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也指风度、模样,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 B. 书法的气质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即方法和尺度。‎ C. 中华文字在长期的书写中经历了篆、隶,楷、草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D. 中国文人的气质与书法的气质关系密切,在中国传统文人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人的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文人的气质就是书法的气质这一问题。‎ C. 文章第三段所举《兰亭序》等例,为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提供论据。‎ D.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的气质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 B. 书法作品内在统一而又风格迥异,是因为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 C. 书法特点中的两个“严”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D. 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居多,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汉字越来越抽象和符号化。‎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说法以偏概全,见第一段“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第二段开头“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人的气质’的分析论述”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为引发出后文对“书法的气质”。B项,“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文人的气质就是书法的气质这一问题”以偏概全,论述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同时本段论述的是“书法的气质,‎ 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C项,“为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提供论据”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所举的《兰亭序》等例,应为“书法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提供论据。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是因为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该是因为“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她们唧唧嘎嘎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 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嘎拉哈,翻绳,下五道。‎ 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 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 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D. 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5.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6. 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此句描绘出孩子们围绕火盆爆烧黄豆、爆烧玉米的场景,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②“噗噗噗”“嘭嘭嘭”等词摹拟出了黄豆、玉米人火发出的声响,“一粒粒”“一颗颗”突出了数量之多,此起彼伏,“嘻嘻哈哈”写出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些叠词表现力强,使得语句富有节奏感。‎ ‎③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玉米在火盆中开口笑,寂寞的长冬因欢笑声而变得不再寂寞,这都是火盆的功劳。 ‎ ‎6. 标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气的寒冷与火盆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火盆带给人的温暖。‎ ‎②火盆是全篇的线索。全文以苦寒的日子为背景,依次写到了火盆带给祖母、女孩、儿童、家庭的欢乐与温情。‎ ‎③点明主旨。火盆是那些寒冷日子里的温暖记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分析不正确。从原文内容来看,文中对祖母的详细刻画,意在突出祖母的年迈和对火盆的依赖,而非“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划线句子能力。赏析划线句子,首先明确句子内容,然后从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遣词造句等角度,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字形阅读划线句子“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的冬天的夜晚孩子们在火盆城烧黄豆,烧爆米花的事,表现的是“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苦寒日子里的火盆”;从手法上来看,“玉来笑成了爆米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语言特点来看,噗噗噗”“嘭嘭嘭”是象声词,“粒粒”“颗颗”是叠音词,这些词语不仅突出了黄豆和玉米数量多,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写出了火盆给贫穷生活中的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解答时可从结构、手法、主旨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内容都围绕火盆展开,火盆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火盆是冬天使用的物品,是贫寒人家赖以取暖的物品,从手法来看,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冬天的寒冷形成对比,使火盆给人带来的温暖感受更加突出。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 温润着一个家庭”表明火盆是寒冷的日子留给人们的温暖记忆,标题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点睛】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 《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 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 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 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曰)‎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抗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 “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 “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了。