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06-04 发布

浙江省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方格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虎兕(shì) 猿猱(náo) 飞湍(tuān) 凭心而论 B. 霓裳(cháng) 喧豗(huī) 吮血(shǔn) 呕哑嘲哳 C. 碑帖(tiè) 玉砌(qiè) 绯闻(fēi) 分崩离析 D. 蜇居(zhé) 石栈(zhàn) 滂沱(pāng) 碧血黄花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A项,虎兕(sì),凭心而论(平);D项,蜇居(蛰);C项,玉砌(qì)。故本题选B项。‎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 ⒌学会以义辨形。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甲]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众望所归下的必然性了。‎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乙]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___2___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丙]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盛行 B. 诞生 C. 众望所归 D. 确实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盛行”:广泛流行;普遍流行。B项,“诞生”:指出生、降生,也比喻新事物的出现。D项,“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C项,众望所归: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指定事情。此处“共享书店的诞生”可看作某种局势,应用“大势所趋”,意思是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A项,[甲]句中“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是反问句,所以后边的逗号应改为问号。故本题选A项。‎ ‎【点睛】此题重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难度适中,指向明确。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间接引用某人的话,不用加引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环境保护部正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制定“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行动计划,采取压茬推进的方式,坚持连续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改正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B. 校园贷悲剧暴露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成熟、理财知识的欠缺,有些孩子贪慕虚荣、热衷攀比,盲目地相信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被不法分子利用。‎ C.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包括阿根廷、德国、巴西等传统劲旅,纷纷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以期在今夏的比赛中夺得“大力神杯”。‎ D.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前所未有,随着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正从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向医疗服务、教育、娱乐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搭配不当,“改正……环境”搭配不当,应为“改善……环境”。C项,成分残缺,“包括”一词的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包括”或将句子改为“包括阿根廷、德国、巴西在内的传统劲旅”。D项,不合逻辑,“医疗服务、教育、娱乐”属于社会服务领域。故本题选B项。‎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璧有瑕,请指示王 B.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A项,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告诉:古义,申诉报告;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C项,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古今意义相同。D项,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故此题答案为C项。‎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洎牧以谗诛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而又何羡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特殊句式的种类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还分有小的类别,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重点是理解特殊句式的一些标志,自己能作出准确判断。‎ A项,洎牧以谗诛:被动句,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 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未有之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C项,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有何厌”,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D项,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而又羡何乎”,而又羡慕什么呢?‎ 故选A。‎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刘病日笃 B. 使不上漏 C. 臣具以表闻 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B项,“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C项,“闻”,使动用法,使……知道;D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故此题中ABD三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答案为C项。‎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很多传统的习俗在春节越来越少见,爆竹也被限制了燃放的时间和地点。爆竹声意味着年味,但燃放爆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请以“爆竹”的口吻写一段文字,阐述其复杂的心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少于120个字。‎ ‎【答案】大家好,我叫爆竹。自古以来,每到春节,大地便华灯璀璨,锣鼓齐鸣,我的声音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新春之曲;空中流光溢彩,百花争艳,我的倩影光彩夺目,为春节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可是我的火爆脾气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由于性子太急,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另外我释放的烟雾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污染。