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和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秦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厩苑律》《牛羊课》规定: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商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秦律杂抄》也规定战死者有赏,如果临阵逃亡,则罚“以为隶臣”。这样就使秦国的军队在七国之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恶吏”则与之相反。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律所谓者,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例如《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就要依法论处。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效律》规定:官吏各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失职,就要受处分。如果官吏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就要按法律治罪;已造成的损失,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法律答问》规定,官吏弄虚作假,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要撤职永不叙用。‎ 总之,从秦律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力图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国家机器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荀况周游列国后入秦,在被秦丞相范雎问及“入秦何所见?”,回答“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也”的境界,并希望秦国能“令行于天下”。不出荀况所料,秦始皇即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摘选自安作璋《从睡虎地秦墓竹简 - 16 -‎ 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1.下列不能作为秦统一天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从商鞅以后就制定并坚持了耕战政策,激励广大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实行了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这使秦国的军队成为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C.秦国明确区分了“良吏”与“恶吏”,把“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又能团结下属作为“良吏”的标准。‎ D.秦国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使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制定“良吏”“恶吏”的标准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原因,选项和题干之间强加因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耕战政策、军功爵制度到官吏的任免奖惩等方面论述了主观能动性在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文中列举了诸多律文以说明。如《厩苑律》《牛羊课》和《戍律》《金布律》《效律》中的规定,都可以看作秦耕战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发展生产。‎ C.《法律答问》规定,做了法律不让做的事,是犯令;法律让做却又不做,是废令。这两种行为都要受到惩罚。以此说明秦国非常注重法律的执行。‎ D.秦国依法治国呈现良好的效果。文中引用《荀子·强国》中“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的记载来证明。‎ 答案 B 解析 “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发展生产”说法绝对。《金布律》《效律》中的有些规定主要与官员考核任用有关,与“奖勤罚懒、发展生产”无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七雄”并争中,秦国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这应该有历史的必然原因。‎ B.秦国十分强调法治,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并把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C.秦国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而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又依赖于法律对官吏的严格要求。‎ D.荀况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的境界,并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 答案 D 解析 “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表述不正确,此时秦国国君并不是秦始皇,选项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公民高度认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66.88%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讨论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 ‎71.97%的受访者在购买家电时,每次都会或者经常会选择节能家电;69.04%的受访者经常会优先选择公交、自行车或顺路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55.83%的受访者在购物时经常会自带手提袋或购物袋;72.7%的受访者能够做到适度消费,减少购买非必需品。‎ 在家庭场所,公民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为74.9%。调查表明84.19%的受访者能做到“人走关灯”,79.85%的受访者能够准确识别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在公共场所,公民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为64.02%。调查表明80.88%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70.25%的受访者能够做到外出用餐“光盘”。在工作场所,公民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为53.67%。调查表明56.81%的受访者能够做到“双面打印”。‎ 虽然有39.8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关注过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新闻报道,但近半年内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捐助环保项目的受访者比例仅分别为24.48%和22.51%。28.4%的受访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野生动物,34.84%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保护饮用水源,在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者食用野生动物时,只有25%的受访者会加以劝阻或通知有关部门。‎ 调查发现,不论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在工作学习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公民环保行为实践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文化水平与公民参与环保行为的深度存在关联。52.06%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近半年内关注过生态环境新闻,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27.78%关注过;77.53%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捐助过环保项目,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59.29%捐助过;40.45%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投诉过企业污染情况,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33.56%投诉过。‎ 大部分受访者将自身生态环境行为实践的原因归结于“社会责任感”和“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两项分别占比51.18%和25.58%。