‎ ‎9.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答案】7. A 8. C ‎ ‎9.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冋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说法错误,新闻评论也要求时效性。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说法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表述不准确,事实的选择本身就寓有褒贬。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仍持怀疑态度”说法错误。材枓二一开始虽然提出疑问“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但后文说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可以看出材料二肯定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已经回暖。B项,“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过于片面。D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了”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 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类探究题,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节目自身的魅力”“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 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等信息概括整合题要点。具体答题时,考生要注意从保留节目的优点,弥补节目的不足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也。年十岁丧父,哀毁有异凡童。父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兴宗白母曰:“一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寻丧母。世祖践祚,迁尚书吏部郎。时尚书何偃疾患,上谓兴宗曰:“卿详练清浊,今以选事相付,便可开门当之,无所让也。”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兴宗奉旨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 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坐属疾多日,白衣领职。时诸方并举兵反,国家所保,唯丹阳、淮南数郡,其间诸县,或已应贼。东兵已至永世,宫省危惧,上集群臣以谋成败。兴宗曰:“今普天图逆,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比者逆徒亲戚,布在宫省,若绳之以法,则土崩立至,宜明罪不相及之义。物情既定,人有战心,六军精勇,器甲犀利,以待不习之兵,其势相万耳。愿陛下勿忧。”上从之。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子勋为逆,转在竟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郢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在任三年,迁会稽太守。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兴宗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于世。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 (节选自《宋书·蔡兴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B. 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C. 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D. 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章,最初为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即豫章郡,后来作为南昌的别称,不再用作行政区划名称。‎ B. 践祚,指登上祚阶。祚阶是古代庙寝堂前东边的台阶,其上为主位,因此皇帝即位或登基称“践祚”。‎ C. 白衣,本是古代平民的衣服,用来指称平民百姓或无功名的士人,这里指蔡兴宗被贬为平民。‎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的死亡,与“崩”“卒”“不禄”等对死亡的不同称法一起体现了宗法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兴宗家行恭谨,顾全大局。他幼时就懂家族要同甘共苦,提议母亲拒收伯父房屋补偿款,成年后尽心照顾亡兄家人。‎ B. 蔡兴宗为官正直,敢于忤逆权贵。他直言进谏,不惧得罪皇上;在会稽太守任上,他将不守国法的豪门贵族绳之以法。‎ C. 蔡兴宗颇有韬略,长于应对。叛军危及皇宫,他主张安抚叛军亲戚,稳定人心;丘珍孙排挤他,他与其子周旋,缓解矛盾。‎ D. 蔡兴宗颇重情义,真诚待人。范义遭株连被杀,他亲往收殓并将其灵柩归葬;周朗因言获罪,他也不避嫌疑,告假赶去相送。‎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 ‎(2)今普天图逆,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庐陵内史周郎以正直言论获罪,戴上枷锁押解到宁州,没有敢看望和送行的人;蔡兴宗本在当班,请假,前往与周郎作别。‎ ‎(2)当今遍天下图谋叛逆,人有二心,应当用让人们安定的办法处理这事,用最大的诚信对待人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少三年春出为郢州刺史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初不被许后又重陈上怒贬号平西将军寻又复号初”,这句话的含义是“三年春,外放担任郢州刺史,因为拜见尚书激切议论将何始真任命为咨议参军一事,开始不被允许,后来又重新陈述,皇上生气,将他贬为平西将军,不久又恢复官职”。根据理解原句“坐诣尚书切论以何始真为咨议参军”意思是“因为拜见尚书激切议论将何始真任命为咨议参军一事”一个整句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选项。根据理解原句“后又重陈”意思是“后来又重新陈述”,“后”做时间名词,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选项D。故答案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 C,“这里指蔡兴宗被贬为平民”理解有误。根据理解原文,文中的“白衣”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故答案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C,“他与其子周旋,缓解矛盾”,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他与丘景先是朋友交往,而非利用丘景先去化解与丘珍孙的矛盾。