对此我深表歉意,希望人们能尽快对我的身体进行改造,扬长避短,让我能真正给大家带来福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以‘爆竹’的口吻写一段文字,阐述其复杂的心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少于120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干对爆竹的叙说有两层意思,前半部分是说燃放爆竹给中国的传统节日增添节日氛围,后半部分是说燃放爆竹被限制了燃放的时间和地点,因为燃放爆竹会带来诸多问题。题目要求以“爆竹”的口吻写一段文字,阐述考生的复杂的心情。还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字数有限制。‎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及修辞正确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原文语境及所填句子与上下文的衔接,也就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感情的一致、语气的一致性,还要从空间发展、从对象的一致和事理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另外本题还涉及到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这两种修辞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平时复习过程中应当掌握了这两中修辞的特点,解答时难度不大。‎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独立于文学体裁的“赋”,直接来源于《诗经》中的“赋”体。《诗经》有三种主要体裁或创作手法,即赋、比、兴,其中的“赋”体就是“直陈事体”,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既不使用比喻来借物说明,也不通过描述其他事物而兴起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和项羽,都曾有过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到故乡沛县光宗耀祖,并在与乡人的聚会中即席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则在垓下被围中慷慨悲歌,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二人的作品风格明显有所不同,身为楚人的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这是在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班固接着说到,此后,先秦时期著名的赋家有宋玉和唐勒,汉代则是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但是,这些人因为更注重赋的形式,就逐渐失去了赋的实际内容。所以东汉学者扬雄就自我检讨说,写诗的人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内容,而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艺文志》记载有“孙卿赋十篇”,而现存《荀子》中只有《赋》和《大略》两篇,还有《成相》诗一篇。这种不一致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荀子的赋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一种则是班固所说的“十篇”,尽在现存的《荀子》之中,只是失去了明显的标记而已。事实上,《赋》和《大略》的诗赋也并不是十分连贯的整体,可以做一些篇章的区分。‎ 当然,荀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所以,在当今的古代文学史研究方面,讲到战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时,很容易忽略荀子诗赋家的地位。讲到汉赋时,由于多半是讲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的长篇绮丽之赋,也很容易略过与荀子诗赋风格比较一致的像刘邦《大风歌》那样的民间非专业诗人的诗歌创作,当然也谈不到荀子诗赋的影响。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往下,讲到三国和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时,由于远离荀子的时代,更不会讲到荀子诗赋的影响。文学史研究中的这些缺憾之处,对于荀子及其文学成就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荀子是杰出的思想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荀子诗赋的地位。‎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8期,有删改)‎ ‎9. 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A. 荀子的作品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 B. 思想家的名头掩盖了荀子诗赋家的地位。‎ C. 荀子的诗赋风格与民间非专业诗人比较一致。‎ D. 写赋人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忽视了荀子的传统。‎ ‎10.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赋”体主要是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B. 项羽的作品接近于荀子诗赋的传统,而刘邦则受楚辞的影响比较明显,他们用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 C. 东汉时期的辞赋因追随楚辞而陷入发展困境,人们又开始关注荀子诗赋的传统,使诗歌创作重新呈现古朴的风貌。‎ D. 因为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都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也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所以他们不能被称为文学大家。‎ ‎11.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答案】9. C 10. C ‎ ‎11. ①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②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通读全文可知,关于“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四段。C项,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要求。故本题选C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第一段中说“‘赋’体就是‘直陈事体’”,选项中“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为“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D项,原文第三段中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文中并未提及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只说“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分析筛选整合出答案。