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安一中2017-2018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龚洁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的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 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 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 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 “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细腻地表现了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B. 作品中的工友嘟哝一句,另一个就“强烈抗议”“骂骂咧咧”,这段对话描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工友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
C.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只有在这里才能获得一点点自由。
D. 农民工们恨雨,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也没有钱,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5.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6.作品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7.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 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 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C. 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 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C. 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 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E. 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天祥,字吉甫,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至元十一年,除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权知本军事。居岁余,诏以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天祥以众寡不敌,非可以力服,乃遣谕其徒使各归田里,惟生擒其长毛遇顺、周监斩于鄂州市。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佑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不符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B. 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C. 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D. 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 除,在古代意义丰富,有台阶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朝廷罢免除去官职。
B. 万户,官职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其军制设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厲子中央枢密院;驻扎各路者,則分属于行省。
C. 行省,“行中书省"的简称,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在当时主要进行军亊管理。
D. 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品徳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兮。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 陈天样淡泊名利。在平定李璮之乱后,皇帝赐予他百亩田而罢免了他的职务,他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有很多。
B. 陈天样策略得当。在他离开后不久,接替他的人改变了他制定的策略,兴国发生了民变,附近县城的叛民也乘势杀死守将来响应。
C. 陈天样料亊如神。在忽都帖木儿对陈天样的计策还在犹豫不决时,贾居贞引兵前去迎战阳罗堡的叛民,结果完全符合陈天样的預料。
D. 陈天祥恪尽职守,在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后,因病未就任,而一些受到冤枉的人却到他家中来伸冤.他因自己不在任就让他们离开了。
13.把文中幽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天祥未知学,佑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佑,佑疑假手它人。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①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下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 “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 “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一边挥毫一边畅饮,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
E.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两句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令人感到消沉。
15.请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出句中空缺部分。
1.《逍遥游》 中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为外界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2分)
2.《滕王阁序》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 ; , 。(2分)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文化。走进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扑面而来的厚重文化底蕴总让人如饮鸩止渴,沉醉不已。
②如今还有很多人在邯郸学步而不自知,看到别人成功了,就有模有样地学起来,结果人家练成了绝世高手,而自己却走火入魔、自废武功。
③近几年,绿松石越来越受人们喜爱,随着收藏价值的升高,价格也水涨船高,很多造假者也盯上这一领域,鱼龙混杂的绿松石让人眼花缭乱。
④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美国著名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获奖,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诗意的表达方式”。
⑤集体约谈,是近些年来党组织就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纠正的一种惯常形式。面对集体约谈,下级组织或个人不必如芒在背。
⑥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提升全市广大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做的好事罄竹难书。
A 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B.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C.《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见到仍然戴着白花的朋友,他同情地说:“听闻家严前些日子过世,希望你节哀顺变!”
B.今天是小女出阁的大喜之日,您能有幸拨冗参加,对此我们全家都深表感谢。
C.真是非常抱歉!我刚刚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恕我失陪,请大家见谅。
D.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O型血的人最招蚊子”的结论是不成立的。研究发现,是否容易被蚊子叮① 。蚊子侦测和定位叮咬目标,最重要的线索是二氧化碳气流,而非血型。通过辨别气流方向, ② ,同时,人体汗液中的丙酮、乳酸等多种化学物质又能引起蚊子的兴趣。因此,喘气较粗的胖人和爱运动的人,③ ,所以平时要注意防蚊。
21.下列文段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大规模通识教育使得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均值”高的同时,也出现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少的“方差”小状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要改变学生缺乏好奇心的共性问题,就必能改变学生“泯然众矣”的命运,而改变了“千人一面”的怪圈,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随后就必能造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1)不是只要改变学生缺乏好奇心的共性问题就一定达到改变“泯然众矣”的命运。
(2)
(3)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
