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第二次模拟选科调研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怙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救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救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竟,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意”就是内容,“言”就是形式。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翻译在内在先的“意”。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也至少认为形式是属于言的。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前作者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都引人入胜。
B. 作者看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那么,他也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其他方面。
C.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有偏差,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D. 对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统一,但是,“言”就是形式,这一点已经形成了统一看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阅读语言比作过桥,过完桥就不去管它的好坏。
B. 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文学的语言与数学的语言进行对比,论证文学语言的特点。
C. 文章第四段先破后立,先阐述中国旧的说法,然后予以批驳,最后亮出作者的观点。
D. 文章先引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在思路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作家只有在“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作品语言的精确妥帖。
B. 如果一个作家不了解文学,或缺乏艺术的良心,就不会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确妥帖,也不会在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认真。
C. 文学描述具体的情境,而具体的情境能变化伸缩,这就使文学具有了暗示性的特点,即使一个字也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D. 文学和数学有两点不同: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二是语言表达效果不同。文学语言要求精确妥帖,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都引人入胜”错,原文“如果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是假设。
B项,选项因果关系不严密,这只是原因之一。
D项,“这一点已经形成了统一看法”错,参见原文第四段“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先破后立,先阐述中国旧的说法,然后予以批驳,最后亮出作者的观点”错误。文章第四段,没有先破后立,作者阐述中国旧的说法,然后进行引申阐述,并非予以批驳,也没有亮出自己的观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错,参见原文“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好日子还有多久?最为悲观的论调认为,或许不到一年。“等补贴取消,拥有足够技术储备的合资车、进口车就要来割韭菜了。”在一次新能源汽车交流论坛上,有从业者这样表示。这样的论调得到大批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的认同。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按照目前的政策指向,如果不出意外,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财政补贴将全部取消。与此同时,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已磨刀霍霍,开始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排兵布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大家担心补贴的政策会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长期执行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地方保护仍然存在,不利于形或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及车辆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风险增大,亟须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产业安全发展。
2016年以来,财政部等四部委建立了浙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2019年的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正如刚刚降生的婴儿需要摇篮,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扶持,财政补贴政策对推动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但摇篮和扶持随着成长都将退出,翩翩少年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健步前行。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技术门槛,并加大财政补贴退坡力度,直至2020年补贴将完全退出。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数据显示,2011-2016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产销率是随着财政补贴的提高而降低的。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扩张后,国家给予过多的财政补贴反而使产销率下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享受国家的全方位财政支持后,规模和产能都迅速扩张,可是,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特別是其性能和价格相对于传统能源产品又存在劣势,由此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所以需求基础较为薄弱,囚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迅速扩张后,因需求不足,导致了产能过刺,即产销率下降。国家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几年开始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同时开始扶持需求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摘编自《大经贸·创业圈》)
材料四: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前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在今年1-2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77%,依然是引销售的主力军。这些数据昱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目前,探索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主要维度有两个:一是如何稳抓消费升级机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信心指数,双向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二是解决用户对续航里程的担忧,叠加解决充电难题的双重利好。从2019年开始,如果能发挥这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率将会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也恰恰是行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涉及汽车下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仍需要国家加大产业引导力度。此外,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近日,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正在草拟旧汽车的回收政策,以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妤环境。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很多从业者悲观地认为,一旦国家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合资车、进口车等就会凭借它们足够的技术储备占据市场绝对优势。
