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 共分Ⅰ、Ⅱ卷 (150分钟 150分 )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 ‎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  ‎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11月26日11版)‎ ‎1. 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 B. 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C. 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 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 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 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 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 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 ‎ 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 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鉴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问有着往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至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 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B.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 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C.“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5.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简要概括。(5分)‎ ‎6.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粽子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包装,这其中一半以上是过度包装。尤其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 ‎  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编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 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摘编自《包装“瘦身”考场到新型消费观》,‎2017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费;如果是送给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 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插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看重月饼本身的口味。”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摘编自《节俭风逼退月饼豪华包装》,‎201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详细阐释了该如何整治包装问题,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只提醒我们治理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的力度要有所加强。‎ B.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C.我们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他们现在购买月饼时,关注更多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再关注产品的包装。‎ D.以上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包装问题,虽然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前景令人乐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 通过材料一我们认识到,要想治理过度包装这一现象,单纯的依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倡导是很难奏效的,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执法来进行约束和惩罚。‎ ②材料三的内容能够证明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家是有导向作用的,所以,勤俭节约的风气、健康,绿色的消费观会使过度消费渐渐地难觅市场。‎ ③三则材料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材料三吐露了百姓的心声,语言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相比之下,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 ④三则材料都选在中秋节前夕这样的时间发表,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⑤针对过度包装在节日“频频”露头的情况,国家不仅有政策上的引领,而且还制定了惩罚措施,这也是整治过度包装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A.①③ B.①② C.②⑤ D.①④ ‎ ‎9.过度包装造成了哪些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4分)‎ 四、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珽,字公度,陇西敦煌人。珽聪悟,有才学,尤工词赋。年二十四登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俄丁内艰。先是,父旅殡在远。家贫无以襄事,与弟琪当腊雪以单縗扶杖,衔哀告人,由是两克迁祔。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忧阕,再征为御史,以瘠不起,逾时乃就。天复中,淮寇大举围夏口,逼巴陵,太祖患之,飞命成汭率水军十万援于鄂。珽入言曰:“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汭性刚决,不听。淮人果乘风纵火,舟尽焚,兵尽溺,汭亦自沈于江,一如所料。又明年,太祖为元帅,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拒命,太祖引兵十余万围之,乃召珽草檄。珽笔不停缀,登时而成,大为太祖嗟赏。受禅之岁,宰臣除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寻以本官监曹州事。曹去京数舍,吏民豪猾,前后十余政,未有善罢者。珽在任期岁,众庶以宁。入为兵部郎中、崇政院学士。未几,以许帅冯行袭疾甚,出为许州留后。先是,行袭有牙兵二千,皆蔡人也,太祖深以为忧,乃遣珽驰往,以伺察之。珽至传舍,召将吏亲加抚慰。行袭欲使人代受诏,珽曰:“东首加朝服,礼也。”乃于卧内宣诏,令善自补养,苟有不讳,子孙俱保后福。行袭泣谢,遂解二印以授珽,代掌军府事。及庶人友珪篡位,除右散骑常侍,充侍讲学士。内讨之日,军士大扰,珽其夕为乱兵所伤,卒于洛阳。珽性孝友,与弟琪有敦睦之爱,为搢绅所称。‎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10.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 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B. 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C. 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D. 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也称“丁艰”,这里的“丁内艰”指遭遇父丧。‎ B. 受禅是指王朝代换,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源于上古时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C. 不讳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古人对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等。‎ D. 绅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间,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 ‎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李珽聪明有才学。二十四岁就进士及第,他工于辞赋,在太祖征讨刘守文时应召起草檄文,挥笔立就,深得太祖赏识。‎ B. 李珽为人孝顺。先前去世的父亲的灵柩安放于外地,因家贫,他和弟弟李琪一起冒着风雪四处求人,最终让父母合葬。‎ C. 李珽治民有方。他在曹州任职时,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这是之前十几任官员都未曾做到的。‎ D. 李珽见识过人,有谋略。征讨淮寇时准确判断局势;太祖让他出任许州留后,他亲近安抚将吏,并解除了冯行袭的后顾之忧。‎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珽日不过一食,恒羸卧丧庐中不能兴。大为时贤所叹。‎ ‎(2)以襄阳贰于己,率兵击破之,署珽为天平军掌书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么。‎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①. 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②. 《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③. 《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④. 《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⑤. 《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A.①③ B.①② C.③⑤ D.③④ ‎ ‎15. 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有强烈的自我反思精神,他反思来客对他赞美的实质是:“ , 。”‎ ‎(2)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 , ”这样两句描写了桃花源中老人、孩子的幸福安宁生活。‎ ‎(3)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以比喻手法写出了从白帝到江陵乘舟而下速度之快:“ , 。”‎ ‎(4)在《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用八个字表达了赏罚执法必须公平公正的原则:“ , 。”‎ ‎(5)在《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劝诫后主刘禅行事前要善于向郭攸之等文臣咨询,这样的好处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家新成立的私营银行里,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所以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②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③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④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⑤‎ 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高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⑥守在据点里的日本鬼子又蠢蠢欲动。