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1.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语文科合格性考试说明》中对 此知识点的要求是:①理解重要 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 的联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 文章结构。④分析、概括和评价 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素材来源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课外 选择题 理解概念、筛 选整合、分析 作者观点态度 [学考真题试做] (2019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 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 25 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 110 坊,形似 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 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 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 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 “(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 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 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为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 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 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 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 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 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 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 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 人性的解放。正如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并列,农耕一元结 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 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 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 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 《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 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 文化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 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 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 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 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的。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1.下列对宋代开封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B.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D [由第三段可知,“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 意志的城市体制”,开封的城市体制,既体现统治者意志,又兼顾商业、市民意 志,D 项曲解文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 的美。 D [由第四段可知,“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 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清明上 河图》首次展现了城市的美。] 3.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 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 要价值。 B [由第二段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 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B 项,说法绝对。] [解题技法指导] 学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规律及应对策略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 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 陷阱一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 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 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 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 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陷阱二 张冠李戴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 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 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 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 宾语要特别注意。 陷阱三 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 :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 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 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陷阱四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 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 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 生。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 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 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陷阱五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 “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陷阱六 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 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设错方式:“已然”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 是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 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识别方法: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似乎、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 一定、估计等。 陷阱七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 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 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八 说法绝对 说法绝对是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 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设错方式: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 识 别 方 法 : 表 示 全 部 范 围 的 词 语 有 “ 全 ”“ 都 ”“ 所 有 ”“ 囊 括”“共”“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词语有“只”“仅仅”“光”等,表示 肯定的词语有“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语时要注 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语,一般就是说法绝对。 陷阱九 答非所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设错方式:常见的题干问法有:“下列不属于…… 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 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 识别方法:要注意审明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 什么问题。 【答题步骤】 [当堂即时训练] 一、(2018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问题。 ①有人说达尔文经常被挑战,达尔文自己怎么看? ②达尔文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他的物种起源理论早就想到了自然选择, 但他闷了几十年都没发表,因为他还要做各种考证。所以达尔文曾经说过,生物 的中间类型非常重要。他说的中间类型主要指的是化石,“这一点,也许将成为对 我的理论最直接、最严重的挑战”。 ③达尔文觉得,我们到山上去看一个地质层面,应该见到不同层位充满了各 种各样过渡类型的化石,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生物学家找化石的时候就会发 现,一种类型的化石往往延续一定的时间,相似的种类中间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差 异。 ④直到今天,很多神创论者或者极端宗教主义者反对进化论,就是拿“缺少 过渡类型的化石”来作为一个攻击借口。 ⑤事实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科学》杂志 2014 年十大进展中,有一 项是鸟类的起源,讲到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发现了一些长羽毛的恐龙和早期鸟类, 这使“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证据支持。 ⑥以往的观点认为,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后来发现恐龙也能长羽毛,比如 中华龙鸟、顾氏小盗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09 年发现的赫氏近鸟龙,这个种 名就是献给赫胥黎的。因为作为进化论最忠实的支持者,赫胥黎被称为“达尔文 的斗犬”,碰巧他又是第一个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科学家,所以把这样一 个物种的名字献给赫胥黎,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进化论的一个支持。 ⑦其实除了长羽毛的恐龙,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原始鸟类的化石,比如热河鸟、 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从而填补了恐龙与现代鸟类之间的不少空白。 ⑧不仅生物不同类群之间存在这种过渡,实际上一种生物重要特征的演化, 也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表型进化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不会无中生有——一下突 变出一个翅膀来是不可能的,你总得找到类似翅膀模样的结构。生物特征的变化 以及复杂的结构,从来都是在原来简单结构基础上经过修修补补而来的,所以这 也决定了没有完美的进化。 ⑨我再举一个化石的例子——哺乳动物耳朵里的听小骨,这个小骨头是哪来 的呢?实际上,其中有两块是从爬行动物的下巴里面来的。它们原先在下巴里负 责的是别的功能,最终钻到哺乳动物的耳朵里,变成听小骨。当然化石里面会找 到一系列过渡的类型,就是说,耳朵里的这些骨头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有一 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⑩实际上,生物演化就是要解决一系列不同生物之间的过渡问题,以及这些 重要的特征是怎么来的。