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余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B. 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D. 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 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 “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表现的是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 “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 “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D.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能力。A项,因果关系颠倒。“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A把“愁绪”的表达和“眉”的描写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有误,选项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C项,就是把文中的“相传始自南朝”理解为“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故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有误,曲解原意。前一句“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中的“眉黛”是用来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文章第一段说“‘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后一句“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的“眉黛”是用来写愁绪,体现女子的惆怅心理,文章第二段“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D是对文章里诗句的分析,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该诗句,看选项的分析与文章是否一致,前一句诗出自第一段,后一句诗出自第二段。‎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这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膙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的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流浪汉,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流浪汉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他也并没有杀小康的父亲、夺小康的妻子,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的脸上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了,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摘编自《天津文学》2017年第5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 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蓄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 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 ‎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5. 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 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这篇小说情节的转折点在小康驱逐流浪汉促使其最终离开。‎ 该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1)承上启下。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 ‎(2)与父亲的形象构成对比。小康缺乏爱心,致使小店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使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卫店面。‎ ‎(3)揭示小说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驱逐了恩人,从而导致小店的损失,这就很鲜明地揭示了人应该怀有一份悲悯之心、助人其实也是自助的小说主旨。 ‎ ‎6. (1)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 ‎(2)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这就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广的现实意义。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 ‎(3)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人应以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暗示他的事业也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将明线与暗线颠倒了。从文中来看,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暗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明线。‎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段落的作用,先找出文中的转折点,然后再回答这一情节的作用。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情节,一是流浪汉守护店铺,二是店铺被偷,而这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就是“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这一情节在两个故事之间,故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流浪汉守护店铺导致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流浪汉离开,店铺被盗,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形象上来看,流浪汉的离开因为小康的态度,流浪汉的守护是因为小康父亲的关爱,人物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试题。“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这是小康得知事情真相后,内心的愧疚,对大叔的呼唤,是他人性回归的表现,这与上文他对待流浪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上文的猜疑误解到此处的思念,彰显出小康灵魂深处善之觉醒,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同时这样的呼唤也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让小说的主题意蕴更为深沉,现实意义更强。‎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 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 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 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 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 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情节角度思考与 上文的呼应,从人物形象角度思考小康灵魂的转变,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其现实意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 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 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A 8. AE ‎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项,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E.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就”。‎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①、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秦和,古代名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劝谏”之意。‎ C. 