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年高考语文第2章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Ⅱ传记阅读演题巩固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Ⅱ 传记阅读 本训练共 6 题,共 24 分,训练时间 24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一个人,一所大学 陈序经,字怀民,1903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海南文昌县,早年随父两度侨居新加坡。1925 年夏,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序经到美国深造,1928 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又前往德国 留学,研究欧洲的政治、哲学和文化。1931 年,陈序经回到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1934 年夏,陈序经来到当时还是私立的南开大学,任职经济研究所,颇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北大、清华与南开决定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任法 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南开大学回迁天津,这时陈序经身兼南开教务长、经 济研究所所长和政治经济学院院长三职,教学行政工作非常繁重。1945 年 8 月,陈序经从 美国讲学回到国内,一次酒筵上,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主动请他出任泰国大使,陈序 经以“矢志教育不改行”为由,坚决推辞。1949 年,国民党有意让其出任教育部次长,他 又拒绝了。 陈序经的一生引发过三次大争论。其中两次,一是最著名的文化问题大争论,一是影响 深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论。针对广东当局泛扬复古祭孔的趋势,1933 年 12 月 29 日晚, 陈序经应邀到中山大学做了题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他说:“中国前途的出路,就 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演讲批评了“复古派”和“折中派”,指出这两派是没有出路 的。由此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争,论战的参与者,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知名 文化人,其中包括梁漱溟、胡适等。 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源于胡适 1947 年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胡适在文 中提出,要由国家出资重点扶持五所大学,使之成为世界一流。陈序经随即撰文反对,他认 为不能忽略了私立大学。陈序经还对中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到忧虑。他在《论学 术发展的计划》中说:“我国大学教育,一向集中于平、津、沪数个地方,这本来就不很合 理……从地域方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1948 年 8 月 1 日,陈序经离开国立的南开,到私立的岭南大学出任校长。在首次全校 公开讲话中,他就强调学术不分宗派,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与学术自由。陈序经 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来校,其中包括陈寅恪、姜立夫、王力、容庚…… 在校董事会领导下,岭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采用的是由五名教授参与管理的“教授 治校”方式。陈序经说,校长应从教授中选举产生,要兼任不要专任,期满了可以回去做自 己的学问。他又说,他自己的头衔是“教授兼校长”。由他主持的校务会议,其实就是一个 教授会议,是由他们,而不是行政官僚来决定学校的事务。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岭南大学的 学术风气。 他还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增设了一些院系和研究机构。岭南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隶属 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广州商业发达,选读该系的达三百人,为全校系之冠。陈序经顺应 社会需求,将商学经济系扩充为商学院,开设经济、商业管理、银行学三个系。他主持校务 后,十分注重与地域特点相关的研究工作,恢复了西南社会调查所的研究工作,并将该所扩 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辑校有关西南社会经济的文献,翻 译有关著作,并从事西南物产资源、农村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物价等方面的调查。短短一 年内,就有《三水民调查》、《干栏——西南原始住宅的研究》、《南洋与中国》等专著问世。 在陈序经到任后的一年间,岭南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学校逐渐具全国性与国 际性,还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的招生人数,从而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 向全国的大学。 (选自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等,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岭南大学是广东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基督教会在广东的最高学府,对广东的影响十分 深远。