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00 KB
  • 2021-06-04 发布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四)线下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四)‎ 线下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创作传统。它既是指具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也是一种流派、风格和精神的代名词。这种“对于生活本来面目的描写”,并不是拘泥于个别生活现象、人的生物本性和零度评价态度的书写,而是要做到如恩格斯所言“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并非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就必然是现实主义的,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真正现实主义的基本书写态度和原则。‎ ‎20世纪以来,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互动影响之下,现实主义也具有了某种“开放性”,但其基本精神仍然一以贯之。当下一些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小环境不乏“现实”元素,但却局限于几乎忽略清晰时代性的男女情爱和家庭矛盾的“杯水风波”,不能使受众从中领略人物生活于其间的时代“大环境”气息,更遑论这种大环境与人物活动小环境的高度融合与统一。而当这样看上去十分吸睛的“杯水风波”又与码洋、票房、收视率直接挂钩之时,其剧情的狗血、人设的崩塌、伦理的无底线就不足为怪了。‎ 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老舍、曹禺及其作品,中国当代的《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等作品都是如此。电视剧《大江大河》以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等人物为中心,表现改革开放背景下国企、集体和个体经济的浮沉与进取。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应以细腻而真切的描绘,表现世纪转折之际中国人个体和群体的情感心理、行为风范、人际关联、道德伦理等要素,不仅展现基于时间之维的多向嬗变,也尽可能地再现基于空间之域的多元态势。‎ 现实主义创作的至高境界是创造史诗般的作品。处于伟大复兴征程之中的当下中国色彩斑斓、精彩纷呈,具有“史诗”气象的现实,有着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同时,在中华文化和文学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历经70年的共和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文艺大国迈向文艺强国的绚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应该说,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 - 27 -‎ 以现实主义方法和精神去创造新时代的民族叙事和国家叙事,理当成为一个基本遵循。在这当中,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而不是逞一时之快,虚化、戏说、想象、曲解和解构历史原态。如果从更为远阔的境界上讲,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当代中国文艺的“新史诗”,还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造中国新史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本来面目的描写”主张的重要体现。‎ B. 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延续。‎ C. 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矛盾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D. 经历了70年的共和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从文艺大国向文艺强国迈进的崭新阶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辨析现实主义的概念,然后分析文艺创作现状,最后提出创造“新史诗”主张和方法。‎ B. 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用以阐明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以及现实主义创作的任务。‎ C. 作者用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事例,论述了关注时空维度中的人物命运,才能创造史诗般的作品。‎ D. 文章在论述创作出史诗般作品的条件时,既关照了历史与现实,又关照了时代环境与主观因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呈现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可有效避免剧情狗血之类的问题出现。‎ B.‎ - 27 -‎ ‎ 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新史诗”就能出现。‎ C. 电影《十八洞村》艺术地再现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过程,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 D. 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并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就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项,“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错。原文是说一些文艺作品“小环境不乏‘现实’元素”,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论述了关注时空维度中的人物命运,才能创造史诗般的作品”,错。