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27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贵阳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年级8月摸底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将一次次磨难变为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是她饱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的思想利器。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化危为机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这种智慧也是一种超验思维,是预防事物发展结果与中华民族愿望相背离的超前性思维方式。细究历史上王朝兴衰更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居安思危者强,勇于化危为机者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古训,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化危为机的辩证生存智慧。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春秋时期,混战不断,四夷交侵,礼崩乐坏,多重危机促使孔子罄竭心力建立六经经典文化体系,推动思想的繁荣发展,构筑了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命脉与文化根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新沦落为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弱民族”,国家民族的危亡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挽救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萌芽源于“非典”肆虐带来的严重损失,《国家突
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源于非典,禽流感、地震、水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颁布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等。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国人民总是在艰难困苦中戳力同心,推动民族前进的车轮。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居安思危、化危为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奔着矛盾问题去、迎着风险挑战上,着力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慎始慎终、善作善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澎湃动力。
化危为机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讲求原则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也要讲求灵活性,从“时”“度”“效”三个角度把握好转化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新天地。
(摘编自徐国亮《中华民族化危为机的辩证意蕴与价值表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危为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B. 化危为机是一种经验思维,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
C.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
D.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法宝,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化危为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阐释化危为机的价值和意义。
C. 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充分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D. 文章结尾简要指出化危为机的做法,与前文构成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西汉政论家贾谊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B.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这句古语如果作为理论论据之一,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放在本文的第二自然段。
C. 大乱之后有大治,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
D. “化危为机”不仅对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乃至个人都有借鉴意义。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主体可根据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错误,这种预判不一定完全精准,相关信息第二段“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
C项,“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力挽狂澜于既倒”错误,表述绝对,相关信息第三段“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
D项,“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错误,不是充分条件,相关信息最后一段“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新天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法。比如第二段“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引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错误,强加因果,儒家文化的地位与礼崩乐坏无直接因果关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
引起,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问题。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自然灾害减产外,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长期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会否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如何判断今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今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近几年全球稻谷贸易量约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200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
2020年4月3日“粮农智库”微信公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前,方言先介绍了世界粮农组织制定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 目前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为30%,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 方言认为当前粮价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粮食是刚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D. 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谷物进口角度来看,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 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 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6.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答案】4. B 5. C
6. ①生产有保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耕春播稳步进行,粮食生产有保障。②库存有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实现粮食自给。③政策有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
