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9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2)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阳一中2017年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二级部 一、基础知识(共10小题,30分)‎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潺湲yuán 踯躅zhízhú 滟滟yàn 萦纡yū B.谪居zhé 拱揖jī 著帽zhù 自刎wēn C.麾下huī 披靡mǐ 辟易pì 肯綮qìnɡ D.妃嫔pín 冥迷mínɡ 鼎铛玉石dānɡ 屏息pínɡ ‎2.下列各项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夜不能寐 造化尤物 B.春雨初霁 巉然孤起 上千云宵 天恢恢 C.越俎代疱 踌躇满志 钩心斗角 股栗欲堕 D.不事雕琢 环堵箫然 驰聘当世 独辟蹊径 ‎3.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 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 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 ,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治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6.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的思慕之词。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屈原以他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原有的传说、民俗、歌词去粗取精,整理润饰,创作为乐歌。‎ B.鲍照的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他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讲究门第出身,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有才华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C.杜牧的《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此文用铺叙、夸张、渲染,把阿房宫写得穷奢极丽,更有力地显示了秦王朝崩溃的必然性。‎ 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一般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②引壶觞以自酌 B.①族庖月更刀 ②族秦者秦也 C.①与佳期兮夕张 ②期山东为三处 D.①吾闻疱丁之言,得养生焉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为若德 C.①善刀而藏之 ②官知止而神欲行 D.①平明,汉军乃觉之 ②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9.下列句子中,与“然终不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汉骑追者数干人 B.戍卒叫,函古举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籍独不愧于心乎 ‎10.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葺之兮荷盖 葺:积累 C.鸟何萃兮蘋中 萃:聚集 D.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开创扶助 二、古诗文阅读(共9小题,35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1-13题。(共9分)‎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枢归葬于蜀。蜀人之祔①,同垄而异圹。昔者吾母程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巳,”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注释】①祔fù,合葬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 D.振业之 振:振作,振兴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⑤夫人喜读书,旨识其大义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替他们的母亲程氏写一篇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议论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经常告诫他们,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4-16题。(共9分)‎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 ②瘗(yì):埋藏。 ③窭(jù):贫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 B.遂言甫于朝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D.听其召募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小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7-18题。(共11分)‎ 西塞山下①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7.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颌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不同时间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18.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2)《湘夫人》中 , 表现了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慰自己把眼光放远,并表达出对爱情生活的执着。‎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场决斗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驻在法国;头几列火车从巴黎出发了,开向新定的国界去,慢吞吞地穿过好些破败的村落和田园。杜步伊先生坐着列车到瑞士去找妻子和女儿,敌人未入侵以前,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他是位明哲保身的防护兵。‎ 车厢里,有两个英国游客。他们用本国话谈天,有时借着旅行指南来辨认那些记在书上的地名。‎ 忽然,列车在一个小城市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眼光有几分寒气。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那两个英国人用好奇心的微笑端详着他,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他不自在地坐在一角,仿佛是一个和保安警察对面坐着的小偷儿。‎ 列车又开动了。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继续寻觅着当日打过仗的地点,突然,他们指向远处一个小镇,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十二个法国兵。我俘虏过两百多个。”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做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后来,他又说:“那些法国小子,我狠狠揪他们的耳朵。”‎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胡子里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列车前进着,经过了好些始终被德国兵占住的村子;一眼望过去,几乎到处全是德国兵。他们正像非洲的蝗虫一样盖住了地面。军官伸出一只手说:“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再不会有法国了!”‎ 两个英国人由于礼貌,简单地用英国话答应了一声:“Aoh!yes!”‎ 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他重新笑起来了。‎ ‎“我一定给您一份小帐。”‎ 列车呜呜地叫了,速度渐渐地减低了。他们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真跳得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列车在另一个站里停住了。那个军官忽然又出现在杜步伊先生的面前,紧接着那两个英国人也跟着上来了。德国人在法国人的对面坐下,始终带着笑容:“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列车又开动了。军官说:“那末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于是他向着他面前的这一位的脸伸过手来。两个英国人始终是镇静自若的,都目不转睛地瞧着。‎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一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发狂地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的德国人只是干喘。‎ 末后,杜步伊先生忽然站起来,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缓过气来后说:“‎ 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火车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德国人向那两个英国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他们齐声用英国话回答:“Aoh!yes!”‎ 列车停住了。一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下了。杜步伊已打死了他。英国人喊了一声“Aoh”。‎ 接着,他们愉悦地跳上了车。‎ ‎(选自莫泊桑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句“战争结束了……慢吞吞地穿过好些破败的村落和田园”,叙事写景简洁,突出了战争绐巴黎带来的灾难,为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B.