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杰瑞·科恩说,“虽然达尔文在 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还没有任何过渡形态的物种可供其作为证据,但如今 他应当可以瞑目了,因为现代古生物学的累累硕果已经彻底证明了他的理论。”这 当然是对古生物学的一个很高的评价。尽管如此,化石的记录实际上并不完全, 因为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其中能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变成化石,就很不容易了。 正因为化石不完全,所以导致了我们有很多误区。 (节选自周忠和《那些对达尔文的挑战成功了吗》,有改动) 1.下列有关“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氏小盗龙化石的发现,对“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B.从生物类群来说,中华龙鸟属于早期原始鸟类。 C.长羽毛的恐龙和热河鸟、孔子鸟都属于过渡形态的生物物种。 D.近一二十年,中国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该假说。 B [B 项,由第⑥段第一句话可知,“中华龙鸟”是长羽毛的恐龙,而非“早 期原始鸟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在提出物种起源理论时,考虑到了中间类型生物化石的缺失可能会 对该理论构成挑战。 B.赫胥黎是进化论最忠实的支持者,所以“赫氏近鸟龙”的种名献给了他。 C.哺乳动物的听小骨的进化过程,说明了生物重要特征的演化不是突变的。 D.文章认为生物不同类群的演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过程。 B [由第⑥段可知,“把这样一个物种的名字献给赫胥黎”有两个方面的原 因,B 项以偏概全。] 3.下列关于文章的论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达尔文应对挑战的话题入手,逐步展开论证过程,最后解释了产生 误区的原因。 B.作者用发现了具有生物类群、特征演化的化石这一事实,反驳了“缺少过 渡类型的化石”的说法。 C.作者用杰瑞·科恩的话,是为了证明化石的不完全导致了人们对达尔文理 论的理解有很多误区。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 说服力。 C [由最后一段可知,文中作者引用杰瑞·科恩的话,是为了说明现代古生 物学的累累硕果已经证实了达尔文的理论。] 二、(2017 年 1 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的题目。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 情的完全复原(记忆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 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 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真实程度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 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果真实 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作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 硬核”。所谓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 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 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同位素碳 14 的检验, 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青 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 不会有异议。硬核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 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 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 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 是一个建构的产物,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 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 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 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 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 项王使眼色,并举玉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 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 果严格的“硬核化”,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 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 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为了向项王示意, 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 这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 95%。” 当然,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而是把自己对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 历史中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 有价值的。 B.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 证伪。 C.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 行衡量。 D.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 的真实度。 答案:D 5.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C [司马迁的历史记载包含了非硬核部分,不是绝对可靠的真实。]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D [论述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提出概念,然后分析论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 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 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 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 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 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 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 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 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 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 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 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 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 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 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 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 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 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 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 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 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 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 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 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 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 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 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 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 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 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 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 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 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 求。 B [A 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 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 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 项,强 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 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 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 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D 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 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 一部分”。故选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 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 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 体现。 D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 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 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对最后一段的论证 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 品奉献人民”。故选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 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 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 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 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D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 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 析,判断正误。D 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 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 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香港,因其在亚洲的区位优势、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等便利条件,以及广泛 的藏家群体,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沿阵地。