‎ ‎(摘编自《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 - 16 -‎ 材料二 随着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和媒体宣传力度的增强,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以此次调查反映的民众对PM2.5和气候变暖的认知程度为例,54.2%的民众表示对于PM2.5有一定程度的认知,40.4%的民众认为个人日常行为将影响气候变暖,这两项占比均较前两轮调查有大幅提升。‎ 调查同时显示,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个人行为将会对环境保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调查发现,对于环保贡献、垃圾分类、自带购物袋购物等问题均给出高度肯定回答,分别是75%、90.3%、81.3%;对于为环保组织捐款、做环保义工等问题,民众的回答也比较乐观,71.1%的民众表示愿意捐款,78.7%的民众表示愿意为环保做义工。对于“政府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放鞭炮和焰火”问题,80.8%的民众认为应该禁止。与2015年相比,民众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意识均有了较大提高。另外对于政府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高达69.8%的民众支持采取汽车限号政策。‎ ‎(摘编自《〈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最早发现华北超大污水渗坑的是重庆一家环保公益组织。从环保实践来看,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是行政力量的重要补充。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如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阿拉善生态协会,不但有力改善和恢复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而且增强了企业家的环保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摘编自盘和林《激活环保微力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民高度认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较多的人讨论过生态文明理念,并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B.公民选择科普展览展示、标语或科普宣传活动的比例均不足三成,原因在于这些科普形式欠直观形象。‎ C.公民喜欢的环保科普形式仍以电视、广播宣传为主,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宣传了解环保信息的比例居第二位,值得重视。‎ D.人们高度认同环保贡献、垃圾分类、自带购物袋购物等环保行为,很多民众表示愿意为环保组织捐款、做环保义工。‎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在于这些科普形式欠直观形象”于文无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部分公民对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B.公民环保行为实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民自身文化水平等有关,但因环保科普力度加大,经济水平对环保行为实践的影响已逐渐弱化。‎ C.材料二以调查数据为证,指出只要大力落实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工作,增强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就能促进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 16 -‎ D.材料三以具体个案为例,表明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对于环保监督与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但因环保科普力度加大”强加因果。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落实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工作,增强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只是促进民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渠道之一。D项“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表述错误,原文只说“是行政力量的重要补充”。‎ ‎6.应该怎样提升公民环保行为的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 ‎ ‎ ‎ 答案 ①缩小乃至消除公民践行环保行为存在的场景差异,增强公民在公共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环保意识;②增强公民通过环保行为影响他人、监督他人的环保意识;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与受教育水平;④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⑤扶持环保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发展,为公民参与环保提供渠道。(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中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一中“在家庭场所……在公共场所……在工作场所……”可知,要缩小乃至消除公民践行环保行为存在的场景差异,增强公民在公共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环保意识。从“在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通知有关部门”“大部分受访者……‘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等可知,要增强公民通过环保行为影响他人、监督他人的环保意识。从“不论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在工作学习中……而文化水平与公民参与环保行为的深度存在关联”可知,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水平。从材料二中“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可知,要加强科普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环保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材料三可知,要扶持环保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落实 许世杰 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上教龄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 ‎ 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 ‎ 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 - 16 -‎ 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 ‎ 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迎面墙上“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 ‎ 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企业老总,光鲜亮丽,买房买车,而他——大学的高才生,在被分配到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后,陪伴他的,至今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冬灌风的住房。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 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 ‎“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 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 ‎“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 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 ‎“噢?不会吧?”