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由此可见今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错误,根据原文“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可知总体来看,粮食总量虽能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但是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如果今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的重点,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错误,原文说的是夏粮生产“问题不大”,而不是“可以得到保证”,而且文中提到的“夏粮”是指冬小麦,不包含稻谷。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今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近几年全球稻谷贸易量约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即生产有保障,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春耕春播稳步进行,粮食生产有保障。“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即库存有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可以实现粮食自给。“2月底,国家发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即政策有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迟子建
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
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至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
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
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于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
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
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至权,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推开的富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是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才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
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沉静地坐在石桥上……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立足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
B. 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C. 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
D. 作者认为绍兴是一个让人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8. 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绍兴是鲁迅小说中鲁镇的原型。(2)绍兴孕育了鲁迅,鲁迅用作品
创建了鲁镇,绍兴与鲁镇联系紧密。(3)这是作者游览绍兴时的独特感受,作者身处绍兴,仿佛置身鲁迅笔下的鲁镇。绍兴与鲁镇融为一体。
9. (1)用以概括文章的内容:绍兴黑夜的大排档和白日的老街,引发了作者关于鲁镇的联想与感悟。(2)用以形象揭示鲁迅作品的特点:既揭露黑暗,又传递光明。(3)用以象征鲁迅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浪漫的温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D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表述错误。作者认为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不是一个概念。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内容,锁定答题区间,通过筛选,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
根据文本“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可知,绍兴是鲁迅小说中鲁镇的原型;根据文本“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可知,绍兴孕育了鲁迅,鲁迅用作品创建了鲁镇,绍兴与鲁镇联系紧密;根据文本“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可知,这是作者游览绍兴时的独特感受,作者身处绍兴,仿佛置身鲁迅笔下的鲁镇。绍兴与鲁镇融为一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设置悬念;3.贯穿始终的线索;4.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5.推动(暗示)情节发展;6. 突出主题;7. 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首先“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概括文章的内容。作者立足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而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鲁迅的作品的特点就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同时又通过作品为人们传递正能量的。所以这里的“黑夜与白天”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作者就是采用以象征手法,通过题目来表现鲁迅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浪漫的温情。根据文本“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是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才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都能够体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避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螳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潮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
为大是岁两浙唯抗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寺之粟,募民兴科,近岁遂著为令。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坋、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梦溪笔谈》
(摘编自《宋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B.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C.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D.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正,是古代文臣渴望获得的谥号,范仲淹被赐以“文正”的谥号,说明他在慈惠爱民、内外宾服等方面获得了朝廷的认可。
B. 义庄,首创自范仲淹,他购买义田,设义宅,开义学,以济养群族。后发展成一种民间慈善组织,救济对象也不限于本族。
C. 立生祠,古代的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以表感戴和钦敬之意,其对象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 《梦溪笔谈》,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项是( )
A. 范仲淹笃志勤学。他年少就有理想志气,读书期间,昼夜不息,冬日疲惫时以冷水浇脸,有时靠喝粥度日,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
B. 范仲淹敢于出新。面对杭州饥荒,他除了开仓赈济,还纵民竟渡、与民宴游、役民兴造,
这些举措不仅使灾民受惠,还赢得官吏赞誉。
