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 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B. 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 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为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 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 既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 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6. 请结合第三、四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4. D 5. C ‎ ‎6.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错,原文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C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可概括出课程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三“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材料四“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可概括出师资方面的措施。‎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 B. 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 C. 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 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主人公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哪些合理性?‎ ‎【答案】7. C 8. (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 ‎(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 ‎9. 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CD项考核结尾,其中C项,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注意从情节结构上看,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在人物塑造上看,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从主题表达上看,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内容、手法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讲,“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与两广提督吴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潼、延、兴、泉间。官军击败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讨,祸不可言。三巢中惟清规跨江、赓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帝采部义,从之。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父丧归,起改兵部。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以省母归。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B.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C.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D.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 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 僭号,冒用上级尊号;“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税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 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对广东的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接受招安后会马上反叛,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 吴百朋娴于军旅,屡受升迁。朝廷认为吴百朋长时间在军旅很辛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D. 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大、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官员情况对督抚总兵以下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2)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答案】10. B 11. C 12. B ‎ ‎13. (1)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羽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2)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少数民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指着手掌看一样。‎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关注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问题。比如“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从主语“百朋”分析,其动词谓语是“奏”,到“听抚”都是“奏”的内容,由此判断,在“奏”后停顿较好,因为不能在“兵”后停顿;从动词“从”分析,前面的“帝”是主语,“帝”前要停顿,后面的“之”是宾语,“之”后要停顿。再如“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乞终养/不许改刑部右侍郎”,有“不许”是朝廷的命令的角度分析,“不许”要单独成句。‎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的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冒用上级的尊号”错误,应为冒用帝王的尊号。‎ 点睛: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亲自率兵征讨”错误,原文有“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意思是吴百朋下令,蔡汝兰擒获赖清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罢兵”、“诱”、“悉”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进”、“指掌”及句子大意。‎ 点睛:对于文言文翻译要先确定关键字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等。‎ ‎【参考译文】‎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考中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授职为永丰知县。受征召,就任御史,历任淮州、扬州、湖广的按察使。后来,晋升为大理寺丞、右少卿。嘉靖四十二年夏天,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在郧阳任巡抚。后调任为提督,负责军务,巡视南昌、赣州、汀州、漳州。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伐、平定河源的乱贼李亚元、程乡的乱贼叶丹楼,又会师一处,在海丰打败倭寇。起初,广东大埔的百姓蓝松山、余大眷发动叛乱,在漳州、延平、兴州、泉州之间流窜、抢劫。官军击败了他们,他们逃到永春,与香寮的盗贼苏阿普、范继祖联合侵犯德化,被都指挥耿宗元打败,他们假装请求招安。吴百朋也佯装罢兵,利诱乱贼的党羽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三个巢穴是指和平的李文彪所占据的岑冈,龙南的谢允樟所占据的高沙,赖清规所占据的下历。朝廷因为倭惠棘手,十年没有讨伐三股乱贼。李文彪死后,他的儿子李珍与江月照搂替他,更加猖獗。嘉靖四十四年秋天,吴百朋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依然巡防上述地区。他上奏说:“三个巢穴的乱贼冒犯尊卑之礼而称王,即刻招安即刻又叛乱。广东的和平、龙川、兴宁,江西的龙南、信丰、安远,被蚕食过半。不赶紧讨伐,祸害不可言说。三个巢穴中只有赖清规的势力跨江西、广东六县,最违逆圣命,讨伐必须从下历开始。”世宗将奏章交给部中议论,并依从了他。吴百朋使命令守备蔡汝兰在苦竹嶂讨伐并擒拿了赖清规,震慑了众贼。隆庆初年,吏部因为吴百朋颇受兵营之苦,渐次升他任大理卿。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奏请穆宗仍将昊百朋留任负责剿灭乱贼,穆宗下诏将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依旧巡抚故地。吴百朋上奏,春天用兵妨碍农田的耕作,应该进行招安,穆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请求回乡终养天年,穆宗不同意。改任为刑部右侍郎。父亲去世后回乡服丧,再度做官时改任兵部职。万历初年,奉命巡视宣州、大同、山西三镇。吴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等八件事情考核边疆大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的官吏,分别受到升官赏赐或罢免的处理。又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少数民族的部落,兵马的强竭,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指着手掌看一样。后由于探视母亲回乡。又出任南京右都御史,升任刑部尚书。过了一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案】14. C 15.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本题C项,“莫教踏碎琼瑶”一句是借喻,用“琼瑶”喻指月亮,不是借代。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题干要求“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语言能力,作答时,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从字面上看,是写细浪、淡云,实际是从侧面烘托出月色的美好;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美景也是诗人愉悦心情的体现,从手法的角度看是借景抒情;“弥弥”“隐隐”是叠词,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弥弥”修饰水,表现了水之盛,“隐隐”修饰云,表现云之淡;从两句的结构上看,是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富于音韵之美。‎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后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宋武帝曾经的住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象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其可怪也欤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斜阳草树 (6). 寻常巷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欤、尊、酹、斜、巷陌等字的写法。