小说中普鲁士军官入场别具一格,先是听觉,接着是视觉,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下颏长髯与上唇长髭须的描写,给人一种骄横凶残的感觉。‎ C.小说故事情节基本上是在火车车厢中展开的,随着列车的前进,小说情节也在逐步推进,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显得紧凑有致,层次清晰。‎ D.小说细节描写颇为生动,其中写杜步伊先生从列车中逃进邻近车厢里,独自一人解开坎肩钮子以及喘气擦汗的细节,准确地写出了杜步伊终于逃出虎口的喜悦之情。‎ E.小说以小见大,写普鲁士军官与杜步伊决斗,实际上是写法西斯与爱好和平者的决斗,暗示弱小者将会变得强大,法西斯必将失败。‎ ‎21.下列对小说人物杜步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步伊先生在普鲁士兵未入侵以前,就把妻子女儿安排到了国外,既是为了妻女的安全,也有使自己免遭拖累的考虑,这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性格特点。‎ B.面对普鲁士军官,杜步伊先生假装看报纸,自己坐在一角,仿佛是一个小偷一样;后来又跳离车厢,逃到客车邻近的车厢里,这表明他有胆小、怕事的一面。‎ C.杜步伊先生不替普鲁士军官买烟而逃离开车厢,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憎恨普鲁士侵略者,一方面又害怕他们。‎ D.杜步伊人物思想性格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的,他从开始的明哲保身、懦弱、逃避到后来的果敢反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2.小说安排两个英国人,请探究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他在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时,手下管着300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大家服他。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1日)‎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B.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C.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D.“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E.侧面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黄大年的评价,学校屡次催报院士黄大年的反应等内容,都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 ‎24.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哪些高贵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懈地历史打捞,关于那场大劫难的更多细节被披露了出来。一个多年来致力于搜证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人鲁照宁惊讶地发现,家族中竟然有那么多亲人死于侵略者之手……他沉痛地说:“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鲁迅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愤郁结,力量充盈。于是,一个四分五裂、各逞意气的国度,以南京为临界点,从此完成了最初也最决绝的抗战动员。‎ 请以“写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南阳一中2017年秋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A(B揖:yī;著:zhuó;C.辟bì;Dbì铛:chēnɡ,屏bǐnɡ)‎ ‎2.A(B.云霄:C.疱丁:D.萧然,驰骋)‎ ‎3.C ‎4.B(A.语序不当。“宣布”的时间状语不能是“从现在起到年底”,应为“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C.主客颠倒。成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偷换主语。应为“新《食品安全法》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 ‎‘史上最严’的称号”。)‎ ‎5.C【解析】据题干“三个因素决定”,紧承的应是①、④两句,因其里有“它们”“这三者”承接词,这个很容易发现,所以排除A与B两项。接着要考虑的是①与⑤两句的关系:①句言三者影响有好有坏,⑤句言面对“坏”的办法(因为有“坏”,才想“摆脱”),加之①句中有“它们”这个承接词,所以⑤句在①句之后。‎ ‎ 【评点】连贯排序题,重在发现内里的逻辑关系。此题待排句里尚有“承接词”的出现,加之排除法,做出选择也是不难的。‎ ‎6.D(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是江东。)‎ ‎7.C(A率领/拿;B众/灭族:C都是约会、约定;D养生之道/供养活着的人。)‎ ‎8.B(A.动词。到/取消句子独立性;B.都是介词,替,给;C.表顺承/表转折;D.才/连词,于是)‎ ‎9.B(A.定语后置:C.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B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10.B(葺:编草盖房子)‎ ‎11.D(振:同“赈”,救济)‎ ‎12.A(④写其持家之才⑤写其读书识义⑥写其善良助人)‎ ‎13.B(应为向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问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让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子儿女的人,那又将怎么办呢?”‎ 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伤的了。”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为他们置办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被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14.D 卒,通“猝”,仓猝。.‎ ‎15.B 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16.C 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期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于是叫申甫捡来路边的瓦石,在地上四散摆放,把老鼠放到其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诱来一只狸猫,狸猫想抓老鼠,最终也无法进入,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它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收获。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拜道人为师。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家,。刘廷传,是以前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自己学到的兵法拜见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凭借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听任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逐渐聚集,这些士兵大都是城里的穷人家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所传授的方法,只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以平民的身份被越级任用,就谋划把抵挡敌人的任务先交付给他,然后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申甫没有办法,痛哭,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懂鉴察人。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17.B、C【解析】5分,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18.①“水似蓝”,表现出水深莫测,以及西塞山势的峻峭,由于山间葱茏的林木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茌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缠绕山间,倒映水中,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形象写出其缈茫起伏之态,且巧妙的倒映在水中;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江水更湿幽深,山峰逐显高耸,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对比强烈,塑造出一种开阔奇特的艺术境界。‎ ‎1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E、D(答E、2分;答D、3分;多答0分。D项,“逃出虎口的喜悦之情”分析不准确;E项,不是以小见大手法,分析内容也太牵强)‎ ‎21.A(“把妻子女儿安排到了国外”于文无据,“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性格特点”说法牵强)‎ ‎22.作用:①衬托人物形象,两个英国人的漠然反衬了杜步伊最后的抗争,使杜步伊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两个英国人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情节发展起伏跌宕;‎ ‎  ③丰富了小说内容,两个英国人的出现,使小说内容更加饱满,可读性更强。‎ ‎  ④使小说内容更加真实自然,让两个英国人见证了杜步伊与普鲁士军官的决斗的过程,使人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感。‎ ‎  (① ②每点2分,③④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23.BE(“黄大年之间”是要以邓稼先为榜样;“学校屡次催他申报院士”后有黄大年的语言,不是侧面描写)(选出B得3分,选出D得2分,其他选项不得分)‎ ‎24.①志存高远,为国为民;②面对选择,义无反顾;③身怀绝技,统领千军;④不图名利,忘我工作;⑤看淡生死,赤胆忠心。(6分,每条1分,答出任意4条5分,答出5条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