎。应试策略有三,1.明确范围,重视文本。2.精心梳理,构建网络。3.比较异同,加强理解。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33 -
本题中,B项“南面”指担任大臣,解说有误。古代等级制度严格,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所以南面特指皇帝登基,而不是担任大臣。(解答这一类题目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同时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故本题选B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D项,“太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故选D。
【点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9.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解析】
【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说法错误,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
故选C。
【点睛】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故选C。
21.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3 -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错,“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类似用法还有告老、乞骸骨、致仕。
故选D。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错,“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而非“礼部”。
故选A。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饷银是用于军队日常开支或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的银两。
B.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 言者在文中指负责直言规劝皇帝的过失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 33 -
D. 刑部是古代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A项,“饷银……或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的银两”错误,饷银用于军队日常开支的银两。
故选A。
【点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24.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职的术语,常见的还有“徙”“迁”“转”等。“擢”“升”是提升职务,“谪”“左迁”是降低职务。
B. “国学”即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家塾”,即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 “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
D. “谥”是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如诸葛亮谥为“忠武”,岳飞谥为“武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 33 -
项,“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可见谥号是不针对平民的。
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内禅是一种君位传承制度,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予其家族里的人。
D.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恭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武官员的任免”错,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故选A。
26. 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填空。
- 33 -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 )鄢陵知县,征授( )御史,出( )按( )辽东,疏陈( )安攘( )十册,又请速( )首功之赏,改巡( )山西。还朝,会( )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 )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 )沮( )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 ),劾( )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 )储贰( ) ,且广结术士( )之流。曩( )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 ),簧鼓( )朝绅( )。不但惠安( )遭其虐焰,即中宫( )与太后( )家亦谨( )避其锋矣,陛下享国( )久长,自由( )敬德( )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 ),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 )亦为( )登云危,帝竟( )留中不下( )。久之,疏( )论( )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 )皆惮( )之。时方考选科道( ),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 )于威,则摧刚为柔( );壬午以后昵( )于情( ),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 ),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 )刚直擢( )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 ),遂嗜乞怜( ),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 )顾( )居其半。夫台谏( )为天下持( )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 )望其抗颜( )直绳( ),为国家除大奸、巨蠹( )哉!与其误用而斥( )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 )数事以献,出按( )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囊( )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 )锺化民赍( )帑币( )振( )之。登云巡方( )者三,风裁( )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 )寝( )不下,遂移疾( )归。寻卒。
- 33 -