‎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愿景是“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_________,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取得瞩目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某些扩建的城市新区,缺乏个性和特色。从美学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提升城市建设,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_________。从南到北1.8万多千米海岸线,海岸城市从南部的海口、三亚到中部的上海、厦门,再到北部的青岛、大连;从东到西,从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到崎岖的高原,各具特色;长江、黄河、松花江、伊犁河,以及青海湖、洞庭湖等各类水系,_________,神州大地_________。然而,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 )。其审美效果是,如果只看建筑风貌,人们不知道身处哪一座城市,也不知道城市所在地域,城市就与自然割裂开来。让城市美丽起来,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劈山填海 丰富多彩 各有千秋 众彩纷呈 B. 夷为平地 众彩纷呈 各有千秋 五光十色 C. 劈山填海 五光十色 平分秋色 丰富多彩 D. 夷为平地 丰富多彩 平分秋色 五光十色 ‎18. 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是很难的 B. 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很难让人们直观感受到 C. 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D. 都很难让人直观感受到城市所在地域的特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 B. 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C. 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 D. 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此类题通常结合排除法进行。第一处,劈山填海: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用开下的山体填海。比喻话大力气干某事或者干某事意志坚定。夷为平地: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第二处,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众彩纷呈:形容事物缤纷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第一处,根据“花大气力”和“山城、水城、山水脉络”的语境,选用词语“劈山填海”,排除BD两项;第三处,根据前文“各具特色”,选用成语“各有千秋”,排除C项。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解答本题时注意前后文连贯和主语一致。通读括号所在的上下文,可知句子的主语是“城市街区中”,AC两项主语为“人们”,换了主语,排除这两项。根据上文“城市街区中无论是街道景观、中心广场还是民居建筑”中关联词语“无论……还是”,可推知括号内句子要用“都……”,排除B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这就要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可发现句子存在两处语序不当的问题,第一处,“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第二处,“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有所研究,才能有所运用,有所建树,或者是有所建树、有所运用。再来看选项,A项,“有所运用、有所研究、有所建树”语序不当,应该为“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C项,“发扬中华美学精神,立足中国本土”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该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D项,“这就要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运用、有所建树”也可以,但从语段的表达重点来看,研究城市美学的目的还是要提升美学境界,建设美丽中国,最后的落脚点是运用,而本项的落脚点在建树上,相对来说B项落脚点是运用,更恰当。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①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景色都不相同,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答案】 (1). “望”最重要 (2). 即便是“居” (3). 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大概内容或主要话题,如这段话是说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然后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的句式以及内容来拟写。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第一处,从后面“一切美术都是‘望’……‘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由此可知,第一处应是说在“可游、可居、可望”中“望”最重要;第二处,浏览前后内容可知,此处是说“居”“游”与“望”的关系,前面说“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后面说“也同样要‘望’”,可见此处应是说“居”中也要“望”;第三处,从前面来看,都是在说“望”的重要性,而后面是说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的功能,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窗子”起着“望”的作用。‎ ‎21.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了公民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同时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可以有效防止冒用他人身份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全国已有1.6万多个派出所启动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工作,到今年年底将在全国全面铺开。‎ ‎【答案】身份证 办理 指纹信息 登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首先要明确要求,是标题、导语还是概括信息,字数要求多少。新闻类的要求就是“5W”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结合具体要求适当选取。答题是一定要找到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如本题能成为新闻的事件是“铺开身份证指纹信息登记工作”,而其意义是次要的。本题选取的信息是“何时”(年底),“何地”(全国),“何事”( 全面铺开身份证办理时指纹信息登记工作)。‎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菜根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 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写给未来的自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人生需要规划 写作,先须构思;制衣,先得设计;建房,先画蓝图。人生也需要规划,才能让生命之舟驶达成功的彼岸。‎ 每一次畅想人生时,脑海中总会规划出未来的蓝图。是的,人生在于规划。马云,1999年辞去公职开始正式策划他的阿里巴巴帝国,如今这帝国正在快速向全球发展,而他本人也成为世界风云人物。韩寒,高一主动退学后执着地走自己的文学之路,被公认为80后十大杰出代表人物,并入选美国杂志《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阿宝,作为2005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和当今著名的原生态歌手,很多人以为他是一夜成名,其实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已默默准备了二十年。对于他们来说,永不放弃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才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然而,我们还有规划人生的意识和勇气吗?有的人,永远不知道人生需要自己去规划,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按别人安排好的路走完一生;有的人,永远是规划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现实面前畏首畏脚,缺乏开拓的勇气,最终一事无成;没有规划的人生便如同脱水的种子,失去希望;如同掉对的飞雁,失去信念;如同断线的风筝,偏离轨迹。‎ 在我们学生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不明了学习的意义,更不清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整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只有在很多年之后,他们蓦然回首之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人生学习的黄金时光。‎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趁早规划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好的让我们在起点眺望终点,收获成功。‎ 正如春燕,春来秋去南来北往未曾迷失,是因为它对自己的航线了然于胸。‎ 又如贝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孕出珍珠,是因为它早已制定好了它生命的目标。‎ 与他们相比,有的人一辈子也未曾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平庸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人生最首要的事情莫过于认清自我,找好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朋友,人生短暂,“成功要趁早”,那么,请你从现在起规划好你的人生,去收获一路的硕硕果实吧!‎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出处不同的几句话,第一句强调人的生活节奏要保持适度,既不能太闲,也不能太忙,那就不能要过得充实,要忙里偷闲;第二句话,取苏轼的词,强调要保持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从容坦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第三句话是梁启超的话,强调好男儿志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现目标为止。第四句话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人要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关键词是奋进、开拓、奉献。第五句话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的,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凡事要主动,积极争取,不要被动接受。考生在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期待,抓住其中任两句或三句立意即可。可以立意为,要活得充实有意义;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要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等皆可。‎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