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春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椽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神话中,被民族尊为祖先的创世英雄大都为龙种或具有龙性。我们的祖先总是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得到龙的指引、帮助或保护。龙因其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仁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从而也必然成为民族的标识。考古发现,从大约八千年前到如今,神态各异的龙的形象以摆塑、雕刻、绘画等多种形式大量留存于墓葬、器皿或建筑之上。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
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世界上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虽然这些实物在绘画、雕刻中也有某种夸张,但终究没有脱离动植物的原型。而龙是以动物的面貌出现的虚拟神物,并不存在于自然中,而只存在干人们的想象中。它是取多种动物的肢体、器官,通过“模糊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创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专家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某种动物原型如蛇、鳄为主体,通过置换其他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这个阶段龙的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某种动物的原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尚有很大差别,所以专家称之为“原龙纹”
。第二个阶段,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从而由“原龙纹”转化为“龙纹”。专家认为这种转化发生在商代,它的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有了角之后,龙就彻底摆脱动物原型而成为一种与自然中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此后,人们用相同的手法,把各种动物的肢体和器官加到龙身上。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身。
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图腾崇拜伴随氏族社会的兴起而产生,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而衰落,进入阶级社会逐渐为宗教崇拜所代替。仅能留存下某些痕迹。龙图腾的产生据神话传说可推到伏羲,据考古至少也在黄帝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龙最早起源于某个氏族,也可以认为龙一出现就是作为多种单一氏族图腾的替代物而为整个部落联盟共同信仰。但是至少在黄帝族创造的“仰韵文化”时期,龙的崇拜已经普遍地存在着,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无争议的祖先。黄帝以后,经尧、舜,到夏朝的建立,统一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龙作为民族图磨的地位也得到最终确立。
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之所以被带进阶级社会并伴随历史发展流传至今,这并不是图腾崇拜向宗教崇拜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例外,相反,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由于古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有赖于农业生产,农神成了历史上最早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统一宗教神灵。
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总是能在重大事项和关键时刻指引、帮助或保护我们的祖先
B.相对于其他民族图腾为自然界中实有的的动物而言,龙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主观想象中。
C.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融合了多种动物的肢体或器官模糊组合而成的。
D.龙图腾产生于黄帝时期或者更早时期,但它作为民族图腾是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族徽并且历史悠久。
B.作者采用比较论证的万法,说明了龙图腾与其他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存在着显著差异
C.文章将龙的形象创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强调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
D.在论述龙图腾自身的发展时,作者将其概括为“三个飞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乘龙升天““神龙助禹治水”等传说,都印证了我们的祖先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
B.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C.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通,难以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D.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智慧:形式完美,内涵丰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
郑传敏
妞儿第一次见若兰时只是闭着眼咧着嘴哭,哭得脸儿皱成了核桃。若兰用一根手指伸向那挥舞着的小鸡爪,妞儿紧紧抓住,竟止住了哭声。那时若兰47岁,妞儿出生一小时。
妞儿满月时,小脸儿慢慢地鼓起来,撑开了核桃皮,成了粉嫩粉嫩的小人儿一个。若兰扒在摇篮边,看不够那小模样。看不够的还有远在百里之外的三娘娘。三娘娘四个儿子,做梦都在想闺女。于是,三娘娘硬是死缠硬磨要把妞儿抱回家。妞儿的父亲有些心动: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就够他操心的了,这第九个整日哇哇哭的小肉团儿让他心烦。但若兰不松口,若兰不松口谁也抱不走妞儿。
照说妞儿应该感谢若兰,可妞儿连若兰的模样都不记得了。会跳绳的妞儿怎么也想不起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就一边跳绳一边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仔细瞅瞅埋头梆梆梆剁猪菜的若兰:瘦长脸,齐耳短发,灰褂子。妞儿觉得若兰好像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又不是。玩一会儿,不由得又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7岁,若兰54岁。
可是,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30岁的大姐领走了10岁的妞儿,让妞儿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起上学。百里外的小镇,有许多有趣事儿,妞儿和三个一挨肩的外甥外甥女沉浸其中。晚上,四个孩子一张床,妞儿比外甥大10个月,不会客气。“妈——,小姨踢我!”外甥哭叫。“姐——,他掐我!”妞儿告状。房间里每晚都要闹腾好久。
这样有趣而喧腾的日子过得飞快,一年一晃而过。妞儿回到家,感觉若兰有些怪:那痴痴的目光让妞儿分外的不自在。哥哥姐姐告诉妞儿,若兰想妞儿想得走不动路,见到与妞儿同龄的小孩就掉眼泪,还大病了一场。妞儿很是奇怪:若兰怎么了?妞儿不是好好的吗?