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事例,是用来阐明第3段的中心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任务就在于,艺术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呈现能够‘直抵人心’的、具有鲜明现实或历史时代印记的生活”,而“现实主义作品的任务”是第4段论证的内容,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张冠李戴。‎ 故选C。‎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 ‘新史诗’就能出现”错误,原文信息是“应该说,从书写的对象到书写的情境与基础,中国文艺已经具备了‘新史诗’创作的基本条件,书写‘新史诗’的雄心和责任也正在传递给每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可见只是说具备了基本条件,还要有远见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另外下一段还说“以现实主义方法和精神去创造新时代的民族叙事和国家叙事,理当成为一个基本遵循”“在这当中,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史诗’创作的基本内核,即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态和价值,去呈现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而不是逞一时之快,虚化、戏说、想象、曲解和解构历史原态”,这是需要的态度;“还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根据以上信息“新史诗”的出现除了基本的,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条件,选项表述绝对。‎ C项,“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错。电影《十八洞村》,与电视剧《大江大河》类似,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选项结论绝对,曲解文意。‎ D项,“就能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错。原文为“还需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给予体验、审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可见选项遗漏了‘或许’这个表推测的词语,导致表述绝对。‎ 故选A。‎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 27 -‎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五一劳动节、端午小长假以及暑期旅游旺季期间,选择红色旅游的游客暴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更迭、文化融合,红色文化也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小到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大到家国情怀,游客都可以从红色旅游过程中获取。‎ 从最近半年的红色旅游产品预订情况看,客群年龄层整体正在向90后、00后甚至10后转移,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出游比例持续提升,感受历史、感悟时代变迁成为他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学校组织、家庭组团出游等为主要出游方式。此外,随着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党团活动的开展,包团红色旅游和教育培训也成为市场的一大消费趋势。‎ ‎(摘编自中国基金网《红色旅游持续“圈粉”》)‎ 材料二:‎ - 27 -‎ ‎(摘编自(2019年红色旅游报告》‎ 材料三:‎ 红色旅游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文化工程,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旅游业培育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市场。‎ 眼下,红色旅游在各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建成并使用,参观组织、讲解等服务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优化,不少红色景区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借助现代科技让红色历史可视可听可感。但与此同时,个别红色景区在建设哥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商业气息过重;为变“红”,抢革命人物,争历史事迹,景区体验项目在设计上存在恶俗化倾向。这提醒我们,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能让红色旅游跑偏变味。‎ ‎(摘编自韩韫超《红色旅游,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材料四:‎ 当前,国内红色旅游及相关产品种类丰富,有主题博物馆、红色主题园(景区)、革命先烈或名人故居、革命英雄纪念馆等。谈及红色旅游的热度上涨,相关人士分析指出,游客重视景点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行,也让大批青少年来到红色景区,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同时,一大批国内目的地正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创新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推出了众多深受年轻游客喜爱的红色旅游产品,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 27 -‎ 近年来,国内的红色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红色旅游线路进行新的设计和组合,将研学徒步等新的旅游产品形态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这一做法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在广东,各红色景点也纷纷探索新玩法,寓教于乐,吸引游客。