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天津市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二语文 第I卷(共36分)‎ 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曲线(qǔ) 笨拙(zhuō) 磕睡(kē) 祈祷(qí) 归取其孥(nú)‎ B. 针炙(jiǔ) 珐琅(fà) 庇祐(bì) 傩送(nuó) 兔起鹘落(hú)‎ C. 长锸(chā) 漩涡(xuán) 肐察(gē) 凝睇(dì) 风乎舞雩(yú)‎ D. 废驰(chí) 瘦瘠(jí) 契诃夫(kē) 仇雠(chóu) 扃牖而居(jiō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曲线”的“曲”应读qū,读qǔ的时候,是名词,指“歌曲”“曲谱”。“磕睡”的“磕”应为“瞌”,“瞌睡”,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B项,“针炙”的“炙”应为“灸”,“针灸”,中医针刺和艾灸疗法的合称。“庇祐”的“祐”应为“佑”,“庇佑”指保佑。D项,“废驰”的“驰”应为“弛”,“废弛”,(政令、风纪等)因不执行或不被重视而失去约束作用。“契诃夫”的“诃”应读hē。故选C项。‎ ‎【点睛】‎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2.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______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______的时间。‎ ‎③办理网上银行对外支付业务时,使用_______密码和支付密码的客户,需要保护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以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 A. 纷纷扬扬 邈远 登录 B. 沸沸扬扬 幽远 登录 C. 纷纷扬扬 幽远 登陆 D. 沸沸扬扬 邈远 登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第一句中,是形容雪花,应使用“纷纷扬扬”。“邈远”,指年代久远,历史悠长。“幽远”,深远,远而幽静。第二句中,形容时间,应使用“邈远”。“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登录”,登记,注册。第三句中,是形容“密码”,应使用“登录”。故选A项。‎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 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 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偷换主语,“涵盖”主语应是“承诺书”,而“将成为”的主语应该是“诚信档案”。C项,“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语序不当,“不仅……更……”表递进关系,选项递进不当,应把“不仅……更……”后面的内容互换。D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选项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句杂糅,可去掉“在作怪”。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代“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三十。‎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古代指男子15岁,“冠者五六人”中“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代表成人。‎ ‎③“彭泽之樽”“临川之笔”,“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 ‎④“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代指隐士居所,此典故与西汉末年蒋诩有关。‎ ‎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⑥《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春秋中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⑦“楚辞”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这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⑧《京华烟云》《文明的碎片》《缘缘堂随笔》《合欢树》的作者分别是林语堂、余秋雨、丰子恺、史铁生。‎ A. ①④⑤⑦ B. ③⑤⑥⑧ C. ②④⑥⑦ D. ②④⑦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①“‘晦’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③“‘彭泽’‘临川’指代曹植、谢灵运”错误,应是指代陶渊明、谢灵运。⑤“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错误,应是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⑥“是春秋中期”错误,应是战国。故选D项。‎ 二、(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包括自然精神在内的许多精神氛围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 陶渊明的诗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 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 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 B. 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也表现精神澄明。‎ C. 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 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 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 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表现豪迈奔放的情怀。‎ ‎【答案】5. C 6. D 7.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现实的人生社会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文中说的是“常常是”。B项,“陶渊明的诗……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错误,从文中来看,“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呈现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D项,“唐诗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后世理解唐诗就非常难了”错误,文中说的是“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故选C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中心论点”错误,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自然精神。B项,“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田园诗爽朗明澈的诗境”错误,应为“山水诗”,且应是证明其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C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故选D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自然精神来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错误,选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应该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三、(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特卉木也 特:只是 B.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胶:固执 D. 故让国,大节也 让:责备 ‎9.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谖草取其忘忧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然则以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D.