故答案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得罪”获罪、“锁”戴上枷锁、“瞻”看望、“诣”前往。(2)“图逆”图谋叛逆、“异志”二心、“宜”应当、“以”用。‎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十岁时失去父亲,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与一般儿童不同。父亲蔡廓免去豫章郡守之职还乡,修筑起两栋房子。先落成东宅,交给兄长蔡轨;蔡廓死后而房屋尚未修好,蔡轨送五十万钱来追补房宅款项。蔡兴宗告诉母亲说“一家人从来丰裕节俭都是一体的,今日房宅款项不应接受。”母亲高兴地听从了他。蔡轨有些惭愧,对他的儿子淡说:“我年纪六十,处事还比不上十岁小儿。”不久蔡兴宗母亲去世。世祖登基,升迁蔡兴宗为尚书吏部郎。当时尚书何偃患病,皇上对兴宗说:“你通晓熟悉人事的善恶优劣,现在把选拔官员的事情交付给你,你就可以公开执掌此职,不必谦让。”每次正直地言说得失,无所顾惮,因此失去皇上的信任。竟陵王刘诞据守广陵城叛乱,事情平息后,蔡兴宗奉旨前去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一向交好,范义在城内与叛贼一同被诛杀。蔡兴宗赶到广陵,亲自为其收殓,极尽哀戚之情,将范义灵柩运回豫章旧墓安葬。皇上听闻后很是不高兴。庐陵内史周郎以正直言论获罪,戴上枷锁押解到宁州,没有敢看望和送行的人;蔡兴宗本在当班,请假,前往与周郎作别。皇上得知更加生气。因为托病多日,遭受了白衣领职的处分。当时各方一起举兵谋反,国家能保全的,只有丹阳、淮南几个郡,其间的各个县,有的已经投降叛贼。东西叛兵已经打到永世,京城危惧,皇上召集群臣来谋划应对之策。蔡兴宗说:“当今遍天下图谋叛逆,人有二心,应当用让人们安定的办法处理这事,用最大的诚信对待人们。近来叛贼的亲戚,分布在京城,如果绳之以法,那么京城溃败立马就会到来,应该说明治罪不涉及他们的道理。世情已经评定,人才有决战之心,六军精勇,器甲犀利,来对待不熟悉的军队,其形势相差万倍。希望陛下不要担忧。”皇上采纳了他的谏言。三年春,外放担任郢州刺史,因为拜见尚书激切议论将何始真任命为咨议参军一事,开始不被允许,后来又重新陈述,皇上生气,将他贬为平西将军,不久又恢复官职。当初,吴兴的丘珍孙的言论常常冒犯蔡兴宗。丘珍孙的儿子丘景先,为人和才干都很好,蔡兴宗与他交游。等到丘景先担任鄱阳郡郡守,正值晋安王刘子勋谋反,辗转到竟陵,被吴喜杀害。寡母尚老女子尚幼,颠沛流离在夏口。蔡兴宗到郢州,亲自去哀悼悲哭,又护送丘景先灵柩及家小,让他们得以还东。在任三年,升迁为会稽太守。会稽有很多豪门贵族,不遵守律法。蔡兴宗将他们都绳之以法。 蔡兴宗幼年就树立了节操,平日家居的品行尤其谨慎,侍奉宗族姑妈,服侍守寡的嫂嫂,扶养亡兄的儿子,在世间很有名,泰豫元年,死,时年五十八。‎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手法方面的特点。‎ ‎【答案】14. D 15.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景物描写特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指出诗歌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效果和情感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题时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作答。此句从顺序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水中红蕖,是俯视角度;从着眼点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视觉,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隐忍入胜;“细细香”是嗅觉;从手法上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过,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点睛】分析诗歌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灯,着眼点注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灯多角度分析写景;艺术手法主要注意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你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 “____”讲傅说的句子是“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的结局。‎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指责秦朝统治者对人民极尽剥削和掠夺,并且挥霍无度。‎ ‎【答案】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北顾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畎、版筑、狼、胥、赢、仓皇、锱铢。‎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________,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也如过江之鲫,令人________。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 ),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也以_________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________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出,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水准,却常常满足不了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于是,“秩序混乱” “交通阻塞”难以避免。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上,信息过载使得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信息过载成为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蜂拥而至 应接不暇 前所未有 笑逐颜开 B. 层出不穷 目不暇接 前所未有 欢呼雀跃 C. 蜂拥而至 目不暇接 空前绝后 欢呼雀跃 D. 层出不穷 应接不暇 空前绝后 笑逐颜开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插上翅膀 B. 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C. 图像、声音、文字不受单一媒介限制,仿佛插上翅膀 D. 图像、声音、文字插上翅膀,仿佛不受单一媒介限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B. 信息过载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这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C.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D.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次此类题往往结合排除法进行。比如本题,第一处,锋拥而至:形容很多人拥挤着聚集过来。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根据“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可知,第一空应选“层出不穷”,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根据前文“如过江之鲫”,应选“目不暇接”据此排除D项。