【答案】 (1). 出任 (2). 授予官职 (3). 出京 (4). 巡行 (5). 陈述 (6). 排除祸患,攘,侵略 (7). 加速建立 (8). 巡行或译为“做巡抚” (9). 适逢 (10). 认为 (11). 暗中 (12). 阻挠 (13). 直言上书 (14). 弹劾 (15). 觊觎 (16). 储君 (17). 方士、道士 (18). 以前 (19). 籍名 (20). 以外宣称 (21). 功臣权贵 (22). 以巧言鼓动 (23). 朝廷大臣 (24). 很可能指后宫嫔妃 (25). 皇后 (26). 封建时代帝王的母亲 (27). 谨慎 (28). 统治国家 (29). 政治宽松 (30). 崇尚美德 (31). 认为 (32). 结果 (33). 盛大的典礼 (34). 什么事干不出来 (35). 同位次的官员 (36). 认为 (37). 竟然 (38). 搁置 (39). 上疏 (40). 评论,可译为弹劾 (41). 朝中大臣 (42). 害怕 (43). 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 (44). 害怕 (45). 柔软 (46). 拘泥 (47). 情面 (48). 谄媚
(49). 被攻击倾轧 (50). 凭 (51). 提拔(破格) (52). 党羽 (53). 怜爱 (54). 言官
(55). 只,不过 (56). 御史与谏官的合称
(57). 主持 (58). 怎么 (59). 不顾情面 (60). 约束,制裁 (61). 大蛀虫,比喻大奸大害 (62). 斥责、贬退 (63). 推举 (64). 分条陈述 (65). 巡行 (66). 通“屎” (67). 用包裹包 (68). 宦官 (69). 分发 (70). 库银 (71). 赈济 (72). 地方 (73). 纪律 (74). 严厉 (75). 屡次 (76). 停止 (77). 上书称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解释所列出的词语的意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点睛】参考译文:
- 33 -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7. 根据自己的认识,翻译下面这篇文章。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起自寒贱。始童儿时,从师学,有相工历观诸生,指僧珍谓博士曰:“此有奇声,封侯相也。”年二十余,依宋丹阳尹刘秉,秉诛后,事太祖文皇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在同类中少所亵狎,曹辈皆敬之。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答案】译文: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平郡范县人。(祖上)世代居住在广陵郡。出身低微贫寒。自小时候起,拜师学习,有个相面的人看遍了所有的学生,指着僧珍对老师说:“这名学生的声音与众不同,(将来必定)封为王侯将相。”(僧珍)到了二十岁以后,归依了宋郡丹阳府尹刘秉,刘秉被杀后,又侍奉太祖文皇做门下书佐(官名)。(僧珍)身高七尺五寸,容貌(身材)
- 33 -
高大挺拔。在年龄相仿的朋友中很少被轻慢玩弄,同事们都很敬重他。吕僧珍担任南兖州刺史时,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回故乡做官后,就放弃贩葱,想在州府里求得一官半职。吕僧珍说:“我肩负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铺去吧。”吕僧珍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署,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自己的宅子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侍从到他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关注得分点:历观,看遍;伟,高大挺拔;亵狎,轻慢玩弄;平心,公平;不私亲戚,不徇私情;荷,肩负、担负;益,扩大;适,女子出嫁;不以为耻,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里濑
谢灵运[1]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2]。
既秉上皇[3]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4],想属任公钓[5]。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1】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2】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3】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4】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5】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28.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
B. “据湲”“沃若”一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
- 33 -
C. “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
D. 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
29. “石浅水据,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
B.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
30. 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28. D 29. B
30. 被贬谪后,于羁旅途中的孤独感伤对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解词、译句、结构、手法、情感等。
D项,作者情感态度解读有误,无中生有,并非“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而是写在贬谪的路上,诗人目睹七里濑一带的急流落照,荒林哀禽,想到自己身遭贬谪,远离都市,不由睹物伤情,内心愁闷。但一看到远处的严子濑,联想到东汉逸士严光曾隐居富春山,耕田打鱼,终老山林,又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有了精神寄托。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
故选D。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赏析解读能力。本题题干诗句氛围情调等特色已定,把选项诗句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与题干诗句特点一致的,剩下的就是答案。要做好此题,理解诗句意思一定要细致入微,性质一定要准确,比如是乐景还是哀景,是喧闹还是寂静,是萧瑟还是空旷、辽远等。要做好此题一定要翻译准确、到位。
A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内容。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
- 33 -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B.项,哀景,能体现题干。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C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要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这美景刻画细微。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勃勃生机!