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乎荣辱之境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11.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 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12.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 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 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 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答案】8. D 9. D 10. A 11. C 12. C ‎ ‎13. (1)这的确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或“我又怎能不欣赏他呢”)?(2)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故让国,大节也”中“让”如解释为“责备”,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让”应解释为“辞让”,避王位。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前一个“其”,代词,它;后一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名词,原因。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往,到。D项,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表示引出对象。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这段话是说“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竹”“物”“体”“中”“其”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者……也”表判断,“者”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竹”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意思是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而“夫竹之为物柔体”则解释不通,排除C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错误,顺序应为“乡试”“会试”;顺序应为“状元、榜眼、探花”。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中“子思”和“曾子”颠倒了,应是泰伯和子思做得好,曾子和季子做得不适宜。故选C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是”,代词,这;“诚”,的确;“过”,超过;“安得”,怎能;“喜”,为……高兴;“之”代指他,译为“此”亦可。第二句中,“然则”,这样那么;“诸”相当于“之于”;“以”,目的连词,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其”,他的;“徒”,类,这些人;“游”,交游;“苟然”,随便这样。‎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有想从中获得深义的,哪里只为好玩罢了。所以兰花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取它忘忧之义,莲花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我勉励,有的人拿它警戒志向而自我警示,增进道德,修营功业,对(在)这方面有好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因为取竹有节,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命名它叫尚节之亭,把它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没有变化,有些像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改变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能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被任用,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不用向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生长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有朝一日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的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③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浮”和“入”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化静为动,赋予动感。‎ ‎(2)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表现了作者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作者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然后圈出颔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看其在写景和表情上有什么效果。“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颔联写了“云”“水光”“紫翠”“天”“山”“青红”等景象,这是诗人在多景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 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颔联前一句“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颔联后一句中“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从注释来看,“冥”意思是“深远”,“鸿”指“鸿雁”,“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表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岂敢盘桓,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5)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6)鸟雀呼晴,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7)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9)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舸舰弥津 (3). 有所希冀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吞声踯躅不敢言 (6). 侵晓窥檐语 (7). 奈何取之尽锱铢 (8). ‎ 大块假我以文章 (9).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悟”“谏”“舸舰”“冀”“踯躅”“窥”“奈何”“锱铢”“假”。‎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它木性软,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①②段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 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 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 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表现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E.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17. 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18. 文章第⑤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9. 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案】16. AC 17. 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形象。②行文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更有感染力。