第三空: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此处是说大众也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选用成语“前所未有”。第四处,笑逐颜开:眉开眼笑,十分高兴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此处是说人们为信息时代的极大丰富非常快乐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打开。选用成语“欢呼雀跃"。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插上翅膀”和“不受……限制”具有先后关系,排除A、C两项。“仿佛”应放在“插上翅膀”的前面,排除D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信息过载成为阻挡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碍,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共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阻挡……”与“成为……的一大障碍”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二是不合逻辑,“文艺生产传播”不是隐患,应将“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改为“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再来看选项,A、B两项为后一分句增补主语“这”,改变了句子原意,可排除。D项,不合逻辑,“文艺生产传播”不是隐患,应将“也埋下了文艺生产传播的隐患”改为“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序号 修改 ‎【答案】序号 修改 ‎① “事情”改为“喜讯”‎ ‎② “顷刻”改为“顿时”‎ ‎③ “预想”改为“原本”‎ ‎④ “用力”改为“努力”‎ ‎⑤ “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 试题分析:“事情传来”不当,两者之间不能搭配,可根据句意将“事情”改为“喜讯”,这样就可以与“传来”搭配,而且意思也表达得很准确了;顷刻意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根据句意,显然是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可改用“顿时”, 顿时,指立刻。多用于叙述已过去的事情。预想,事先设想,不符句意,可改为“原本”;“用力”,用劲,使劲,“攻坚”不是体力活,所以应将“用力”改为“努力”, 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一般与“突破”相搭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21.下面是某中学议论文写作要求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议论文写作要求分为三个方面:开头要观点明、语言美、思想深、底蕴厚;主体要结构匀、层次清、材料实;结尾要回扣紧、照应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准确、连贯。这是一道论文写作要求思维导图题,根据写文章的逻辑顺序,应按照“开头”、“主体”、“结尾”顺序进行表述,将“开头”、“主体”、“结尾”里面的内容按照上下或左右顺序表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尔珂德在《小妇人》中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是回忆?你的眼愈益清明了吗?你的心愈益温厚了吗?‎ 请结合这句名言立意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感情真挚,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眼泪 ‎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如一枚小小的石子,投进了我心底那片平静的湖泊,一圈圈微小的波纹中,我看到了母亲的眼泪。‎ ‎  幼年的我,和琦君的儿子一般冥顽不灵,和琦君一样淘气捣蛋,但我的母亲却未气得掉眼泪,我的父亲也未曾对我说过,母亲的泪是为了冲洗沙子而流的。‎ ‎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虽然我的母亲并非男儿,但我却觉得这句话用在她身上万分恰当。母亲的泪,是极其少见的。即使在父亲被推进手术室,粮食被洪水冲走,家里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候,母亲也没有流过眼泪。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我却觉得母亲是铁做的。在父亲病倒后,母亲用瘦削的肩挑起了所有的重担,成了整个家的支柱。母亲的坚强、勤劳、能干,在村里“小有名气”,“女强人”的称谓在方圆几十里广泛传开。谁也没想到,当得知我中考成绩不佳,姐姐大学毕业难找工作的时候,母亲却流泪了。在母亲的一串串泪中,我看到了她对女儿的无限期待,对女儿前途的深深忧虑。‎ ‎  后来长大才明白,在每个坚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方软弱的空间,正是我和姐姐的前途,牵动着母亲的这方空间。母亲的眼泪,不像流泪观音的眼泪那般慈悲,也不像基督徒的眼泪那般纯洁真挚,那不是辛酸的泪水,也不是报怨的泪水,而是饱含着爱与深情的泪水,那泪水,是鼓励的泪水,是期望的泪水,是关怀的泪水,一直流进我的心田。‎ ‎  的确,母亲的眼泪,并不是为了把沙子冲出来,而是像牡蛎造珠一样,把沙子变成一粒粒珍珠。然而又有谁知道,在形成珍珠的过程中,母亲忍受了多少生活的磨难!我深信,在看到珍珠时,她是无悔的。琦君的儿子不知道他就是让妈妈流泪的沙子,但我却是清楚地明白的。‎ ‎  美国女作家奥尔珂在《小妇人》里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母亲的心倒是愈加温厚了,然而为何母亲的眼睛,却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模糊?那茫茫的白雾,为何遮住母亲的眼睛,让她不能看清一切,是泪水流的太多了,还是母亲老了?‎ ‎  沙子深信,在珍珠诞生的那一刻,母亲的脸上终将露出浅浅的笑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奥尔珂德写的这句话,是把眼和心并列起来,两相对照,形成互文,说明了“多流泪水”就是“饱经忧患”。告诉人们的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历经人生的艰辛,饱经世间的坎坷的人,他的心灵才会清纯、真诚、温和、宽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清明”是洁净敞亮而睿智,它来源于对悲喜经历的消化和打磨。悲苦忧患不是“清明”的唯一来源,经历喜乐也会使我们流泪,欢喜也能荡涤内心的尘埃,可抓住“流泪”与“清明”的关系做文章。“温厚”是温和而敦实,饱经忧患,少了尖锐少了偏执少了冲突,多了宽容多了仁慈多了厚重。“温厚”是经历“忧患”(挫折磨难苦痛)后达成内心的平和、稳定的状态,至此以后,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可抓住“忧患”和“温厚”的关系来做文章。心只有被摧残过后,才能更加光明,当你受过了很多痛苦、伤心的事之后,把一切都看开,当别人在你的身边你看着他发生了和你以前类似的事情,你会以一个过来人体谅他,就如海纳百川的博大一样。当人的眼在经过泪洗多次之后,经历过很多把一切都看的很透,所以不在有迷惘的眼神,有的只是一份坚定、淡定。能将自己所受过的痛苦用一种包容,理解传到他人身上。考生抓住任意一种关系作文即可,不要求全面。注意文体是记叙文,必须写人记事,不能言之无物空洞抒情空洞说理。‎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如本题可抓住“忧患”和“温厚”的关系来做文章。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