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 ‎ 丁忧,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又叫丁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 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 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 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福州和泉州的知府以及福建路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答案】10. C 11. C 12. A ‎ ‎13. (1)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这首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2)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 ‎【解析】‎ ‎10. 襄喜言路开/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断句抓住主语“三人”“朝野”、关键虚词“而”“乃”,相同句式“……非难……为难”。‎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表述错误,丁口:户政名。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A项,与原文不符。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贬,蔡襄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鬻”,卖;“市”,买;“适”,刚好(正好,恰巧;(2) “良术”名词活用作动词;“且”,将(将要);“责效”,取得成效。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讽刺高若讷,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他们三人都忠诚刚正,一定能畅所欲言。君主有过失,不在未出现之前去纠正,流传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这就叫彰扬君主的过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谏的名声而无实际的效果。”夏竦被罢免枢密使职务,韩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说:“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喜之情。况且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难道就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吗?这是因为一邪被贬退那么其同类也被贬退,一贤被进用那么其同类也被进用。众邪一同被贬退,众贤一同被进用,国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吗?虽然这样,但我很忧虑。天下的大势,譬如病人,陛下已经得到良医了,对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还使百姓长寿。医生虽然有高明的医术,如果不能尽用,那么病将会日渐加重,即使有秦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也难以取得效果了。”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减少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知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畏其险恶。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66),其母亲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乾道年中,赐蔡襄谥号叫“忠惠”。‎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鸡雏 明瞿佑 壳分混沌①见精神。凤侣鸾俦暂化身。傍母浴沙花轻午。随群啄粟草堂春。‎ 馋猫屋后垂涎久。饥鹞天边侧目频。羽翼渐成文彩备。不陪谈论②亦司晨。‎ 注:①《天壳》:“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盘古开天辟地,破壳而出。②《幽明录》有公鸡陪人聊天,使人学业进步的故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突出表现小鸡诞生的不平凡,有如开天辟地,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B. 诗的第二句,写了小鸡身世(身分来历》的不平凡,无论公鸡、母鸡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的化身。‎ C. 第三句写母鸡中午在沙地上,用水给小鸡洗澡,其乐融融,描绘出一幅和平幸福的图景。‎ D. 第五,六句与第三、四句形成对比,写了鸡雏们面临的险象:馋猫、饥鹞皆想抓走鸡雏,饱餐一顿。‎ E. 这首诗运用典故、比喻的手法,写了小鸡从破壳到长大成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勇敢”是其中的必备要素。‎ ‎15.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4. CE 15. 这首诗表现诗人①对小鸡的喜爱(比如把小鸡看作鸾凤的化身)、关怀(如对危险的描写);②对猫、鹞等所代表的恶势力的憎恨;③赞美新生力量将会不断的成长。‎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诗。C项,“用水给小鸡洗澡”无中生有,“浴”鸡雏在细沙里乱抛、打滚,就象是以“沙”代水,在那里用水洗澡。E项,并没有写过程,最后一句是作者展望雄鸡的未来,并非已经成才。在成长过程中重点也并非“勇敢”,而是母鸡的呵护。‎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①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说小鸡是无论公鸡、母鸡都是古代传说中的鸾凤的化身,出生不凡,犹如开天辟地,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表现诗人对小鸡的惊叹和赞美。诗的三、四句描写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和平幸福的图景。中午,鸡雏在母鸡的保护下,在细沙里打滚、嬉戏,‎ 在草堂前觅食欢跑。诗人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第五、六句承上两句转折,说消极们有时也面临危险,如:馋猫早就在屋后垂涎三尺,饥饿的鹞鹰频频偷窥欲捉。着表明了诗人对小鸡们的关心,也表达了对以馋猫、猛鹞等所代表的恶势力的憎恨之情。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要结合注释②的典故理解,是说小鸡羽翼渐丰,渐渐长大,也能在早晨打鸣报晓了。回答时,要一联一联回答出诗句的大意以及诗人的情感。‎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于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丧气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答案】 (1).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 茕茕孑立 (3). 形影相吊 (4). 木欣欣以向荣 (5). 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举”“沮”“茕茕”“吊”“形”“欣”“涓”“始”理解字义去记忆。‎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经过微烈角逐,来自苏丹的选手赵之行脱颖而出,夺得本届“汉语桥”比赛的总冠军,并荣获“汉语之星”的称号。‎ ‎②口口相传的语言早已在千年的翻云覆雨中变了味道,而汉字却肩负起贯通古今的使命可以说,汉字就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 ‎③在一些城市,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仍蔚然成风,但由于取证困难,交警部门的管理和处罚往往无从下手。‎ ‎④高考语文试题的选文标准,从主题立意的角度来看,所选文章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阐释空间,而不能一览无余,过于清晰明确。‎ ‎⑤分析《战狼2》的成功之处,最吸引观众的当属影片展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影片中出现的国酒茅台和北京吉普车桥段,最为观众津津乐道。‎ ‎⑥官方数据显示,整个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增加137%,在全球并购排行榜上独占鳌头,仅次于英国。‎ A. 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一般指好的风气。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独占鳌头:比喻占 首位获第一名。‎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便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B. 日前,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C. 雄安新区三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批违法企业负贵人受到查封整顿、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惩罚。‎ D.‎ ‎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代际固化的僵局,更有助干物质脱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暗换主语。