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1-06-04 发布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这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时以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两个时期的道德基准也有所不同。‎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人与人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文章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C.文章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 D.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那么他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被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道德基准来约束个人的无限膨胀。‎ 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也就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D.我们只要将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就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 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6.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8岁的哥哥,侠骨生香 毕淑敏 西藏阿里军分区,成立于‎1968年4月1日,至今已经50年了。 那一年,从河南省中牟县征召了500名新战士,成为阿里军分区第一批士兵。 1969年,我入伍分配到阿里军分区卫生科,那年16岁多一点。一进营地,耳膜马上被一水的河南中牟话浸泡。卫生科负责训练我们的老卫生员,都是早一年军龄的中牟士兵。他们教会了我最初的医学知识和军人的果敢忠诚,我至今把其中的一位,亲切地称作“师父”。在奇苦的高寒征战缝隙中,中牟男儿常常眺望万水千山。我明白,他们目光之外“无穷远”的地方,有他们的老家。 从他们永不衰竭的思乡话题中,从他们饱蘸乡音的述说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那块遥远土地的厚重历史,知道了那是官渡之战的发生地,知道了那里物产丰富、人情淳朴……不过,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中牟曾有个男子名叫潘安。 稍有一点儿中国古典文化常识的女子,都会对潘安念念不忘吧?都曾对潘安充满了柔美的想象吧? ‎ ‎ 只是在十六七岁的阿里女兵面前,潘安家乡的男性子嗣们,实在让人大失所望。他们与潘安,南辕北辙。 潘安该神采飞扬俊美飘逸吧?潘安该玉树临风面如傅粉吧?面前这帮中牟人,肤色黧黑面容皲皱。高原的罡风将他们剥蚀如风化的褐岩,头发孱细花白,眼眸浑浊布血,指甲翻翘,口唇龟裂,步履蹒跚,身形佝偻……表层的不似之下,更有缺氧导致的血红蛋白异常增高,催化出心脏病、高血压、肺水肿、风湿骨痛等一系列内伤。退一万步讲,就算潘安美男真的现身藏北高原,女生也不可能掷果盈车。高原水果稀缺,情不自禁一定要掷点宝贝以示倾慕的话,我们只能将干燥的洋葱脱水菜抛向潘安。 阿里防区位于中印边境西段。每一个戍边的战士,都化身钢铁界桩。飞雪封山风暴席卷,艰难困苦大兵压境,我们绝不可退后一步。身为女兵,要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将士们注射、吸痰、擦澡、备皮、端屎端尿……无数次抚摸他们滚烫的额头,触碰他们年轻的肌肤。甚至,清洗血肉模糊的烈士遗体,更换凝冻的弹穿尸衣……那时,我是分区唯一的女兵班班长。伙伴们说:“都是未婚姑娘,咱们怎么拉得下脸,面对青年男子的赤身裸体?” 我说:“唯有一个法子。” 姐妹们忙催促:“快快告知。” 我说:“把他当成你哥哥。” 从此我和我的女兵战友们,心无旁骛、面不改色地承担一切职责。在冷彻肺腑的狮泉河水里清洗染血的绷带,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之上俯身抢救病人……心中充盈一个无比单纯的信念——你是我的哥! 我知道,如果在那一刻你英勇战死,你的最后一眼,见不到魂系梦牵的河南中牟,看不着至亲的父老兄弟,唯有素不相识的我,为你裹伤,将你掩埋。我们共同戍守祖国西陲最凛冽的国土,我们彼此之间没有亲情,只有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犹如一道钢索,将年轻的生命捆扎在一起,铸成共和国的界碑。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有缘参加河南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得以看到今日中牟胜景,和昔日的战友们相会。当年18岁的哥哥们,已然老了,鬓发苍苍老态龙钟。他们也早不满500名之数,渐次凋零,有些长眠边关,有些安息家乡。他们说:“毕医生,我们还记得你当年的模样。”我说:“我也记得啊,当年你们就不似潘安,现在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微笑。伴随你我的唯有不灭的回忆和那道固若金汤的国境线。 ‎ ‎ 中牟之美,除了有庄严历史和征战硝烟,除了有动人传说和悠远箜篌,除了有丰饶物产和旖旎风光,更有一代代熠熠生辉的儿女们。古有列子、潘安,今有勤劳奋进的中牟人,期待着中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怀念500名中牟男儿,他们将青春挥洒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三山交会的地球之巅。共和国最高领土的皑皑冰雪中,有哥哥们的侠骨生香。‎ ‎(选自《小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通过士兵们的讲述,介绍了中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饱含了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与后文阿里的环境形成对比。‎ B.“高原的罡风将他们剥蚀如风化的褐岩”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既表现了阿里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赞美了士兵的顽强精神。‎ C.文章对医务女兵们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表现她们尽责勇敢的同时,也赞美了她们与兵哥哥们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 D.全文使用插叙的顺序,从回忆开始写,追忆了曾经在中印边陲共卫家国的往事,再回到现实的相遇中,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你是我的哥”在文中的内涵。(6分)‎ ‎9.请分析加点词语“微笑”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王、诸侯以外的人物事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感慨。