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2018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形象与西方现代文化逻辑
当代西方艺术与视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它们既创造了西方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又表现了西方大众期待并感受到的中国形象。既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观察和了解,也是他们自身欲望的投射。比如埃洛作品的图像来源非常广泛,他把时尚杂志上的模特面孔和照相机镜头、轿车的零件结合在一起,或将美国喜剧和中国、俄罗斯、古巴的宣传画,还有欧洲经典绘画的大师作品、科学杂志、商业广告放在一起,造成了视觉上的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兼并。中国文化背景,此刻成为构建抽象艺术文脉中的文化他者,成为西方抽象艺术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和自我书写的镜像。西方抽象艺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确认了自身。
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不一定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其自身就构成或创造着意义,这些意义可能与中国有关,是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或是对中西关系的焦虑或期望;也可能与中国无关,基本上是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以埃洛的拼贴为例,他所撷取的图像虽然来自于中国,其潜在动机及其拼贴的意象结构,却是西方的文化程式。
探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要点,不在于这些形象的真实或失实的问题,而是要探究在西方当代艺术中中国形象的塑造者的文化认同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对中国的看法与态度。他们在什么知识领域或世界观念秩序中塑造中国形象?他们与中国构成了哪种和什么样的想象的文化关系?他们如何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中国形象的塑造,虽然包含着不同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投射,但又不是与社会现实无关的纯粹想象,社会基础内在地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左右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介。
作为一种知识或想象体系,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首先与观看者和塑造者的身份和先见有关,比如埃洛对中国图像的运用。其次,也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最后,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也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总之,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一种参与了西方当代文化实践的话语力量。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深广的研究课题。
1.下列关于中国形象与当代西方艺术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一种强烈的互文关系,既创造了西方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又表现了西方大众期待并感受到的中国形象。
B.既反映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认识、观察和了解,也是西方艺术自身欲望的投射。
C.西方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它一定不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不是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知识。
D.中国形象成为了西方艺术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和自我书写的镜像。
2.下列关于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的传播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包含着不同塑造者的想象和欲望投射,塑造者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所以他们纯粹靠想象塑造中国形象,与其他无关。
B.因为观看者和塑造者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等,决定着他在观看和塑造中国形象时的所持有立场、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所以与他们的身份和先见有关。
C.社会基础内在地影响着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左右着对待他者的态度和评介,所以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
D.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
3.下列关于西方艺术塑造者选择中国形象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与西方文化有强烈冲突或对照关系。
B.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含有西方艺术和视觉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C.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能反映东西方艺术家的文化认同。
D.西方艺术塑造者选用的中国形象能反映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辜鸿铭琐事
张 君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著名中国通、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的《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乔治·莫理循虽然终生与辜鸿铭为敌,但这位自负的英国博士却由衷地说:“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地丰富,是一个语言天才。”辜鸿铭的语言天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英文造诣,孙中山、林语堂皆推为“中国第一”。其德文水平也达出神入化之境,德国作家帕凯说:“辜鸿铭是我可以用地道的德语与之交谈的第一个中国人。”
辜鸿铭还是个记忆天才。他在少年时代所学的诗歌,终生不忘。曾师从辜鸿铭学英语的现代著名女作家凌叔华,曾亲耳听过年过花甲的他背诵弥尔顿那首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他尝教记忆之法,谓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次步为保留(retention),终为回忆(recollection)。当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力时,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remember by brain),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remember by heart)。
据沈来秋回忆,1910年,他在青岛大学就读时,奥国籍教授赫善心博士推辜鸿铭为“中国现代哲学家”。1920年沈来秋到德国,接触过不少社会人士,包括劳动群众,“出乎我意料的是,辜鸿铭的名字流传于人口”。“这一时期,德国人士认为,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有两个人,除了辜鸿铭之外,便是印度的泰戈尔。泰戈尔只是一个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之外,还是一个政论家。”另一位留学生嗣銮也说起留德六七年刺激最深的两件事: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对辜鸿铭极为佩服,当得知辜鸿铭生活困难时,竟还为他筹款;有一位教授郑重其事地宣布,学生中若不懂辜鸿铭,则不准参加有关讨论。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新文化的死对头。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4.根据文意,下列对辜鸿铭喜欢嘲笑、奚落、痛骂西洋人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敏好斗,幽默讽刺,是旧中国狂儒的一种性格特征,辜鸿铭也不例外。
B.近代以来西洋列强对中国总是歧视、欺凌乃至侵略,辜鸿铭心底强烈不满。
C.辜鸿铭讽刺过一些外国人: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
D.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同时也很尊重西方人,只是在别人尊重他的时候。
5.如果给这篇传记重拟一个题目,用“一代怪杰辜鸿铭”好,还是用“一代狂儒辜鸿铭”好?为什么?(4分)
6.材料中列举了辜鸿铭的一些琐事表现“辜鸿铭何许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 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轻灵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情节是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过程。