如广州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暑假推出了“大树下的红色时光”亲子观影活动,9月则围绕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举办了猜灯谜、做月饼及手绘沙画等活动。‎ 多种形态的跨界结合为传统红色旅游带来新增量。以台儿庄古城景区为例,景区在常态演艺皮影戏、扬琴、柳琴戏、运河大鼓表演中融入台儿庄大战的故事,并创造性推出《台儿庄大捷》表演,在鼓声和号角声中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对红色景区而言,运用互联网深入年轻群体,加强自身的品牌营销也是提升吸引力的关键。‎ ‎(摘编自郑洁琳《传统红色旅游如何聚人气又接地气?》)‎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色旅游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与家国情怀,这是今年红色旅游暴涨的根本原因。‎ B. 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旅行让大批青少年来到红色景区,但目前其主要游客仍集中在80后、70后这些人群上。‎ C. 发展红色旅游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D. 台儿庄古城景区在传统艺术表演中融入台儿庄大战的故事,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称得上多种形态跨界结合的典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红色旅游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许多青少年为了感受历史、感悟时代变迁,通过学校组织或家庭组团的方式来到红色旅游地。‎ B.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最点及相关产品的种类丰富,但相比较其他而言,人们对红色主题博物馆的需求所占比例最高。‎ C. 红色旅游承载着塑造社会价值观、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特殊功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工程。‎ D. 个别红色景区商业气息过重,存在低俗、庸俗、恶俗现象,但从整体上来看,这并不会对国内的红色旅游发发展造成影响。‎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红色旅游景点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答案】4. A 5. D ‎ ‎6.‎ - 27 -‎ ‎ ①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工作,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红色历史可视可听可感。②重视对景点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内涵的挖掘。③开展创新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如对线路进行新的设计和组合,与其他旅游产品进行结合,多种形态的跨界结合。④运用互联网深入年轻群体,加强自身的品牌营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这是今年红色旅游暴涨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文中只是提到“游客都可以从红色旅游过程中获取”,并没有阐释两者之间有因果关联。‎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D项,“不会对国内的红色旅游发展造成影响”说法错误,从原文“力戒”“不能”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原文意思是应引起高度重视,坚决杜绝。‎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不少红色景区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借助现代科技让红色历史可视可听可感”“游客重视景点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的红色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红色旅游线路进行新的设计和组合,将研学徒步等新的旅游产品形态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深入年轻群体,加强自身的品牌营销也是提升吸引力的关键”。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 27 -‎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半袋米 陈应松 比如说,你到了傍晚才走到空无一人的乡政府;又比如说,你骑的那匹马你怎么唤,它还在坡下的水沟里饮水和吃草,对你不理不睬,像一个大机关的门卫,还挑衅地打着响鼻,你难道不想骂一句什么吗?‎ 李细鸹站在乡政府的走廊里,暮色渐暗。乡政府前面,有广阔的高山草甸,满眼荒凉,摇晃着高高的开着白花的飞蓬、紫色的醉鱼草花和青蒿,没一个人影,就像这儿被世界忘掉了似的。‎ 李细鸹开始拆乡政府的院墙。这当然不对,简直是恶棍行为,但他劝不住自己,谁叫你不给我换那十几斤米的?乡长就是这么当的?几天不打照面,你不上班啊?面对内心的诘问,李细鸹慷慨激昂,正义凛然,拆墙就有了正当的、坚定的理由。继续抠了十几块,就装进蛇皮袋子里。弄回去垫菜园子后头的泥巴路不正好么?再比如,修猪圈、厕所等等不也用得上吗?‎ 天接近黑下来,李细鸹还伸长脖子看最后一眼,指望乡长从路的那边过来。光线越来越暗,他大声咳嗽,又进到院子里,在退耕还林办公室的背后往窗户里瞧,里面堆满了一袋袋的大米。窗户不紧,所谓不锈钢的窗齿,就跟篾片一样,一扳即弯,再用点力就能钻进去,然后背两袋米出来,就可以把两袋砖头丢了,甚至可以让它们物归原主,码到墙上去。但是那么多的大米,李细鸹没有动心思。‎ 李细鸹并不缺粮,不是来要粮的,只是,他家退耕还林补助的粮食,一亩地给三百斤,分几次领。这一次领的两袋米中,拿回去,有一袋的袋子底下,因为潮湿,有小半袋米发了霉,还结了壳,变黑了。他就寻思着有时间到乡里来办事,顺便看把这小半袋米能不能换?这是第三次了。‎ - 27 -‎ 刚开始,退耕还林办的陶主任倒是很奭快的,说这得换。称了一下,十三斤半,就算十三斤吧。李细鸹与陶主任吃了一支烟,陶主任说:我不是反悔,现在都要讲纪律讲规矩,你这米暂不能给你换,得乡长签个字,到时被人告到领导那儿,说我和村民一起合伙骗国家的粮食呢,你说得清楚?