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期初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2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汗涔涔 cén 荫庇 bì 熨帖yù 前合后偃 yǎn
B. 埋怨 mán 罪愆 yǎn 间至赵矣jiàn 应接不暇xiá
C. 遗赵王wèi 列观guàn 杳无音信yǎo 毋wù庸置疑
D. 勾当 gòu 刽子手guì 左右皆靡mí 秦王不怿yì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A项,正确。
B项,“罪愆 yǎn”应为“罪愆 qiān”;
C项,“毋wù庸置疑”应为“毋wú庸置疑”;
D项,“左右皆靡mí”应为“左右皆靡mǐ”。
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金榜提名 凤帘翠幕 盗跖 避匿
B. 良晨好景 完壁归赵 和谐 宁谧
C. 良莠不齐 刎颈之交 淋漓 弩钝
D.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伺候 弥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仔细审查四个选项,就会发现:
A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凤帘翠幕”应为“风帘翠幕”;
B项,“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完壁归赵”应为“完璧归赵”;
C项,“弩钝”应为“驽钝”;
D项正确。
故选D项。
3. 给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 )记得。一切( )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你( )生萍儿,受了病,( )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 )保留着,为的是不忘记你,弥补我的罪过。
A. 都总 由于 因为总是全 B. 总 全都甚至于曾经由于 都会
C. 都全 由于 因为都至今 D. 总都甚至于因为总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总,含有“一直,一向”;都,“全,完全”;故第一空为“总”,第二空为“都”;“由于”和“因为”重复,故排除AC。生病与生萍儿存在因果关系,故第四空为“因为”;“这些习惯”表范围,故应为“全,完全”的“都”。所以选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是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人。
C. 曹禺,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另创作有《日出》《原野》《蜕变》等剧本,创作有小说《北京人》。
D.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对文学常识我们可以采取点面结合记忆法,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再把同类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分成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本题C项,“创作有小说《北京人》”错误,《北京人》是曹禺的剧本,不是小说。
故选C项。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军和李刚是男篮的主力队员,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
B. 保安员小魏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绝不让不法分子污染集邮市场环境”的誓言,人们称他是“护卫集邮环境的卫士”,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
C. 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D. 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工作的制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受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考生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两小无猜:指的是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也形容男女从小感情好,纯真的感情。句中用来指两个男生之间的关系,使用对象不恰当。
B项,溢美之词:指过分吹嘘的话语。句中人们赞扬保安员小魏的话是发自内心的,用“溢美之词”感情色彩不当。
C项,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句中用来指人贫穷,使用正确。
D
项,金蝉脱壳:比喻使用计谋脱身溜走,而对方不能及时发觉。句中用来指少数腐败官员转移财产,不合语境。
故选C项。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了起来,使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 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目的在于进一步鼓励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
A项,成分残缺,“显示”后缺少与之呼应的宾语中心词,故应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改为“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的优势”。
B项,语序不当,“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应改为“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或改为“昨天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都热情地同他……”
C项,结构混乱,“牵肠挂肚”的主语应是读者或观众,而不是作者或是作品,可在“牵肠挂肚”前加上“使观众或读者”。
故选D项。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阅读《窦娥冤》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7.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8. 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 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7. (1). 三桩誓愿:血溅白练 (2). 六月飞雪 (3). 亢旱三年 (4). 四个典故:苌弘化碧 (5). 望帝啼鹃 (6). 六月飞雪 (7). 东海孝妇 8. D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的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解答时可通读选文,逐段进行概括。如第一段“耍孩儿”写了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血溅白练”;第二段“二煞”写了窦娥的第二桩誓愿,“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六月飞雪”;第三段“一煞”写了窦娥的第三桩誓愿,“三年不见甘霖降,……如今轮到你山阳县”,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亢旱三年”。
第二问要求答出窦娥三桩誓愿用到的典故,可仔细阅读与三桩誓愿相关的段落,筛选出文中使用的典故,一一答出。发下第一桩誓愿时,窦娥说“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用到的典故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发下第二桩誓愿时窦娥说“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这里运用了“六月飞雪”的典故;发下第三桩誓愿时窦娥说“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里运用的典故是“东海孝妇”。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也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本题D项,“表现了窦娥……乐观态度”不正确。窦娥是在临刑之前发下这三桩誓愿的,她明白自己必死无疑,她要用这三桩誓愿表明自己的冤屈,让世人明白自己是无辜的。所以说这三桩誓愿表现的是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并没有表现“乐观态度”。故选D项。
阅读《雷雨》片段,完成文后问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
9. 周朴园说梅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对这两人的对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揭露了周朴园极力掩饰当年对侍萍始乱终弃的虚伪。
B. 反映了周朴园因内心空虚而追忆当年的快乐与幸福的心态。
C. 侍萍对周朴园的谎言愤怒万分,强压愤怒驳斥周的虚伪。
D. 侍萍嘲讽的语言中含有对过去遭遇的回忆,也有内心痛苦的流露。
10. 对下列舞台说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汗涔涔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心虚的一面。
B. 抬起头来:借助行动描写写心理,揭示人物紧张心态。
C. 喘出一口气:描写人物情态,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平静。
D. 惊愕:通过人物的神态,揭示人物疑虑不安的心态。
1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鲁侍萍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给她情感和心灵以创伤的往事。
B. 周朴园在与侍萍对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虚情假义的一面,推动了戏剧冲突向前进一步发展。
C. 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源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门当户对的腐朽思想,特别是大年三十驱逐其出门,更揭示了资产阶级残忍的一面。
D.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一句话所引起的周朴园的紧张神态,更加暴露出他性格复杂的特点。