妞儿上初中了。渐渐觉出了自己的吃亏,心里不平衡起来,找若兰理论:“不行!你多照顾了大姐姐20年。你不能偏心,你照顾大姐姐多少年,也要照顾我多少年。你不准死咧!”这样的账时常算,若兰时常应:“好好好!”
若兰信守承诺,一直照顾着妞儿,但却渐渐地老了,妞儿便不喜欢和若兰一起逛街了。她们一起的时候妞儿三步两步就窜出去老远,回头耐着性子等若兰,等急了就扯着嗓子喊:“若兰,快点啊——”若兰急急地赶到,笑喘着分辩:“你看,我赶得上妞儿呢!”妞儿数落:“你和大姐她们一起时多有劲!临到我,连路都走不动了,偏心!”
若兰确实偏心,偏心妞儿。姐姐们相继出嫁了,五个哥哥无视妞儿的高中生身份,照样拿妞儿当小玩意儿,没事就逗着玩儿,比赛谁最先能把妞儿气哭。比赛的时间常常在吃饭时间,全家齐集一堂,正是比试本领的好时机。五哥开头,四哥接下句,三哥拓展,二哥挖掘。常常是大哥还没来得及总结,妞儿就转身进了屋,眼泪一掉,饭就不会吃了。谁让妞儿是个认真的人呢!若兰总把哥哥们骂得狗血喷头,又拿出好吃的哄妞儿。
谁让妞儿是个较真的人呢!
初二时一群女孩儿送别一位好友,难舍情谊,定下五年之约的鸿鹄盟。五年后,读大二的妞儿千里迢迢地赶回家。得知原委,全家齐声制止,说根本不会有人记得什么“鸿鹄盟”,只有像妞儿这么幼稚的人才会当真。妞儿不信,依约赶赴那片青山碧水旁的秀竹林。她在竹林边那个古朴的石滚上坐等了整整一天,不见一个人影。妞儿想了一天的心事,流了许多泪,发了许多恨:“这次我回家,要有谁敢笑话我一句,我就一辈子一辈子不再回家。”硬着头皮回到家,哥哥们竟然出奇地体贴,全然没有往日的尖酸刻薄。妞儿松下一口气。
这口气直到妞儿结婚后,才知道是若兰帮她松下的。
若兰一直是偏心的,偏心妞儿。在妞儿生下自己的女儿朵朵时,豁然明确了这点。小时候一些不甚清晰的琐碎的细节,便温暖地浮上心头。若兰放牛时带回来的一枝山红豆,割稻回家掏出的一把野山楂……鲜红地在眼前闪耀。这年妞儿23岁,若兰70岁。
妞儿还清晰地记得带着5岁的朵朵去看若兰,若兰摸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朵朵嚷着要,若兰拿出一个小的递给朵朵:“小人儿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把大红苹果塞给妞儿,生怕朵朵来抢似的。若兰、妞儿、朵朵去逛街,妞儿搀着若兰慢慢地走,朵朵蹦跳着在前面催:“姥姥——,走快点——”这年妞儿28岁,若兰75岁。
一日,妞儿从梦中哭醒,丈夫抚慰了很久,妞儿才忍住悲痛,说出一句话:“我梦见若兰不在了。”
小时候一直和若兰斤斤计较:不准老,不准死。可若兰还是越来越老了,妞儿从不敢去想没有了若兰她该怎么办。写这篇文章时,妞儿37岁,若兰84岁。
妞儿就是我,若兰是我的母亲。
母亲!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啊!今生不离不弃。——(节选自《雪莲》2011年第1期)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叙述了一个亲情绵绵的故事,以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为主,展现了众多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好而感伤的情愫。
B.已是八个孩子母亲的若兰在47岁时生下了妞儿,这最小的女儿险些被送人,对妞儿的歉疚使得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甚至常常没有原则。
C.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不知道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巨大的年龄差距造成了很深的代沟,使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
D.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描写妞儿,如妞儿在大二时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赶赴与好友的“鸿鹄盟”,表现了妞儿单纯执着的性格特点。
5.文中两次写到“逛街”,情形有一些不同,但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却又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题目“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含义丰富,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9.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4小题,19分)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是/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初登所生底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 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 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 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宜太子。
C.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5分)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
社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做贤人。中圣即喝醉了。②耆旧:年高而有声
望的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诗首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字是货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B.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收》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 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D.两位伟大诗人不约而同都用了“清”字来概括孟浩然诗歌“清新白然”的风格,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E.两首诗都给予了孟浩然以高度评价,代诗仙和一代诗圣都为孟浩然作诗,可见作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实至名归。
15.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以上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巾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韩愈在《师说》中列举郯子、苌弘等人从师学习的申例,得出了“ , ”的结论。
