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②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③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④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⑤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汤勤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中作用重大。
B.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这 些 桥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⑤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第五自然段划线的一处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 58.1%上升至64.0%
,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注:电子阅读器6.82分钟;手机阅读时间62.21分钟;网络阅读54.84分钟;微信阅读时间22.63分钟;平板电脑12.71分钟。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B.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 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 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节选自《新唐书•杜伏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译文:
②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 译文:
(五)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观沧海》中,曹操以“ ”和“洪波涌起”两句,直接描写海水的动态,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雄壮.
(2)《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 ”自问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3)《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月下美景,心情舒畅,于是与“ , ”并因此有了如同乘风飞行、羽化升仙的感受.
第II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人传统上是安土重迁的,因为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故土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到了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
②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没有灵魂的校训不足为训。
③普通员工看重工资的高低,在身无长物的前提下,没有想过学习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优秀员工更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
④武汉一大四学女学生一年发200万微信红包,因此欠下高利贷,而女子父亲为帮其还高利贷卖掉了爱车,可依旧杯水车薪。
⑤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些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去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
⑥如果只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或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去进行创作,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G20峰会达成的《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
B.《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热播,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始终在国民心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C.以外滩、豫园、世博园等为代表的经典景点,因其多功能的旅游业态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成为外来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首选。
D.心是五脏之主,心脏病基本都是五脏病变作用在心脏上的表现。心悸伴随气短出现,说明心是受到肺的影响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 善哉! 阿弥陀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1970年以后,欧美的营养学家说:“粗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吃粗粮有益健康。”过去, ① ,曾经被认为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营养学家认为粗纤维吃多了, ② ,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直至1970年,欧美的营养学家才认识到,粗粮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 ③ ,它在预防人体的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粗纤维的概念已不适用,因而将这一名词废弃,改称膳食纤维。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学习法律,因为只有学法律才能打赢官司,找到做人的尊严,而
有了做人尊严,必将扬眉吐气,也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①不是只有学习法律才能打赢官司。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这引起了家长的反对,他们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成绩。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她屈从。她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人为女教师点赞,有人对学生家长的做法表示理解,也有人对学校先前的做法提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B项,“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选项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
2. C项,“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选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3. D项,“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辞,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项说法不正确。
4.D
5.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6.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A 8.AC
9.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
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答出一点2分;建议1分,结合材料阐述1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能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0.D. “隋”为名词,作“苦”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不然”为“不这样的话”,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天下都厌恶隋朝的统治,豪杰纷纷起义,但势单力弱不相统属,如果合并成强兵,那么就不用事奉隋朝了.公若能做主帅,我就跟随你,不然,就决一死战.
11.B . “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错,就是指“给皇帝上的奏章”.
12.A . “聚众起义”错,原文为“乃相与亡命为盗”,应是“聚众为盗”.
13.①导:向导;殿:殿后;爱服:爱戴信服.句子翻译为:(杜伏威)曾经周旋救护众盗,出行他做向导,收兵他殿后,因而那些党羽爱戴信服他.
②引:带领;勒:命令;严兵待变:严整兵马以观事变.句子翻译为:杜伏威带着十个亲信将领携带牛酒拜见,命令辅公祏严整兵马以观事变.
参考译文: 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年轻时强横放荡,不治産业,与同乡人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盗窃姑母家牧养的羊赠送杜伏威.县里跟踪追捕紧急,于是一道逃亡做了强盗,当时十六岁.杜伏威狡猾多计谋,每次抢劫时,众人使用他的计策都能奏效.曾经救护众盗贼,出则开路,进则殿后,因此同伙都很敬爱佩服他,共同推举他做头领.
隋朝大业九年,进入长白山,依附贼人左君行,不得志,离他而去,转辗到淮南抢掠,自称将军.下邳强盗苗海潮拥兵抢掠骚扰,杜伏威派辅公祏烕胁劝导説:“天下都厌恶隋朝的统治,豪杰纷纷起义,但势单力弱不相统属,如果合并成强兵,那么就不用事奉隋朝了.公若能做主帅,我就跟随你,不然,就决一死战.”苗海潮害怕,立刻率部下归属杜伏威.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率军捕杀,杜伏威与他交战,假装败退,引诱宋颢掉进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顺风纵火逼他们陷进泥泽,步兵骑兵几乎都被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説杜伏威兵力很少,轻视他,召杜伏威要合并兵力.杜伏咸率亲近将领十人携带牛酒前去拜见,命令辅公祏严阵以观事变.赵破阵带杜伏威进入幕帐,设置酒宴,召全部酋长首领举行盛大宴会.杜伏威突然斩杀了赵破阵,众人都惊呆了,来不及救.又杀了数十人,部下全都害怕顺从.
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率精兵讨伐他们,陈稜不敢出战,杜伏威给他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信上称呼他陈姥,来激怒他们.陈棱果然率全军出击,杜伏威迎出挑战,陈棱的军将射中了
1
他的前额,杜伏威发怒説:“不杀你,誓不拔下箭!”于是骑马衝入陈稜军阵中,大喊着前后衝击,众人惊慌溃散,抓获射箭的将领,叫他将箭拔出来后,斩杀了他,提着他的首级来到陈棱军中示众,又杀掉数十人,于是大败,陈稜逃跑幸免.
进军攻下高邮,带兵渡过淮水,攻打历阳,攻占后,自称总管.分派军队进攻属下各县,全部拿下,江淮群盗争相归附.杜伏威挑选敢死军士五千人,号称“上募”,对他们的待遇非常丰厚,与他们同甘共苦,每次攻城略地,必定率先登城,战斗结束,查出背部有创伤的人就杀掉.抢掠来的东西一定要分给部下,战死的士兵,让他们的妻子殉葬,所以人人争先奋战,所向无敌.宇文化及任命他为历阳太守,不接受.迁到丹杨,自称大行台.开始进用士人,修缮磨利兵器,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旧习,为非作歹的平民以及受贿官吏,即使很轻微,都要杀头不予赦免.上表给越王杨侗,杨侗任命他爲东南道大总管,封爲楚王.
这时,秦王正讨伐王世充,派使者招抚,杜伏威于是投诚.高祖授任他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进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李氏,名字列入宗室谱籍.武德七年二月去世.
14.BE(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全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15.①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
16.(1)水何澹澹(重点字:澹)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重点字:座)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顷)
17.答案B
①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土,这与“对故土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符合;
②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前提是事物本身是好的,仍有可取之处.这里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校训,此处为望文生义;
③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对象错误;
④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爱车”与“200万”相比悬殊,符合语境;
⑤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此处用于形容水平,使用对象错误.
⑥闭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与“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语境符合;
18.答案C
A项,语序不当。“将使我们在机制上有保障,行动上有计划,理念上有共识”有误,应改为”将使我们在理念上有共识,行动上有计划,机制上有保障”。选项有语病。
B项,搭配不当。“魅力”不能“拥有影响力”,应将“的魅力”去掉。选项有语病。
C项,选项没有语病。
D项,表意不明。“基本”和“都是”不能同时使用。应去掉“基本”或“都是”。选项有语病。
19.D.A.“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B.“治癌”与“致癌”同音,不当; C.“荣幸” 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D.“垂询”是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得体;
20.①粗粮中含有的粗纤维
②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
③这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21. ②不是有了做人尊严就一定能扬眉吐气③不是有了尊严和扬眉吐气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