D项,乐景,不能体现体现题干要求。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这里的描写对象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体悟景物背后寄寓了诗人多少、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分析”二字暗示了解答此题不仅要概括思想感情,还需要从诗中举出例子来证明。
结合注释可以了解诗人处境为仕途之路不顺利,遭遇了被贬谪,首句可见诗人处于羁旅行役状态。“孤客伤逝湍”等句既暗示孤独感伤。又感伤江上行舟之艰险,以及岁月流逝之匆遽,表达了心中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点睛】《七里濑》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一韵到底,凡十六句,每四句为一节。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诗意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这首诗以景入情,跌荡起伏,正相表里。
- 33 -
(1)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积:聚集。
(2)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3)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4)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5)日落:日光下射。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6)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7)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悼:感伤。迁斥:被贬滴、斥逐。
(8)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9)秉:掌握,把持。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岂屑(xiè):哪顾,不管。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诮(qiào):责备,讥诮。
(10)想属(zhǔ):联想。任公:任国公子。《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11)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译文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 33 -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31. 默写《沁园春·长沙》、《短歌行》、《琵琶行》原文
【答案】默写: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33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才能全篇默写。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寥廓”“遒”“譬”“衿”“苹”“契阔”“䜩”“浔”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注意理解前后文,默写字句完整。
- 33 -
二、作文 50分
32. 以“不平凡的2020”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不平凡的2020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让中国人铭记的一年,让世界人铭记的一年。春节期间,病毒肆虐整个中国,中国陷入了困境。但就在这场病毒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再次见证中国的大国力量,再次在世界面前彰显中国力量,中国情怀。
封锁的春节
自从有了疫情,全国上下听从党的指挥,我们不能上前线的人们,听从村委会、社区领导的安排,封了村,封锁了小区,锁了大门。这个春节没有以往的热闹,没有了团聚,没有了走亲访友,但人们的心却拧得更紧了。我们希望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希望亲人健康,我们更希望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更要保护好自己,你们是中国人前行的力量,你们更是这座城市温暖的指路灯,看到你们的身影,我们的心是安稳的,是暖暖的。有你们,中国人放心。你们的承诺,你们的行动,为这个春节送上 了最好的新年贺礼,这个春节不孤独,这个春节不平凡。
温暖的誓言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诺言,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疫情,党中央总书记习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他就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那座泰山,在党的指挥下给全国人民一个承诺:不落下一个患者,宁让床位等人,也不能让人等床位。火神山医院,在短短十几天就建成投入使用,这就是中国的执行力,这就是党中央给中国人的承诺——隔离病毒,但我们不隔离爱。
全国上下,一线的医护人员,放下自己的父母,放下自己的妻儿,义无反顾地冲向武汉。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宁愿穿上纸尿裤;为了节约时间,她们宁愿剪掉乌黑秀发;他们只有一个誓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能够早日打赢这场硬仗,给全国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上写着:中国必胜!
暖心捐款
这场灾难,让国家陷入困境。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有条不紊地控制疫情。中国人看在眼里,国人纷纷捐款。贫困家庭也都在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祖国献上一份爱心,就连清洁工人都掏出自己的养老钱,这是怎样的情,这是怎样的爱,不要问我们的名字叫什么,我们的名字叫中国。
- 33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政府在这次疫情中,展现出了大国风采,展现出了大国的执行力。中国人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国人情怀——我们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待到山花烂漫时,就是疫情结束时,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本次写作的命题为“不平凡的2020”,“2020”限定了时间范围,“不平凡”指的是的性质,既可以指事件不平凡,也可以指具体的对象,如某个人、或者国家不平凡。写作时要抓住2020不平凡的人和事,关键在于如何表现其不平凡。
