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西省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A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 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 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D. 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
B. 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 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D. 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B. 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C. 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 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D项,“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以偏概全,原文是“《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分别从审美追求……” 不当,原文是“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所以应是“分别从认识基础……”。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错误,原文是“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不能说“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C项,原文是“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是错误的,西方悲剧是体现社会现实的;D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貴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硏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4.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利实践能力。
B.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5.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12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家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6.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4. B 5. C
6.
(1)现有的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3)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4)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5)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分析错误,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研学旅行“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特征”二字说明原材料作者并不认为这是研学旅行的局限性。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分析错误,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研学旅行设计,根据材料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研学旅行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因素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1)学校方面:当今的教育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教师方面: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教师没有当好导演和编剧,出现“背着学生走”;(3)监管方面: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活动;(4)经费方面: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因缺少必要的资金,“研学旅行”难以落实;(5)家长方面: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艳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的人。
C.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对照。
D.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8.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7. B 8. 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9. 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这说明他是个虽有责任心却没有文化素养的人”错误。赵团长属于有文化,但素养不高的艺术工作者,“没有文化素养”有刻意贬损之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耿直刚烈、“坚持原则、“淡泊名利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
由“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和“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可知,金科性格的耿直和刚烈;
由“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可知,金科坚持原则,敢于为原则献出生命;
由“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可知,赵团长演出是为了获奖、得奖金,而金科把这些全不放在心上,可见他对名利的淡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梳理结构,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情节发展来看,“荆轲已死”出现在小说倒数第二段,属于结尾部分,语义双关,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这样的安排更能突出金科的坚守与无奈,通过这一矛盾有助于表达所反映的问题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发展,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金科从此告别演艺生涯是因为他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不向利益低头,因此这样安排更能突出金科这一形象,有助于主题的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史既诬服,高亦就逮。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
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迁兵部侍郎。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居亡何,除礼部尚书。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 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
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 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2)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2)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错误。“丁外艰”也称为“丁父忧”。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错误。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语句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 狱,案件;谳,审判,定罪;以,认为。
(2)嫉,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毁谤,伤害。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调任兵部侍郎。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 诗中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 D 15.