(2) 《阿房宫赋》结尾“ ”一句,告诫后人若只“哀”前人却不引以为戒,必将重蹈历史覆辙。
(3)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两句,以醉开头,以梦启下,描写了一幅词人志未酬、借酒消愁的画面。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
①校园运动会,场上的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场外的拉拉队也热情参与,呐喊声、助威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操场沸反盈天。
②朋友圈流传的一篇文章指出,长久暴露在节能灯下,皮肤会出现严重受损现象,中国照明学会专家直言这种说法是不经之谈。
③桑迪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被弄得遍体鱗伤,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这一道理。
④用词得体是一个人具有文化修养的标志,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附庸风雅,经常乱用误用敬辞谦语,让人贻笑大方。
⑤她的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拖拖拉拉,这次出差,临近出发,她却还在家里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差点耽误了整个行程。
⑥如今一些年青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追捧“懒癌”等不良思想,对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来说,这样的苗头不可等闲视之。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但要真正迈进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仍面临“充电桩远不能满足未来需求”“城乡分布不均”等诸多问题。
B.专家指出,对感冒需辩证看待,切忌不要滥用抗生素,感冒多是病毒感染,一般七天自愈,细菌感染才需用抗生素,滥用可能引发耐药性。
C.不久前,雪龙号科考船载着中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此次考察主要围绕建立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为中心开展工作,计划用五个半月时间完成。
D.在2017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公布了全球首款人车A1交互系统,该系统可具备人车对话、疲劳监测、AR导航,让出行变得更加简单安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刘教授,您的专著我已收到并惠存,初读后感觉对我论文写作启发很大,非常感谢。
B这家咖啡厅咖啡味道醇厚,服务也很周到,所以店里总是坐满客人,我也经常光顾。
C.毕业之后,我们]有十多年没见了,明天一定专程到府上拜访,看望你的家父、家母。
D.李老师,感谢您多年来对我的关心,这次外出我带了一点特产给您尝鲜,还请笑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① 。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因为这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不仅如此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② , 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③ ,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出台,即可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缓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
②
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星巴克作为休闲的社交场所,采取横向排队模式,这样能使顾客看到被此的表情,产生亲近感,避免焦躁,进而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氛围。
麦当劳作为快餐业,采取纵向排队根式,让顾客之间是背与面的接触,这不仅会让顾客产生焦躁感,也会让顾客提前做好消费决策,进而营造快节奏、高效率的氛围。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年春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 自然界中实有的动物”错,原文为“一般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实物”)
2.C(“从第二阶段开始龙由实体走向虚拟”错,原文说“龙的形象组合日益复杂化,逐步摆脱了动物原型的束缚”,由此可见龙开始也并不是实体。)
3.C(“其他氏族图腾不具备龙的内涵”错,原文是“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且“最终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
4.A(3分)(解析:B项中,“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的原因并非“对妞儿的歉疚”,分析不正确,C项,从全文看,“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的概括不正确。D项是对局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且“以小见大”不够准确。)
5.不同之处:①第一次是若兰和妞儿母女二人逛街,第二次是若兰、妞儿和朵朵祖、母、孙三人逛街。②第一次是妞儿走得快,在前面等若兰、喊若兰快走;第二次是妞儿搀着年迈的若兰慢慢走,朵朵在前面催姥姥快走。③第一次是若兰难为情地分辨并受到妞儿数落,第二次逛街若兰与妞儿没有对话。
相同之处:①都包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宽容,都包含着母女之间的亲情。②都有着晚辈对长辈的某些不理解和不耐烦。(一点1分,共5分)
6.①“我”(妞儿)对母亲老去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担心。
②“我”(妞儿)对母爱的感激和与珍视,对永远与母亲相伴相守的期盼。
③难以回报母爱的感伤。