‎ A.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B. 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C.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D. 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19.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智能手机  ①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在偏远的乡村也能买到书籍和商品,城乡的鸿沟有了拉近的可能,  ②  互不相识也能够同处一室,  ③  不必担心互相加害。曾有人预言,互联网技术会让人们变得空前冷漠,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个体。  ④  我们能够看到的互联网,正让社会交往变得进步而美好,  ⑤  还未成为现实,  ⑥  是必然的趋势。‎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已经 连 而 可 虽然 但 B 正 就算 也 不过 哪怕 仍 C 已经 哪怕 且 其实 就算 也 D 正 即使 而 但 虽然 却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___ ___。董奉,字君异,三国时闽籍道医,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___ ‎ ‎__,同时,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喜用“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__ ____。‎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强势跻身网红之列。这家店名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它的服务员真的会下错单、上错菜,客人竟也将错就错,吃得不亦乐乎。原来,这里所请的服务员都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她们有时点完菜转身就忘,实在情非得已;而餐馆作为临时性的体验项目,其发起人旨在借此呼吁人们对老人多一些善意和宽容。‎ 有人为这家餐厅点赞,有人感受到政府、社会的责任缺失,也有人说这纯属炒作,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般论述类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孔府档案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原文前后语句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4.C(A项,“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不恰当,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国之秋的体验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与本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很亮”的体验是不同的。B项,“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D项,“秋在心上,就是愁”未运用拟人手法。)‎ ‎5.“很亮”有三个层面的意义:①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秋天天气还很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②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没有感伤的情绪;③指在人的壮年时期(人生的秋季),以高远、壮阔的视角看待人生,笑对苦难,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5分。)‎ ‎6.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如本文中的“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再如杜甫《茅屋为所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意蕴1分,文本1分,所学过的文学作品1分)‎ ‎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如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意蕴1分,文本1分,所学过的文学作品1分))‎ 三、实用类文本 ‎7.C    (材料三看不出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再关注产品的包装”错)‎ ‎8.AB(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C,“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说法有误;D,“真实性”不对,应该是“时效性”,“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无中生有;E,材料中,并未提及国家的政策引领和惩罚措施。)‎ ‎9.(1)使产品价格虚高;(2)造成国家环境污染;(3)助长消费者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4)使商家只在包装上下功夫,不利于国产品牌成长;(5)充当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的手段。‎ ‎(每点一分,答对四点,给满分)‎ 四、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而李珽每天不超过一顿饭,常虚弱地躺在丧舍中不能起身。深受当时有才德的人赞叹。‎ ‎ (2)(梁太祖)因襄阳对自己有二心,率兵攻破襄阳,让李珽暂时担任天平军掌书记。‎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首先先区别几个句子之间的不同点,然后结合前后文判断正误。本题中主要不同点是: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结合前后文,应该是“如今成船载一千名甲兵,就要载一倍的粮食,有紧急情况不能行动”所以应该是“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第二处中“屯巴陵”、“一月不与战”更合适,所以选D。原文标点:今舳舻容介士千人,载稻倍之,缓急不可动,吴人剽轻,若为所绊,将有后虑,不如遣骁将屯巴陵,一月不与战,则吴寇粮绝,而鄂州围解矣。‎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A“丁内艰”指母丧,即母亲去世。‎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期岁”,指满一年,而非选项中所说“不到一年时间”。‎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过:超过;兴”:兴起,本文中指起身;句式“为……所”表被动。(2) “贰:对……有二心;破:使动用法,意译为打败;“署”:“暂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 ‎ ‎【答案】14. CE 15. 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第四句表 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 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项后两句大意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好。”‎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主旨。题干问“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感情基调主要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离亭赋得折杨柳》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短诗。第一首借言惜柳而写惜别之意;第二首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两诗用意一正一反,善于对比,富于变化。第一首先是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 转折,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含蓄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陟罚臧否,不宜偏私。‎ ‎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①使用正确。门庭若市,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②使用错误。如汤沃雪,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③使用错误。倾巢而出,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④使用正确。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 ‎⑤使用错误。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用于双方,不能用于多方。‎ ‎⑥使用正确。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 ‎18.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在句尾加“模式”;D项,语序不当。“解决问题、直面问题”调换顺序。‎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A项“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第一处句中“改变着”是进行时态,排除A与C。第三处有递进意味,用“而”更好。第四处,“但”主要强调事情或者情况跟预期或者常理相反,重点是后面的部分;“不过”也表示转折,用另一种情况对前面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强调前后两方面。因此,选择D更恰当。‎ ‎20. 【答案】 (1). 这个称呼与董奉的传说有关(或这个称呼源于董奉的传说) (2). 人们用杏林称代中医 (3). 称赞医生的医德医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语境,分析可知:①处,根据下文中提及的董奉的传说,主要是说“杏林这个称呼与董奉的传说有关”;②处,根据下文“同时,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容易知道答案应该是“杏林称代中医”;③处,根据上文解释的杏林和中医的关系可知“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称赞医生的医德医术。‎ 五、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这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强势跻身网红之列。这家店名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它的服务员真的会下错单、上错菜,客人竟也将错就错,吃得不亦乐乎。原来,这里所请的服务员都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她们有时点完菜转身就忘,实在情非得已;而餐馆作为临时性的体验项目,其发起人旨在借此呼吁人们对老人多一些善意和宽容。‎ 有人为这家餐厅点赞,有人感受到政府、社会的责任缺失,也有人说这纯属炒作,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