今天乡长不在,十三斤,我记住了,不就是十三斤吗,但你得写个三言两语的申请即可,米潮湿发霉,申请调换,行了。就从抽屉拿出了一张纸,让李细鸹写了。说乡长批两个字同意,这事就有个凭据,不然,现在非常严,要处分的,干什么事都得讲纪律讲规矩。为了陶主任不受处分,这事就按他说的来,虽然就十几斤米。‎ 就等乡长的字,等了几回了,问题是,乡长总不在。这天又等到快天黑,还是不在,陶主任说他也不知道乡长会来还是不来,现在脱贫攻坚战,各管一村,哪个晓得领导去哪儿了。拿着自己写的张调换大米的申请,找谁都没有用。‎ 正当他踌躇不定的时候,天已经麻黑了,陶主任出来在野外小解,见到木桩一样竖着的李细鸹,这么树一样站着一定是个老实人,就喊他到苏老鹳家弄口酒喝。说到李细鸹换米的这事,扶贫办的胡主任就说,老陶、你给人家换了,不就十三斤米么?土地局的王局长也附和说换了换了让人家回去。哪知陶主任说,你们这是不负责任的话,现在讲纪律讲规矩,你敢?你也不敢,我也不敢,我可不能擅自做主啊!就随便给你一个处分,你也担待不起,你们也是晓得的,现在管得多严。说到底,这不是十几斤米,上升到讲纪律讲规矩的政治高度,几斤米将你当典型,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衬衣领口也扣成铁箍的陶主任,讲话时上气不接下气,李细鸹担心他会因为领口的扣子把他勒死,他就不能解颗扣子么?爱插嘴的苏老鹳也给陶主任帮腔说,陶主任好心肠,但形势比人强,不能怪陶主任。‎ 这么一说,李细鸹没了台阶下,也就拼了命,一个人一杯敬大家。这一圈下来,七八杯酒下去,肚子里全是酒精,没吃一口菜,烧得胃生疼。米没换着,胃喝坏了。按着肚子上马,天黑得像锅底了,风大得像老虎了。‎ 李细鸹在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霉米给他换好了,让他去拿,结果他打开蛇皮袋子,是些砖。‎ 这梦怪,米抵了砖,砖抵了米,都不是个事,咋就进了梦里呢?一块多钱一斤的米,总共二十来块钱,换三斤苞谷酒还不够,几次摸夜路回来,还费了几对大电池。但米终究是米,山里也不种稻子,种苞谷洋芋,十几斤米,咱这坡耕地,永远种不出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天色的变化贯穿始终,写出了时间的变化,用顺序的方式,讲述了李细鸹先后三次到乡政府换米的故事 B. 陶主任在谈话中不断强调“讲纪律讲规矩”,这里采用反讽的方式写出他是一个怕担责任,不愿意帮百姓办实事的官员。‎ C. 小说结尾为我们解释了李细鸹不缺米却三次去乡政府换米的缘由,和前面写换米时官员们的态度形成反差,意味深长。‎ - 27 -‎ D. 小说以小见大,虽然只写李细鸹换小半袋米,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补助粮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官员们对待百姓诉求的态度。‎ ‎8.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李细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请结合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7. A 8. ①从环境上看,写出了山里荒凉的暮色,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从情节上看,空无一人的乡政府为下文李细鸹百无聊赖开始抠墙的情节做铺垫。‎ ‎③从主题上看,“像被世界忘掉了”的环境如同被忘掉的换米申请,代表着不做实事的官员对百姓诉求的漠视,暗示主题。 ‎ ‎9. ①对规则的破坏与坚守之间的矛盾。因为换米不成,李细鸹选择拆掉乡镇府的院墙来抵偿,这里的他是对规矩的破坏者。但是,在他看到退耕还林办里堆着的可以被轻易拿出的米时,却选择了坚守规则。‎ ‎②对不作为官员的埋怨与体谅妥协之间的矛盾。从开头的反问句、拆砖和李细鸹看到陶主任领口扣子时的心理描写等细节,看出他内心实则是有埋怨的。但为了不让陶主任受罚,李细鸹只得放下要米的事,给领导敬酒。‎ ‎③对自我诉求的表达与克制之间的矛盾。从对小半袋米跑了多次去换,可以看出李细鸹对自我诉求是比较坚持表达的,但是在面对陶主任的推脱、乡长的缺席,他又选择了克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小说中间部分写李细鸹之前到乡政府换米的情况,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自然环境的作用时,要从环境本身的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营造的氛围等角度回答,还要答出对人物、情节、主题方面的作用。“暮色渐暗”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广阔的高山草甸,满眼荒凉,摇晃着高高的开着白花的飞蓬、紫色的醉鱼草花和青蒿”写出了山里荒凉的暮色,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没一个人影”的乡政府为下文李细鸹百无聊赖开始抠墙的情节做铺垫。“像被世界忘掉了”的环境如同被忘掉的换米申请,代表着不做实事的官员对百姓诉求的漠视,暗示主题。‎ - 27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李细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的矛盾性。首先要答出人物身上的矛盾性是什么,然后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这诸多矛盾性的表现。首先,他对规则的破坏与坚守之间的矛盾。“谁叫你不给我换那十几斤米的?乡长就是这么当的?几天不打照面,你不上班啊?面对内心的诘问,李细鸹慷慨激昂,正义凛然,拆墙就有了正当的、坚定的理由。继续抠了十几块,就装进蛇皮袋子里。”“里面堆满了一袋袋的大米。窗户不紧,所谓不锈钢的窗齿,就跟篾片一样,一扳即弯,再用点力就能钻进去,然后背两袋米出来,就可以把两袋砖头丢了,甚至可以让它们物归原主,码到墙上去。但是那么多的大米,李细鸹没有动心思。”因为换米不成,李细鸹选择拆掉乡镇府的院墙来抵偿,这里的他是对规矩的破坏者。但是,在他看到退耕还林办里堆着的可以被轻易拿出的米时,却选择了坚守规则。其次,他对不作为官员的埋怨与体谅妥协之间的矛盾。“乡长就是这么当的?几天不打照面,你不上班啊”“继续抠了十几块,就装进蛇皮袋子里”“李细鸹担心他会因为领口的扣子把他勒死,他就不能解颗扣子么”“李细鸹没了台阶下,也就拼了命,一个人一杯敬大家”概括为:从开头的反问句、拆砖和李细鸹看到陶主任领口扣子时的心理描写等细节,看出他内心实则是有埋怨的。但为了不让陶主任受罚,李细鸹只得放下要米的事,给领导敬酒。最后,他对自我诉求的表达与克制之间的矛盾。“一块多钱一斤的米,总共二十来块钱,换三斤苞谷酒还不够,几次摸夜路回来,还费了几对大电池”概括为:他从对小半袋米跑了多次去换,可以看出李细鸹对自我诉求是比较坚持表达的,但是在面对陶主任的推脱、乡长的缺席,他又选择了克制。