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考查学生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的妙处。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句中“迟”“重”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形象生动,可重点赏析,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静相结合。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句中还运用了叠词,“漠漠”“冥冥”更加渲染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比喻自己有政治才华却被诬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其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嫉、蛾、谣、诼、淫、臾、羡、作。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 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B. 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C. 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D. 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忧。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是指在人工智能下“刷脸”的常见,所以用“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所以用“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排除C;“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排除A;“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成分残缺,残缺宾语“措施”,排除D。
故选B。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案】(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2)“笑纳”改为“收下”。(3)“光顾”改为“游览”。 (4)“豪雨”改为“暴雨”。(5)“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乔迁”,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不能用于“我“搬家;“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合语境内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语境为表示多次到滨河游园游玩,不合语境;“豪雨”“可望”和“好雨”“渴望”谐音,不符合电台新闻广播稿的要求。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___________,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______________,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_______________,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答案】 (1). ①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 (2). ②节日是有灵魂的 (3). ③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根据第①空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后文的关联词“也”推断出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等内容。根据第②空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等内容。根据第③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③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内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想去当练习生……等我火了,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2018年11月,宿迁市两名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当明星,决定离家出走。在出发前,其中一名女孩给父母留下了这样一封信。不过,由于她们年纪小没有身份证无法购买车票。离家出走失败。
(2)据媒体调查,有超过50%的95后就业者将网红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当调查员随机询问他们为什么想当网红时,很多人给了的答案是:“因为网红赚钱容易”“网红不需要努力工作,拍拍视频就能出名”。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实力+心态=成功
①近日,在政协大会上,著名演员宋丹丹对当今青少年妄想“一夜成名”的现象表示担忧,认为他们实力欠佳,只想一夜出名的心态不太成熟。她对他们未来的前景深表忧虑。当今社会出名的人很多,有的人认为颜值+
粉丝至上;也有的靠裸露吸引眼球;还有的认为光靠脸吃饭没实力不行。我认为:宋委员的忧虑不无道理,靠实力吃饭是永恒的真理。
②对于那些颜值+粉丝至上的人,我只能说,这绝非长久之计。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不就是先例吗?年少时“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她,美若天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谓风光无比,颜值当当,可人老珠黄,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此,靠脸吃青春饭,只是权宜之计,走得不会太远。更有人靠裸露吸引眼球,误入歧途。毫无节操的无能之辈才选此下策,博得猎奇的眼球和点击量,却玷污了灵魂,失去尊严,而非为艺术献身,让人嗤之以鼻。靠颜值和裸露者的未来没有出路。
③那么,靠实力吃饭该怎办呢?古人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三国的庞统奇丑无比,可当刘备了解到他的才干,还不是倒履相迎?法国拿破仑身材矮小,曾被人耻笑,可他却纵横欧洲;马云其貌不扬,遇到机遇努力拼搏,凭实力和前瞻的智慧,终成电商领路人。靠实力吃饭,也许暂时困难多扰,但坚定自信和百折不挠的追求,脚踏实地的努力,总有出头之日。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靠实力发展,远胜颜值、裸露和卖弄的短命。
④有人总妄想一夜成名,而不多关注自身实力。我认为,这是被浮躁的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结果。想成名,这没错,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青年人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充盈的时代,人们对金钱、权力和声名的渴望日渐加剧。有人为到目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奋斗过程。不吃今天苦,哪来明日甜?这是不劳而获,近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作怪,必定吃尽苦头。宋委员的担忧,道出艺术家们的心声。毛泽东说:“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继承发展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才是正道,因为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
⑤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引领青年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呢?我认为,首先要对被扭曲的思想加以纠正,改变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其次是要让他们多接触成功人士,脚踏实地,沉稳心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逐渐消除拜金思想和浮躁风气,才能践行泰戈尔“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名言。
⑥只要有足够的努力打造实力,稳健心态,脚踏实地地拼搏,何愁没有美好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或者针对材料的呈现形式来看,是文字类,还是图片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要分析每则材料的意思,再分析几则材料的结合点,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审题】这是一道关于社会现象类的多则材料作文题。先看第一则材料,两名女孩为了实现明星梦而离家出走,虽然敢于去追求梦想是好事,但是十几岁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为了圆自己的明星梦而离家出走,这就不应该了。这反映出明星效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巨大,明星的一夜暴富、灯红酒绿、前呼后拥的生活方式,像魔咒一样吸住了无数青少年的心。再看第二则材料,超过50%的95后就业者将网红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这说明很多年轻人做着明星梦,他们渴望名和利,渴望轻而易举获得成功。