‎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5分)‎ ‎(2)其文約,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5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自己沉重的心情;用“独”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求。‎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 。”两句写出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人生哲理。‎ ‎(2)《史记 管仲列传》中管仲指出人只有在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被满足后才会有荣辱之心,才会学习礼节的两句是“ , 。”‎ ‎(3)王维《山居秋暝》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暗示作者隐逸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语段,完成17~19题。(9分,每小题3分)‎ 华为今日正式发布自有操作系统:鸿蒙!消息甫出,    燃爆舆论场。‎ 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    ,不下“先手棋”,不抓住创新主动权,如何避免“卡脖子”?怎能化危为机?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需妄自尊大。鸿蒙一开,并不等于    ‎ ‎,用任正非此前的话,就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整个系统建立良好生态,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更何况,面对“群狼”环伺,(   )。   ‎ 鸿蒙一开天地宽!华为加油,中国加油,    中华当有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猝然  深思熟虑  万事亨通  切记 B.猝然  谋深计远  万事亨通  谨记 ‎ C.顿时  谋深计远  万事大吉  切记 D.顿时  深思熟虑  万事大吉  谨记 ‎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B.无论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还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C.无论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隐忍与坚守,华为的抱负。‎ D.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从中看到了华为的隐忍,华为的坚守与抱负。‎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实现突围 ‎ B.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突围 ‎ C.我们要实现突围,只有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 D.我们要实现突围,更需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20.下面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院长在201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说的一段话,请你选取其中的关键信息,为“强者心态”下一个定义,40字左右。(5分)‎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充满戾气呢?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不少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总以“强者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持这种强者心态的人往往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 ‎“强者心态”在态度上常常表现为目无他人,唯我优先,容不得他人的意见,容不得他人超过自己;在行为上最为恶劣的表现就是对弱者的欺凌。‎ 这样的强者心态,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发展中也无助于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答: ‎ ‎21.新学期伊始,又一批充满朝气的新生来到一中,请你仿照例句,给他们写一段寄语。‎ ‎ 要求:以“高中”为话题,另选喻体,句式与例句一致,字数大体相同。(6分)‎ 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本自传体的大书,那么,这本书怎样才能写好?我们要用良好的道德立意,用智慧的头脑构思,用崇高的理想布局,用坚定的信念写作,终成佳作!‎ 答: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传统的丰收节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然而今天的“丰收”一词,不仅是“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的景象,更是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代名词。其实,不止于农民需要丰收,三百六十行,行行盼丰收。 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思考与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涟水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1.D【解析】(偷换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错,应为“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 ‎2.B【解析】(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论证“可行性”,论证的是必要性、重要性。)‎ ‎3.A【解析】(B无中生有;C强加因果;D过于绝对,必要条件变充分条件。)‎ ‎4. A【解析】(“并不适合”只是他自己的认识。)‎ ‎5 .C【解析】(A错在“决定性因素”。B错在“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国外科学家更优秀”。D错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6.(6分) 【答案】‎ ‎ 家国情怀:(一点1分,家国情怀答以下四点中的三点即可)‎ ‎①从小深感亡国奴的屈辱,立志科学报国。‎ ‎②服从国家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 ‎③氢弹技术突破后,把后半生献给国防事业。