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型式相同,但作为老子哲学核心概念的载体,在不同的章句中却有不同的义涵。
B. “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具有形而上的特性,它无确切的形体,也无适切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它的存在。
C. 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 “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分两层深入分析了第一个义涵。
B. 文章从“道”的命名说起,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 认为名是随着形而产生的,这是文章推论无形的“道”是“不可名”的前提。
D. 文章第四段中通过阐述道的变化,证明了“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我们既听不见“道”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所以“道”是不可名的,因而老子只是勉强把它称作“道”。
B. 我们命名“菊花”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同理,老子命名了“道”,“道”就不能被称作别的名称了。
C. “道”的变动产生了天地万物,说明它具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D. 虽然老子的“道”和巴门尼底斯的“存有”都有唯一、绝对、永存的特征,但后者否认其运动性,可能会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淖。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说“‘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道”之无形是因,“不可名”才是果。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证明了‘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错误,作者阐述“道”的变化,是为了证明老子的“道”与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并不相同。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道’就不能被称作别的名称了”错误,老子用“道”来称呼那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只是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它“不可名”,也可以勉强用别的名字来称呼它。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硬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下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高兴地谈到研究服饰的经过,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却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也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到河北磁县在解放军监管下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来想去,始终得不到准确结论,赖着脸皮说,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注释:文革期间,沈从文撰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一生完成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也完成了人生的修炼,所以作者说“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B. 为了突出沈从文的学养、修养,作者精心选择了沈从文生活中的几件事例,分别展现他在学术上和人生态度上的过人之处。
C. 作者将抒情融于写人记事,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沈从文的光辉形象。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前两段总述自己对沈从文的评价,中间举例具体表现沈从文的特点,结尾总结升华。
5. 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⑵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6. 文章倒数第二段划曲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析。
【答案】4. C 5. (1)运用拟人手法,赞扬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赢得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2)“文学作品”是指沈从文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肯定了本书在学术价值之外的文笔优美、意趣盎然;“很美”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沈从文在学术研究和文笔上的赞许与崇敬之情。
6. (1)侧面描写;(2)突出沈从文外表温和,但不盲从、有底线,丰富了人物形象;(3)照应前文有关沈从文“不平常”的叙写,引出下文推断。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C项,“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句子含义注意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和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中“红光满面,长生不老”是拟人的手法,从对象看是“作品和他的读者”特征是“红光满面,长生不老”,结合文段的内容说明沈从文的作品的影响力,综合这些分析即可。“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首先明确句子中“文学作品”是指沈从文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情感看,“很美”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沈从文在学术研究和文笔上的赞许与崇敬之情。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的位置分析作用,此题在文章的结尾,引用钱钟书的话,通过钱钟书评价沈从文,属于侧面描写,句中“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写出沈从文外表温和,但不盲从、有底线,丰富了人物形象;再分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平常的沈从文”此句和标题照应,和下文“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的推论。
【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成为中国电影人考虑的关键问题。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对制片公司来讲,产业链条的强化和发展很重要,要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否则电影强国的实现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我国影视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电影发展机会多,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对此,马中骏也表示赞同,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和机遇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专业性,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认可。”
(选自“央广网”2018年6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重写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鼓吹“告别革命”大肆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言论通过网络不断地发酵和扩散,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増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选自“光明网”2018年4月23日)
材料三: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
(选自孙向辉《“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四:
站在新时代大门口反观反思中国电影,我们同时看到隐患和欠缺。许多平庸之作呼应我们周遭弥漫的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而生。平庸之作多表现为雷同化、表面化和粗疏化:只关注娱乐不关注思想;只关注生活表象而不探究生活中的发展趋势。对生活没有新发现,对艺术没有新表达;盲目跟风克隆,执着于缺少新意的翻拍与续拍。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模仿效法。2017年生产故事影片798部,在影院公映的影片只有396部,一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于是,轻电影、小电影、 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容忍平庸之作,容忍创作平庸之风,就会放弃国产电影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就会丧失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新时代的创作目标感。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2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实现电影强国的梦想。