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在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由此可知: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根据文中的这句话“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知道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题从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桃源人家 侯发山 据从老庙回来的驴友讲,那里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晓晓就心动了,打算去一探究竟。周六,她搭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公路虽不宽,却是平整的水泥路,并不颠簸。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 一下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像个盆地似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晓晓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呼吸着。往那些树丛中间瞧,隐约可以看到石头砌就的房子,无疑,那是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呜,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 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晓晓擦拭了一把额头的汗珠,完全是下意识地,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小河边。‎ 山谷狭窄的地方,汇集了一汪水,碧绿碧绿的。晓晓瞬间就后悔没有带泳衣。她环顾左右,四下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她急慌慌脱掉衣服,钻进了水里,鱼似的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感到一种彻骨的清凉和说不出来的舒服。‎ 晓晓仰躺在水面上,两手大鹏似的展开,轻轻地划着水。在来之前,她上网搜了一下“老庙”的来历,老庙又名玉仙圣母庙,玉仙圣母就是王母娘娘,她老人家曾在这一带养蚕纺丝,后人修庙纪念,时间久了,这地方便成了“老庙”。晓晓想,当年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是不是在这地方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是不是在这里被牛郎偷走的?想到这儿,晓晓睁开眼睛,猛然看到山坡上一个男人盯着自己,晓晓“啊”地一声惊叫起来。那个男人也像是被惊醒似的,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走远了,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一只鞋子甩到了山沟里,那样子倒像个神经病。晓晓回过神来,急忙从水里出来,顾不得身上湿淋淋的,忙把衣服套上,心跳才恢复正常。晓晓在水池边坐了会儿,湿漉漉的头发已被日头给晒干了,她便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上走。她不敢在河沟里久停,她怕那个疯子杀个回马枪。‎ 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晓晓打算到一户村民家里讨点吃的,主要的是打听一下疯子的事情。晓晓就近寻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棵皂角树,有些年头了,树干怕是两三个人合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整个院落散发着阴凉。三孔窑洞。院落里有个石桌子,周边是石头凳子。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菜园,一畦一畦的,有西红柿,有豆角,有黄瓜,还有一些,晓晓叫不出名字,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很是养眼。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看到晓晓,笑盈盈地迎上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来了。老大娘说:“城里来的吧?闺女,吃饭没?想吃啥大娘给你做。”山里人真是热情!晓晓说:“大娘,我……鸡蛋面条吧。”‎ 老大娘说:“好,这好办,想吃肉却难。”‎ ‎“多少钱一碗?”晓晓紧跟着问了一句。她知道,有两个行当在交易前必须谈好价钱,要不然,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是理发,一个是吃饭。‎ ‎“说啥钱呢。”老汉笑了笑。‎ ‎“就是,就是,多添碗水的不是?我们也没吃呢。”老大娘转身去灶间忙活了。‎ 院子的角落有个灶台,老汉把锅放上,抓起一把干草燃着,再架上几根柴火,一阵噼里啪啦,火就慢慢起来了。‎ 晓晓想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大爷,咱这个村是不是有个疯子?……”‎ 听到晓晓的问话,老汉没加思索,顺嘴说道:“有,有。”‎ 晓晓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老汉又问:“你见到疯子了?”‎ 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老汉说:“没事,见到了也不用害怕,这个疯子不打人,不骂人,整天就会疯疯癫癫地瞎唱。”‎ 返程时候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个当地村民,是个中年汉子。晓晓打听那个疯子的事情。中年汉子的说法跟那个老汉几乎一模一样。‎ 晓晓彻底放心了。‎ 好多年后,晓晓带着老公和孩子又到了老庙。在老汉家打点午餐的时候,晓晓装作无意间提起了那个疯子。老汉回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事。当然,他没有认出晓晓来。老汉呵呵一笑,说,那个“疯子”是他的儿子,不是真的疯。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外地女孩洗澡,故意装疯卖傻的。‎ 为啥子?晓晓怔了下,一时没明白过来。‎ 老人说,他要不那样做,人家女孩怎么活啊?‎ 一下子,晓晓心里边塞得满满的,暖暖的。‎ ‎12. 小说第二段为什么对老庙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 ‎(2)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 ‎14. “桃源人家”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15. 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2. ①细致的描写将老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来,表达了晓晓对这种环境由衷的赞美之情。②照应小说开头驴友的话以及题目中的“桃源”二字,交代了老庙人生活的环境,引起下文对淳朴民风的描写。 ‎ ‎13. (1)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晓晓下水洗澡埋下伏笔。(2)“点点头”和“摇摇头”属于动作描写,反映了晓晓复杂的心理;“点点头”是因为她的确遇到过“疯子”,“摇摇头”是因为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她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 ‎ ‎14. ①老庙位置闭塞,风景优美,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②老庙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不收钱,就像《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样。③老汉一家和老庙村的村民待人真诚,心地善良,为了维护晓晓的名誉,共同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桃源遗风。 ‎ ‎15. ①在文章的结尾揭开谜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效果。