B. 我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是一把双刃剑,这固然迅速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却引发了产业发展、产品运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C. 自2011年起的6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与国家财政补贴成反比,所以只要财政补贴逐渐减少,用不了多久,就会促进相关消费,提高产销率。
D. 我国2019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处于同期增长状态,且纯电动车领跑新能源汽车销量,这些都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不得不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分段释放调整压力,这是因为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正在准备进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B. 人们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不大,一是因为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认识浮于浅层,二是因为新能源产品不如传统能源产品的性价比高。
C. 要想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的担忧,二是解决充电方面的难题。
D.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问题,也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出台旧汽车的回收政策。
6. 要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A
6. ①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出工作,直到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为止。②增强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强化市场需求基础。③加大产业引导力度,为生产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只要…….就……”太绝对,根据材料三可知,“减少……财政补贴”并非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唯一因素。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外资、合资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是我国实行这一机制的原因之一,故选项中“这是因为……”不严密。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2019年的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技术门槛,并加大财政补贴退坡力度,直至2020年补贴将完全退出”分析,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出工作,直到2020年补贴完全退出为止。结合“如何稳抓消费升级机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信心指数,双向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分析,增强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强化市场需求基础。结合“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涉及汽车下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仍需要国家加大产业引导力度。此外,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近日,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正在草拟旧汽车的回收政策,以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妤环境”分析,加大产业引导力度,为生产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漂在河床上的麦穗
安庆
那个遥远的夏日,我和母亲去邻村捡麦,夏日的太阳下,我看见满地都是挎篮捡麦的女人。母亲佝偻的腰一次次弯下,凌乱的头发被风掀起。快晌午的时候,母亲把拾的麦子摁在那只荆条篮里,嘱咐我把麦子先送回去。
那段记忆就刻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卫河大堤勿勿地行走,半途上我看见一棵粗大的桐树,树荫伸展遮住了整个路面。我拿定主意在树荫下凉快一阵儿再走,然而我忽然看见桐树下坐着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身旁放一把铁锨和一顶草唱,一种不祥的预感生上心头。我打消歇息的念头,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勉强支撑着往前走。“站住!”一声断喝从身后传来,我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护住篮子。那运着凶光的汉子已经站到我的眼前。
“在哪儿拾的麦子?”
“在…在南地……”我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麦子不让拾吗?”汉子满脸凶气地问。
我说:“是……是一块放了荒的地。”
“胡说,放了荒也不能让外村人来拾,把麦子放下。”
“不。”我紧紧地着篮子。
“放下?”汉子凶凶地命令。
一种本能的恐惧使我擦着篮孑想夺路而逃,但篮子被振狠地扯住了。“哇!”我恐惧地哭了,静静的炎日下我的哭声在河谷回荡。
“把篮子放下!”汉子没有丝的妥协。
我在哭声中争辩,“这是我妈拾的麦子,为什么要给你留下?为什么给你留下?为什么?呜呜。”你不讲理,不讲理。
那人似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喙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身子向后一趔,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
我眼泪哔哗地流着,然后是放声大哭,我想起母亲烈日下的辛苦,湿运的衬衫。我拼命地奔下河滩,鞋在奔跑中丢了一只,衣服被河坡上的荆棘挂破。
一双粗壮的大手拽住了我,我猛地扭过脸愤怒地盯着他,我狠狠地要咬他的手,他松了,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我。我跳进河里,泪水合着河水流消,我在哭声中捉住了那只荆篮,但篮里的麦穗已被河水冲中跑,我站在河水里,看着麦穗飘在河床上,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中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一穗穗中远。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
终于等到了母亲回来,母亲心疼地接着我,泪水滴下来。好久,母亲问:“河水深吗?”我说:“不深,再说,我已经会水了。”
妈说:可你还小啊,力气还没那么大。妈把我的手握在手里:“妈不该让你独自回家,怨妈。”我看见泪水在妈的脸上爬。之后妈再也没让我跟她去捡过麦子。
后来我知道那个扔我篮子的人是邻村当时的一个干部,姓胡。
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多年后我被招聘到乡里,而老胡其时已经是邻村的支部书记。这之后,我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多次和老胡接触,但那曾经经历的往事是不好说出口的。渐渐地我发现老胡并不是那么凶神恶煞,他在村里还颇有口碑,他带着群众调种植结构,在全村搞玉米制种,亩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收入的几倍。
但那个结并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
那年夏天,我陪种子公司的几个人在邻村待了几天。一天午后,我和老胡沿村东的河堤散步,走到一处排灌站老胡停下来。老胡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忽然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十几年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我在河边伤害过一个孩子。那一天,我在树荫就是这棵老桐树,多少年了,我一直没让处理,那孩子挎着一篮沉甸甸的麦子,我一赌气把孩子的篮子扔进了河里。那孩子哭了,疯狂地跑下河滩。我忽然害怕了,我紧跑几步拽住了孩子。可那孩子两眼愤怒地盯着我,我丢开了他的胳溥。孩子什么也不顾地跳进河里,捞出了篮子,可麦子已被河水冲中走了;直到孩子安全地上岸,我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那双倔强的眼睛。要是孩子那天有什么过失,我一生都不能心安啊。我真是……”老胡说着两眼怔怔地望着河水。而后,老胡又怔怔地说:“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
老胡从沉吟中醒过来,忽然问我:“你怎么了?”