B. 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是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的有效手段。
C. 《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等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内容上融汇了中国文化,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表达。
D. 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的盛行导致原创力和精品意识弱化,也致使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等平庸之作时不时地大行其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B. 材料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坚定了人们认同历史、尊重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C. 由材料四可知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
D. 从四则材料可知,“中国好故事”是指具有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
9.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
9.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强化原创力,强化精品意识,坚决拒绝平庸之作。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根据原文信息看,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才是轻电影等大行其道的原因,而导致弱化精品意识和原创力的原因是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盛行,致使平庸之作呼应而生。总体来说,此处原因错位。另外,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不一定是平庸之作。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项,“一味追求平唐、粗疏的创作风向”曲解文意,原文是“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另外“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强加因果,原文是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重点“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材料二“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増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材料三“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材料四“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精品意识。”“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第二步分析材料,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
【点睛】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类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
(节选自《晋书》卷五十七)
10. 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B.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C.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D.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所取,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与名没有什么关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C. 氐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氐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还有蛮夷、胡、狄等。
D. 鼓吹,是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用于宴乐群臣或赐有功诸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光有耿恭忠心。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最后在司马索靖的帮助下打败敌人。
B. 张光有合作精神。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率五千兵马参战,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 张光有果决态度。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D. 张光有轻信弱点。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⑴张光率百余人驻守马兰山北,被贼人围困一百多天。张 光安慰勉励将士,屡次出奇兵袭击并打败敌人。
⑵如果舍弃攻打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由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受到妨害的地方。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先是”表时间,单独成句;“饥饿”是“流入汉中”的原因,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汉中”是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结构较简单,不要断开。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一般与名没有什么关系”错误,名和字有密切联系。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张光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最后在司马索靖的帮助下打败”错误,敌人张光打败敌人是在司马索靖接应之前。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以:率领;抚厉:安慰勉励;若:如果;以为:把……当做;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东西。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年青时就担任郡吏,担任牙门将的职务讨伐东吴有功,被授予江夏西部都尉,后调任北地都尉。
当初,赵王伦担任关中都督,氐族、羌族反叛,太守张损战死,郡县中的官吏与士人很少有能保全下来的。张光率百余人驻守马兰山北,被贼人围困一百多天。张光安慰勉励将士,屡次出奇兵袭击并打败敌人。张光因为兵力太少(并且离主力部队)路途遥远,认为自己一定会兵败身亡。正好梁王肜派遣司马索靖领兵接应张光,部队会合时,全军痛哭,于是就回到了长安。梁王上表朝廷表彰张光“身陷隔绝围困之地,仍像东汉耿恭那样保持忠诚,应该受到提拔与奖赏,以此表明朝廷奖 励劝勉之意”。于是,朝廷被提拔他为新平太守,并赐他享用有鼓吹的仪仗
陈敏作乱,朝廷任命张光为顺阳太守,加授他为陵 江将军,派他率步兵与骑兵五千人到荆州讨伐陈敏。荆州刺史刘弘一向十分敬重张光,称他为南楚之秀。将要与敌人交战,襄阳太守皮初率领步军,派张光设好伏兵 等待敌人,武陵太守苗光率领水军,预先把舟舰隐藏于沔水。皮初等人与贼人交战,张光出动伏兵来配合他们,水军与陆军共同奋战,敌人大败而逃。刘弘上表朝廷 表彰张光有特殊的功勋,调任他为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在这以前,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因饥饿流浪进入汉中,在成固驻扎下来,逐渐成为匪 盗,梁州刺史张殷派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伐他们。邓定窘困紧急,假装向张燕乞求投降,并且馈赠张燕很多金银,张燕十分高兴,因此而延缓发兵。邓定秘密勾结李雄,李雄派遣军队救援邓定,张燕退军,邓定于是就进逼汉中。张光的军队不能进入汉中,停留在魏兴,他就召集诸郡守共同谋划进攻之事。张燕宣扬说:“汉中荒 凉破败,又靠近强大的敌人,攻克收复的事情,就只有等待英雄了。”正冲说:“张燕接受了贼人的金银,不按时进兵讨贼,阻止军队进发,延缓剿匪进程,导致我们丢失汉中,这确实是张燕的罪责。”张光因此大怒,呵斥张燕,命令将他拖出,斩首示众。以后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百姓,改变荒凉破败的局面,老百姓心悦诚服。
当时逆贼王如的余党李运、杨武等人从襄阳率三千余家进入汉中,张光派遣参军晋邈率军队在黄金阻挡他们。晋邈接受了李运的重赂,劝张光收容李运。张光听从了晋邈的话,让李运停留在成固。不久晋邈认为李运拥有很多的珍宝,又想要夺取,就又对张光说:“李运这些人不从事农耕生产,只是在准备武器,他们的意图难以预测,我们要赶紧包围并捉拿他们。”张光又相信了他。派晋邈率军讨伐李运,没有攻克,贼人的势力于是就越发强大。张光据城固守,从夏天到冬天,因愤激而得病。辅佐的官员和百姓都劝张光退守魏兴,张光握着剑说:“我蒙受国家的厚恩,不能为国家清除贼寇,现在能够自己死去,就如同升天成仙,怎么能(随便)退兵呢!”话刚说完就死去,时年五十五岁。百姓都悲痛哭泣,远近的人都为他感到伤心惋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八首(其五)
左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1】来游?
