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素养评价(三)
(120分钟·120分)
一、阅读鉴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陈 情 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
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
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
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
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 ﹒﹒ ﹒﹒ ﹒﹒
﹒﹒ ﹒﹒
﹒﹒
﹒﹒
﹒ ﹒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
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
以区区不能废远。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
日短 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
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
养无主辞/不赴命/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
无主/辞不赴命/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
无主/辞不赴命/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
无主辞/不赴命/
【解析】选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都表达一层完整的意思,其中间应
该断开,排除C、D两项;“前太守臣”应修饰“逵”,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察”“举”都是“考察”“推举”的意思。“孝廉”“秀才”是汉代以
来举荐人才的科目,前者侧重被举荐者的品行,后者侧重被举荐者的才华。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文中的
“郡县”指郡县的官员,“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员。
C.因太子居东宫,故以“东宫”代指太子。“洗马”指太子的侍从官,官名全
称为“太子洗马”。“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
D.李密自称“密”,有自谦之意。把被晋灭掉的蜀汉政权称为“伪朝”,把当
今晋朝誉为“圣朝”,一贬一褒,表明李密对新朝的忠诚。
【解析】选C。“‘除’指免除官职,等待重新任命”错误,“除”应指“授予
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朝有所顾虑,他一再不应诏,违抗皇命,是
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B.李密为了打动晋武帝,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围绕着“孝情”二字,造成一个感
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和怜悯。
C.李密慈父早亡,母亲改嫁,自幼体弱多病,全赖祖母抚养成人;家门人丁不旺,
祖母年老体弱,全靠自己侍奉汤药。
D.李密从年龄比较,说明自己正当年,感恩报国,来日方长;祖母年事已高,风烛
瓦霜,瞬息可灭,表明自己先尽孝后尽忠。
【解析】选A。这篇文章表达了李密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但绝非看透官场
黑暗,不想做官,而是对晋武帝不了解,此时不宜做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幼年经常生病,九岁还很柔弱,孤苦伶仃,一直到成人自立。
(2)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但向朝廷申诉不被许可:我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
是十分狼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17分)
陶 潜 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
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
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
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
﹒﹒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
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
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
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
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
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
﹒﹒
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
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
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
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B.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
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C.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
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D.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
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解析】选C。根据“自谓是羲皇上人”可排除A、B两项,根据“开卷有得”,
且“卧”“遇”皆为动词,中间要断开,可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
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
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B.“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和“瓢”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
C.“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
而又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整饰衣服,迎接上司时整饰衣
服表示庄重。
D.“羲皇”,即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三皇”是
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羲皇上人”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
【解析】选D。“‘三皇’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帝”错误,三皇五帝并不是真
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
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陶潜自幼志向高远,但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
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B.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C.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
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归家,并赋《归去来兮辞》。
D.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潜,但陶潜却不予理会。在陶潜前往庐山的途中,王
弘便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上邀请他。
【解析】选C。“征著作佐郎”是陶潜写《归去来兮辞》之后的事,且未就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
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到喝得畅快时,就
抚弄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附【译文】
陶潜字渊明,有人认为他名渊明,字元亮,是寻阳郡柴桑县人。曾祖陶侃是
晋朝的大司马。他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说:先
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姓氏和名字,宅院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清静寡欲不爱说话,不贪求名位利禄。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
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
性爱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够一直有酒喝。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时就置
办酒席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已经喝醉就告辞,从来
没有舍不得离开。他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他的粗布短衣上
打了补丁,家中盛饭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着的,他也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
我娱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想以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自我叙述是这样,当时的人认为这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出仕为州祭酒,因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没几
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他也不去就职。亲自种田来养活自
己,于是十分瘦弱多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出任
邑(县)令,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主持工作的人听说了这件事,
任用他为彭泽令。郡里派遣的督邮到来,下属禀告他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
拜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当天将印
绶交还,辞职而去。作了《归去来兮辞》一文。
义熙末年,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他)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
他,但是却不能将他招来。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
饭食,在他前往庐山的半路栗里邀请陶潜。(他)曾经在重阳节那天没有酒喝,
走出来在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遇到王弘派来送酒的人到了,立即就上前斟酒
喝,喝醉就回去了。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
到喝得畅快时,就抚弄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或卑微的人来拜访他,
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
去了。”他就是这样的真诚坦率。郡将(官职名)看望陶潜时,正赶上他酿酒成
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葛布制成的头巾过滤酒液,过滤完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陶潜)从幼年起就喜爱读书,喜欢清静寡欲,读书有所获得,就高兴得忘了
吃饭。曾经说在五六月间,高卧在北窗之下,碰到清风突然扑面吹来,自觉犹如
远古羲皇时代的人。
陶潜在元嘉四年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
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公
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
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
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
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
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
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
“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
讻” 。的“上层反讽”;另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
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
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
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
“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
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吕不韦及
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
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
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
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
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
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
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父、尹氏、暴
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慝,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
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
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继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
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
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
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
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
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
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
《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
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
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
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
国民。他所观察到的8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
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
共生活”,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
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
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
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
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和“世界性”。
【解析】选B。“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错
误,第二段“另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
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看不出来两者之间的比较。
10.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
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
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
来的影响。
【解析】选C。“……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错误,文章主要是“公共
性”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
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
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真正介入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
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
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
反讽精神。
【解析】选C。A项,“……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错误,不
全面,第一段“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
题的思考和判断”,可知还要“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
断”。B项,“……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错误,第二段“在中
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
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可知不一样。D项,
“……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错误,无
中生有。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二、语言应用(20分)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幼稚盈室 盈室:满屋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C.勖尔植 勖:勉励
D.至微至陋 微:微小
【解析】选D。微:卑微。
﹒﹒
﹒
﹒
﹒
1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故不我若也
【解析】选C。C项为状语后置,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A项,“奚”作“疑”
的宾语。B项,“余”作“欺”的宾语。D项,“我”作“若”的宾语。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齐彭殇为妄作
B.垣墙周庭
C.策扶老以流憩
D.历职郎署
【解析】选A。A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其他三项均为
名词作动词,意思依次为:砌上垣墙、拄着、担任。
﹒
﹒
﹒
﹒﹒
16.“微信群”(或“QQ群”)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高考前夕,学校为了鼓励
高三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在课余以十人为单位,建立
一个微信群(或“QQ群”)。如果让你来做群主,请你为自己建的群取一个群名,
并配上一段解说文字,向入群的同学介绍你所建的群,并对入群的成员提出要
求。90字左右。(6分)
(1)群名:________________
(2)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高考加油站
(2)(示例)我们这个“高考加油站”是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启发、提高复习效
率的平台。大家可以将自己复习的感悟、发现发到群里,也可以在群里提问;
但不能发布广告,传播与学习无关的消息或消极情绪。希望大家支持。谢谢!