‎ ‎④淡泊名利,把个人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科学精神:(一点1分)‎ ‎①克服困难,自强不息。‎ ‎②亲力亲为,一丝不苟。‎ ‎③唯实不唯上,坚持真理。‎ ‎7.D【解析】(全文用的是倒叙的顺序,插叙应是文章中间内容的补充与解释)‎ ‎8.【答案】:①是女卫生兵们工作的责任与智慧的体现。 ②是女兵与兵哥哥的真情所在。 ③是高原士兵们崇高精神与坚守使命的情怀。‎ ‎(以下答案也给分①女兵们把士兵们都当哥哥,避免了在医疗救护中的种种尴尬和羞涩。②在没有亲人地地方,把所有的战士当哥哥,结成没有血缘胜似血缘的战友之情,在条件艰苦的高原成了最温暖的慰藉。③把每一个士兵当哥哥当亲人,年轻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共同保卫国家的边界,铸成最坚硬的共和国界碑。)‎ ‎9. 【答案】:①承接上文,是兵哥哥对“我”的话语的回答,蕴含着不言而喻的答案。②是对曾经艰苦生活的总结和战友之情的怀念③深化主题,抒发士兵们戍守边陲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10.C ‎11.D【解析】(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 ‎12. B【解析】(“涂”通“途”,不能解释为“沼泽”;“谢”是“告辞”意,省略的主语是“晏子”,应译为“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 ‎13.(10分) 【答案】‎ ‎ (1)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认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你(和你离婚)。‎ ‎(“长”“乃”“意”“以为”“是以”每处1分)‎ ‎ (2)略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 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辛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 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 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 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 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 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 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己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 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 ‎ ‎ 晏子做齐国辛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 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 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 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 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你(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 太史公说: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 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 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 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14.C 【解析】“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只是幻觉,写出诗人在战乱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 ‎15.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中内心的悲凉;(2分)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愁苦的感情做铺垫。(2分)‎ ‎16. 【答案】 (1)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2)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3)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7.C【解析】(“猝然”是突然、出乎意料的意思;“顿时”是立刻的意思。“深思熟虑”是深入反复考虑的意思。“万事亨通”是万事顺利的意思;“万事大吉”指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切记”是牢记,务必要记住的意思;“谨记”是敬词,表示把对方的话一定认真记住。)‎ ‎18.B(【解析】划横线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不应为递进关系,应为“无论……还是”‎ 的条件关系。划横线句子还存在结构混乱的问题,“深刻隐喻”和“历史使命”与下文无法建立联系,应该是二者让人看到“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和坚守”。A项未能修改关联词。C项虽然修改了关联词和句式上的问题,但没能安排好语序,文本旨在评论鸿蒙系统推出一事,先交代名字及名字中隐含的抱负更恰当。D项加上了“从中”二字,这样可以解决句式问题,但其递进关系中语序不当。)‎ ‎19.D(【解析】因有“面对‘群狼’环伺”,所以陈述对象为“我们”。因有“更何况”,所以应突出递进关系。故最恰当的应为D项。)‎ ‎20. 【答案】强者心态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在处理社会关系时)(1分)以自我为中心(或“唯我优先”“目无他人”)(1分)、欺凌弱者(1分)的不良心态。(2分)(句式2分。特点各1分)‎ ‎21. 【答案】参考示例:如果说高中是一幅自己的画作,那么,这幅画怎样才能画好?我们要用刻苦的努力挥笔,用多彩的生活着色,用执着的追求做线,用开阔的未来为面,铸就名作!(恰当的喻体1分,内部四个比喻各1分,句式1分。)‎ ‎22.(60分)写作提示:‎ ‎ 1.“丰收”不止写农民的丰收,其他皆可。如,学生的学业、专家的专业、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全 面丰收等。‎ ‎ 2.可写劳动场景,可写欢庆聚会;可写奋斗状态,可写现实困境;可礼赞劳动,可思考未来……‎ ‎ 3.“丰收”不仅指物质方面也可指精神层面。‎ 评分建议:‎ ‎ 1.起评分45分。‎ ‎ 2.能选取典型场景、人物,反映丰收的主题,内容具体,可在45分以上评分。有文采,有感情,有 思想,个性鲜明的可在50分以上评分。‎ ‎ 3.扣住丰收主题,但是语言表达一般,内容不具体的,在45分以下评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