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诸暨市牌头中学2017—210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间(jiān)断 尸骸(hái) 绯(fĕi)闻 怏(yàng)怏不乐 B. 攒(cuán)射 偏袒(tǎn) 谂(shěn)知 殒身不恤(xù)‎ C. 剽(biāo)窃 请帖(tiè) 龟(jūn)裂 长歌当(dànɡ)哭 D. 汲(jí)取 镌(juān)刻 笑靥(yàn) 言简意赅(gāi)‎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此题A项,间(jiàn)断、绯(fēi)闻;C项,请帖(tiě);D项,笑靥(yè)。‎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报道屡见不鲜,原因是人们怕扶起老人后反被诬陷为造事者,做好事反而没有好下场。‎ B.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屡次为之感叹。‎ C.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泡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D. 有的人先拟提纲,写起来文思如泉,一气呵成;有的人搜肠刮肚,一筹莫展,写成后会让人读了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造事者——肇事者;B项,干炼——干练;C项,泡疹——疱疹。‎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 B. 现代自然科学不止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C. 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D. 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这时你会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竟然没有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 ‎【答案】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播出后,基层干部们不仅看了觉得真实,而且收视率、点击量一路走高,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B. 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 C. 热门专业成了就业“老大难”,不能不让人反思。某一专业的命运,取决于高校和学生的选择,关键看高校如何设置专业与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以及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与学生如何塑造自身。‎ D.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创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此题A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不仅”放到“基层干部们”前;B项,结构混乱,“据最新消息显示”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句尾加“认识”。‎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据最新消息”和“最新消息显示”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5. 假如你在下列不同场合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A. 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 B. 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 C. 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 D. 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文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 “冬尽梅花点点”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选出作为下联最恰当的一句 A. 春来微风缕缕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万户栖柳依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A项,“缕缕”是仄声;B项,“千家”和“冬尽”结构不对应;D项,“万户”和“冬尽”结构不对应。‎ ‎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也痛苦着, ;痛苦着,却也欢乐着, 。‎ ‎(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 ;爱它无松坚 :爱它无竹节, 。 ‎ ‎ ①就因为飞之艰难 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 ③却柔而韧 ④却清新怡人 ⑤ 却兰心蕙质 A. ①②⑤③④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④③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1)题第一空处强调痛苦,和①艰难对应;第二空,强调欢乐,和②中“飞着”对应;排除BD,(2)第一空前面是“香”,应从嗅觉的角度分析应用“清新怡人”,由此排除A。‎ ‎8. “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 / 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是 A. 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 / 握紧就变黑暗 B. 戒指在哭泣 / 静静躺在抽屉 / 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 C. 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 / 总是准时到达 D. 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 / 是苦苦隐藏的心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题干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的是暗喻手法;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的是暗喻手法;D项,运用的是通感手法。故选B。‎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 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让她签上一个名。‎ C.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A项,中间问,问号放到句尾,房到“同志们”后;B项,或和顿号不能连用,去掉一个;C项,为疑问,问号改为逗号。‎ ‎10.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室仅方丈 腹犹果然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列坐其次 C.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形容枯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A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结果不出意外。B项,其次,古义,他的旁边;今义,次序较后的。C项,秀才,古义,优秀的人才。今义,通过最低一级科举考试的人。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上运输。D项,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形容,古义,形态容貌;今义,描绘、描述。‎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而御六气之辩 B. 见狱吏则头枪地 虽趣舍万殊 C. 夙遭闵凶 悟言一室之内 D.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A项,辩——变;B项,枪——抢;趣——趋;C项,闵——悯;悟——晤;D项,垂——陲;犹——悠。‎ ‎12.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之二虫又何知 A.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 悟言一室之内 C. 彼且奚适也 D. 死生亦大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 ‎”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此题例句和C项宾语前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 我決起而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注意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此题A项,志,名词动用,记录;B项,手,名词作状语,亲手;C项,乳,名词动用,哺乳。‎ ‎14.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引以为流觞曲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此题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独;B项,连词,是……还是/代词,它;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15. 