‎ ‎“不骗您,我爸爸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 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 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 ‎“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 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 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 ‎“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上级领导落实尊师重教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 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会议室的空气总算活跃了……‎ ‎(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有改动)‎ - 16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轻微的鼾声、凝滞的空气、副局长不满的目光等,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从汪副局长要单据,到女学生发现单据,再到翁思茂撕单据,小说巧妙地运用报销单据这一事物来贯通一些情节,表达了翁思茂被蒙骗的愤怒。‎ C.小说运用插叙的笔法,叙述了令翁思茂伤心的一些事,反映了汪副局长对教师职业的鄙视态度,从侧面刻面了汪副局长冷漠、虚伪的一面。‎ D.小说在翁思茂提出十二字建议后爆发的热烈掌声中戛然而止,呼应标题,留给读者回味与反思的空间,这样写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答案 A 解析 A.“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这一分析欠当,应是“渲染了沉闷、乏味的气氛”,“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这一分析也不准确,从下文情节看,这样开头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翁思茂的出场作铺垫,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8.小说在刻画翁思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默默承受:二十五年来在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做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住宿条件差;分居多年的妻子总算熬到身边却病瘫,他默默承受。②朴实、善良,易知足、懂感恩:汪副局长来探望,答应帮助解决妻子医药费报销问题,他很感动,并一口应允为其女辅导。③为人耿介、正直、真诚:他对上级领导落实尊师重教的工作提出了意见: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一针见血,针砭时弊。(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应先用形容词概括出来,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人民教师翁思茂默默承受生活压力、容易满足和懂得感恩、为人正直等方面来分析。‎ ‎9.小说多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文中四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从“低柔”到“清脆”再到着急催促,乃至“蹙眉代替了笑靥”,层层蓄势,将情节推向高潮。②衬托人物形象:以女秘书发话时察看汪副局长的脸色以及她的恭维话,来衬托汪副局长的官僚做派。③突出主题思想:以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不浓的现实,引人深思。(每点2分)‎ 解析 这是关于语言和表情细节描写作用的考查,‎ - 16 -‎ 一般可以从小说的几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角度去具体分析其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 C - 16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 译文: ‎ ‎ ‎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 译文: ‎ ‎ ‎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 16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关键词:(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②‎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 16 -‎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文学家,少年得志,深受文帝倚重,破格提拔,后因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33岁便英年早逝。②刘长卿: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年进士,仕途坎坷,于肃宗和代宗两朝先后遭受贬谪。此诗作于他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之时。‎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形容贾谊遭受贬谪之后怅然落魄、漂泊失意的情状。‎ B.“楚客”既指贾谊,也包括作者与别的凭吊之人,体现出人们对于贾谊悲剧人生感同身受的同情。‎ C.颈联由贾谊被贬,联想到自身的境况。“湘水无情吊岂知”用比喻手法,感叹我在这里凭吊贾谊,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D.尾句表面“怜君”,同时也是自怜,是说你我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弦外之音是你我均无罪却遭贬,可悲可叹啊!‎ 答案 C 解析 C项“用比喻手法”“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不当。汉文帝在历史上是有道明君,但是在对待贾谊的态度上,是首先重用,后听信小人之言,疏远贾谊,从而导致贾谊怀才不遇,抑郁而终。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以拟人手法,写湘水无情,只管日夜流逝,来抒发作者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15.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摹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答:                                    ‎ ‎                                    ‎ 答案 ①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派萧条、凄怆的景象。(3分)②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3分)‎ 解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倾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空见”既写出了贾谊故宅的荒凉寂寞,同时更让人回想起贾谊当时在汉王朝的艰难处境,有报国无门的感叹。“日斜”表面上写落日西倾,实际上暗示了李唐王朝这种难以扭转的衰颓趋势,两句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贾谊的惺惺相惜之感。‎ 白话诗歌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仍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 16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而今之众人却“       ”,所以更加愚笨。‎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这两句是:“        ,        。”‎ 答案 (1)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教育是国运之本,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个人修养,以好老师的形象滋润学生心田、深入群众心间,(    ),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来。‎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    ,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要维护教师队伍的纯洁和神圣,要对有辱教师职业的人或行为予以惩治,以法治精神守护这片净土。强化教师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师道尊严    。‎ 让更多优秀人才    ,善为良师。完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B.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C.不仅教师这份职业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D.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答案 B - 16 -‎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由于……使得”不能同时出现。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引导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教师这份职业”,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前。