写作角度是多元的。祖国的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成就,写作时可以谈自己对祖国发展包含挑战和变化、成就在内的前景的认识。既可以写祖国发展给新时代青年带来的震动和思考,也可以写新时代青年如何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彰显新时代青年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担当;可以针对挑战,谈国人面对挑战如新冠疫情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坚韧品格,也可以针对变化和成就谈祖国上下万众一心创造奇迹的壮举;可以点赞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可颂扬青年在祖国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和担当。可以将上述几个方面综而言之,多点辩证分析,以挖掘文章立意的深度;也可以联系社会现实以延伸,以拓宽文章思想的广度。
素材的选用是开放的。礼赞祖国的变化和成就,可举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水、海上钻探、高铁飞驰、天河运转、港珠澳大桥通车、墨子号游太空等事例;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问新时代青年如何为祖国发展而努力,高三模拟考中常见的把青春献给山村的大学生村官、不避风雨数十年如一日奋斗的快递小哥、无怨无悔投身边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投身火海挽救人民生命于一线的消防员等等,无不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坐标,也是祖国巨轮破浪前行的澎湃动力,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参考立意:
(1)肩负兴国使命,勇立时代潮头;
(2)青春正得路,扶桑初日升;
(3)点赞祖国,不平凡的抗疫路;
- 33 -
(4)以青春之我,谱中国华章;
(5)二O二O,祖国有我。
参考素材:
(1)2020年也注定某些人终将成为不平凡的人。1月31日晚19点,一位小男孩儿来到浙大医院,留下一个信封就离开了,信封里装着钱和一封信。我懂得,原来“奉献”从不局限于年龄的大小。只要愿意小小的我也可以为社会付出。我想对小男孩说:你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你是我们所有青少年的榜样!2月14日,承德一位58岁的“雪人”保安大爷,顶着今年最大的暴风雪,“全副武装”硬核坚守在小区抗疫检查点。望着那如雪雕似的老人,我再一次懂得了,平凡人的毅然坚守。我想对他说,谢谢您老大爷,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您这样忠于职守的人们默默付出,才让我们可以踏实的居家抗疫。还有一段视频是这样的:1月30日00:20,宁杭高速南京上访公安检查站,一位大叔捐了2000只口罩就离开了,临走时警察问他“你贵姓?”大叔只留下一句话:“免贵,中国人就行!”这一声“中国人”我又懂得,2020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同时系着湖北,系着国家。我想对这位姓“中国”的大叔说:谢谢你,你的默默付出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你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有这样一位84岁的爷爷,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疫情出现后毅然决然地奔赴到“抗疫前线”——武汉。他是一名专业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令人敬佩的战士,他的名字叫钟南山。又有这样一位73岁的老奶奶,不分昼夜的战斗在前线,她带领武汉团队发布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她是最美最炫的偶像,她,就是李兰娟院士。还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叔叔,是他最早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的人,却因在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他被人们称为疫情的“吹哨人”,他就是一名平凡又伟大的医生——李文亮。
(3)面对你突如其来的袭击,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中国很快行动起来。一批又一批的白衣天使逆行疫区,对你播撒的病毒进行生死阻击;一批又一批的医疗、生活物资运往疫区,为阻击病毒提供了充足弹药;壮士断腕,疫区封城;举国抗疫,全民居家两个多月的时间,你只好把你的那些病毒从中国大地上收拢了,还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4)两个多月里,我们的学习场地由学校搬回了家中,我们在网络上学习、应考,学习之余,我们不断地从网络上搜寻着人们在你的领地上的活动印记。白衣天使与疫病展开生死搏击,他们因长时间穿戴厚厚的防护服而变形的面容,在我们看来却是美丽无比;城区、村镇各种各样提醒注意防护的抗疫标语,大喇叭里传出的各种方言的抗疫动员讲话,使我们惊叹汉语的表达方式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穿梭在疫区的志愿者们似乎永远不如疲倦,居家抗疫的各种花式消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幽默风趣;在方舱读书的"
- 33 -
清流哥”似乎对病情浑然不知,在方舱领舞的"新疆舞米其林”真是风姿绰约;那个火遍世界的英文抗疫视频《我们都是战士》更是让每一位中国人都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5)2020!感谢你在你的领地,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意志、中国担当、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巨大平台,你让中国人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和伟大,你也让世界再一次认识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意志、中国的担当、中国的胸怀、中国的伟大。2020!现在,你的领地我们刚刚走过一半,我们期待着,你的下一半天空阳光普照,大地清新如洗,世界一片祥和,人类幸福安逸。可是,即使你狂风骤雨,即使你冰雪肆虐,面对这样的中国,你能怎样?
结构示例:《不平凡的2020》,文章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组织材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写2020的不平凡;分写部分采用小标题形式,以“封锁的春节”“温暖的誓言”“暖心捐款”展现2020的三个侧面,表达众志成城、全民抗疫、共克时艰的主题;结尾表达美好的愿景。
【点睛】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咱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