被褐出阊阖【2】,高步追许由【3】。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注释:[1]歘:xū,忽然。[2]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 [3]许由:尧舜时代著名隐士。相传尧曾想禅位于他,他听后推辞不受,并跑到颖水河畔用河水洗耳。
14. 下面选项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时看到的日光普照神州大地的开朗景象。
B. 三、四句用比喻的修辞展现出洛阳宫苑侯门,高大堂皇的巍峨气势。
C.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作者通过反问来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王侯。
D. 诗中运用典故,想借许由拒唐尧让天下之事来表现作者虽出身寒门却志趣高远。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作者对许由这样的高士追慕、向往之情:作者以自己穿着平民的衣服走出都城城门、大步追随许由来表达对高士的追幕、向往之情。②对自由、高洁精神的强烈追求:尾联写诗人在千仞的高冈上抖落衣上的灰尘,在万里的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污垢,借抖尘濯足表达对自由、高洁精神的不懈追求。③对现实不公的愤懑之情,对名利富贵的不屑和轻视:作者出身寒门、被等级所限,志不得展;又不愿攀龙附凤,内心追幕高士,对名利富贵视若尘泥。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不是反讽是自问,既然自己不愿攀龙附凤,而社会等级制度又没有给自己施展才华的可能,自己为什么要忽然跑到这等级森严的京城中来呢?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的前半首“皓天舒白日”六句,是描绘京城洛阳的风光。诗人登高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普照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中一排排高矗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应该指出,这都不是一般的风光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也不只是表现当时王侯贵族的豪华生活,而是当时门阀统治的象征。“列宅”二句以鸟瞰笔法写王侯所居,不仅场面宏大,更显得诗人的自居之高。此中含蕴的感情与诗歌结尾相互贯通,表现了诗人追求隐居高蹈,和那些攀龙附凤者不同的志趣。“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意思是:自己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要到洛阳这种地方来呢?其实,左思曾是“攀龙客”,他希望能跟随王侯将相,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才感到无限的悔恨。于是,他下定决心,与门阀社会作最后的决裂:“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他决心穿着粗布衣服,追随高士许由过隐居高蹈的生活。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写的是左思所想象的隐居生活。在高山上抖衣,在长河中洗脚,表示他要涤除世俗的尘污。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⑶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对于“真的猛士”的特征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概括: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书生意气 (2). 挥斥方遒 (3). 士皆垂泪涕泣 (4). 发尽上指冠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遒”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合肥包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点燃了广大师生的创造激情,参赛者们风华正茂地答辩,展示各自的创新成果。
②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③《太行回声》诗歌朗诵音乐会长歌当哭,讴歌了人民军队与百姓的真情,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④专家认为,这些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可谓实至名归。
⑤春节晚会上,年轻的魔术师表演了一段纸牌魔术,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洗耳恭听,都被他熟练而精湛的表演吸引住了。
⑥最近又发生了董事会通过的分配方案被股东大会否决的新动向,使中小股东更加感到自己处于被控股股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答辩”搭配不当。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③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望文生义。④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⑤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杭州降下入冬的第一场雪,西湖的水面上飘起层层白雾,和雪花搅在一起,如梦如幻。