④对自己必然回报母爱的郑重承诺。(分析略。每点概述1分,分析1分,任意3点即可得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 (3分)曲解文意,“刘晓峰就否定了二十四节气在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B(3分)E(2分)B项,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是二十四节气,而非二十四节气歌;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文化的老一辈人”。E项,扩大了范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①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②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③
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答对1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3点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A.(3分)
【解析】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 D.(3分)
【解析】并非所有的帝王专用一个年号。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只是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12. B.(3分)
【解析】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是魏王。
13. (10分)
(1)(5分)跟从的人想打那人,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孙登身边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关键词 “捶”,打;“求”,寻求,寻找;“见”,被。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5分))(孙登)已经去世,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落泪。(关键词 “绝”,断气,咽气;“摧”,悲伤;“陨”,落。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BD(5 分,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S分,超过两1得分)解析B项“表达了忍念之俏”的说法情。D项“都用了清字来概括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李诗的“清”是对孟浩然“为人”的概括,杜诗“治”是对孟浩然“为诗”的概括。
15.参考答案: (0)风流潇酒、品行清高之人。(1分) 从李诗来看,孟浩然年轮时就邵弃仕宦,沉迷于美酒花草。而不愿侍奉君王,老來更是不问世事、隐居山林。(1分)他的品行在李自看来如高山之不可仰。(1分》G优秀的诗人。(I 分) 从社诗来看,孟浩然的诗成消爽淡运,句句都可以流传(1分)。与“普口”们难以翻业“新语”相对照,更可见孟浩然守歌的非月.(1分)(共6分,按照评分要点给分》
(三)名句名篇默导
16.参考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资于弟子(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分,每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误,则该空不给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C(①沸反盈天:指喧哔吵闹,乱成一团,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②
不经之谈:指荒诞没有根据的话,③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④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此处语法不当。⑤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此处对象误用。⑥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多用于否定)
18.(3分)A(B项否定不当,应该是“切记不要滥用”C项句式杂糅,要么是“围绕我回建立第五个南极科考站这一中心”,要么是“以我国建立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为中心”;D项成分残缺,应在“AR导航”的后面加上“等功能”)
19.(3分)D(A项“惠存”是敬辞,指希望别人保存我送的东西,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恩惠;B项“光顾”是敬辞;C项“家父”“家母”只能用于向别人称自己的父母)
20.(6分)
【解析】
第一处,根据“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因为这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语意,可知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继承传统的方法,所以填“这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第二处,根据“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语境,“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的前提是“接受文化濡染”,所以填“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学。第三处,根据“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语境,“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的前提是“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参考答案:
①这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②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或阅读中国古代经典)
(写出一处给2分,共6分。)
21.(5分)(答对一句给2分,两句给5分)
②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③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60分)
22.作文(60分,参考《2017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