【答案】9. B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人物的语言,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把所考查的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思考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这句话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或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然后对照选项一一筛选得出答案。
本题B项,“追忆当年的快乐与幸福的心态”错误。周朴园说梅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显然掩盖了侍萍的真实身份,他这么说不是因为他多么爱侍萍,而是因为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当年对侍萍犯下的罪;另一方面,以他现在的身份打听一个使女会让人觉得奇怪,所以他称侍萍为“年轻的小姐”,强调“很贤慧,也很规矩”,这样可以避免别人的猜疑。所以周朴园说梅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恰恰表现出他虚伪狡诈的特点。故选B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和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对“舞台说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考生首先要明确舞台说明的作用,然后将所考查的舞台说明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本题C项,“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平静”错误。从原文来看,上文周朴园在听到侍萍讲述从前的事情之后,内心非常紧张,他怀疑眼前的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但在侍萍说出“我姓鲁,老爷”之后,他“喘出一口气”,这表明周朴园听说眼前的人不是梅侍萍而感到庆幸,并不是写内心平静。故选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戏剧的鉴赏能力,既考查对人物形象、语言的鉴赏能力,又考查对戏剧主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全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戏剧冲突,结合戏剧的主题做出判断。C项,“源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门当户对的腐朽思想,……更揭示了资产阶级残忍的一面”不正确。从《雷雨》全剧来看,周朴园是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身上具有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双重性格,所以不能说“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源于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更揭示了资产阶级残忍的一面”。并且“门当户对”是封建思想,不是资本主义思想,故选C项。
【点睛】第3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人物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借助舞台说明,快速把握人物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潜台词;(4)分析写作手法及创作风格;(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文言文语段阅读。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2. 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 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 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13. 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 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14.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③ 拜送书于庭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⑤
15. 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 乃设九宾礼于廷
B.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 拜送书于庭
16. 下列各句加下划线的词语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 )
A. 大王必欲急臣 B. 臣请完璧归赵
C. 毕礼而归之 D. 于是相如前进缶
【答案】12. C 13. B 14. C 15. B 16. D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引赵使者蔺相如”的意思是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引”的意思是“延请”;“左右欲引相如去”的意思是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引”的意思是“牵、拉”,故两个“引”字不同。
“秦王因曰……”意思是秦王于是说,“因”是连词,“于是、就”;“不如因而厚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因”是介词,趁机,故两个“因”字不同。
故选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臣请就汤镬”的意思是“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就”,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故选B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②“缪”通“穆”,③“庭”通“廷”,朝廷、朝堂;④“孰”通“熟”,仔细。①⑤没有通假字。
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本题考查虚词“于”的用法,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于”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于”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具体解答时要根据“于”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A项,句意为:于是在朝庭上设下“九宾”的礼仪接待他。“于”,介词,在;
B项,句意为: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您呢?“于”,介词,表示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C项,句意为: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于:介词,在。
D项,句意为: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于:介词,在。
故选B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大王必欲急臣”意思是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急”,使动用法,使……着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
B项,“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请让我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C项,“毕礼而归之”意思是完成了所有礼节后让他回了国,“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D项,“于是相如前进缶”意思是蔺相如走上前进献瓦缶,“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故选D项。
【点睛】第2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于是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7.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过错
C.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9. 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20. 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 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 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答案】17. B 18. C 19. A 20.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B项,“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意思是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过”,应解释为“超过”。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A项,前一个“为”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后一个“为”,动词,成为。
B项,前一个“虽”,连词,表假设,即使;后一个“虽”,连词,表转折,虽然。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D项,前一个“以”,介词,在;后一个“以”,介词,凭借。
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再将所给句子归位,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本题要求答出“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所给句子中,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是李陵说的是话,意思是“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不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是常惠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的话,不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所以有此两句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