B. 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80℃的月球之夜来到之前,“玉兔”能否找到休眠点,决定着它在下一个月球之昼被安全唤醒。
C. 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D.
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巴金先生记叙性、回忆性文字的汇编《我的家》,该书以图文的形式首次全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和雪花”之前加上“白雾”;B项,搭配不当,在“被安全唤醒”前加“能否”;C项,成分赘余,去掉“来实现”。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 。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
A.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也是一条通商道路。
B.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
C.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
D. 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丝绸之路应先是通商之路,再深入才是文化纽带,据此排除A。下文的郑和下西洋和古代丝绸之路有关,因此有关丝绸之路的语句与横线后的内容衔接紧密,故此可排除C。“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中的“过去的”暗藏的主语是“中国”,因此“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放在“过去的也是未来的”前面,据此排除D。
20.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对联,请根据你的家庭或学校的特点,作一副对联。
对象(家庭或学校):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家庭 (2). 勤俭持家远 (3). 诗书处世长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此题注意对联的要求和题干中的“与生活息息相关”“凡身边事、眼前景”等要符合所选对象的特点。
21.根据要求填出《论语》中的句子。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他提出“①_____”,指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仁”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他用“②_______”来表明这个观点。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比如“③______”。
【答案】 (1).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 (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 (3). 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的是《论语》的内容,注意题干中“‘仁’与‘礼’的关系”“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的提示。
四、写作
22.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道,根据要求写作。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随机抽取11个国家的8000人中,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被抽取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
②子曰:“君子不器。”
③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
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⑵ 请以“看风景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人叙事或抒情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器者,物也。就孔夫子本意而言,此言是指成德之士,礼无不具,人非工具机械,应为全才全艺之君子。
今日或自有新。物质文明之飞跃已令人类自己瞠目结舌。刚迈入信息时代的大门,人们似乎已被飞速行进的高速网络列车载向了无尽远方,寻不着来路,遗落下灵魂。
单论手机,可见一斑。犹记20世纪90年代之时尚是传呼机的天下,一部大哥大尽显身份。新世纪之初,手机已化作普遍的工具。而到了今天,手机之前已加上定语——智能、4G。加的自然不只是词语,而是一个新世界。
信息、思想高速传递普及的同时,弊端随之而生——人类渐渐从利用手机等物质产品作为工具,被异化为物质产品的工具。过度的便捷滋生了过度的依赖,过渡的依赖异化了人类本真的属种属性。人,沦为了工具的工具。
此刻应言:君子不器。
此解应指:人切勿使心为物所得,人非工具。
追究根本,我认为心为物所得,“人人必器”之原因在于:社会物欲浪潮中的个体普遍缺乏对人生根本价值的审视、反思。对人生之价值无理性认知、自我选择,难免随波逐流,在物质中寻求寄托,在“人人必器”中失掉自我。
前有西方之工业文明为前车为鉴。试看如今西欧北欧之生活,难以想象19世纪黑色的工业文明。当时的象征为钟表。曾有哲人提出当时的欧洲被钟表所“绑架”,这与今日人被手机“绑架”实为异曲同工。忙忙终日,心为物所得,个体丧失独立价值。伟大哲人康德曾提出命题:人非工具。人不能成为工具,亦不能使心为物所得。