下列对课文《长亭送别》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 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了一种“无我之境”。‎ D. 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项考核情节,B项考核文学常识,C项考核诗句的意境,D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应为“有我之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 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16.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物种会发展它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自然学者们认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的,它是从其他物种变异而来的。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缺少根据,并不正确。‎ C. 我经常获得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知识,它能给研究物种演变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D. 作者从研究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生物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并且会受到人类“选种”的影响。‎ ‎17. 对划线句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槲寄生的生长与繁殖的方式,是外界条件和植物本身的习性共同导致的结果。‎ B. 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 C.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D.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C项,“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缺少根据,并不正确。”表述不正确,原文是“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找到画线语句的所在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由上文“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可知,画线语句是举例来证明其正确性。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还具有”,分析时,可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例如,“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虽然不完备”等词语,在词语运用上,特别注意准确性、严密性,因此可从表现达尔文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18. A 19. B ‎【解析】‎ ‎18. 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19. 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20. 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美丽就幸福 周玉永 ‎ ①每遇来上海的外地朋友,笑谈之中都说上海好。这能品出朋友对我居住的上海的赞誉,也折射出对我能幸运地拥有上海的羡慕。当然,上海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高楼鳞次栉比,城市设施多属世界一流,从某种角度远眺,酷似香港。可是到了老家苏北小镇,虽看上去跟上海不好比,但也日夜追赶,小镇建设得风情万种,影院、音乐厅、咖啡店、教堂……堪称苏北的小上海,如李克强总理说的城镇化了。‎ ‎ ‎ ‎ ②小镇,白天看不出什么,晚上却热热闹闹,跳的、唱的、舞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酒吧爆满欢歌笑语,步行街上,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一个大鱼缸的鱼,水太少,鱼太多。这番热闹景象,对于我这个从上海来的人来说就苦了,本是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拥堵,到乡下感受恬淡宜人的田园风光,可这儿也是人满为患。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大城市,尽管大城市代表着机会、财富、地位,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我希望一有机会就逃离自己身处的大城市,逃离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到一个小乡村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可是很难找到栖居之处。‎ ‎ ③于是,我开始怀念起儿时小镇的生活了:暮色渐已深沉,炊烟袅袅升起,牛羊悠然走过,村童嬉戏成群,鸡鸭寻觅归路;父辈躬耕田间,一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田园……跳草绳、打弹弓、掏鸟窝、爬树、钓鱼、洗澡……尤其是天黑不一会儿,乡村静得让人心慌,一盏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灯光,一家六七口人围坐在一张八仙桌上,吃着饭,夹起菜,听父母讲故事,笑语阵阵,那温暖亮在心里!哪像现在,打工的打工了,忙的忙去了,真要照个全家福,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 ‎ ④那天,我去了几家儿时的玩伴,不曾想,几户人家的墙上居然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印象最深的还挂着近乎发黄的黑白老照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六七十年代燃烧的岁月。那时,家家户户都是用木头制成的镜框,按长辈大小排好黑白照片,再夹上两块玻璃,一幅全家福就做成了,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村人的家庭观念。一次是偶然,两次是感慨,当一次又一次看到如此相似情景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村人心中的底线,以及最珍贵最善良的角落。到了叔叔家中,看到早已老掉牙的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台没有天线的大收音机。我提醒叔叔条件好了,换个新的。叔叔摇摇头,大电视耗电不说还辐射人体,污染环境。从叔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人似乎变简单了,生活简单与快乐着,这或许算是我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地方。‎ ‎ ⑤是的,大城市一天一个样,当你回身寻找时,一切都无踪迹了。人是不是这样,当你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而认真辛苦地面对时,你却失去了人生很多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很难回到生活与生命的本身。所以你要记住: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 ‎ ‎ ⑥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没办法,我们依然在加大规模建设,小镇的河水臭气熏天,化肥农药让农田种不出放心的粮食蔬菜,村民的病莫明其妙地多了起来,那种单纯和干净看不到了。再说上海,友人短信调侃:上海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望外滩内外,浓雾莽莽,明珠上下,阴霾滔滔……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人戴口罩……我们真希望生命被尊重,自然也被尊重,还人类一个单纯和干净,美丽中国,蓝天白云下,人简单与快乐地生活着。‎ ‎ ⑦生活简单就快乐,小镇美丽就幸福。‎ ‎(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有删改)‎ ‎20. 第①段关于上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1.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2. 文章第④节说“从叔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单纯和干净的东西”,“单纯和干净的东西”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23. 请探究作者对小镇的情感取向。‎ ‎【答案】20. ①引出小镇建设对上海的追赶;②与儿时小镇生活的恬淡宜人形成对比;③为下文写到村人简单快乐的生活做铺垫。 ‎ ‎21.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②选择乡村典型的生活场景进行描写;③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儿时小镇生活的留恋和怀念。 ‎ ‎22. ①简单的生活方式;②淡泊的生活态度。 ‎ ‎23. ①对儿时小镇生活的怀念和留恋;②对小镇现状的不满和失望;③对小镇中还有村人能简单快乐生活的认同和赞美;④对小镇未来能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期盼和希望。