C. 范仲淹心忧天下。江淮发生灾荒,他说服皇帝后,到灾区开仓济民,禁止民间过度祭祀,上书减免赋税,并陈述救治朝弊的十件大事。
D. 范仲淹博爱乐善。他生活节俭,却设义庄以供养族人;即使是出自里巷之人,他都能喊出名字。得到他的死讯,四方百姓都为之叹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2)岁饥发司农寺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①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②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写入法令。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动词等,其次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在文言文中,“者”常指“……的人”,在句中做主语;“仰食于公私者”指仰仗官府、私家生存的人们,后句“日无虑数万人”意思是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二者语意衔接紧密,句子结构完整,故从“者”字后边断开,由此排除CD。“晏然”意思是安宁、安定,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译为:那些从事贸易、饮食、技艺、体力的人,他们仰仗官府、私家生存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因为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这些举措不仅使灾民受惠,还赢得官吏赞誉”错误。原文说,“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这句话表明掌管监察的官员否定了范仲淹的做法,与“赢得官吏赞誉”不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得分点:推,推出、拿出;奉,通“俸”,俸禄;食,资助、供养;晏如,安宁、安然。
译为:他曾经把自己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
②得分点:发,开仓赈济;募,募集;著,著入、写入。
译为: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写入法令。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
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接他的母亲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天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他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宋朝皇佑二年,吴中一带闹大饥荒,路上到处是饿死的尸体,当时范仲淹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告诉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掌管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鼓励百姓划船竞赛没有节制,公私兴造土木,伤耗民力。范仲淹于是分条陈述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及兴造土木,都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来施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那些从事贸易、饮食、技艺、体力的人,他们仰仗官府、私家生存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故乡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博爱乐于善行,士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方听说到的人,都为他感到叹息。范仲淹,治政崇尚忠实宽厚,所到之处有恩德,坋、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等到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天才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①(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公元757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B. 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爷复去”的娇儿。
C. 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禾黍丰收、家酿将熟而愁绪得解。
D. 诗歌沉郁顿挫,于曲折层进的谋篇布局中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的感情。
15. 这首诗刻面了诗人诸多的反常心理,请结合诗句说说这些反常心理的具体表现,
【答案】14. C 15. ①晚年之际,战乱之中,得以还家本是幸事,诗人却感到“迫偷生”“少欢趣”。②返家后,池边纳凉,追忆往昔,本该得到慰藉,但诗人感受到的却是萧劲北风带来的诸多忧虑和煎熬。③眼见禾黍将要丰收,本该感到喜悦,可诗人想到的却是用丰收的粮食酿更多的酒,以销更多的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诗歌先抑后扬”错误,诗歌没有使用先抑后扬手法,“足”“激”二字借酒之多写愁之浓,再多的酒也只是暂且自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娇小孩儿不离开膝下,一会儿就害怕地看着我,步步退却离开。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羌村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北)探家时所作。第二首写还家后心中仍然忧虑国事,烦闷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苦闷心情。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于是他回忆前一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日里黄莺和燕子的活动状态。
(2)《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躬耕南阳时的自谦之辞。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先指出秦始皇掠取财物连一锱一铢都不放过,再以“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秦统治者的浪费,这样的行为让天下的百姓“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2). 谁家新燕啄春泥 (3).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5). 用之如泥沙 (6). 不敢言而敢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燕”“啄”“苟”“侯”“怒”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艺术百花园中,国外众多戏剧门类固然各为 ,( ),如歌剧重“歌”,舞剧重“舞”,话剧重动作对白。它们中当然不乏优秀作品,以华美的“语言”与观众进行灵魂间的深入对话。但是如昆曲这样,将诗性的文学美、多样的技艺美与深刻的哲学美 地融而为一的,实属难覓。不但昆曲能让各种艺术元素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还能令它们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誉之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同时,在提倡曲艺复苏、文化自信的今天,昆曲经历现代化、精简化改造,又 出新的生机。作家白先勇主持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以来,已上演三百五十多场,在国外演出时,甚至尝试了昆曲与现代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获得了一致好评。园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通过户外演出的形式,打破观演边际,观众可以跟随着表演,边走边看边回味,这种 主动参与的自我代入感赢得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的芳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百花齐放 浑然天成 焕发 设身处地
B. 一时之秀 浑然天成 焕发 身临其境
C. 百花齐放 水到渠成 散发 身临其境
D. 一时之秀 水到渠成 散发 设身处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因为它们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各有侧重
B. 但都不能将各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融而为一
C. 因此它们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都各有侧重