我说:"没事,我只是为这个故事感动……”可我的泪水已经挡不住了。
老胡忽然扳过我的肩膀:“你说,当年的那个孩子是不是你?多少年来我的脑子里一直恍惚留着那个孩子的印象,从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和当年那孩子那么相仿,孩子倔强回头的样子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是不是你?是不是?”
我依然愣着。
老胡双手作揖,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着。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三个“为什么”,两个“不讲理”运用反复手法,表现“我”的恐惧、委屈与愤怒,以及对母亲辛勤劳动的果实将被剥夺的惶惑不解和伤心不舍。
B. 小说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我”参加工作之后对老胡其人的新发现,这处略写看似闲笔,
实则表达了当年涉世未深的“我”对冷酷、专断的成人世界的无知。
C. “忽然扳过“双手作排“弓下了腰”等动作描写,以及“是不是”的反复追问,这些都表明老胡对自己当年伤害了孩子而深感愧悔与真诚道歉的心意。
D. 小说整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中同穿插老胡讲述的故事”,使之与“我”的记忆影像叠加,同时又推进情节。如此安排,叙事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8.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9. 小说以“漂在河床上的麦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通读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以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见闻感受使小说情境更真实,能拉近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②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作者直接表达情感提供了方便,小说写“我”的情绪变化,跌宕起伏,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③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叙述者与小说中的“我”这个当事人合二为一,使得叙述主线突出,情节集中,避免枝节。
9. 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围绕“漂在河床上的麦穗”这一中心展开情节:从“我”跟妈妈捡麦穗,到麦穗被抢扔到河里,到“我”跳入河中捡拾未果、麦穗被冲走,再到多年之后“老胡”对往事的耿耿于怀,最后老胡向“我”道歉。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麦穗被抢而漂流在河里这一事件,刻画了“我”的形象特点: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母亲辛劳的体谅,对遭受不公对待的抗争。也表现了老胡自我反省、勇于认错的性格。③揭示主题。围绕麦穗被抢而漂流在河里这一事件,揭示了随着岁月流逝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应通过自我主动反省、勇于认错而消释的人生哲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表达了当年涉世未深的‘我’对冷酷、专断的成人世界的无知”这一分析有偏颇之嫌。通过“我”的发现,表现了老胡自我反省、勇于认错的性格。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明确要求分析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全文主要围绕“我”的经历来写,增强文本的真实性。结合“嘱咐我把麦子先送回去”“我战战兢兢地回答”“我紧紧地着篮子”“我在哭声中争辩”“我眼泪哔哗地流着,然后是放声大哭,我想起母亲烈日下的辛苦,湿运的衬衫。我拼命地奔下河滩,鞋在奔跑中丢了一只,衣服被河坡上的荆棘挂破”“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但那个结并没有从我的心中消失”“我依然愣着”“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等分析,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叙述者与小说中的“我”这个当事人合二为一,为作者直接表达情感提供了方便,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以‘漂在河床上的麦穗’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通读文本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那个遥远的夏日,我和母亲去邻村捡麦,夏日的太阳下,我看见满地都是挎篮捡麦的女人”“那人似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喙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身子向后一趔,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我站在河水里,看着麦穗飘在河床上,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中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一穗穗中远。后来我掂着滴着水珠的空篮,穿着一只鞋,穿过大堤,蹒跚地回家”“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分析,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围绕“漂在河床上的麦穗”这一中心展开情节。结合“一种本能的恐惧使我擦着篮孑想夺路而逃,但篮子被振狠地扯住了”“我在哭声中争辩,‘这是我妈拾的麦子,为什么要给你留下?为什么给你留下?为什么?呜呜。’你不讲理,不讲理”“那人似于要和我赌气,猛地从我手里夺过篮子,我喙哭着和他去争。他离我几步,身子向后一趔,篮子被他狠狠地抛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长长的弧线,转身看时,篮子已落进河床”“我跳进河里,泪水合着河水流消,我在哭声中捉住了那只荆篮,但篮里的麦穗已被河水冲中跑,我站在河水里,看着麦穗飘在河床上,河床上的波浪一波波把麦穗中走了,我就那样站在河水里看麦穗被一穗穗中远”“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等分析,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麦穗被抢而漂流在河里这一事件,刻画了“我”的形象特点,也表现了老胡自我反省、勇于认错的性格。结合“没想到我后来要和老胡打那么多交道”“可惜,我已记不得当时孩子的面目了,也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他,认出他,和他站到一起,我要向他深鞠一躬,向他道歉老胡的故事实在让我难以自制,不知道此刻该说些什么”“老胡双手作揖,在我的面前深深地弓下了,一弯河水依然静静地流着”分析,揭示主题,揭示了随着岁月流逝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应通过自我主动反省、勇于认错而消释的人生哲理。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宗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师还,迁太常丞。从周祖镇邺。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即日崩。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世宗将讨秦、凤,求帅于溥,溥荐向拱。事平,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从平寿春,制加阶爵。显德四年,丁外艰。起复,表四上,乞终丧。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恭帝嗣位,加右仆射。是冬,表请修《世宗实录