据此分析,本题从以上方面分三点回答即可。‎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敬者,本名娄敬,齐人也,汉五年,成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格,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弑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骨膄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 27 -‎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娄’者乃是‘刘’也。”者乃°赐姓刻氏。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徙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候。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兵可无战以渐臣也。”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B.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C.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D.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古代对帝王的敬称,和“殿下”同义,其中“陛”本指帝王宫殿台阶。‎ B. 天府,指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文中用来赞赏秦国物产极其丰美。‎ C. 山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秦时称崤山、函谷关以东之地为“山东”。‎ D. 单于是匈奴对部落联盟首领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敬为人自信,善于把握时机。汉高祖五年,他路过洛阳,适逢汉高祖在洛阳,他即向同乡表达愿意拜谒汉高祖的想法,从此走上西汉权力决策层。‎ - 27 -‎ B. 刘敬敢于质疑,建议定都关中。汉高祖意欲定都洛阳,暗合群臣想法,但是刘敬却不以为然,他从地利、人和等方面力陈定都关中更为妥当的观点。‎ C. 刘敬尊重事实,没有曲意逢迎。他只相信事实,根据自己所见,断言匈奴已埋伏奇兵,汉军出战将会凶多吉少,他没有考虑高祖自信出兵能胜的旨意。‎ D. 刘敬洞察幽微,具有远见卓识。他为了帮助汉高祖解决匈奴之患,早已想出良策,只是担心汉高祖不能付诸实施,所以激将之后才说出对策及其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2)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1)这一次我到匈奴,只见到一些瘦骨嶙峋的老弱病残的人,这说明他们故意地显示短处,而让他们的精兵埋伏了起来,(想关键时与我们)一决雌雄。(2)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都很疲惫,(我们又)不能用武力让(匈奴)屈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刘邦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都是东方人,都说周朝建都洛阳,统治了天下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结果第二代就灭亡了,还不如像周朝一样定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等到后来张良又明确表态,提出建都关中好,于是刘邦立即决定,当天就动身搬到关中。“山东人”是东方人之意,之间不宜断开,排除A;“都周”是像周朝一样定都洛阳之意,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排除C;“入关便”是建都关中好之意,其后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和‘殿下’同义”错误,凡是称王的都称“陛下”。“殿下”一般是指王储、王子、公主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D项,“激将之后才说出……原因”错,原因早先说出,再激将,而后说出对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徒,只;见,通“现”,显示。(2)罢,通“疲”,疲惫;服,使动,让……屈服。‎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 27 -‎ 刘敬原名娄敬,是齐国人。汉高祖五年,娄敬被调派去戍守陇西,当他路过洛阳时,刚好刘邦正在洛阳。于是娄敬就把车子停下,把拉车的套子摘下,穿着件羊皮袄,去找他的齐国老乡虞将军,说:“我希望面见皇上谈一些重要事情。”于是虞将军就进宫去禀告了刘邦。刘邦叫娄敬进去,并招待他吃饭。饭后刘邦问娄敬想说什么,娄敬说:“您现在建都洛阳,您是打算建立一个像周王朝那样的国家吗?”刘邦说:“是的。”娄敬说:“秦国旧有的关中地区,东有黄河之险,四周群山环绕,一旦东方发生意外,即使需要上百万人的队伍,在那里也可以很容易地召集起来。您应该占据秦国旧有的这块地盘,利用起那富饶的物产,那可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地啊。如果您能在那里建都,那么即使日后东方有什么动乱,秦国旧有的这块地盘也永远是属于您的。”刘邦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都是东方人,都说周朝建都洛阳,统治了天下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结果第二代就灭亡了,还不如像周朝一样定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等到后来张良又明确表态,提出建都关中好,于是刘邦立即决定,当天就动身搬到关中。刘邦说:“最早提出让我建都关中的是娄敬,‘娄’不就是‘刘’吗?”于是赐娄敬姓刘。汉高祖七年,韩王信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军队走到晋阳,听说韩王信已经和匈奴人联合了起来,准备一起对付汉朝,刘邦大怒,又派刘敬再次出使前往察看,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交战,本应互相夸耀自己的实力以威慑对方。这一次我到匈奴,只见到一些瘦骨嶙峋的老弱病残的人,这说明他们故意地显示短处,而让他们的精兵埋伏了起来,(想关键时与我们)一决雌雄。我认为这一仗不能打。”