故选A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不正确。文中说的是“前长君为奉车,……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惶恐饮药而死”,说的是苏武的大哥苏嘉和苏武的弟弟孺卿之死,并不是“父兄之死”。故选B项。
【点睛】第2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基本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三、综合选择题。(共32分,每题2分)
21.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兄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C. 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 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对文学常识我们可以采取点面结合记忆法,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再把同类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分成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D项,“其父苏辙、其弟苏洵”错误,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弟弟,故应为“其父苏洵、其弟苏辙”。故选D项。
2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 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 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 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中使用典故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所给选项,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典故,并根据选项给出的解释来判断这些典故分别出现在哪些诗歌中,再结合作者生平及诗歌内容、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A项,考查的典故出现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中,分析正确。
B项,考查的典故出现在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分析正确。
C项,“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错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用古事影射现实。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失败得更惨。作者援用古事,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北伐应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D项,考查的典故出现在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分析正确。
故选C项。
2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答出“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诗句放回到原诗歌中,先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诗句意思,再将给出来的理解与诗歌的原句仔细对比,查看是否将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了,是否补出省略成分,是否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调整等,再确定答案。
C项,“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理解错误。此句中,“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求田问舍”是用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意思是像我刘备要卧于百尺高楼之上,而让你卧在地上,何只是上下床之间呢。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确的理解为: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只怕应该羞于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故选C项。
24.古诗常用典故,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鸦社鼓
A. 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焘
B. 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刘义隆 ④拓跋焘
C. 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拓跋焘
D. 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火烧赤壁。②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伐魏。③寄奴——刘裕。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鸦社鼓——拓跋焘。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5.下列各诗句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梧桐更兼细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A. 豪放、雄浑、旷达、哀婉、缠绵
B. 旷达、豪放、清新、哀婉、清新
C. 雄浑、豪放、清新、缠绵、旷达
D. 豪放、旷达、旷达、缠绵、清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所给诗句,了解诗句的出处及作者,再结合诗句中运用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及作者的一贯创作风格确定答案。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的边塞风光,雄浑壮丽。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思是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风格豪迈奔放。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为: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风格清新自然。
④“梧桐更兼细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声声慢》,意思是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风格缠绵。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自苏轼《水调歌头》,下一句是“此事古难全”,三句诗的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表达出一种旷达的情怀。
故选C项。
26.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 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 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 白云、明月 -----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 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及其代表含义。答题时一般要先分析意象特点,再结合自己熟悉的诗句内容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题D项,“亲情”错误。红豆在古诗词中一般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或者相思之情,如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不能表达亲情。
故选D项。
27.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方法是: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可以还原三个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而借代只能是一个。本题中,A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D项,“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句中借代少女。这三项均为借代,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故选C。
【点睛】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2、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3、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4、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5、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6、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7、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
28.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 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徒见欺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徒劳无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句意为“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徒”的意思是“只是”“仅仅”。
A项,句意为“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徒”的意思是“只是”“仅仅”;