②为了晓晓的名声,老庙人编造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老庙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老庙村民的赞美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照应小说的题目,老庙人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村民一样淳朴,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第二段为什么对老庙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认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段落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研读第二节,“豁然开朗的感觉”,“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呜,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描写老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交代了老庙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表达了晓晓对这种环境由衷的赞美之情。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第一节就说老庙“民风淳朴”,下文的情节对老庙淳朴的民风进行了描写,所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本小说的标题叫“桃源人家”,此处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真得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故第二节在结构上,与标题照应。‎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本题考查鉴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內涵。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时,首先通过语句内容辨认,看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赏析精彩句子的表现力,除了赏析句子在内容上的效果外,其次是赏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如赏析本题的第(1)句,该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晓晓下水洗澡埋下伏笔。本题的第(2)句“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这是用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的句子。,其中“点点头”和“摇摇头”属于动作描写,结合小说的情节,此时晓晓的“点点头”是因为她的确遇到过“疯子”,而她“摇摇头”则是否定,因为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她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这两个矛盾的动作恰恰反映了她复杂的心理。‎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桃源人家’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道题考的是探究小说标题的多重意蕴。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探究“桃源人家”的多重意蕴,要从“桃源”和“人家”出发,结合“桃源”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析。“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首先作者就展现了老庙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优美自然环境,把老庙描写的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仅环境美,人情也美。“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像《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样,这表明桃源的民风淳朴。主要情节说了老汉一家和和老庙村的村民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为了维护晓晓的名誉,共同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桃源遗风。‎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首先要了解小说结尾的方式有哪几种,明确了结尾的方式后,再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尾的“好处”。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本小说的结尾方式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结尾以老庙村村名们为了晓晓的名声,编造出“疯子”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展现老庙村民善良的人性和淳朴的民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作者的情感态度看,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老庙村民的赞美。结构上,照应小说的题目“桃源人家”,文章的结尾才揭开谜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效果。‎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卒:通“猝”,突然。‎ B.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 对簿:审案。‎ C. 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二千石:太守。‎ D.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独:难道。‎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郎事孝文帝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 至则族灭瞷氏首恶 则刘病日笃 C.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 危而不持 D.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因击沛公于坐 ‎18.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 B. 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C. 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D. 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1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太后闻之/ 怒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B. 窦太后闻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C. 窦太后闻之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 得以便宜从事。‎ D. 窦太后闻之/ 怒/ 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案】16. B 17. C 18. D 19. B ‎ ‎20. (1)庭院中开始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的积累,还有就是联系语境理解词义。‎ A项,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也窜了进去。卒:通“猝”,突然。解释正确;‎ B项,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对簿:审案,解释错误,应为“受审”;‎ C项,豪猾,二千石莫能制:强横奸猾,前几任的郡太守都对他们无法管制。二千石:太守。