③通过揭示百年震柳艰难的生命历程,塑造震柳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形象,表达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④动词使用准确生动,叠词生动形象,表现震柳曾经历的苦难和慢慢挺立的顽强。⑤结构上,照应上文“地震不能折断一株柳”,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 ‎18. ①说明原因,补充交代。本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丰富内容,增添文化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文学性趣味性更强。③照应上文,点面结合。上文集中写震柳,本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或“联想”),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 ‎19. ①莫忘历史。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坚韧顽强。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生命可以创造奇迹。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介绍海原大地震并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项,“叙述”错误,文章第⑤段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故选AC 两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然后看画线句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从修辞角度来看,“像一块凝固的岩石”把“疤痕”比作“岩石”;平常的木头断开“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而震柳“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这是使用对比;“慢慢地挺过来”使用拟人,作者使用这些修辞塑造了震柳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形象。从遣词造句的句式角度来看,这段话有长句,有短句,有整句,有散句,行文多变,错落有致,富有气势和感染力;从用词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使用生动形象的叠词,如“慢慢地”表现震柳曾经历的苦难和慢慢挺立的顽强。从结构上来看,这段文字揭示百年震柳艰难的生命历程,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了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⑤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到第⑤段找出有关柳树的介绍,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另外,这类插入的段落,往往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从文中来看,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够战胜灾难,并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补充交代;第五段引用不少诗句,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还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化的内蕴;文章上文集中笔墨写震柳,而第五段对柳树作总体的介绍,前后照应,同时点面结合。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形象,体会文章语言,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写古柳的内容,分析其遭遇和在遭遇中展示出的精神,这些应是答案的重点。从文章描写的重要内容看,震柳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灾难,而在灾难面前,它又顽强的生存下来。它可能会对后人说灾难的情况、讲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震柳的角色来看,它的“活化石”,它记录了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和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从震柳在灾难中的表现来看,它坚韧顽强,从它的身上我们得到启示,即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从震柳在灾难中的结果来看,它告诉我们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有了生命就会有希望。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六、(10分)‎ ‎20.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参照示例补充完整。‎ ‎( )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 )平儿情掩虾须镯 ‎( )晴雯病补雀金裘  ( )紫鹃情辞试忙玉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答案】 (1). 憨 (2). 俏 (3). 勇 (4). 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参照示例补充完整”,然后根据示例和《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填空。示例中说“(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呆”“贤”都是形容词,且是“香菱”和“袭人”在该情节中表现出的特点,那么另外几个空中应该也是形容词,也应该是人物在那个情节中体现出的特点。如“湘云醉眠芍药裀”是说史湘云喝醉酒,便在园中山后一块石凳上睡着了,这里体现出的是“憨”;如“平儿情掩虾须镯”是说宝玉房里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凤姐的虾须镯,平儿看在宝玉的面子上掩饰了过去,此处应是“俏”;如“晴雯病补雀金裘”是说睛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雀金裘,体现出的是“勇”;如“紫鹃情辞试忙玉”是说紫鹃用黛玉要回家去等话试探宝玉,体现出的是“慧”。‎ ‎21.通灵宝玉上有一句话: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看了说“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宝钗项圈錾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通灵宝玉上有一句话: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看了说‘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宝钗项圈錾的一句”,然后依据《红楼梦》中的内容进行填空,填写的时候要注意“与姑娘项圈上的倒像一对儿”这一提示。《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提到通灵宝玉和薛宝钗项圈上的内容,即“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2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人物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探春勇斗赵姨娘 凤姐小产,家中事情由李纨和探春管理。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赵姨娘不满,探春坚持原则,并痛斥赵姨娘说她“没有脸面”和“忘了根本”。平儿说“如今请姑娘裁夺,添加些也是可以的”,遭探春拒绝,并把爷儿们每月上学多领的八两银子也一概免了。(第五十六回)‎ ‎②钗黛互吐剖心语 黛玉生病,宝钗前来探望,宝钗的百般体贴让黛玉感激不已,黛玉向她说了先前以为她心里藏奸,后来因宝钗没有当着众人说她读《西厢记》《牡丹亭》而心存感激的话,并说自己无依无靠的苦衷。宝钗亦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比你强一点,也算是和黛玉同病相怜。(第四十五回)‎ ‎③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第八回)‎ ‎④元春省亲 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元春将大观园各处分别赐名,并命众兄弟姐妹各展才华题诗一首,以示庆贺。