》,遂奏吏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同加修纂,从之。宋初,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乾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旧制,一品班于台省之后,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即令分台省班东西,遂为定制。五年,丁内艰。服阕,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中谢曰,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溥好学,手不释卷。尝集苏冕《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阙漏,为百卷,曰《唐会要》。
(选自《宋史·王溥传》,有删改)
[注]周祖:后周太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B.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C.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D.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们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如《世宗实录》等。
C. 我国古代的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服丧期满,除去丧服,称为“服阕”。
D. 文中指官员的等级。古代把主要官职分为九等,从最高的九品到最低的一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溥才华突出,富有智慧。他考中进士甲科,走上仕途;他跟从周太祖征战,巧妙用比喻手法,劝阻周太祖焚烧信件,得到周太祖的认同。
B. 王溥支持皇帝,深得信任。周世宗打算征讨泽、潞,有人反对,王溥支持皇帝,被赠官;周世宗向王溥求征讨秦、凤的统帅,事成后周世宗称赞王溥。
C. 王溥曾被冷落,重获信任。宋朝初年,作为前朝旧臣,王溥失去了朝廷的信任,被冷落。后来他又得以升职,宋太祖说他官福之盛,近世无人能比。
D. 王溥提携后生喜欢学习。他喜欢提拔后生,经他推荐的人,后来官位显达的很多;他喜欢学习,编修过《世宗实录X唐会要》等书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2)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藩镇互相勾结的话。
(2)李燃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礼部尚书”是官职,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契丹”为“与”的对象,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部队胜利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随口问王溥:“后汉丞相李愁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确实有这件事吗?”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从最高的九品到最低的一品”错误。应是从最高的一品到最低的九品。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被赠官”错,结合“世宗始悟,诏赠其官”分析,应是周世宗给李松赠官,赠官的对象是已去世的官员或其祖辈。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平”,平定;“贼”,叛贼;“朝贵”,朝中大臣;“语”,话。(2)“为”,是;“设”,假设、如果;“此”,代词,这;“示”,给……知道,给……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溥字齐物,宋初并州郁人。后汉太祖乾花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李宗贞占据河中,周太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任命王溥为从事。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藩镇互相勾结的话。周太祖记下他们的名字,准备查办他们。王溥谏阻说:“鬼怪这些东西,趁夜晚出来,但日月光辉照耀后,毒氛灾气就自动消失。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来安定内心不安分的人。”周太祖照办。部队回师,(王海)升任太常丞。周太祖病重,召学士拟旨,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诏后,周太祖说:“我没有忧虑了。”当日去世。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两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部队胜利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随口问王溥:“后汉丞相李愁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确实有这件事吗?”王溥说:“李熬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藏他罢了。”周世宗才醒悟,诏令追赠李熬官职。周世宗打算讨伐秦、风两地,向王溥求统帅,王溥推荐向拱。战事平息后,周世宗在宴席上酌酒赐给王溥说:“替我选择统帅成就边疆功业的人,是你啊。”王海跟从皇帝平定寿春,皇帝诏令给他加阶晋爵。显德四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四次上表,请求守满丧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教他,王溥害怕,入朝谢罪。显德六年夏天,任命他为参知枢密院事。恭帝继承帝位,王溥上表请求编写《世宗实录》,诏令批准。北宋初年,罢去参知枢密院职位。乾德二年,罢去他原来的职位任太子太保。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宠幸他。”乾德五年,遭遇母亲去世。守丧期满,加官爵任太子太傅。开宝二年,升为太子太师。王溥受职入朝谢恩的时候,宋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他比拟的人。”太平兴国初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益号为文献。王溥禀性宽厚,风度优美,喜欢提拔后生,被他推荐的升到官位显达的人很多。王海好学,手不释卷。曾经收集苏冕的《会要》和崔铵的《续会要》,补上它们的缺失和遗漏,编为百卷本,称为《唐会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准海对雪赠傅