17.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围绕伤阳为主线。②中医
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对抗“疫戾”之
气。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确诊患者推出
了中医治疗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④“清肺排毒汤”改善患者发热、乏
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⑤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⑥从而阻断病
情,⑦大大减少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中“围绕”和“为主线”不搭配,将“围绕”改为“以”;②中
“调节”与“能力”不搭配,将“能力”删掉;④成分残缺,可以在“改善”前
加“用于”(或“可”,或“能”);⑥动宾不搭配,可以在“病情”后加“发
展”;⑦“减少”与“率”不搭配,将“减少”改为“降低”。
答案:①“围绕”改为“以”;②“能力”删掉;④“改善”前加“用于”(或
“可”,或“能”);⑥“病情”后加“发展”;⑦“减少”改为“降低”。
三、写作表达(50分)
18.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进发的人
们。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
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
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180
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具体要求为“逆行者”写赞歌,这要求语言
要抒情、深情,可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加感染力,可以罗列“逆行者”的事
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他们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把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
精神之美写出来。
参考示例: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
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84岁的钟南山,73岁
的李兰娟,还有一群背影,我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
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
勠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你们用
一颗颗热忱的医者之心诠释了人性最无价的一面——担当、大爱。虽然你我素
昧平生,但你已成为我心中的英雄。
19.大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校门外有一家杂货店,店里生意非常好。经常有学生在店里买东西时
忘记带钱,如果他们对老板说:“我没带钱,晚上给您送来,好吗?”老板总是回
答:“没问题!”奇怪的是,老板从不记账。有人问:“你不怕学生不还吗?”老
板说:“没关系,我相信他,他会还的。”
(2)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闻人善,则疑之;
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3)卢新宁在北大的演讲中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
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
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相信与怀疑”,青少年常常有很多困惑。某班级
准备就这个问题开一个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自拟标
题,明确立意,不得套作或抄袭,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第一则材料通过一个小事件说明一个
现象:对他人的信任,有使人向善的力量。第二则材料是一句古文,其大意是:
如果一个人听说别人做好事就表示怀疑,听说别人做了恶事就相信:
他的内心里对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敌意的。这句话陈述了一种现象:疑善信恶。
这样的人,内心非常阴暗。第三则材料通过卢新宁的话表达了一种忧虑:有些
年轻人不再相信真、善、美,呼唤人们相信真、善、美。我们会发现:三则材
料合起来形成互补关系。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相信人之善。第二、
三则材料既陈述了怀疑的现象,也暗含了怀疑的后果——“满腔杀机”。据此
可确定如下立意: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怀疑与相信需要理性。
【参考例文】
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相信与怀疑常常有着许多的困惑,但我认为我们
需要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相信我们应该相信的,怀疑我们应该怀疑的便
可。
信任和怀疑,两者从来都是矛盾的。在信任的彼岸伫立着怀疑,不要一味
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要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让我们用虚实相融,用理性的眼
睛观察后再选择是相信还是怀疑。
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信任。信任,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用人
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
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
了天下亘古传奇。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关羽,可以放弃
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
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
的儿子,保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
在怀疑和信任的PK中,古代君王大都选择了怀疑,从而失去了爱国臣子,国
家也最终难逃灭亡之灾。
岳飞怀着一腔热血,奋身于战场,大小战绩不可胜数,训练了纪律严明的岳
家。如此一个精忠报国的臣子却在最后惨遭杀害。皇帝同样也是在怀疑和信
任的彼岸选择了怀疑,怀疑岳飞的赤胆忠心,怀疑他的精忠报国。可怜岳飞如
此为国尽心尽力,却落得如此下场。
屈原为国尽心尽力,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楚王相信了上官大夫的谗
言,离间了屈原。屈原满怀才能和一腔热血,却被流配边关。上官大夫无能却
担重任,屈原的一腔热血被楚王当作泥土踩在了脚下,屈原发出“举世混浊而
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后投汨罗江而死,楚也被灭国。
假若皇帝选择相信岳飞,岳家军定会为他打造一个全新盛世,历史将会由
此改篇。但皇帝选择了不相信岳飞,使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片赤心化作了粪土,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在怀疑与信任中,要有自己的见解。既不能一味地相
信眼睛,也不能一味地不相信眼睛,我们要用理性去感受去选择。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 物理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2021-06-0217页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2021-06-0112页
- 2020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十一章电路及2021-05-3115页
- 2020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九章静电场及2021-05-2812页
- 物理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2021-05-2719页
- 物理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2021-05-2614页
- 物理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2021-05-2613页
- 物理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习题2021-05-2617页
- 2020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电能能2021-05-2513页
- 2020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十章静电场中2021-05-2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