可是这时二十万大军已经越过了句注山,向匈奴扑去了,刘邦听刘敬这时还说这个,心里非常生气,于是派人给他戴上刑具,把他关在了广武。而刘邦则随着军队一同北上,到了平城,结果匈奴果然伏兵齐出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一直到七天以后才得以杀出来。刘邦回到广武,把刘敬放出来,对他说:“当时由于没听您的话,结果被围在了平城。”于是刘邦封给刘敬二千户,赐爵为关内候,号为建信候。刘邦从平城收兵返回长安.韩王信这时已经逸到匈奴人那里去了。这时,匈奴中正是冒顿当单于。匈奴的兵力非常强大。能够拉弓射箭的人有三十多万。他们多次骚扰汉朝的北部边境,搞得刘邦头疼。刘邦问刘敬有什么主意,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都很疲惫,(我们又)不能用武力让(匈奴)屈服。而且冒顿是杀了他的父亲而自立为单于的,他把他父亲的所有妻安都占为已有,他干一切都是凭着武力,对这种人没法讲什么仁义道德,只能从他的后世子孙身上打主意,想办法让他的后代儿孙成为汉朝的臣民。办法是有,就怕您不愿意干。”刘邦说:“只要能成功,我怎么能不愿干呢?你到底想怎么办呢?”刘敬答道:“如果您能把您的亲生女儿嫁给胃频为妻,军队(就可以)不用打使而让单于慢慢受到影响而成为汉朝的臣子。”刘邦竞然做不到派自己女儿(去和亲),只是找了一个平民家的女子冒名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单于,并派刘敬前往匈奴与其订主了和亲的条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道中①‎ 陆游 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後,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 27 -‎ 注:①望江:即望江县,在今安徽安庆市。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诗人由镇江通判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离开抗金前线,溯江西上。这首诗是船经望江道中时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从眼前的旷野、江涛写起,由景及情,流露出诗人胸中的苦闷与忧愤。‎ B. 本诗颔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意在表现诗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 “红树青山”点明诗人到望江一带已是秋天,诗人看到红树青山的秋景,吟诗以自遣。‎ D. 本诗是诗人羁旅行役之作,以对自身行为遭遇的疑问探寻开篇,语言简练生动。‎ ‎15. 颈联“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风力渐渐增强,风帆显得饱满而雄健有力;在轧轧橹声中,不时混杂一两声孤雁的悲鸣。②秋风之劲使诗人想到自己茫然的前程,“雁声悲”抒发了诗人自己出行的孤苦与悲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引用的典故理解错误。颔联化用曹操诗句既写出了道途的艰辛,又隐透出诗人无所依托的处境。‎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颈联的含意。首先要读懂全诗,精读颈联,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分析颈联的含意。颈联“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的意思是风力渐渐增强,风帆显得饱满而雄健有力;在轧轧的橹声中常杂有一两声孤雁的悲鸣。“风力”“健”是说秋风强劲,这越吹越强劲的秋风使羁旅行役的诗人想到了自己茫然的前程,“雁声悲”表面是说大雁的叫声悲凉,实则是诗人说自己出行的孤苦与悲凉。‎ - 27 -‎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当然会更加愚昧。‎ ‎(2)李白《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描述了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的艰险的蜀道。‎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对比、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答案】 (1).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 而耻学于师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 最一年春好处 (6). 绝胜烟柳满皇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矣”“ 逆”“ 柳”“皇”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7 -‎ A. 传达 风流云散 曲径通幽 拘泥 B. 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C. 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D. 传递 风流云散 另辟蹊径 执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假如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B. 王羲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 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 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会使书法艺术缔结出新的辉煌。‎ B. 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C. 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D. 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第一空:“传达”,有传告、表达,使知道的意思;“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的意思。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以第一处选“传达”,从而排除CD两项。‎ 第二空:“行云流水”,多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艺术自然流畅;“风流云散”,指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人飘零离散。