李白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
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则溪起,思绕梁园发。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注]①傅霭,李白的友人。②溟渤,此处指东海。③剡溪,《世说新语·任诞》云: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④郢中歌,指《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的诗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北方席卷而来的大雪铺盖着江南的天地,气势雄浑,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
B. 颔联写梅树在阳春时节开放,斗寒争艳;明亮的月光照在洁白的沙滩上,天地澄澈。
C. 颔联红白色彩相间,景象妙不可言,营造了幽静氛围,为下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D. 颈联上句运用了王子猷访戴的典故,下句写到果园,点出自已思念远在梁园的朋友。
15.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作者遥寄一曲《阳春白雪》,却无人欣赏,表达了对友人傅需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抒发了知音难得的苦闷、失落。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虽然本诗前两联写的景象雄浑美丽,但从“曲罢心断绝”看,表达的却是作者思念友人的深深的忧伤,故选项中“全诗豪放的基调”表述不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为你唱一曲阳春白雪吧,可是不见你的踪迹,你听到了吗?连我自己听了都心酸,谁是知音?一首很好的思念友人的诗,状景抒情都很到位。表达了对友人傅霭的深深思念之情,抒发了知音难得的苦闷。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枫林似火,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与祖
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答案】 (1). 看万山红遍 (2). 层林尽染 (3).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4). 终已不顾 (5). 山气日夕佳 (6). 飞鸟相与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染”“遂”“佳”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曾经被艺术家们视为妙手偶得的艺术,如今可以通过艺术产业的批量生产方式创作出来,与此同时, 的新作品、新形式超出我们既有的艺术视野和艺术观念, 文艺未来发展的形态、方向更是有待深刻认识和理论引导,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艺术创作实践正不断向现有艺术理论发起挑战。
我们要看到大众艺术与高雅艺术、商业美学与心灵美学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不能忽视市场反馈和商业效应对艺术创作的干预与反作用。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艺创作,使互联网用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共享功能的实现。但是,将互联网用户趣味简单视为当代审美趣味的绝对代表, 顺应用户趣味而放弃疏导提升, ,必将带来艺术价值体系及其审美趣味的偏差。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几年来,艺术家正遭遇种种困惑
B. 近几年来艺术作品正遭遇种种困惑
C. 近几年来,艺术理论正遭遇种种困惑
D. 近几年来,艺术实践正遭遇种种困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层出不穷 关于 一味 长此以往
B. 层出不穷 对于 一直 久而久之
C. 司空见惯 关于 一直 长此以往
D. 司空见惯 对于 一味 久而久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艺创作的推进,使互联网用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艺术共享的实现。
B.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艺创作的推进,使互联网用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共享的实现。
C.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艺创作,互联网用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艺术共享。
D.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艺创作的推进,使互联网用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艺术共享。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文段第一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概括起来,中心话题应是“艺术理论”,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修饰“新作品、新形式”,选用“层出不穷”。
关于:引进关涉对象。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结合“文艺未来发展的形态、方向”分析,选用“关于”。
一味:单纯地。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强调所指的范围。结合“顺应用户趣味”分析,选用“一味”。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语境主要讲老是这样下去,选用“长此以往”。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成分残缺,可以删去“随着”或“使”。
B项,语序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应移到“有助于”前面。
C项,成分残缺,可以在第一个“创作”后面加“的推进”。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①________?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有两种统计方法:传统的统计方法是在不同变量间建立关系,另一种是动力数值模式。坚冰覆盖的北极原本并不适合船只航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融化,②________。北极航道主要包括俄罗斯沿岸的东北航道、途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的西北航道等。③________。北极海冰的减少可以通过减弱中高纬的西风急流,使得我国一些地区的阻塞形势出现的频率增加,北极冷空气向这些地区入侵的频率增加,可致这些地区冬季低温天气频繁和异常降雪。此外,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我国北方大气扩散条件减弱,引起冬春季雾霾的增加。