B项,句意为的的地被欺骗,“徒”意思是“白白地”;
C项,句意为“郯子这些人”,“徒”意思是一类人;
D项,句意为“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徒”的意思是“白白地”。
故选A项。
2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本题考查虚词“之”和“而”的用法,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之”和“而”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之”和“而”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具体解答时要根据“之”和“而”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①句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句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句中“而”,连词,表转折,却、但;④句中“而”,连词,表并列。可见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故选B项。
30.下列加点字与“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先”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 且庸人尚羞之 B. 单于壮其节
C. 稍稍宾客其父 D. 反欲斗两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例句的句意为“我所以这样做,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先”是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前面。
A项,句意为“况且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可译为“感到羞耻”;
B项,句意为“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壮”,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烈;
C项,句意为“渐渐请他父亲到家中做客”,“宾客”,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
D项,句意为“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故选D项。
3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一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 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C. 初立,恐汉袭之
D. 宣言曰:我廷见相如,必辱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现象,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例句所给词语的用法,然后仔细分析所给选项,将选项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本题例句中的“亲戚”是古今异义词,古义:父母兄弟;今义:旁系亲属。
A项,“币”,古今异义词,古义:礼物;今义:货币。
B项,“成就”,古今异义词,古义:成全;今义:成绩。
C项,“袭”意思是“袭击”,古今意义相同;
D项,“宣言”,古今异义词,古义:扬言;今义: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或对重大的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
故选C项。
32.请将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廷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A. ①⑦/②⑥⑨/③⑤/⑧/④⑩
B. ①⑦⑨/②④⑩/③⑤/⑥⑧
C. ①⑦⑨/②④⑥⑩/ ③/⑤⑧
D. ①⑧/②④⑥⑩/③⑤/⑦/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特征进行,还可以依据固定结构来判断,
①判断句,句意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②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为“而您被赵王宠幸”;
③宾语前置句,“何以”正常的语序应为“以何”凭什么;
④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廷拜送书”,在朝堂上拜送了国书;
⑤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⑥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为“出使能不被诸侯污辱”;
⑦判断句,句意为“这个人是一个有力气的人”;
⑧主谓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可使者谁”,可以出使的是人是谁;
⑨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为“被丈夫慢待”;
⑩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或于泰山重,或于鸿毛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因此正确的分类应为①⑦/②⑥⑨/③⑤/⑧/④⑩。
故选A项。
3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君幸于赵王 ③虞常生得 ④皆陛下所成就
⑤举孝廉不行 ⑥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⑦为降虏于蛮夷 ⑧幸蒙大恩
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 ① ② ④ ⑤ ⑥
B. ① ③ ⑤ ⑦ ⑨
C. ② ③ ④ ⑥ ⑧
D. ③ ④ ⑦ ⑧ 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考生解答时可根据平时对被动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
①被动句,“见”表被动;
②被动句,“于”表被动;
③被动句,句意为“虞常被活捉”;
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⑤被动句,句意为“他被推举为孝廉,却没有去应荐”;
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
⑧没有特殊句式;
⑨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故选A项。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请指示王 ②廉颇宣言曰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⑤汉亦留之以相当 ⑥武等实在 ⑦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⑧虚心以相待
⑨何以汝为见
A. ①③④⑤⑦
B. ①②③⑥⑧
C. ①⑥⑦⑨
D. ②③④⑤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由题干要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现象,考生解答时可仔细分析所给句子,将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①“指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②“宣言”,古今异义词,古义:扬言;今义: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或对重大的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
③“亲戚”,古今异义词,古义:父母兄弟;今义:旁系亲属。
④“美人”,古今异义词,古义:姬妾;今义:美女。
“左右”,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⑤“相当”,古今异义词,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等同。
⑥“实在”,古今异义词,古义:确定活着;今义:真诚,实际上。
⑧“虚心”,古今异义司,古义:使心虚,不计前嫌;今义:谦虚。
故选B项。
3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同类用法的是( )
A. 天雨雪,武卧啮雪
B. 左右欲刃相如
C.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 惠等哭,舆归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雨:名词作动词,下。
B项,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C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D项,舆:名词作动词,抬、扛。
故选C项。
36.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子卿尚复谁为乎? B. 何以知之?
C.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考生解答时可根据平时对宾语前置句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句子特征进行判断。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是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以何知之”,句意是凭什么知道。
C项,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
D项,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正学的语序为“未有之也”,意思是从来没有过。
故选C项。
四、名句默写。(6分)
37.(1)_____________,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羌管弄晴 (2). 嬉嬉钓叟莲娃 (3).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 (3)玉簪螺髻 (5). (4)元嘉草草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羌、嬉、钓、叟、簪、螺、髻、嘉、仓皇。
五、文言文语句翻译。
3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答案】①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啊。
②我这样忍让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罢了!