驻足如今中国现实,看到种种人为物得之现象,为之惋惜。有甚者为买一部苹果手机卖掉自己一个肾;有甚者要求父母为自己买下苹果四件套方才愿步入大学。如此心为物所得,人无己心的行径,实是人类高贵品格的耻辱。
君子不器,才能完善自我;自我成长,才能肩负使命,担负责任方才可成为大国重器,民族脊梁。也许,我们心中的大国重器是献身于科研金融的尖端人才,是支撑民族发展前景的国家支柱;我们心中的大国重器是肩负荣光,遥不可及的。实则不然。有修剪自我的勇气,有守望发展的担当,有热爱国土的沸血;能尽职坚守岗位,能本分履行义务,能以微薄之力推动社会社会进步;这就是国之重器。于我们青年人而言,我们每个青年人都活力四射,青春洋溢,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成大器的可能,民族的希望。
两千年前的孔老先生似有先验之觉,料想到后世子孙有如此一天,只留下一句警句以警世人:君子不器。
看风景的人
枯坐许久,心思飘渺,近日来的心情琐碎似流光,无法捡拾、拼凑成一句完整的话。此时窗外夜空已如墨,有细碎如糖霜的星子疏懒地垂挂天边,那下边就是酣睡着的金外。我与金外,在一片星海中,相望着。
回到告别两个月的学校,一如三年前初来乍到时的兴奋而无措。我睁大了眼,目光随着一张张不断闪现的新鲜的脸而游移。那些匆忙而过的人,带着欣悦的神色,和灼灼的眸光,仿佛在这座新兴的校园里,他们是唯一拥有雄才壮志的人,带着这般凌人盛气,他们甚至不愿停下脚步打量一下周遭的人。心中只为一种竞争的热情所牵动。也有倚墙闲聊的家长,细致地打量过往学生,时而沉想,时而嬉笑,时而拉过一旁的孩子叮咛几句。那孩子像受了委屈似的低垂着头,手指不安地勾在一起。我暗自揣测那家长所想所说,无非是埋怨孩子不如别家孩子用功,或是听闻别家孩子也荒废了一暑假,嘴上无心地安慰着,心中却早已开了花。那张浓艳逼人的脸变换着各种表情,看在我眼里,都像是脱了面具站在聚光灯下,苍白的脸显得有些可笑。
静立观望许久以后,我的目光被角落里一个女孩所吸引。不同于满身斗志的人,也不同于兀自闲聊的人,她靠坐在大厅的玻璃墙边,安静地整理书包。我无端地被她的气质吸引,凝望良久。在她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时竟忘了躲避,只得以尴尬一笑带过。我看着她,就像看见三年前的自己,无意间撞进这里,竟落地生根了。13岁的童稚,14岁的探寻,15岁的奋斗,这似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如今我站在16岁的天空下,回想13岁的世界。那些鲜活的脸、柔软的岁月,还在记忆中跳跃。从前的人却早已换了心情。我是一个看风景的人,回望来时的路,看见后来的人踏着孩子的步伐走来,知道了那便是时间过去而留下的风景。
忽而想起水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话,予我心中如潮的共鸣,大意如此:人越长大,越会被生活所束缚,难以追求理想的生活了。从前的社会老师也曾在课上说,自己已三十而立,有了妻子,新添了儿子,如今想要出国游学,看看外面的世界得拖家带口,难上加难了。未了,一声叹息。全班听后一片安静,各有所思。我从未真切地感受到把握不住时光的无奈,可若不经历年华老去,怎能换来厚重的积淀。当我仰望16岁的天空,看见在山的更高处,那里站着的又是不同心情的人了。他们经历青春,换来成熟。如今鸟瞰16岁的世界,予我们诚恳的劝告。
原来我们也都是看风景的人,同时爬上一座山,眺望愈多愈美的风景,却不知何时,装点了他人的世界。
风景的终点到底有多美呢?人们用尽一生气力追求最后一刻了悟风景时的释然,明知是终结,也不愿停息。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则,材料一是相关手机的问题,主要说明手机的负面影响;材料二是孔子的话,内容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第三则材料选自《庄子》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综合看第二、三则材料是对第一则材料的分析,突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应该顺应试题的意图去立意,主要由手机谈对外物的运用和驾驭能力,如“不要沉迷于手机之中”“要善于利用外物,不要为外物所制”。行为时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观点,适当的拓展到对外物的利用。注意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写出的的感悟和思考。
(2)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命题作文,本次作文的题目是“看风景的人”,诗人卞之琳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叫《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所谓“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这里的“风景”不能仅仅理解为自然美景,也可以引申为美好的事物、成功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专心看风景的人眼里才能看到风景。写作时,先要审清题意,看清题目和具体要求,然后再开始构思。在写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可写的内容也很多,但学生如果不能发散思维,拓宽思路,仅仅将这里的“风景”理解为自然美景,那么将会束缚住写作的手脚。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写下来,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