【答案】 (1). ①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2). ②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通航性 (3). ③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我国气候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有两种统计方法”分析,此处主要是对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如何统计的发问。第二处,结合“坚冰覆盖的北极原本并不适合船只航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融化”分析,此处主要讲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通航性。第三处,结合“北极海冰的减少可以通过减弱中高纬的西风急流……使得我国北方大气扩散条件减弱,引起冬春季雾霾的增加”分析,此处主要讲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我国气候。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某学校校园里的树由各班认领,并在认领的树上挂一块认领牌,并根据树的某一生态习性在认领牌上写一段有诗意的“树木寄语”。
示例:
石榴树生态习性:喜阳光,喜湿润肥沃的石灰质土壤,花期长达数月,每年五、六月间紫花怒放,灿若云霞,花红似火。
写的“树木寄语”:“阳光钻进石榴花里,几番跳跃,花朵微摇,一片火红,在阳光下折射出摄人心魄的绚丽光彩。”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所在班级认领了一棵松树,松树的生态习性:耐干旱、耐寒、耐贫瘠土壤;四季常青,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长寿。
请为松树认领牌写一则有诗意的“树木寄语”,句式不必仿示例,不超过60个字。
【答案】示例:把根扎透干旱和贫瘠,几经坚忍,让树枝吮吸霜雪,几经拼搏,方永葆青春,在风雨中挺立着苍劲、伟岸的身影。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为松树认领牌写一则有诗意的‘树木寄语’,句式不必仿示例,不超过60个字”,寄语需要“有诗意”,必须化抽象的生态介绍为形象的描述,必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要体现出所描写对象的一个或几个生态习性,如“松树的生态习性:耐干旱、耐寒、耐贫瘠土壤;四季常青,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长寿”等,抓住其中的某些特点来写,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一些尚未正式步入职场、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也表现出旺盛的消费需求,甚至经常过度消费,相互攀比。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称平时会注意勤俭节约;73%的受访者月消费额度集中在1000-2000元72.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组织开展勤俭节约辩论会、榜样人物宣传讲座等活动:58.2%的受访者建议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感受幸福生活得来不易;76.2%的受访者认为,秉持勤俭节约的美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87.9%的受访者认同这个时代依然需要勤俭节约精神,认为如今勤俭节约的内涵是不与人攀比、不随意浪费和不奢侈铺张。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给大学生、学校、家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达看法,提出建议,并阐述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金阳”为写信人,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商隐曾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也反复证明了这个道理。从夏桀穷奢极欲而亡国到古罗马帝国因贵族们的奢侈无度而衰败,从满清八旗子弟的蜕变之痛到前苏联“共产主义贵族”们的特权之祸,一个个政权的兴亡史无不深刻地昭示我们:奢,能败国、败家、败自己。勤俭使一个国家得以繁荣昌盛,勤俭使一个人得以自立自强。春秋季文子,贵为上卿,以俭为荣;五代李存审,“赠簇教子”,唤醒沉溺浮华享乐的孩子们。
鉴古知今,奢则成糜,糜则促败,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人说,当下的中国式奢侈,是一种炫耀式奢侈,严重到一定地步,往往会让人陷入“玛尔蒂德”陷阱,给家庭和自己带来可怕的后果,甚至灾难。可是,面对这种陷阱,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同学过分追求所谓的潮流,盲目追星,购买超出家庭经济承担能力的奢侈品,去满足自己扭曲的虚荣心。这样的同学,把注意力放在攀比与炫耀上,一心追求享受,又怎么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呢?要知道,奢侈与怠惰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当我们丢弃了勤俭的美德,也就忘记了生活的真谛。
勤俭是一个永恒的生活话题。勤俭,自然要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勤”让我们追求和创造财富,“俭”让我们珍惜和积累财富。自古圣贤多节俭,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太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无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份勤俭自励的珍贵遗产。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更是彪炳千秋。是的,唯有勤奋,使人志向坚定,不屈不挠;唯有节俭,使人道德高尚,淡泊致远。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作为新海园的学子,我们更应将勤俭二字落实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食堂点餐适量、不浪费粮食,不浪费手边的一张纸、一支笔,不用水时及时关紧水龙头,随手关灯,不再出现“长流水”、“长明灯”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形成一种认识,那就是,节俭二字不只适用于物质,节俭的也可以是时间。每天争取提前十分钟起床,吃早饭时顺便收听清晨新闻,利用餐后散步的间隙多背几个单词,跑操信号响起后不磨蹭拖沓、尽快到达集合点„„诸如此类可列举的有太多太多。看似寻常的小事积聚在一起便成了不寻常,而新海园学子的独特气质也从中显现。