(第十八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简述其中一个人物的一个故事”,然后分析题干所给的判词,根据判词的内容确定人物,再根据人物列举相关的事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说薛宝钗和林黛玉,“可叹停机德”是薛宝钗,“停机德”,是说薛宝钗劝宝玉读书以致仕途;“堪怜咏絮才”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是林黛玉,“金簪雪里埋”是薛宝钗,考生可以举出“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这两个事例。“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说的是元春,“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虎兔相逢大梦归”,是说元春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可以列举“元春省亲”这一事例。“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王熙凤病重,遂由探春,李纨,薛宝钗共同持家,这一环节可见其“才自精明志自高”,“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可以列举“探春理家”这一事例。‎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这样解释道: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②______。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③‎ ‎______。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答案】 (1). 语文的魅力在哪里 (2). 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 (3). 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 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思考进行权衡、选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专注梦想,成就未来 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追求梦想 的道路上亦是如此。但我们应像鲁迅说的那样“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用向上的车轮来推动我们前进的脚步,执着梦想,成就未来。因此苏珊、荆青和王杰这三人中,我更欣赏能追逐最初梦想,懂得选择并敢于放弃的荆青。‎ 但我们的生活中,也绝不能缺少像苏珊和王杰那样的人。苏珊,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纵然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她,也没有抱怨,而是脚踏实地如她自己所说的“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珍惜每一份工作,享受每一天快乐人生。他虽然不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有时候梦想对于他甚至遥不可及。但他从未抱怨,而是感恩每一天。由此可见,生活中绝不能缺少这两类人,他们都珍惜当下。‎ 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像荆青那样敢于追求梦想,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中国梦,人人梦。”每个都执着于梦想,有一颗敢于追梦的心。事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激励,敢于执着于梦想的荆青,在他放弃不喜欢的公务员工作后,迎接他的不是无尽的黑暗,而是获得成功的无限光明。如今,敢于倡导我们拥有梦想的习近平总书记正帯领我们走向伟大强国复兴之路。‎ 基于这三人对工作心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未来成为评判标准的话,那么他们都做到了。苏珊,一位成功的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一个乐于感恩的阳光青年;荆青,一名敢于追梦的成功者。但在细思量中,前两者不免有些单调,前两者缺少的共性就是一种闯劲,不敢于冲击,怎能实现自我梦想?我们要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 记得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要敢于攀登山峰,一旦成功后,我们便也赢来了 人生的巅峰,获得无限的眼界和广阔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缺少像荆青一样敢于追求梦想、懂得放弃的成功者。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还有李开复等人,他们都是敢于追求梦想而获得无限成功的最好典证。‎ 因此,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是前总理温家宝的诗句,我认为这和我们敢于追梦的道理是一样的,就像荆青纵然他放弃公务员的工作,潜心于梦想,但他仍用了十年才创造了今天的成功,因此在追梦中,仍要有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和苦心专研的韧劲儿。‎ 敢于追梦,最终成功为民造福,实现梦想。这与苏珊、王杰相比,从头便是“从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专注前眼,关心当下,享受眼前的结果没什么不一样,最终能收获梦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更欣赏追逐梦想,勇于选择,敢于放弃,并卓有成就的荆青。‎ 让我们像荆青那样,专注于梦想,成就于未来。‎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任务驱动型型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三个人说的话。写作要求是“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关于任务型作文的审题,一是应该研究“写作任务”,这是审题立意的方向和着力点。此题的任务“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这是“对象任务”,要求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你更欣赏的。“更”是说三个人都值得欣赏,优中选优,选择一个;“更”字更表明了写作方法,与后边的“权衡”是一个意思,即“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它表明的是思维任务。材料的含意就是材料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或者说哲理或道理。由于有三则材料,首先你必须一一分析出三则材料的含意,不准确分析出三则材料的含意,就无法进行“权衡”,也就无法回答“你更欣赏谁”。含意是你更欣赏谁的理由。先看第一则材料: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出身音乐世家喜欢音乐,可目前没有从事音乐工作;苏珊是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她很成功;从事音乐工作不可能了,做好手头的工作。注意材料中的“但”字,转折句,显然是强调后面的内容:做好正在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的工作也可以且必须做好)苏珊认为不喜欢的工作也应该且必须做好,那么是一种责任,有了责任感就会自觉地做好工作。材料二: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放弃了不喜欢的工作,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喜欢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干好。荆青认为喜欢的工作才能做好,那是一种兴趣,又喜欢又有兴趣,那是一种幸福。材料三:歌手王杰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王杰认为喜欢并感恩每一份工作,因为它带来了财富,丰富了人生的阅历,能更好地做好眼下的工作。二是理解“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这句话的意思。要求就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概括材料的内容其实就是“求同”,即三则材料都在说什么问题。此题的材料内容就是喜欢什么工作。三是“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这是思维驱动或说是思维任务。审题要思考,含意是什么,选择是什么,权衡都要思考,在表达中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权衡就是对比、类比,求同求异。使用的写作方法是比较思维。选择就是在分析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出“更欣赏谁”,这是明确立意。所以此题实际上规定了主要思维方式是:比较思维+因果思维。‎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