从 1948 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代校长一职到 1952 年院系调整,前后虽然只有 4 年时 间,但这短暂的 4 年却是岭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谈火生《陈序经与岭南大学》) ②这位谦谦君子,在三十年代却是力倡“全盘西化论”的得力猛将,名字与胡适等风行 一时。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累的陈序经,其生活方式与待人接物之道, 却一直都是中国式的。终其一生,中国传统贤者“恭宽信敏惠”的操行,在陈序经身上有很 鲜明的体现。 (陆健东《陈寅恪与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 1.下列关于陈序经担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后的工作实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如陈寅恪等来岭南大学任教,并请教 授参与校务管理,以保证岭南大学的学术风气。 B.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扩充原来隶属于文学院的商学经济系为商学院,开设了银行 学等三个系,就读人数达三百人,居全校之首。 C.将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扩充为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整理 及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专著。 D.扩大了向平、津、沪及外省其他地区招生的人数,使岭南大学成为立足岭南、面向 全国的大学,具备了全国性和国际性。 [解析]B“三百人”是原来选读商学经济系的人数,不是扩充为商学院之后三个系的总 人数;C“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西南社会调查所”名称应互换;D“使岭南大学逐渐具 有全国性与国际性”是未来目标而不是已经达成的现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A.陈序经有多次到国外侨居及留学深造,研究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化的经历,这些经 历对他后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B.陈序经在南开、西南联大和岭南大学都曾取得不俗的业绩,如果他改变“矢志教育 不改行”的信念,跨入仕途,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 C.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问题论争中,陈序经曾力倡“全盘西化论”,其实他针对 的是“复古派”和“折中派”,却自那时起一直遭受“极左派”的误解。 D.陈序经是 20 世纪中国思想发展史和教育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曾将岭南 大学带上高峰,更因为他有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的勇气。 [解析]B“必能成为同样杰出的外交官或行政官员”过于绝对。C“自那时起一直遭受 ‘极左派’的误解”曲解原文,原文链接是说“在极‘左’年代一直为‘全盘西化’罪名所 累”。D“数度与胡适等大人物争论”于文无据。文中只写了与胡适的一次争论。关于“文 化问题论争”,原文只说及胡适等是“论战的参与者”;其实,在这次论战中,胡适是陈序 经的盟友。 3.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杰出的大学校长、教育家,陈序经对于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 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示例:①公立大学之外,不能忽略私立大学;②大学教育应防止地域方面不合理的 畸形发展;③提倡尊重个人思想、信仰、言论学术自由;④学校应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 管理方式。 [解析]本题 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李 诚 李诚,字敬夫,1906 年生于安徽池州石台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喜爱读书, 常能过目不忘,在当地有神童之誉。 1950 年春天,贵池县人民政府举办失业知识分子训练班,李诚参加学习后被分配到黄 山管理处工作。他常说:读书之人,要关心国家大事。文人从军,弃笔从戎,古已有之,如 辛稼轩、陆放翁抗击金兵南侵。言谈之中,常以其自比。是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在居室 墙上挂满地图,一面收集报道信息,一面研究双方形势,以致夜不成眠,奋笔给毛泽东主席 上书,就未来的战局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军事部署、注意事项等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设想。不久公安部来人让李诚随其安排工作,先生却误认为上书一事招来灾祸,诚惶诚恐, 坚决不愿随行,来人不便强求,只好作罢。殊不知其关于朝鲜战争的上书,受到了中央领导 同志的赏识。 1953 年,经著名历史学家李则纲举荐,李诚到安徽省文史馆任图书管理员。文革期间, 李诚失业在家,常去探望李则纲,每次都捎几本书给他看,因为李则纲的藏书之前都被造反 派烧毁了。偶尔李则纲也拄着拐杖去李诚那里取书。二老相见,说古论今,无所不谈。李诚 比李则纲小十岁,亲切地称李则纲为“李老夫子”,相交莫逆,传为佳话。 在李诚赋闲期间,邻家少年李克强也正停课在家。李诚见其求教心切,又天资聪敏,遂 不顾体衰视弱,视为门生谆谆教诲。给李克强开列书目,让他读《史记》《汉书》《后汉书》 《资治通鉴》等国史,给李克强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并认真地说文 解字。如此持续五年之久,两人既有师生之谊,也是忘年之交。李克强的学习突飞猛进,李 诚见之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并引用南宋陈亮的名句“推倒一世之 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来勉励李克强。