两则材料综合起来看,可得出受明星效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和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单一,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写作时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立意角度:
(1)树立崇高理想,拒绝名利诱惑。只有树立了崇高理想,摆脱名利的诱惑,才能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才能奋发图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学校和家长有责任与青少年和青年人多沟通,及时、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正确对待梦想和追求。
(3)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就应该大胆追求,努力奋斗,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身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理想,更不要随波逐流,看别人往哪个方向走就不假思索地紧跟而上。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实力+心态=成功》,用公式的形式明确观点,直观形象。其次借助宋丹丹的担忧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文主体部分先批驳靠脸吃饭和演艺界靠裸露吸引眼球这两种行为,接着转换角度,从正面立论“靠实力吃饭”,设问提出问题,引用名言和古今中外事例论证观点,最后重回论题,挖掘错误价值观产生的根源,揭示因果关系,指出危害,并用设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办法。结尾部分紧扣论点,重申论题,展示美好未来。
素材:
3月6日政协文艺小组讨论中,委员宋丹丹为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担忧。她回忆自己这辈演员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如何做人在一入行就被打在脑子里,“让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许多小孩一夜之间成为明星,长得帅可不会演戏,会演一点但还不够成熟。这么小就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动辄就有几千万粉丝,其实他们有许多事情不懂”,在拍戏中,有的年轻演员一定要后到现场,只为显得“腕大”,“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露怯”。
有人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颜值+粉丝才等于身价;有人说,跟不上时代不怪你,还在裸露就是你不对了;还有人说,别以为刷颜值的时代可靠脸过日子,没真本事可别闹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有一类人也是“网红”,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岁女孩突然从十楼高空坠落,身为路人的她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徒手抱接,孩子得救,她的手臂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
事后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的事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当天就有超过十万的点击量。在考验面前不踌躇,这样的凡人善举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是我国遥感领域的专家,他在讲座上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李小文身着朴素外套,脚蹬一双布鞋,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
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背后,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布衣院士”李小文令亿万国人感动。
我们激赏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首先因为他们向社会展现了美好的人性和真善美,我们需要并相信这种美好。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这样的“网红”才是真正的“网红”:有思想,不庸俗;有积极价值,而无现实钻营。
必须提及的是,像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等“网红”,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靠“碰瓷”碰出来的,也不是靠炒作营销包装出来的,他们不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们成为“网红”极其偶然,唯其偶然,才更真实;唯其不刻意,才见人格高度。
因此,与一般汲汲于名气“变现”的“网红”不同,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默默运行的道德底盘,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卓君1992年出生在广西南宁武鸣县府城镇大墩屯,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18岁时开始喜欢并学习跳舞,通过电视和网络学习舞蹈。2011年7月10日,东方卫视第二季中国达人秀《梦想之夜》年度盛典,获得“2011年度中国达人”大奖。并被网民赞誉为“草根舞王”“街舞达人”。
来自安徽农村的菜花甜妈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在劳苦中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从一个进城打工的打工妹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传奇艺人,让亿万观众陶醉不已,感慨万千。她演唱的《送你葱》表达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更是一代人不灭的梦想。她告诉我们:只要永不放弃,就能实现梦想。
农村长大、进城打工、生活在社会底层,汪峰的《春天里》等尽显沧桑的歌曲,在旭日阳刚的演绎下多了份朴实与激情,他们的激情演唱,尤其是强壮的体格,沙哑沧桑的迷人歌喉,得到了众网友的一致赞赏。人们在鼓励、支持“旭日阳刚”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任月丽少年时便承受了很多生活的艰难。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她却因为家境的窘迫,加之亲人的疾病,16岁便独身闯荡北京,追寻自己的梦,同时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在北京西单的地下通道一唱便是四年,风雨无阻。
网红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从社交平台,直播平台上的陌生脸孔,变成学姐、学长、邻居、朋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推搡着进入网红时代,我们有顺从,有挣扎,但无从决定自己的去向。
我们说竹简写字太麻烦,于是就有了纸;我们说信件传递消息太慢;于是就有了网络;我们说烛火在夜里效用甚微,于是就有了灯。我们所能创造的一切,都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因为我们需要了,缺少了,才会有新的,适应需求之物诞生。网红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人感情和精神上的贫瘠。我们从有趣的视频直播里得到快乐的情感,从整蛊里得到嘲笑他人的,扭曲的欢愉,甚至在虚拟的恋爱状态里沉沦。我们清楚这有多不理智,却又在无数次告诫自己之后,再度扎进网红的浪潮。我们不能自主,在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一切,都在网络设下的金钱诱惑里得到了满足。
而又是什么使我们的精神贫瘠,依赖着虚拟的一切不肯松手呢?
于此便要谈及物欲。
这个世上有两种人需要将存在托与精神。一种是释迦牟尼一样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脱离物质,甚至失去一切物质保障。这时能支持他们活在这世上的,便只有精神。另一种是满清顺治皇帝一样的人:他们的物欲不断被填满,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的空洞。现代人对物质的拥有越来越趋向顺治帝的那一侧,精神上在所难免的匮乏。古人填补精神空洞的办法是信仰,而如今有了比避世苦行更便捷舒服的对策,我们奔向了网红的“怀抱”。
我们用过剩的物质从网红手中换来所需的精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网红所带来的精神慰藉是针对所有观众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有独立情感的个体,我们与一个群体一起得到了相同的情感满足。观看同一个网红视频的人,可以有几千个几万个,甚至几十万个或者更多。我们的情感被量化,针对情感需求的网红便开始了他们的量产。不得不说,把我们推向麻木的这一切,听上去就是理所应当。
物欲的满足,使我们用过剩的物质换网红能给我们的精神慰寄。我们也正迷失在这个时代里,忘记了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