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家庭”后“民族”。‎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很必要 B.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C.全社会还需要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D.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文“不仅需要……”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宜用“还需要”,排除A项;C、D两项,转换了主语,与上一句不连贯。故选B。‎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呕心沥血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蔚然成风 B.苦心孤诣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蔚然成风 C.呕心沥血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靡然成风 D.苦心孤诣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靡然成风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①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形容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形容教师工作的辛苦应该用“呕心沥血”。②保驾护航:保驾,保卫帝王,保卫皇帝;护航,护送航行。泛指保护某事物。遮风挡雨:遮挡风雨,比喻起保护作用。对象多为人。结合语境,此句应用“保驾护航”。③乐为人师:乐意做老师,喜欢教育工作。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好为人师”含有贬义,此句应选“乐为人师”。④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多指坏事物。从感情色彩上来看,应选“蔚然成风”。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未来社会,“学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 ① 。在一个崇尚“创造”的时代里,没有良好的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没有丰沛的“学力”, ②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幸运的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无论是新兴的网络学习, ③ 。总而言之,每一个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都能从或新兴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从而走上美好的人生之路。‎ 答:① ‎ ‎② ‎ ‎③ ‎ - 16 -‎ 答案 ①“学力”才意味着未来 ②就不可能有蓬勃的创造力 ③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学习(每句2分)‎ 解析 该文段由六个句子组成,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前三句,主要阐述学力的重要性。第二层为后三句,主要阐述学习的重要性。补写空缺处的语句,要把握文段上下文的语脉关联,还要关注关联词的使用。‎ ‎21.下面是“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OGO)评选入围作品”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 ‎                                    ‎ 答案 要素:这个标志由“蜡烛”“书”“田野”组成。(2分)寓意:“蜡烛”象征教师的奉献精神,书象征教育,田野象征乡村学校和希望。整体寓意是乐于奉献的乡村教师传授知识,给乡村带来希望。(3分)‎ 解析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题干中给出的徽标标题体现的意义和与之相关的徽标的构图要素。从“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的角度分析,构图要素有书、蜡烛、田野等;从“乡村教师从教”的角度分析,书象征教育、教学,蜡烛象征老师以及老师的奉献精神,田野象征乡村;从整体寓意的角度分析,徽标体现了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教育给农村带来的希望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八届“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主题曲为《光芒》,其歌词这样写道:想要像能多像/就算一模一样/也只是偶像/就算痛就算伤/不让泪的边疆默默逃出眼眶/肩膀有重量/心就会更有胆量/让胸膛变成殿堂/我们让梦发烫/发出光芒/远方不在远方/就在前方/我们磁场一样/一样倔强/最强的不是太阳/是还活着的心脏。‎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这则新材料作文,文题所给的材料是一首歌词。写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审题。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所以,全面理解材料,是写好新材料作文重要的起步。‎ 仔细阅读这首歌词,会发现这首歌词可分三层意思。①“想要像能多像/就算一模一样/也只是偶像”,这一层意思告诉我们,无论模仿秀也好,甚至是超级模仿秀也好,‎ - 16 -‎ 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想要像能多像”,但这又能怎样呢?也只不过是偶像而已,还不是我们自己,显然这并不是“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所倡导的,当然也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②“就算痛就算伤/不让泪的边疆默默逃出眼眶/肩膀有重量/心就会更有胆量/让胸膛变成殿堂/我们让梦发烫/发出光芒”,这一层意思则是在向人们发出心的呼唤,在鼓舞人们的士气,痛点伤点算什么,只要我们有志气、有理想、有胆量,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梦想,让人生发出耀眼的光芒。③这一层“远方不在远方/就在前方/我们磁场一样/一样倔强/最强的不是太阳/是还活着的心脏”告诉我们理想并不太远,也不难实现,它就在前方,只要我们有倔强的追求精神、不懈的奋发精神,就会实现理想。综合这三层意思,我们可从中提炼出材料的关键词,即“绽放自己的光彩”“志气胆量”“理想就在前方”等,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把握这则材料的主旨了。‎ ‎[佳作展台]‎ 在追求中闪亮自己的光芒 师法自然,是历代中国人智慧的选择。人们从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上找到了智慧。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闪亮自己的光芒,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其实我们的人生更应如此,人人都应当有自己的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始终保持着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其糟而啜其醨”,宁愿投身汨罗江,也不愿污其芳洁。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自然界多姿多彩的万物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独特的追求,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的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李白和陶渊明虽同为诗人,但他们的追求却不一样。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和智慧。他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忘却自我的价值。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豪放,是他内心品质的真正写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安静与闲适淡远,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他们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在失意中迷失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 是啊,“就算一模一样,也只是偶像”,人都向一个方向追求,哪还有多彩的世界?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创造生命的辉煌!‎ ‎[名师点评] 文章借自然界的胡杨开篇,提出观点后,采用层进式结构,以屈原、李白、陶渊明等人为实例,事理结合,层层深入地阐明了论点,例证丰富,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另外,诗句的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句优美流畅。‎ - 16 -‎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