D. 然而都只是侧重于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昆曲不但能令各种艺术元素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还能让它们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被誉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
B. 不但昆曲能令各种艺术元素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还能让它们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誉之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巅的精品,当之无愧。
C. 昆曲不但能让各种艺术元素在碰推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还能令它们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誉之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
D. 不但昆曲能让各种艺术元素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还能令它们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被誉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只能用作谓语。一时之秀:指一时期的优秀人物,也可以用来形容物。根据语境“国外众多戏剧门类固然各为”,填入“一时之秀”。
第二组,浑然天成:形容严密自然,毫无养酱痕迹。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根据语境“但是如昆曲这样,将诗性的文学美、多样的技艺美与深刻的哲学美”,填入“浑然天成”。
第三组,焕发:指重新展现生机与活力。散发:分散发出。“散发”与“生机”不能搭配,修饰“生机”,填入“焕发”。
第四组,“设身处地”指设想处在别人的境地,有假设之意。“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样的境地。根据语境“主动参与的自我代入感赢”,填入“身临其境”。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前一句“国外众多戏剧门类固然各为”中的“固然”可知,上下句应该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C;
后一句“如歌剧重“歌’,舞剧重“舞”,话剧重动作对白”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强调侧重某一方面,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原句“不但昆曲能让各种艺术元素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还能令它们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誉之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当中有三处错误,“不但昆曲……”,关联词位量不当,改为“昆曲不但……”;“昆曲不但能让各种艺术元素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还能令它们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递进关系复句中前后分句语序不当,改为“昆曲不但能令各种艺术元素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还能让它们在碰撞汇合时散发出独特的璀璨光辉”;“誉之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被动语态误用为主动语态,改为“被誉为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颠的精品,当之无愧”。
故选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你如果突遭意外,失血过多,________,这些救你一命的血液几乎都来自他人的无偿捐献,无偿献血的采血任务主要由公益性血站负责,__________,这些全血检测合格的会在规定温度下保存、运输到合格品库,再分配到各个医疗机构,投入临床使用,然而,很多病人可能只是需要血液中的某些成分,____________,比如人体排异、发热、过敏,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今天临床上多采用成分血输注的方式。这就需要人工通过离心机把全血分离出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再输给情况不同的病人。
【答案】 (1). 就必须紧急输血 (2). 公益性血站采集的大多是全血 (3). 直接输全血反而有不良反应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条件“你如果突遭意外,失血过多”,填入结果,即“就必须紧急输血”;第二个空根据“无偿献血的采血任务主要由公益性血站负责”“这些全血……”,填入关于血站采集的是全血的信息,即“公益性血站采集的大多是全血”;第三个空根据结果“比如人体排异、发热、过敏,甚至有生命危险”,填入原因,即“直接输全血反而有不良反应”。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个字。
2020年4月30日16时左右,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投入使用,5G信号首次“登上”世界之颠珠峰。华为珠峰5G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王波表示,在极寒、高海拔地区建设5G基站,全球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此前华为已经成功地在多粉尘多震动的内蒙古包头矿区、多风沙的甘肃敦煌、海风猎猎的海南三沙海岸建起了稳定运作的5G基站,在海拔4000米的云南梅里雪山以及最低温度低至零下30°C的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华为也有过5G基站建设的成功经验。百余名工程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帮助5G
信号实现了“极限生存”。这一耗资巨大的浩大工程,将为登山、科考、测绘、环保等工作者在高峰上的用网速度和体验保驾护航。
【答案】2020年4月30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投入使用。华为工程师借助此前在恶劣环境中成功建设5G基站的经验,让5G信号首次“登上”珠峰。这将保障工作者在高峰上的用网速度和体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结合“2020年4月30日16时左右,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投入使用,5G信号首次“登上”世界之颠珠峰”可概括出:2020年4月30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投入使用。结合“华为珠峰5G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王波表示,在极寒、高海拔地区建设5G基站,全球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百余名工程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帮助5G信号实现了‘极限生存’”可概括为:华为工程师借助此前在恶劣环境中成功建设5G基站的经验,让5G信号首次“登上”珠峰。结合“这一耗资巨大的浩大工程,将为登山、科考、测绘、环保等工作者在高峰上的用网速度和体验保驾护航”分析,可概括出:这将保障工作者在高峰上的用网速度和体验。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意思是“若”字的一揪如果放不开,就成了“苦”字,“各”字的一捺如果收住了,就成了“名”字,一撇一捺即为“人”字,这就是“撇捺人生”。
这副对联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刚刚迈入高三的你,怎样理解和规划自己的“撇捺人生”?请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信,与他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撇捺无以致远
亲爱的XX:
你好!最近好吗,我们都迈入了高三,我最近看了一副对联,迫不及待的想和你分享。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我想就是这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
不是吗,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
不撇捺无以致远。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如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用坚守心来感知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
其实,人生就像是去参加一次宴会,没有必要一路喧嚣,惊得花草树木不安。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我们采一束金菊,携一缕清风,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去赴这次宴会,又何尝不是乐事呢?