1.C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关键词“饮食文化”。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由第7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由第4段可知,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项,扩大范围。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项与原文不符,由第5段可知,原文是说,道教继承并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的说法是“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所需信息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4.A
5.(1)结构上多次写雨 ,照应标题“一个多雨的夏天”。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品写侯东升因雨而停工,因雨而心生烦恼想出去走走的所思所想,工友们盼雨而恨雨的矛盾的心理,因雨和妻子的争论,全文都是围绕“雨”而展开。
(2)“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3)雨凸显主题,写工友们盼雨又恨雨的心理表现了农民工工作的辛劳,侯东升和妻子关于雨的争论表现了这些农民工的“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6.(1)艺术效果上,以侯东升的疑问作结,留有空白,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表现侯东升的内心的困惑,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3)小说主题上,表现了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4.试题分析:B项,“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是过度推测;C项,“简省地勾勒出”错误,应是“细腻地表现了”;D项,打工挣钱是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原因,由此说他们一心向钱看有失偏颇。
5.试题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答出“照应标题”“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从环境的角度答出“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农民工让人心酸的现实处境”。从主旨的角度答出“雨凸显主题”。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6.试题分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 ”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属于“戛然而止”式的结尾,注意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7.D 8.BE
9.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
【解析】
7.试题分析:D项中“《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8.试题分析: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C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D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
9.试题分析:注意从萧红的视角、体例、经历等角度分析。和足以段落内容的筛选与整合。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0.D 11.A 12.A
13.(1)起初,天祥不懂治学,其兄陈祐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分别几年,天祥将所写的诗送给陈祐,陈祐怀疑是别人代写的。(5句,每句1分)
(2)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一国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5句,每句1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解析】
10.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与”“不”“死伤”“遁逃者”“惟”。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A. 除,授予官职。
12.试题分析:A. 陈天样淡泊名利。在平定李璮之乱后,皇帝赐予他百亩田而罢免了他的职务,他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有很多。“皇帝赐予他百亩田而罢免了他的职务”无中生有。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陈天祥,字吉甫,年少时就列入军籍,善 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在济南反叛,联络宋军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按规定授天祥为千户,令他屯兵三汊口以防卫宋兵。李璮之乱平定后,他罢职归家,住在偃师南山中,有田百余亩,边耕种边读书,来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所住地方靠近缑氏山,因号“缑山先生”。起初天祥并不好学,其兄陈祐也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分别几年,天祥把所写的诗送给陈祐,陈祐怀疑是别人代写的,同他交谈,知他在研究经史,学识渊博,才大为称赞。至元十一年,始任从仕郎。至元十三年,兴国军因为登记兵器导致骚乱,行省命令陈天祥权知本军事。一年后,朝廷把兴国军改为兴国路,接替天祥为兴国路总管的人,完全改变天祥的政策,严厉制裁隐藏兵器的人。所以天祥离开后不久,兴国又发生民变,临近的寿昌府及大江南北的各县城,叛民乘势杀守将以响应。当时刚改行省为宣慰司,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率兵镇压,在樊口兵败身亡。黄州叛民扬言要攻打阳罗堡,鄂州官府大为震惊。忽都帖木儿胆怯不敢出兵,天祥对居贞说:“阳罗堡依山建垒,素来防备严密,彼若来攻,对我们有利。且南人浮躁,轻率进兵容易退却,我官军居高恃险,这些乌合之众来攻,不到两三天就多伤亡,逃者会十之八九。到那时我们再出精兵袭击,只有跑得快的才得免死。”居贞深以为然,而忽都帖木儿还犹疑不决。闻叛民到了阳罗堡,居贞忙引兵前去迎战,屯兵于青山,第二天大败叛军,这一切完全符合天祥的预料。行省听说民变,将鄂州城中的南人一律逮捕起来,准备大屠杀,居贞想拯救鄂州南人而又做不到。天祥劝阻行省官员,将被捕的平民全部释放。派天祥去暂管寿昌府的政事,给他二百兵卒。寿昌叛民听说官军来了,都离开寿 昌城去恃险自保。天祥因寡不敌众,不可以武力镇压,便派人去劝说他们各自回家,只活捉了他们的头目毛遇顺、周监,在鄂州市斩首示众。大德三年六月 ,陈天祥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但因病未就任。受到冤枉的人往往到他家中来伸冤,天祥因自己不在任而推辞了。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又遣使召他回朝,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谢。延祐三年,卒于家,终年八十七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14.BE
15.①本词虚实结合②虚写部分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亲手种植杨柳、挥笔著书赋文愈万字,饮宴堂上,千杯不醉。③实写饯别宴上劝慰友人把酒言欢,豪情壮别的场景。④全词抒发了作者意在山水之间的情感。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近观所见之景”错误;“
山色有无中”应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E项,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考查的点是“虚实”,考生应明确“虚”和“实”的概念,然后到诗句中找出虚写的内容,再找出实写的内容,最后分析两者的关系。从“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两句来看, 应是追忆过去的生活——种杨柳、挥毫著书、饮酒等;而眼前的饯别应是实写的内容。
点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比如本题中,因虚实的运用把今日与昔日连到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意在自然山水的情感。 *免费搜题
16、略
17. B(①饮鸡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不合语境。②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③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使用对象错误。④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⑤如芒在背:形容心神不宁、忐忑不安的样子。⑥罄竹难书: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感情色彩不当)
18.C 解析:A.中途易辙。B.“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配不当。D. 句式杂糅,“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删去“究其原因,”。
19.C 解析:A.家严,指自己的父亲,为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B.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有幸,形容极其幸运,谦辞,此处表达不得体。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C.失陪,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见谅,请对方原谅自己。表达得体。D.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叫指正,此处表达不得体。
20.①与血型无关 ②蚊子才能锁定目标 ③更容易招蚊子
21.(2)不是只要改变了学生“千人一面”的现状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不是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能造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推断一处正确2分,推断两处正确5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