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语文 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昨天中午,院长老廖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他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傍晚才回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他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彭工,老廖很熟悉,却没有见过,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20世纪50 年代他从国外回来,接着就去了柴达木盆地,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 50岁刚出头就牙齿掉光,已经谢顶。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他都谢绝了。这次,他被强行要求来疗养。人们希望,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息。‎ 老廖向其他单位借车,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结果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结果韦局长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庐山就找不出一辆车。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司机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整夜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等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 ‎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 ‎“什么事?” ‎ ‎“餐厅里吵起来了。” ‎ 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上了两趟医疗室才勉强止住。早上一进餐厅,他就找食堂管理员。‎ ‎“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韦局长狂轰滥炸一番,管理员默不作声。‎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 ‎ 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手里紧紧抓着一根擀面杖。 ‎ ‎“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 ‎ 韦局长后退了一步: “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 ‎“送我走!”韦局长对刚下来的老廖说。‎ ‎ “好吧,我送你。”‎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 ‎ 韦局长没完没了。‎ ‎“停车!”‎ 老廖突然喊。 ‎ 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子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 “是啊,您是?” ‎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①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 ‎ “您来了就好。”‎ ② 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 “彭工……”‎ ③ 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 “‎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向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 ‎“跟您商量一下,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淹没了牯岭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彭工的刻画既有虚笔,也有实笔。前面交代老廖读过关于彭工的报道是虚写,彭工出场后则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了彭工的形象。‎ B.小说塑造韦局长这一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品的主题引向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使主题更深刻,让情节化平淡为生动,吸引读者。‎ C.坐旅游车上山,露宿街心公园的草地,赞叹公园的草地“绿得醉人”,这些举动与语言显示出彭工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小说最精彩的笔墨是人物对话,作者利用人物间的对答,展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演绎了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跌宕起伏,博人眼球。‎ ‎5.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老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5分)‎ ‎ ‎ ‎ ‎ ‎ ‎ ‎6.小说结尾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 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B.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C.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D.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谷,指五种谷物,说法不一,有一说法是指稻、稷、麦、豆、麻;也泛指谷物。‎ B.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二三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C.谶,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也称“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嘉是个奇人。他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又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还曾创作过志怪小说。‎ B.王嘉能预测人事。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王嘉因言获罪。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与苻登争权,遇事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最后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是个隐士。他先隐居东阳谷,后隐居在终南山,又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每次都有弟子跟从学习。‎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①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陈氏,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国,建都南京。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小官。‎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词题表明,作者此行是受上方差遣外出,并在南朝陈国的旧居处有感而写词题记,‎ B.首句写途中路过的一处场景:小桥跨溪树木掩映,秋风吹起落叶飘零,静中有动。‎ C.二句以“羞涩”写出了深秋菊花枯萎垂头的萧索,也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 D.马踏浓露几句写清晨赶路,鸡声方起淡月未尽,写出了村路的寂荒与心境的寂寥。‎ E.本词“树、路、误,暮”等韵脚有力而绵长,使作者的悲凉慨叹之情更具感染力。‎ ‎16.尾句“万感天涯暮”中的“万感”,在本词中包含那些内容? (6分)‎ ‎ ‎ ‎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 ”,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 ”?