解释正确;‎ D项,临江王独非忠臣邪: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独:难道。解释正确。‎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以:以……的身份,介词。以郎事孝文帝:以郎官的身份侍奉过孝文帝;以:因为,介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意义不同。‎ B项,则:表顺接关系,连词。至则族灭瞷氏首恶:。郅都一到任就把瞷氏的一些首恶通通灭了族;则:表转折关系,连词。则刘病日笃: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意义不同。‎ C项,而:表转折关系,连词。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当时民风朴实,人人自重,都害怕犯罪,但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而:表转折关系,连词。危而不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因:于是、就,副词。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临江王送出书信向皇上谢罪后就自杀了;因:趁机,介词。因击沛公于坐: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贾姬如厕,一头野猪冲进去。孝景帝想要冲进去解救,被郅都拦下。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中“孝景帝看野猪出来了,也就回去了”理解错误,原文是“上还,彘亦去”意为“于是景帝便停住了,而野猪后来也自己离去了”。‎ B项,“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中“文弱书生”错,原文说他“为人勇,有气力”意为“郅都为人勇敢,有魄力”。‎ C项,“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中“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错误,据原文“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意为“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为人,郅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可知不是“敬重”是害怕。‎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要求给划线句“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断句。“窦太后闻之”意为“窦太后听说此亊”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排除C;且“怒”是“窦太后闻之”的结果,陈述的主语是“窦太后”,其后断开,排除A;“而便道之官”中“官”是“之”动词的宾语,意为“让他从家中直接走便道赴任”,排除D。‎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始:开始、起初;为:动词,是、成为;凡:总共、一共;再:两次。‎ ‎(2)凡:总共、一共;得不焚:意念被动句,能够不被焚毁;殆:大概。‎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郅都是河东郡杨县人,曾以郎官的身份服待过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时,郅都做了中郎将,他敢于直言劝谏,能在朝廷上当面驳斥一些大臣的意见。有一次他随从景帝到上林苑,景帝的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也窜了进去。景帝使眼色让郅都去救贾姬,郅都不去。景帝抄起兵器想自己去救,郅都就跪在景帝面前拦阻说:“失去一个妃子,可以再找一个,难道天下缺少这种人吗?即使您不珍惜自己,如果万一出点亊,那怎么向整个国家,向您太后交待呢?”于是景帝便停住了,而野猪后来也自己离去了。太后听说这件亊,赏给了郅都一百斤铜,郅都从此受到了重视。‎ 济南郡的瞷氏是个有三百余家的大族,强横奸猾,前几任的郡太守都对他们无法管制,于是景帝就任命郅都去做了济南太守。郅都一到任就把瞷氏的一些首恶通通灭了族,其余的人吓得个个心惊肉跳。仅仅一年多,郡中就变得路不拾遗了,附近十几个郡的太守都像敬畏上级长官一样敬畏郅都。‎ 郅都为人勇敢,有魄力,公正廉明,谁给他私下写信他都不看,谁送东西他也不要,不接受任何人说情。他经常自勉说:“我既然离开父母出来做官,那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无论如何不能再顾及妻子儿女。”‎ 后来郅都做了掌管京城治安的中尉。那时朝廷里地位最高待人最傲慢的是丞相条侯周亚夫,可是郅都见了他仅仅是作个揖而已。当时民风朴实,人人自重,都害怕犯罪,而郅都却率先实行严刑酷法,他执法不避权贵,使得那些诸侯王公和皇家宗室都怕得斜着眼看他,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苍鹰”。‎ 当景帝的儿子临江王刘荣被征到中尉府受审时,刘荣想要刀笔给皇上写信谢罪,郅都不让府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给了临江王。临江王送出书信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此亊非常生气,找了一个别的借口说郅都犯了大法,将其罢职为民。而景帝则派了一个使者持着旌节去郅都家任命他担任雁门太守,让他从家中直接走便道赴任,并授予他遇亊可以随机处理的特权。匈奴人早就听说过郅都的为人,郅都一到任后,匈奴便自动地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有再靠近雁门。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叫骑兵们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郅都居然能使人怕到这种地步。匈奴把他看作心腹之患。窦太后后来又援引了法律陷害郅都。景帝说:“郅都是忠臣。”想宽释她。窦太后说:“他是忠臣,难道临江王就不是忠臣吗?”结果郅都就这样被斩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①,自著蓝缕②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①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②蓝缕:破敝衣裳。‎ ‎21. “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 ‎22.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21. (1). 身份 (2). 辛苦 ‎ ‎22.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织妇织的精美的细绢和织妇身上穿的残破的衣服进行对比,表现了织妇悲惨的命运和贫富不公的社会现实。②以“织妇”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更有说服力。③借事抒情,通过“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两句,暗示了造成“织妇”悲惨命运的原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行为的无比愤懑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从关键词语中分析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从“田中女”可看出织妇的身份;从“筋力”“不息”可看出织妇的辛苦。‎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在选材的艺术特色。先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题干很明确地指出本题考查“叙事特色”,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叙事,根据“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可知,诗中用织妇织的精美的细绢和其身上穿的残破的衣服作对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其次指出谁来叙事,首句中以“夫”“妾”作主语,可知以织妇的口吻来叙事;最后要答出叙事的目的,“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愤懑之情,可知诗人借事抒情。