走进历史的河流,我静静地感受着那些亘古的一撇一捺。他,采摘一束菊花,在那条小路上静静地走着。没有世俗的杂念,我看到了他眼中干净的风,看到了他脸上闲适的惬意。撇开功名利禄,在动荡之中仍然安分如此,陶潜,他把心化成了一潭水,超脱世俗之外,流进了宁静之中,他的人生成功了。撇开才能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永远的碑塔,后人永远记住了他--隐逸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带着一身正气而来,却只能在惶恐滩头独自惶恐,在零丁洋里苦叹零丁。当曾经的繁华不再,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坚守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们记住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更多的是折服于他在荣华富贵面前的平常心态。不坚守无以致远,一身正气的他并没有随风而逝,反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飘荡。他,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无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着人生的“撇”“捺”。如陶潜,在坚守中飘出一抹淡菊的幽香;如文天祥,在坚守中释放出一身傲然正气。我们何不用坚守来书写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呢?
坚守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不撇不捺无以坚守,更无以致远。倘若没有它,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把人生当做一艘船吧,用一颗坚守的心慢慢地积蓄力量,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终有一天,我们会以饱满的精力渡向成功的彼岸。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就到这儿吧,祝好!
好友: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个关于启示学生理解和规划人生的材料作文。对材料中“撇”和“捺”象征含义的理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写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入思考,细化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撇不开”,结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审读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等。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材料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命题要求考生给最好的朋友写一封信,分享自己对“撇捺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从命题中“理解”“规划”两个动词来看,写作时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最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体现写作者对“撇捺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考生还要注意,文本要合乎书信体的格式,交际语体和交际语境要契合“最好的朋友”和分享人生感悟、思考这些命题要求。
【立意】学会放弃,懂得坚守;过不同的人生和生活;享受生活的真谛。
【结构】这篇作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点题意识强,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内容项上,这篇文章化用警句开篇,开宗明义,举陶渊明的事例论证“撇开以致远”,举文天祥的事例论证“捺住以致远”,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化生疏为熟悉,把“撇捺”的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坚守”层面上,并且紧扣住材料内涵展开论述。表达项上,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不凡的想象力,恰当举例,充分论证,有的放矢,有放有收,收放自如。发展等级项上,这篇文章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得出“不撇捺无以致远”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描写丰满细腻,文采鲜活华丽。
【素材】1.放下一切,安之若素。近几年来有多少市级,省级的领导因贪污受贿,最后东窗事发,落得阶下囚的下场。这一切正因为他们放不下,放不下自己内心的私欲,放不下现代社会的 红灯酒绿,纸醉金迷。他们没有做到“无所恃”。最后因为自己的一失足,成了千古恨。从前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向禅师诉说自己苦恼,阐释听了之后什么也 没说,阐释拿起茶壶各他倒茶,只倒茶水溢了出来,茶水太烫年,那个人人松开了手。杯子
落到了地上,那人不解的问禅师。禅师微微一笑说:“痛了,就知道放下了”。或许那些一时 被利益蒙蔽的人,经过这次的“痛”就会放下,舍弃欲望,重拾自己的灵魂。
2.人间的繁华不止三千,人类的欲望也永无止境。如果我们能及时捺住欲望,捺住方寸,那么,我们的心空就会明朗许多。“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当年的周瑜,也是未遇见诸葛亮时的周瑜,那时的他自信、自豪、自大,自诩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可ZUI后却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这是为何?因为他撇不开对虚名的追求,捺不住对诸葛孔明的嫉妒。一声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终结了他撇不开、捺不住的人生。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历史与文学高度结合的鸿篇巨著《史记》,收获了多少人心中的喜爱与崇敬!不仅仅是对书,更是对作者的崇敬!当年一句为李陵辩护的谏言让他承受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ZUI残酷、ZUI耻辱的刑罚,可是,为了实现父亲与自己的梦想,他隐忍泪水,毅然踏上征程。ZUI终,他耗尽半生心血完成了那部“绝唱”!司马迁,一个谜一样的人!他撇开了别人的嘲笑和鄙夷,捺住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怒,终于,他用自己的“撇”“捺”描绘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