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典亚艺博 等艺博会,作为汇集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不仅对香港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呈 现出很强的带动能力,其新的发展模式对内地的艺博会也产生着影响。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大众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消费, 正在从盲目型转向知识型。相应地,艺博会在战略上,不再仅仅是汇聚艺术品的 展出方,而是希望与公众形成互动——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以提升大众的鉴 赏品位,既服务于社会,也培养了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正是基于社会 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求,早在几年前,香港的艺博会开始尝试借鉴博物馆在社会 公共教育方面的做法,以更严谨、更科学的艺术品管理、研究、展示设计和艺术 教育模式,搭建起一个新的全天候与全球性艺术品展示平台:一方面服务于世界 各地的观众,另一方面成为东西方艺术沟通的桥梁。 事实上,与拍卖会相比,艺博会更能反映基础市场的成熟度、健康度和活跃 度。而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实现了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观众、收藏 家、艺术代理人之间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良性交流与互动。一是吸引了成熟的 艺术收藏机构不断加盟。例如,一些具有百年收藏历史的欧洲画廊,携带珍品参 与展览,毕沙罗、莫奈、罗丹、雷诺阿、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成为 展会上的“常客”。它们与古董文物,共同提升了艺博会展品的级别,也为大众呈 现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空间。二是策展人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提高了艺博会的学术 标准。如今的艺博会,在展示艺术品的同时,常设有一系列学术性的研讨和讲座 活动,特别是国外著名艺术博物馆馆长、专家、艺术家、策展人等权威人士主讲 的讲座及研讨会,不但给业内人士掌握全球艺坛最新动向提供了一个窗口,更吸 引大众参与其中,让普通民众得以近距离了解国际艺事。这正是艺博会走向成熟 的标志。 与此同时,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还体现为学术标准的确立。对画廊的 入展资格,香港的艺博会实行了严格审查。香港的艺博会,正努力通过这些高规 格、高品质的展示活动,成为亚洲最具权威性的艺术平台。香港有的艺博会还与 香港的各大博物馆、大学等专业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甚至艺博会的部分收益, 也会拨捐给大学的艺术系,以支持本地学生参与海外艺术博物馆及艺术机构组织 的培训和实习活动,从而培育香港新时代的艺术家、学者、博物馆和艺术管理专 才,以推动本地博物馆事业和艺博会等艺术展事的多样性建设。 与博物馆机构本质上有所不同,当下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更多的是 形式上的转变与提升,但作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 的。艺博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为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 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风向标,艺博会不单单是一个商业平台,更有义务构建健 康的艺术市场环境。对于当下艺博会的健康发展,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 践,不失为一个路径选择。 (摘编自顾跃《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汇集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香港艺博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 发展,而且对内地的艺博会也有积极影响。 B.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搭建起一个新的全天候与全球性艺术品展示 平台,实现了艺展各方的良性交流与互动。 C.香港艺博会将部分收益捐给大学艺术系,意在培育香港未来的艺术家和艺 术管理专才等,推动艺术展事的多样性建设。 D.未来艺博会不是商业平台,而有很高的学术定位,着力引导公众审美,建 立健全评价与监督体制,建构优秀专业团队。 B [A 项,张冠李戴,“对内地的艺博会也有积极影响”的应是“其新的发展 模式”,即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C 项,以偏概全,“香港艺博会将部 分收益捐给大学艺术系”错,原文说的是“香港有的艺博会还与香港的各大博物 馆、大学等专业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甚至艺博会的部分收益,也会拨捐给大学 的艺术系”,注意句中限制词“有的”。D 项,曲解文意,“未来艺博会不是商业平 台”错,据选文末尾介绍,“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风向标,艺博会不单单是一个 商业平台,更有义务构建健康的艺术市场环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社会文化转型期香港艺博会“博物馆化”实践的具体措施与产 生的影响和意义。 B.开头两段,文章着重分析了香港艺博会“博物馆化”实践在服务中外观众、 沟通东西方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C.三、四两段论述的话题都涉及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有利于建立 和提高艺博会的学术标准。 D.文章两次采用了对比论证法,分别说明艺博会反映基础市场的成熟、健康 和活跃程度,揭示艺博会本质。 D [D 项,张冠李戴,“揭示艺博会本质”错,从选文最后一段开头句可知, 文章是说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与博物馆机构的本质不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求,艺博会只作汇聚艺术品的展出方, 就不一定需要搞“博物馆化”实践了。 B.如果艺博会“博物馆化”,那么毕沙罗、莫奈、罗丹、毕加索等艺术大师 的作品,就可能会成为展会“常客”。 C.只有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提升大众鉴赏品位,艺博会才能服务社会, 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 D.香港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是艺博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艺博会 的健康发展不失为一个路径选择。 C [C 项,说法绝对,“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藏家群体”的方式和途径很 多,“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只是条件之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 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 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 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②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 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 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 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 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③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 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 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 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 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 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 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④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 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 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 ⑤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 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 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 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 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 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 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 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 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 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7.下列有关“产业发展”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 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 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要积极健康地发展,依赖于非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 D.新时期农业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要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创新集群。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核心概念的理解。要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两个问 题:一是选项本身表述是否有误,二是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其中 B 项表述有 误,“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新。]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才能使乡村振兴战 略获得成功。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促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使乡村 更宜居。 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 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 顺利推进。 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细 读选项,再回归原文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进行理解性比对。统观这四个选项, 其中 C 项说法绝对,强调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唯一性,其实细读文意就可发 现,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 村社区建设,还有地方政府的放权和村民的自治意识。] 9.下列关于文章的论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 1 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话题,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 创新内容。 C.文章第 5 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 指明方向。 D.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后面三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述社会管理创新对乡村 宜居的意义。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能把 握文章的段意、结构关系和论证方法。其中 D 选项没有采用举例论证。所谓举例 论证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列举相关的具体事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