同学们,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世界勤俭日的这一天,让我们问一问自己:我,践行勤俭了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取材于主流媒体的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与结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针对性。材料一呈现的是当代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乃至出现过度消费、相互攀比等负面现象。材料二呈现的是在校大学生有关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等的调查数据与结论。材料二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对勤俭节约美德的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美德的对策的建议。材料一与材料二构成问题与对策的逻辑关联。两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勤俭节约”,这一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当代青年值得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核之一。本题写作任务指令语给出多个写作交际对象与写作的任务指令(“看法”“建议”“理由”)。不同交际对象,写作的内容与言说的策略,各有不同,需要考生仔细斟酌,恰当选择。本题着眼考查学生基于特定交际语境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的限定性与开放性有机统一,考生针对不同交际对象,其立意侧重点与言说策略均有不同,但聚焦点又都落到了当代大学生与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这两个基本点上,其思维触发点有背景、现状、传统、内涵、意义(价值)、对策等不同视角,既可取其一点深入挖掘,也可综合多点具体剖析。
参考立意:勤以致富,俭以养德;攀比之风当刹,节约之习当养;勤俭节约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珍惜幸福生活,学会勤俭节约;戒奢尚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勤俭节约,利己、利民、利国;多向榜样人物学习勤俭美德;树立正确消费观,培养勤俭美德;勤俭是美德,更是责任;多管齐下,深入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家长应该成为子女勤俭美德的表率等。考生具体行文时,须针对题干中“大学生”“学校”“家长”或其他相关方的不同属性,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说。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在物质更加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下,秉持勤俭节约精神仍然重要”。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构建勤俭文化内涵是古今中外人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构建当代中学生的勤俭文化内涵,利己、利人、利国家,势在必行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则天下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等。
【素材】节俭,积聚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大学生补上勤俭节约这门“必修课”,就是要让美德之光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生的境界,不忘孜孜以求的初心,积聚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皇帝伟人都如此勤俭节约,而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当代中学生呢?当代中学生早已忘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和“一粥一饭汗珠换”的来之不易,在食堂、洗漱台、厕所里仅仅因为“不喜欢”,就把没吃完的甚至没碰过的饭菜倒进了垃圾桶;也无视“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遗训,把“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的公益广告当做是杞人忧天;凿壁借光的典故再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室空无一人,好几盏白日灯却肆意地敞亮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将人生的时光看得比金子还贵,可我们一些中学生却在无休止地浪费着大好青春。粮食、水源、电能、时光这些被老一辈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东西,在我们的同学眼里却变得一文不值。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这些老话告诫我们即使富裕了也不能忘记勤俭节约,可是这些早抛诸九霄云外,穿名牌、讲攀比、铺张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令人痛心疾首。
把节约教育的内容引入教材。国外一些国家都把节约教育体现在学生的教材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节约教育。比如新加坡小学阶段开设的“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等课程,都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勤奋质朴等作为重要内容向学生灌输。印度尼西亚小学教材就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节俭及热爱劳动精神”。马来西亚一年级教材上有这样一篇课文:“晚上,弟弟上床睡觉。房外的灯还亮着。他想,灯是我开的,我应该把它关掉。爸爸知道了这件事,说弟弟是个好孩子。”短短50多个字,就把“注意节约用电”的良好品德习惯贯穿其中了。
日本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在节约教育方面,对一、二年级学生要注重“爱惜钱与物”、“爱护公物”的教育,对三、四年级学生要注重“有节制地生活”的教育,对中学生则要重点培养他们自觉的节约理念,养成节约的习惯。
国外除了运用教材、课堂等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外,还非常注重通过具体行为习惯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西方国家的一些学校里,每年暑假都要举行校服交换会,家长们拿来自己孩子穿不得的校服,换取那些适合自己孩子穿的校服。这种“以衣换衣”的活动既节省了开支,又避免了物资的浪费,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问题就是:我国的资源、能源日益紧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极低。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