③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朝廷的信义又从哪里能表现出来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严”,尊重;“之”,助词,的;“威”,威望;“以”,连词,来;“修敬”,表示敬意。
②“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为此”,这样做,指这样忍让;“以”,因为;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前面;“急”,危难;“后”,意动用法,以……为后,把……放在后面;“私仇”,个人的私怨。
③句前省略了主语“你”,翻译时当补出;“不得”,不能;“空”,白白地;“自苦”,自己受苦;“亡”,通假字,通“无”;“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应为“空自苦(于)亡人之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安所”,何处,哪里;“见”,通假字,通“现”,表现,显现。
六、写作(60分)
3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等我从那条弯路走出来时,已是伤痕累累。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走弯路,奔成功
雄鹰搏击长空,方显生命的壮丽;鱼儿游弋水底,方显生命的自由;骏马驰骋草原,方显生命的不羁;而我们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上成长,方显生命的珍贵。
每个人的脚下并不都是一条落英缤纷的路,我们要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回眸处,我们弯曲的成长路上也会开出淡淡的花儿,这些花儿会见证我们成长途中所经历的磨难,所走过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在摔跟斗、碰壁走过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功。
回首历史长河,哪一个名人不曾走过非走不可的弯路?而在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后,我看见了他们不一般的成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举一杯清酒独饮,官场的钩心斗角、阿谀奉承使他成了与政坛格格不入的人,他四处漂泊,历经坎坷,可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却让他成了文坛的宠儿。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着他昂扬的斗志。在人生非走不可的弯路上,他创造了文学上的辉煌!假如没有这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能看到诗坛上自信、洒脱的诗仙吗?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白更自信,更豁达,在中国文学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吟着词在失落中悔恨。曾经的奢靡,曾经的辉煌,刹那间烟消云散,留下他一人独自叹息。在历经磨难后,他逐渐懂得了人生的辛酸。不止一次,他低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是怎样的感伤啊!走过这一段对于李煜来说非走不可的弯路,才使他如此成熟。倘若没有走过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他仍是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君王,又怎能知道人生的无奈与辛酸?又怎会在无奈和痛苦中成熟?又怎会在彷徨与失落时写出一首首佳作呢?这一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李煜更成熟,让他懂得了生命的无奈,让他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
记得有人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最美的绝唱。是的,只有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受考验,走过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这一段段非走不可的弯路让我们走向成熟,走向坚强!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
1.研读材料,把握其思想观点。
(1)材料的性质、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2)材料的主要内容。要素:人,物,言,事。
(3)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
(4)材料思想观点:青春的弯路非走不可
2.以材料的主要思想观点为中心,观照当下的生活,确定文章的主题(论点)。
一般正向思考,有时则反向思考。
3.认真拟好标题:要注意切合材料。例如:“在弯路中成长”、“弯路过后见成熟”、“年轻不怕走弯路”、“成长的弯路非走不可”、“莫让弯路遮望眼”、“走过的弯路,是一笔财富”,为了保险,最好在标题中写上关键的词。
4.避免在论述过程中出现三种跑偏的现象:(1)浅——只说“什么是弯路”,不谈“为什么”和“怎样做”,即只说青春要走弯路,但缺乏对弯路意义价值的挖掘分析。(2)偏——重点谈“弯路怎样走过”,如态度、勇敢、坚持、信念、无悔等。(3)大——变成以“青春”为话题了,空泛谈青春如何,重点没有落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上!
何谓“青春的弯路”?主要是指年轻时走偏、走错、走曲折的路。那为什么青春非要走弯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1)年轻有为,怀揣梦想,为梦想去闯世界、看风景,即使走过许多弯路,但无怨无悔,因为年轻,输得起;(2)年少轻狂,不听别人劝告,非要走自己的路不可,虽然走不通,虽然撞得头破血流,但也是一份经历,一份收获;(3)年轻浅薄,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但也认识了自我,汲取了教训;(4)年轻的我们需要磨炼,走了弯路,我们变得坚强和成熟。
审题时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及命题人意图。
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人一定要在年轻时走一些弯路,在弯路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成长壮大。对于母亲的劝阻,虽没有听,但也走过了那段弯路。作为长辈要懂得放手,要让孩子敢于面对人生的弯路,不要什么都包揽。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抓住材料最后一句话“其实在人生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