‎ ‎(2)《逍遥游》中,庄子写宋荣子在世人都称赞他时,他却并不会因此而奋勉,世人都非难他时,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只因他能够做到“ ,‎ ‎ 。”‎ ‎(3)《逍遥游》中,庄子用“ ” 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②他的山水画洋溢着对美的追求、对诗的追求。笔墨十分果断,往往一蹴而就又能恰到好处,粗犷而不失细腻,把祖国山川的雄壮、秀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胡锦涛、温家宝在祝贺曾荫权当选之余,也对他提出期望,希望曾荫权能不孚众望,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新贡献。‎ ‎④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军方有意出兵巴基斯坦扫荡塔利班,但阿富汗战争问题远未解决,巴基斯坦局势又错综复杂,美国愈显左支右绌。‎ ‎⑤电影《杀破狼·‎ 贪狼》中不但劲猛刚烈的打戏让影迷连连称赞,有血有肉的感人剧情也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看点。‎ ‎⑥李实哲是个胸无城府的天才棋手,围棋下得出神入化,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却常常出言无忌,因为自己的直率他付出过不少代价。‎ A.①③④ B.②③⑥ C .①②③ D.②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进程中,一批地方高校经过探索与实践,找准了自身定位,突显了办学特色,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B.有专家指出,清洗白衬衫时,切忌不要使用漂白剂,因为漂白剂虽能使衣物变白,但也会让衣物纤维变硬变脆,从而损伤衣物。‎ C.为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决定采取跟岗学习、外出培训,让每位员工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D.物理学家在观察与研究不同星系时发现,旋涡星系“死亡”进程比较缓慢,椭圆星系则相对加速,但两者进程均长达数十亿年。‎ ‎20.对下列诗句适合悬挂场所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②世无孔孟乾坤熄,学到周程日月明 ‎③商彝夏鼎传千古,汉瓦秦砖萃一堂④竹叶杯中春有色,杏花村里客多情 A.酒店 学校 博物馆 理发馆 B.理发馆 学校 博物馆 酒店 C.博物馆 酒店 学校 理发馆 D.学校 博物馆 理发馆 酒店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其中第③处要使用比喻修辞。(5分)‎ 在寄快递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 ① ‎ ‎。比如,消费者千叮咛万嘱咐卖家好好打包,多加气泡袋等缓冲物。负责任的卖家还会在小包装箱外面再套一个大包装箱,并贴上“轻拿轻放、请勿重压”的贴纸。 ② ,还是未必能确保快递物件安全到达。透过记者暗访,人们发现,自己的“宝贝”在快递员分拣与装卸的过程中被抛来甩去,于是快件 ③ ,难免有损坏。所以说,制止快递暴力分拣与装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22. 汉字蕴含着祖辈们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时换个角度,常见的汉字也能让人领略别样的意趣。(4分)‎ 请依照所给示例仿写,每条不超过20个字。‎ 劣: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 债:  ‎ 起:  ‎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③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上面六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报告中引用过,你对这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奋斗中学期中考试答案 ‎1.C 2.C 3.B(具体分析参考学校给发的2017年高考套卷)‎ ‎4.A ‎ ‎5. ‎ ‎6. ‎ ‎ (具体分析参考桃花书苑发的绿皮练习题答案部分244页)‎ ‎7. D(A.“功利心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 B.“均”错。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 C.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 ‎8.BD(A.“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C.“更深刻”错;E.“材料一诙谐幽默”错。)‎ ‎9.①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 ‎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③)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④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 ‎10.A【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 等动词加以判断。‎ ‎11.B ‎12.D(迁于倒兽山没有弟子跟从学习)‎ ‎13.(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14.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 ‎15.CE【解析】C“羞涩……写出了作者一身风尘的难堪”错。E(2分)“韵角有力而绵长”错,应为“沉郁而短促”。‎ ‎16.①对自然界秋风萧瑟的悲秋之感。②自己凌晨既起荒村奔波的孤寂落寞之感。③故地重来。十年无成的儒生的痛惜无奈。④“公莫舞”,对偏安权贵的警告。⑤六朝繁 华,尽付流水,对历史沧桑的感慨。⑥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对南宋颓 势的忧虑。(每点1分)‎ ‎17.参考册子 ‎18.C(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B误解语意,不负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C。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此处应为“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9. A ‎(解析: B项,否定不当,“忌”与“不”,两重否定不当。‎ C项,成分残缺。“采取”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外出培训”后加上“的措施”。D项,搭配不当,“加速”一词与“死亡进程”不搭配,可改为“快速”。)‎ ‎20.B ‎21 (1)还停留在“自求多福”的阶段(或“还寄希望于快递员的素质” (2)即便有这些防备(或“即便如此”) (3)堆叠如山 ‎22.“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 ‎23解析: (1)每句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守善难、从恶易,坚守、坚持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革新,与时俱进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重内在美,谦逊,清廉,人格的卓立与浩大,面对成就的理性、冷静和对初心的坚持。‎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自信,坚守,拒绝诱惑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爱国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奋斗,永不言老、永远年轻的心态,上下求索、追逐梦想,属于自己的风景最好 ‎(2)选择其中的两三句可以做如下立意:‎ ‎①④,可以谈坚守信念,远恶守善。‎ ‎②⑤,可以谈为国革新,无畏祸福。‎ ‎③④,可以谈坚守清廉(高洁),无惧诱惑。‎ ‎②⑥,可以为创新而奋斗,风景独好。‎ ‎②④⑤,在创新的征程上,踏遍青山处处,寻觅属于自己的风景,不骄不躁,清气永存。‎ ‎②③⑤,圆梦中国,需要与时俱进,有担当,即使成功,也要冷静、初心不改。‎ ‎①③④,可以谈修身远恶,永葆高洁。‎ ‎⑤或③④⑤,可以谈成大事者,需要担当、坚守、谦逊。‎ 参考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 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