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0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2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1 语言的锤炼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题目展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 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出彩的 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 《阿 Q 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 Q 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 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 的表述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 2 - 《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 刘永桂 赏析《再别康桥》,不能不说它的形式美,而它的形式美, 除了一般所讲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 精妙而又自然的语言表达。《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大体表现 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一、巧用顶真复沓,句式整散交融 诗中多处采用顶真的方式,表达作者缠绵依恋的感情。严 格意义上的顶真当然只有一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 晚的康桥!”但如果我们比较宽泛地理解“顶真”这一概念的 话,我们还会看到好多“顶真”的例子,比如五节后两句:“满 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星辉”二字顶真。五节末 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六节首句“但我不能放歌”,用“放 歌”二字架起了两节之间语意和情感上的桥梁。再如第四节: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 淀着彩虹似的梦。”一个“虹”字,把整节诗的构思贯通了起 来,语意也显得非常凝练集中。② 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首先是首 尾二节基本上是整体反复,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之美。当然这 两节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说首节感情较为轻浅的话,末尾 则极为深沉。首节只说“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显示出诗人客游将归时的惜别感情,而在末节中说“我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表现出诗人视康河为心灵归宿、 精神家园的深厚的眷顾和挚爱之情,爱之深沉,惜之真切,如 赤子眷恋慈母一般,令人为之伤神而又动情。正如蓝棣之先生 分析的那样:“‘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他 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 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 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③ ①点明本文重点 分析《再别康桥》 的语言特质,即 “精妙而又自然 的语言表达”。 ②从顶真这种修 辞手法的角度来 分析《再别康桥》 语言的表达效果, 作者创造性地将 顶真分为“严格 意义”和“比较 宽泛”两种形式。 ③作者先从首尾 二节整体反复上 来分析《再别康 桥》的语言之美, 指出这种首尾呼 应的形式,能形成 一种回环之美。 ④文章分析《再别 康桥》诗节内容的 反复,指出这些反 复,有的在表情达 意上有突出作用, 有的可互为映衬 补充,有的无意警 策,但却能够妙语 天成。 - 3 - 除首尾两节之间的呼应与反复以外,这两节内部也充分地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节连用三个“轻 轻”,末节则连用三个“悄悄”,表明诗人感情的痛切。此外“悄 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全诗中 只有这一句写到了声音,但还是无声的声音。“悄悄”中有作 者心底的波澜,“悄悄”中有诗人对青春的赞美、对时光的叹 惋、对爱情的期盼、对自由和平的祈祷和追求……凡此种种, 岂是一支世俗的笙箫所能承载得起的呢?所以,诗人以“悄悄” 为自己吹奏出心灵深处无声的乐曲,为自己送行,为自己的未 来深情地祝愿。这一节中“沉默”一词也出现了两次,表达的 效果与“悄悄”互为映衬,互为补充。此节中“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可谓情之所至,语为之奇,无 意警策,但却妙语天成。④ 上面分析的第六节,从句式特点上说,属于典型的整句(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这种句式在全诗多数小节中都有运用。 比如第二节整节与第三节前两行结构大体相似,语意之间有排 偶关系,因此气韵贯通。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 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颇见一种忘情徜 徉的悠然之乐。当然诗中也穿插使用了一些散句,比如第四节 整节都是散句。整句与散句交叉使用,避免了句式的板滞,收 到了变化错综的效果。 二、绘景醇美真切,比喻浑然天成 关于《再别康桥》的美,读者直接感觉到的主要是景物之 美。在景物描写上,这首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⑤对于《再别康 桥》的景物描写, 首先从其善用修 辞来解读,结合具 体诗句分析比喻 和比拟的具体表 达效果。 ⑥本段从形容词 和表色彩词语运 用的角度分析《再 别康桥》写景绘形 的方法,指出这些 手法的运用,能够 使所绘之景鲜明 生动,情景交融。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点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首先点出《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质:语言表 达“精妙而又自然”。然后运用小标题的形式,从“巧用顶真复沓,句式整散交 融”“绘景醇美真切,比喻浑然天成”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再别康桥》是如何锤 炼语言的,取得了哪些表达效果。观点新颖,分析具体详尽。 [技法指导] 语言的锤炼有两个层面:一是纠正、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是打磨、润色、提 炼和完善。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语言的锤炼。 1.整齐与变化 (1)整齐。汉语讲究整齐,整齐的核心是对称,其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就是对 偶与排比。所谓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 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 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 东城”(李白(《送友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语言都很整齐。所谓排比,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 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词、短语或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的修辞 手法。如“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 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一段,可以说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 意连贯延伸,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2)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排比句中的变化。它一是指重复,具有强调或呼应 的作用;二是指字眼的变化或句式的变换。 (3)整齐中求变化。句子的整齐中求变化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替换词语,如“向 往”可用“希望”“仰慕”等词替代;二是变换句式;三是巧妙排序。 2.句子的松与紧 (1)关于句子的“松”与“紧”。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价值和 适用范围,自然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西方修辞学里的“松句”与“紧句”,就 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所含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 句子。其特点为:句中并列成分或者修饰、限制成分较多,具有表意准确、周详、 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严密地阐述事理,细致地描 写景物,细腻地抒发情感。短句是指所含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 - 24 - 其特点为:句中修饰、限制、并列的成分较少,短小活泼,结构简明,常带口语 色彩。它句式短小,语音停顿较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 对话,或用来表达激烈的情绪、强烈的感情等。 (2)短句变长句。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第二步, 把有关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到外依次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 (3)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外移,就是把句子中心语的附 加语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它们独立成句;二是重写,就 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短变长,还是长变短,原句的意思不能改变。 3.衔接与呼应 文章是缀句成篇的,要使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且表达完整 的内容,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衔接与呼应好。 (1)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语句的衔接,包括意思(语义)和语气(衔接、呼应) 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后呼应、流畅 的问题。语句的衔接有三种形式:重现、指称、省略。①重现,就是同样的词语 或类似的词语反复出现,也可以是同义、近义词语,或母项下的子项的出现(比如 “脸”“眼睛”“鼻子”等),起到呼应的效果。重现体现着语义的前后联系。②指 称,就是使用代词进行前后的衔接,具体一点就是在后面的句子里用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等词语去替代前句中所出现的词语。③省略,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为了使上下文的关键信息直接衔接,省略掉一些信息,让句子紧紧地黏合在一起。 (2)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句与句之间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和段之间,乃 至一篇文章之中也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与段之间用语言衔接常用的有三种类型。 第一,使用衔接性词语衔接。用于衔接的词语很多,如表肯定的语气词有“是啊” “不错”“当然”,表序列的词有“第一、第二……”“其一、其二……”“首先、 其次……”,表递进的词有“再说”“再者”“更有甚者”“推而广之”。第二,使用 过渡句衔接。利用句子衔接又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上下两段文字话题不变的情 况下,组织一个句子,使下一段内容是上一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二是在上下两 段文字话题发生转换时,过渡句最好是上半句接应或概括上段,下半句引出下段 或点出下文的话题。第三,使用过渡段衔接。遇到篇中重要的层次转换,可以使 用过渡段。过渡段前几句总结概括前文内容,后几句转换到下一层意思。 - 25 - 4.词语的运用 (1)精选动词。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 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 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 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 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 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5.巧用修辞手法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 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 的最好的方法。 (1)巧用比喻摹形象。我们写文章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 妙说”。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 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 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 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 换得很妙:“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 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2)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 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 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 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 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 添了文章语言的气势。 (3)善用夸张壮意境。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如“他 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 - 26 -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 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 便是风。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风就从我 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 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这里,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 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实战演练] 一、片段训练 1.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 150 字,注意锤炼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 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 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 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 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 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 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 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 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 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 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 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 - 27 - 的盛况。 二、整篇训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 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 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六个名句言浅理明, 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 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 强奋发(①《周易》)、家国情怀(②杜甫)、自我的内在品质(③李清照)、开放进取(④ 魏源)、敢于正视问题(⑤鲁迅)、做时代的弄潮儿(⑥毛泽东)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 “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 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 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 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 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开放与正视问 题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分析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④ 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 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 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 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 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 - 28 - 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 诵热潮,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 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 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 力。将名句自然地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暗含了对考生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 待。 【佳作展台】 自是花中第一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李清照的一句词,也不愧是李清照 的词,写出了李清照的独特心性和不俗气质。何必去寻求和别人一样浮华艳丽的 外表,没有脂粉钗裙,我自有我的一番理想和志趣!当别的女子还在闺阁描眉画 鬓的时候,李清照已经在读四书五经了。当别的女子穿针引线做女红的时候,李 清照已经在吟词作赋了。当别的女子奔忙于柴米油盐的时候,李清照已经牵着丈 夫的手行走在金石古玩的巷尾街边了。所以,李清照成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女词人, 而其他“浅碧深红”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人和人是相同的,但又是不同的。在众生当中自然有大多数值得认可夸赞的 地方,但是你是否要和他们一样呢?李清照的回答是——不要! 而要有对独特自 我的认可和自信! 希腊神庙镌刻的铭文就是:认识你自己。意在告诫人们,不要为外在世界所 迷惑,要反求诸自己的内心,不断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只有独特的自我才是无人能匹敌的,这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 第一流”异曲而同工。 对独特自我的认可,可以不畏惧流俗,就像李清照一样。更可以成就一番伟 业。比如说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当遵义会议确定了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时候, 他写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抒发的正是自己在这纷乱的时 代中独特的自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 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虽有才学,但是还是不如我辈啊!这是何等的自我肯 定!坚信凭借自己独特卓越的才能,定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 29 - 但是这样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自然需要有获取它的途径。《周易》里提到 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就是君子的不断进取!伤仲永的故事众人皆知, 那么聪明的孩子“泯然众人矣”,实在可惜!个中原因,不外乎是恃才而不努力! 每个肯定独特自我的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就事业的君子,当是自强不 息,坚贞而后才能自信的。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凭借的是内在的浓郁的 诗书的芬芳,毛泽东同志的“还看今朝”凭借的是对中国形势长期的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所以,能自称第一流也不是任性而言的事情。 李清照,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就写出了这样豪迈的句子,不由得又让人想起李 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么现在的人呢,是不是也当如毛泽 东同志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评】 引用合理,点明主题。考生立意时,巧妙地将“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引到文中,开篇明义,既做到 了命题要求,又使文章言之有据,内容显得丰富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