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从而排除AD两项。‎ - 27 -‎ 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径,故选“另辟蹊径”。‎ 第四空:“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执拗”,多指性格上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张旭与怀素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括号前讲王羲之行书风格:洒脱飘逸、行云流水,括号后说的是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从原文“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可知:这是时代因素。但是王羲之的行书的成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如:天赋、个性、勤奋等。‎ ABC选项只归于时代原因,以偏概全,而且与文意不符。‎ A项,一来就“假如没有那个时代”显得突兀,和上文衔接不好,归因片面。‎ B项,只归因于时代,显得偏颇。‎ C项,归因片面,且“改变”与“造诣”不搭配。‎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和主语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中华民族”,后面却是“书法艺术”。‎ A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B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 - 27 -‎ D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①_________。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就无需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了。②___________?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③___________ 。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了。‎ ‎【答案】 (1). ①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 (2). ②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 (3). ③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 ‎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 ‎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①处,根据划线前面“之所以如此”,推断出所填句子的开端是“是因为”,再结合横线后“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可推断出这里应填“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 ‎②处,根据“?”和“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可推断此处应填“为什么传统文化遇到传承危机”;‎ - 27 -‎ ‎③处,根据横线前“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可知,中国进入功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就不再是农业文化了,因此农业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21.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这项被誉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工程备受瞩目。大兴机场采用了崭新的设计理动,一改传统的横向分散布局,将国际和国内旅客功能集中垂直叠加,形成一个集中的航站楼。这是全球首创。大兴机场还使用了很多智能“黑科技”:智能停车、智能安检等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件人员佩戴着AR眼镜就可以精准提醒旅客及时登机。‎ ‎【答案】(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2)它首创了垂直叠加式航站楼。(3)它运用智能“黑科技”使出行更便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把握语段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概括,注意字数限制。本题要求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这是一则新闻报道,对其压缩重点是把握新闻的要素:首先要保留时间,;接着明确这则报道叙述的主要事件。可概括为“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写明事件后,应交代后续的工作,从材料可知:后续工作是“相关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即验收工作有序推进,验收完毕要投入运营,“投入运营阶段,大兴机场将进行6次综合演练”。总之,压缩信息时,一定要注意理清顺序,按步骤、分角度去压缩信息,最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发现。此后,代代中国学者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世界古文字体系中的其他几种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体系,从未中断,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汉字以它强大的超方言性、严密的构型体系、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正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让更多人近距离了解汉字。