B.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出人意外,太过突兀。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D.小说将焦点放在人物的动作上,从来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E.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8.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9.审读全文,结合小说主题探究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的多重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豇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日:“贼众我寡,舍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夸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昊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九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令陛下询于措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矗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官,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矼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B.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C.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D.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
B.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
C.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D.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过
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加惩戒。
B.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私仇为国
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胁迫,他请求皇上激励众将再战;当秦桧希望
说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之失。
D.魏砭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依靠金国,应该顺应民意,考虑长远,了解民情,坚定军心,以与敌人对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5分)
(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感叹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不要自我轻视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崇文小学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室外挪到了室内的体育馆,北京每况愈下的空气质量令人担忧。
B.近日,卫生部新制定的《公厕卫生标准》规定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众多体验过公共场所“入厕难”的女士对此拍手称快。
C.4月23日,新疆巴楚县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恐怖分子对从事日常工作的执法人员和手无寸铁的社区服务人员发动突然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澳大利亚联合协调中心今天上午举行发布会,由于现场声音杂乱,信号传输不稳定,同声传译和一些翻译误将“silt”(淤泥)译为“silk”(丝绸)。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教师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期间各显其能,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顺利渡过深水区。
C.如果在湖南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建设立交系统,那就会大大缓解这两条主干道在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D.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家乡得克萨斯州,时常被妻子劳拉打发上街买杂物,或者带着宠物狗巴尼在社区闲逛。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①因为它的自然高度,②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③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④是语焉不详的传说,⑤相互矛盾的故事,⑥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是
也
最后
或者
或者
仅
B
不仅
更
但
不管
还是
都
C
既
又
/
无论
或是
只
D
不是
就是
然而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长安和罗马有着________①________。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比之下,罗马城是________②________,早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城市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因为________③________,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
21.下面是某种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该工作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 2016年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是否值得?他的离开,是否对亲人构成一种不负责任和伤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C )
解析:“它一定不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原文为“它不一定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
2.( A )
解析:“所以他们纯粹靠想象塑造中国形象”错。
3.( C )
解析:“能反映东西方艺术家的文化认同”为“能反映西方艺术家的文化认同”。
4. ( B )
解析:A项,“机敏好斗,幽默讽刺”,未必是旧中国狂儒的性格,辜鸿铭未必属于此例。C项,表述的是结果,不是原因。D项,“尊重西方人”错。
5.答案:其一,用“一代怪杰辜鸿铭”好,它比“一代狂儒辜鸿铭”更有概括性,用“一代狂儒辜鸿铭”只限儒生(旧知识分子)范畴之内。
其二,用“一代狂儒辜鸿铭”好,它比“一代怪杰辜鸿铭”更突出重点,用“一代怪杰辜鸿铭”只表现其“怪”,不能表现中国旧知识分子“狂”(或“傲”“倔”)的传统特点。
6.答案:①学贯中西,与西方多人有交往,被称“最尊贵的中国人”。②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是一个语言天才。③用心记忆,是个记忆天才。④可代表东方文化,是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⑤喜欢痛骂西方人,骂在要穴和命门上,反见重于西方人。⑥机智、幽默,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优越感。⑦见招拆招,调侃伊藤,辩才无双。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青睐,却反对新文化。
7. ( CD )
解析:A项,“活泼健康可爱”错。B项,“出人意外,太过突兀”错。E项,“有画蛇添足之感”错。
8.答案:①线索作用,串联全篇。②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显得真实生动。③自然地引出对夫妇一家外貌、语言、行动的描写及前后对比。④以林德顺的个人不幸遭遇侧面烘托出年轻夫妇的坚强性格。⑤结尾以林德顺的心理描写做结尾,拓宽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9.答案:①这对年轻夫妇在与孩子“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带给孩子在人世间最后的快乐,表现了亲情的真挚和伟大。②“蹦蹦跳跳的游戏”,给人以悲痛中唯一的慰藉,在以其与悲剧本身对比从而深化悲剧意义的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刻。③“蹦蹦跳跳”隐喻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欣喜与悲伤。④林德顺、年轻夫妇都在人生“蹦蹦跳跳的游戏”中遇到了自我的悲剧,拓展了悲剧的内涵,既暗示了悲剧的普遍意义,又饱含了对未来的期待。、
10.(3分)D
11.A(“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12.B(“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分析不当,文中刘光世写书
信给二帅后,才有二帅复书交欢,众战屡捷)
13.(10分)(1)(5分)建炎年间诏令内侍(宦官)不许结交主兵官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严明这一禁令。(大意2分,“交通”“预”“申”翻译正确各1分)
(2)(5分)陛下既然想为父兄稍受委屈,更希望能周密考虑天下治乱的关键,斟酌大众情况,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大意2分,“少”“审”“酌”翻译正确各1分)
14.BC B当为拂晓时分,C 应为拟人手法
15. 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
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
(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每点2分,术语+分析各1分)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不宜妄自菲薄
17.(A)
解析:B项,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合语境。C项,应为“骇人听闻”。D项,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不合语境。
18.(D)
解析:A项,“由于”前面缺少主语“发言人说”。B项,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后面的“的”。C项,“缓解”“问题”搭配不当。
19.B
20.答案:①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 ②自然形成的都城 ③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
21.参考答案:门禁控制器首先要采集人脸图像进行识别,未识别须请求再
测;若人脸识别通过,可进入指纹信息采集;若指纹识别未通过,也须请求再测。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都通过,则验证通过,打开门禁。(答出具体流程,内容完整,给3分;表达准确,语言连贯,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