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他却常对李克 强说:“一个人学点知识在肚子里,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果然,李克强不负厚望,1977 年恢复高考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2013 年就任国务院总理。 李诚学识渊博,通晓国故,对经、史、子、集、图、志、佛学、哲学等都有涉猎,对中 国历代和现代西方的军事著作也都做过潜心研究,但他最为侧重的还是历史地理,通过对我 国疆域演变的认识,激起爱国主义热忱。 李诚早年从事教学工作时,课余时间就勤奋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和军事地理学。20 世 纪 60 年代初,李诚觉得我国地理研究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就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 究所副所长黄秉维写了一封信,指出:“历史地理研究是地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地 理研究所对此还在逐步准备中。关于这一门本人想提供若干意见,作为参考”,“一是怎样 着手研究,二是搜集资料当中应注意的两个方面,三是历史地理和方志的一元化”,并提出 了具体措施与方法。他认为,有的正史中根本没有地理志,即使有而又不免于太疏,地理学 在正史中只是附庸。黄秉维收到信之后,立即给这位陌生的先生回了信,肯定了李诚的意见, 并觉得这位李先生是一位难得的地理研究人才,经研究,决定调李诚来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随即派人来安徽商议调动一事,不料当时的有关领导却认为李诚思想太“右倾”,反“右” 时又受过批判,不适宜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调动一事就此搁浅。但是李诚对地理 研究痴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积铢累寸,“文革”中虽身处逆境也从未间断。 1970 年,全国人民都在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合肥市武装部找到李诚,要 其承担编撰合肥军事历史材料的任务。李诚凭着对军事地理的研究,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短 短的一周时间,1 万多字的《合肥军事概论》脱稿了。文中叙述了历代在合肥发生的战事, 论证了合肥在战争中所处的地位,提出今天与古代战争形势、地理位置的变化异同,我们应 怎样准备才能适应备战形势的需要。 此外,他还陆续撰写了 71 篇共计 30 余万字文稿。1977 年悄然离开人世,享年 72 岁。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B ) A.李诚关心国家大事。抗美援朝时,他在家潜心研究战局战术,并把自己的看法和设 想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赏识。 B.李诚常怀感恩之心。著名历史学家李则纲举荐李诚到省文史馆工作,李诚常去探望 李则纲,并经常捎书给李则纲看,成为莫逆之交。 C.李诚认为我国地理研究中存在薄弱环节,就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写信, 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措施与方法。 D.李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了一 位知识分子应尽的社会责任之后,悄然离开人世。 [解析]“李诚常去探望李则纲,并经常捎书给李则纲看,成为莫逆之交”只能说明他与 李则纲交情之厚,不能表现他常怀感恩之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A.李诚以身报国愿望强烈。他常以辛稼轩、陆放翁自比;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潜心 研究战局,就我军的战略战术等提出自己的设想。 B.李诚尊重知识,提携人才。他发现邻家少年李克强天资聪敏,是个人才,遂视为门 生谆谆教诲,为共和国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总理。 C.李诚学识渊博,通晓国故。他对经、史、子、集、图、志、佛学、哲学等都有涉猎, 对中国和西方的历代军事著作都曾做过潜心研究。 D.李诚热爱地理研究。他认为地理研究史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地理研究 痴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积铢累寸。 [解析]B“提携人才”不当,“为共和国培养出了一位优秀的总理”分析不当。李克强 成为优秀总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李诚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原文说:“李克强不负厚望, 1977 年恢复高考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2013 年就任国务院总理。”C“对 中国和西方的历代军事著作都曾做过潜心研究”分析不当,应为“对中国历代和现代西方的 军事著作做过潜心研究”。D“他认为地理研究史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不当, “地理研究史”和“历史地理研究”不是一个概念,应为“历史地理研究是地理学中很重要 的一个方面”。 6.这篇文章是怎样记述李诚事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探究。(6 分) 答:示例:①按时间先后记叙李诚的事略,这样写可以使叙事脉络清晰。②用第三人称 叙述事略,这样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事略叙述得有条有理。③抓住李诚典型事例叙述 人物,这样写,可以使重点更加突出。④通过李诚的典型语言叙述人物,这样写,可以更好 地展示李诚的心灵,使材料显得更加真实。 [解析]本题 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