从这三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点睛】是各种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题,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 ‎(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 ‎【答案】 (1). 言笑晏晏 (2). 信誓旦旦 (3). 惟草木之零落兮 (4). 恐美人之迟暮 (5).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7). 艰难苦恨繁霜鬓 ‎ ‎ (8). 潦倒新停浊酒杯 (9). 别有幽愁暗恨生 (10). 此时无声胜有声 (11). 蓝田日暖玉生烟 (12).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言”“晏晏”“誓”“惟”“栈”“钩”“逆折”“艰”“繁”“霜”“潦”“停”“幽”“生”“声”“蓝田日暖”“已”“惘”,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赢,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赢,第三才是你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 ‎②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 ‎③中山大学教授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 针对以上观点,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精致利己,可行之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终究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由此可见,对每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还是他自己。假如这个推理成立,那么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彻底的利他主义是完全忽视人性的。‎ 利己是人的本能,它自然,淳朴,符合生命规律。若是一味强调利人而完全忽视利己,那么推至极端——连生命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利人?加缪《鼠疫》中的奥兰市民从封城的那一日起,便拥有了共同的厄运——事实上的被流放,无一例外。若是将利他主义作为社会提倡的唯一价值观,而否定利己主义的合理性,那么,我们也将如奥兰市民一样,只有集体的遭遇,不复有个人的命运。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麻木至死,因为集体虽由个体组成,但是只强调集体而不重个体生命感受的集体,会使个人的感情、梦想都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流放自我、毁灭自我的生活真的值得我们追求吗?‎ 我不否认利他主义的崇高,丹柯式的英雄也固然令人敬仰,但在文明发展的今天,过度地倡导“利他主义”未免太过呆板执拗。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那么,否认利己主义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这次飞跃呢?何况,当今人们不断重申的人权,便是对生命个体在很多情况下的利己行为的认同和保护。‎ 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生而为人,人有更高层次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我所强调的并非仅仅是利己的合理,而是精致利己的必要。‎ 所谓“精致利己”,便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更精密而统一地使自己获得满足,尤以精神满足为重。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安逸,一是从科学文化层面让自己充实和提升,二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让自己体味心灵丰腴的快乐与幸福。‎ 那么,当我们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我们也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譬如善良、丰富与高贵?若是真正以宏大的目光理解了利己的含义,成为一位真正的精致利己者,那么我们就自然会理解马云在建立自己超级商业帝国时的“利他”主张,也就可以想见他看到自己除了拥有巨大财富之外,还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推动着社会发展进程时的自足与得意。‎ 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在利己利他的交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这就是精致利己的精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材料中含有驱动的意味,要求学生“针对以上观点,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题所给的材料是选择了三位名人的名言。捕捉关键词立意法:本次作文考生可以用捕捉关键词的办法,展开快速有效的审题。通读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地提取出这几个关键词——利己、利他、时代、社会,于是我们的论题便可以确立为“当今时代利己与利他的选择”。综合比较,在立意上,可以有三个基本角度:①摒弃“利己主义”,积极为人。②拒绝伪善,善于利己。③化解“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比较上述三个立意,②③两个优于①,而③句又在利己与利他的选择上做足了思辨功夫,更具内涵与逻辑张力,是写作中的优选项。多维立意解读:方向一:摒弃“利己主义”,积极为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厘清概念。“利己”是人的必然需求,“自己”本身是“人”的一员,让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利己”无可厚非。而“利己主义”则不然,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利己”,而是将“利己”发挥到极致,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奉行“利己主义”的人,以“利己”为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将“利己”作为处事原则和宗旨,凡是有碍于自己发展的一律踢开,凡是能帮助自己获利的则全部拿来。这样的人眼里只有自己,枉顾他人、秩序、道德,是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当摒弃之。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人。方向二:化解“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利己”和“利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对立统一。“损人利己”和“无私利他”都是极端的、偏激的。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善于利他者也往往能达成利己的效果,从而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愿景。对不损人前提下的“利己”的认同不仅是对每个人欲望和自由的尊重,更疏浚了社会互利的源泉。同样,对“无私利他”的否定,就意味着对“为己利他”的肯定,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权和个体生命的尊重。“自己”与“他人”本来就是相互转化,互为依托的,都是“大家”中的一员,损害任何一方利益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唯有走出“利己”与“利他”的冲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大家好”。‎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