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你一定有很多感触,请以青年学生参观者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日记。‎ - 27 -‎ ‎ ‎ 安 贝 朝 鼓 虎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甲骨文的魅力 一八九九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为我国汉字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直接史料,这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中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记录语言,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大约形成于夏商之际,尽管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可以记录语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甲骨文虽是处于文字发展变化中,并未全部定型,但体现出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具备“六书”的结构规律。‎ 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构字采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传神,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不少甲骨文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布局形象表现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这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 27 -‎ 不同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其他世界古文字,甲骨文代表的中国古文字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中国人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破解其他世界古文字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以青年学生参观者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日记。‎ 具体过程:‎ 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由三部分,前两节文字说的是被发现的甲骨文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并引起了世界各民族的瞩目。第二节说的是中国举办“正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汉字的根脉与发展。材料的第三部分给出了“安”“贝”“朝”“鼓”“虎”这五个汉字以及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当我们穿越千年,用现在眼光重新审视这些“甲骨文”的时候,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传承中华文化、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鉴于这样的认识,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抓住关键句汉字“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根源”来立意作文。‎ ‎【立意】核心立意:汉字造就文化自信。‎ 其它立意:书写汉字,弘扬文化文化;文字贯通古今,书写华夏传承;传承中国汉字,创造中国未来 ‎【素材】1、历经120年,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守护着甲骨文研究,使这门学问从绝学冷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显学。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27 -‎ ‎2、新形势下,甲骨文研究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发布,它包括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和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推进甲骨文研究的步伐已迈出。另外,“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已列为国家级重大课题,课题进展顺利,取得很多初步成果。‎ ‎3、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生机。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将古老文字制作成动画,甚至做成嘻哈歌曲……清华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研究与创作工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带动大量年轻人关注甲骨文。‎ ‎4、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5、甲骨文那雕刻间的字体美学,何尝不是一种超艺术的书法呢?正如有学者认为,有了甲骨文才有了中国书法,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之雏形——用笔、结构和章法。‎ ‎6、甲骨文的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情感追求、宗教信仰、祀神祭祖、饮食宴飨等日常生活状况,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汉字造就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汉字各方面的特点,然后论证汉字如何造就中国文化的自信。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 27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