前句的主语是“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句的主语是“这笔捐款”,应补出。C项,搭配不当,不能说“企业负责人受到查封整顿”。D项,逻辑不当,“不仅……更……”关联的内容应互换。‎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本报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大家都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D.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笑纳”是敬辞,不能使用在这里。C项,“绵薄之力”谦称微力、微劳,常用作自谦之辞。D项,“敝帚自珍”不能用来说别人送的礼物。‎ 点睛: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等。此题错误选项主要是谦敬词语的运用和词语的使用对象错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①____,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②________。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无论是用播种还是用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③____使其在中国的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载植。‎ ‎【答案】 (1). ①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它也能生长 (2). ②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3). ③菊花良好的适应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①处结合“喜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可知,此处应该是“少光、寒冷的地方也能生长”;②句结合后面“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可知,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③句结合内容“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可知,菊花的适应性强。‎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_______。‎ ‎③_______。‎ ‎【答案】 (1). ②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2). ③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述绝对的语句“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传出人教版新编教材准备删除初中历史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的消息,與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击溃匈奴,为西汉扫除边患,造就千古功绩的伟大将领不应该从历史书中删除,有人认为删去也很正常,他们的行动具有有强烈的侵略性,现在强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气氛,会引起民族矛盾。‎ 你对删除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是如何看呢?‎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反对从教材删除卫青和霍去病 最近从新闻里惊闻17版教材删除了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不管是任何理由,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以从教材上删除子孙后代对民族英雄们的记忆。一旦关于民族英雄的记忆被删除,那么我们的未来就等于被斩断。因为对一个民族而言,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斩断自己的历史,就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 有人说,删除卫青和霍去病是为了世界民族大团结。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相当荒谬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难道岳飞也是“拒统”的败类?难道文天祥也是“分裂势力”最后的余孽?何其荒诞啊!我们怎能以今天的局势,去对待当时的英雄?!若是按照这种逻辑,那岂非国共抗日也是在“反对大东亚融合”?而汉奸和叛徒反而才是“识时务的俊杰”?‎ 诚然,今天的中国在面对走出去的时候,的确需要以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但这并不代表为了包容融合,我们就要对自己的历史和正义进行遮蔽和否定。就算有一天日本自愿加入了中国,成为了第五十七个民族,但当年抗日的战斗英雄,也依然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也必须永远被我们所铭记,被所有加入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共同铭记!因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年代做出来代表了绝对的正义和守卫家园的正义之举、伟大之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因此对民族英雄的否定才是对历史的背叛,才是对历史的不自信,才是追求世界民族大团结过程中舍本逐末的投机。——若是一个民族连坦然和面对真实的历史都不敢的话,那么试问这个民族还有什么资格奢谈世界民族大团结?莫非世界民族大团结必须建立在虚情假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这样岂非如沙滩建高楼、烈日塑冰雕一样荒诞可笑?‎ 其实,当年卫青、霍去病所抗击的“匈奴”也好,还是后来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所力阻的“蛮夷”也好,都并不是单一的民族组成的军队。在那些入侵者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民族,也有不少投靠过去的汉族败类和叛徒。而卫青、霍去病、岳飞、辛弃疾、文天祥们在不同的时空中所率领过的战士们,也同样并不是单一的汉族军队,而是由许许多多热爱中华大地、愿意保家卫国的不同民族男儿共同组成的正义之师。也正因为有这些民族英雄存在于历史长河当中,才会使得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人,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英雄。‎ 因此,恰恰是纪念卫青霍去病,才是对世界民族大团结最好的注解。而如果删除卫青和霍去病,才是对世界民族大团结最大的贬低和讽刺。‎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因为材料是准确立意关键。材料是一个热点问题,即人教版新编教材准备删除初中历史教材中“卫青霍去病”的内容。对人教版这一举动,與论一片哗然。材料提供了人们的不同看法,可归纳为两种:有人认为不能删,有人认为可以删,并非别给出这两种相左看法的理由。作文要求是“你对删除教材中‘卫青霍去病’内容是如何看呢?”对于这个问题,考生不难表态,不外乎上述两种态度中的一种。难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材料所给的理由,如不同意删除的是认为卫青、霍去病击溃匈奴,为西汉扫除边患,造就千古功绩,这样功勋卓著的将领应放在教材中,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同意删除的是认为卫青、霍去病的行动具有有强烈的侵略性,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气氛,会引起民族矛盾,并且和现在强调的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人的和平愿望有违背的嫌疑。考生可以从这两种观点中选取其中一种来完成此次作文。比如:如果选择不同意删去,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论述:1、‎ 删除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内容,就是删除关于对民族英雄的记忆,斩断自己的历史,等于毁灭自己的未来。国家不会放弃为她而战的英雄:卫青、霍去病、岳飞、辛弃疾、文天祥、蒙恬、耿恭、王玄策、郑成功、毛文龙……他们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人,催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英雄。家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所以,对于历史,应该还原,绝不应删除。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但是不管是哪种观点,作文时,观点要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阐述自己的理由是,要结合生活中的那些种种冷落历史英雄,甚至不尊重历史民族英雄,忘记历史的怪现象。只有如此,说理才更充分、更深入,更有说服力。总之本题是一篇关注现实关注历史的评论性作文,考生平时就得关注身边事情,写作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现实和实际生活,把握材料的同时也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作文有深度。‎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