‎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答出此段写上海的繁华,从内容的角度和儿时的小镇生活形成对比;从结构的角度看,下文写“小镇建设对上海的追赶”和“村人简单快乐的生活”此段写上海这是为这些内容做铺垫。‎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表达特色,可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等角度分析,通过“跳草绳、打弹弓、掏鸟窝”“炊烟袅袅升起,牛羊悠然走过,村童嬉戏成群,鸡鸭寻觅归路”可以看出是排比的手法,从句式看是整句,但字数富于变化,和后面的三句结合运用,错落有致,总体看是写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儿时小镇生活的留恋和怀念,是寓情于景。‎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村人的家庭观念”“人似乎变简单了,生活简单与快乐着”可以概括出“单纯和干净的东西”指“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逍遥游》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4. 下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超过 B.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信任 C.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努力 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不同 ‎25. 下列句中“且”的意义与用法与“彼且恶乎待哉”中的“且”相同的一项是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D.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2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荣子可在世间不受影响,列子可配合自然界的条件,所以他们都达到“无待”的境界。‎ B. “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乘天地之正”是指顺应天地的法则。‎ C. 至人化解自我,神人化解功绩,圣人化解名声,他们都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 D. 只有超越“有所待”的现实存在,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可希望“逍遥游”。‎ ‎【答案】24. B 25. A 26. A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B项,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此题A项和例句是“将要”的意思;B项,尚且;C项,那么;D项,暂且。‎ 点睛:文言虚词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A项,“都达到‘无待’的境界”错误,根据“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知,他们还是“有所待”。‎ 参考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7. 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28. 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余既为此志 七月既望 B. 呱呱而泣 某所,而母立于玆 C. 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 D.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9. 翻译句子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27. C 28. A ‎ ‎29. (1)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2)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 ‎【解析】‎ ‎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 C项,没有活用,西边的,其余三项名词作状语,向西。‎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2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此题A项,“……之后”;B项,连词表修饰/代词,通“尔”,你的;C项,介词,在/介词,和;D项,副词,于是/竟然。‎ ‎2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瞻顾:回忆;不自禁:忍不住;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真像。‎ 参考译文:‎ 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四、填空默写 ‎30.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死当结草。‎ ‎(2)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3)世人皆浊, ____ ‎ ‎(4)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青山隔送行,____ ‎ ‎(7)《诗》三百篇,_______‎ ‎【答案】 (1). 臣生当陨首 (2). 柳丝长玉骢难系 (3).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4). 落霞与孤鹜齐飞 (5).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6). 疏林不做美 (7).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的类型,注意“陨”“骢”“鹜”的写法。‎ 五、写作 ‎3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在大地上喷出美丽的水花 独自绽放在墙角的孤花也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但人们却更愿注目于花园里娇艳的牡丹;藏身深海的沙砾也能在蚌壳中孕育出光彩,但人们更惊艳于皇冠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汇聚在地下的泉水也能滋润大地,但人们更愿意为喷薄而出的喷泉发出赞叹的呼声。‎ 如果没有泉水在黑暗的地下默默蓄积与不懈坚守,那喷薄而出的壮观恐怕也只是空想。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其实,万物皆始自平凡,每一个不平凡的背后,是无数平凡的坚守。‎ 在心中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相信自己是不平凡的。种子萌发的生机和枝条生长的活力便成了我们向前追逐的动力。目标或许如同黑夜中茫茫大海上的灯塔,看似遥不可及,但若我们坚信自己握有不平凡的双桨,便会奋力挥动向前。黑暗带来的恐惧与不确定都会烟消云散,我们内心的信念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使我们最终到达光明的彼岸,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是的,即使生于尘埃,伏于地下,也要满怀自信,然而,在这种处境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往往是坚持。面对挫折时,放弃,是很多人的选择。然而,有一些人,他们也曾遭遇各种苦难: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靠卖草鞋谋生;著名作家塞万提斯曾两度身陷囹圄,遭受牢狱之苦;著名导演李安曾失业几年,赋闲在家,苦闷不堪……而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不起的人的原因,也正是他们在平凡时、在困境中不甘于平凡,不屈于困境,为成功而笃定地坚守着:庄子拒绝楚王千金之邀,宁愿像龟一样曳尾涂中,他对生命有自己的期待,于是一只大鹏升腾而起;塞万提斯虽受尽折磨,但他不忘初衷,坚持写下不朽的《堂吉诃德》;李安在赋闲在家的日子里,不忘时时充实自己,通过几年的坚持,最终成为一代名导。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生命最终如黑暗的地表之下的泉水,喷薄而出,完成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华丽蜕变。‎ 反观当下,不知多少年轻人自命不凡,一方面总埋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才华,埋怨自己生于平凡的家庭,缺少显赫的背景;另一方面又甘心沉迷于玩乐,麻醉自我,不愿相信自己,也不愿放手一搏,遇到小小的挫折便轻易放弃,自暴自弃,他们永远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苍茫人海中,谁的生命不是如海底万千沙石般微不足道?谁的开始不是如地表之下的泉水一样不为人所见?然而,你该知道,怎样的人最终会成为璀璨夺目的珍珠,怎样的人又最终会成为大地上盛开的水花。满怀自信,相信自己,在平凡中坚守,在黑暗中坚持,便会掘出生命的宝藏,绽放生命的光彩,让生命的甘泉在大地上喷薄成一朵令人惊艳的水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哲理性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读后可知,关键信息:“蓄积”与“喷涌”。考生可根据二者的关系立意:“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写作时,要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警示】材料作文题固然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考生也不能抛开材料而另立炉灶,以防出现偏题或跑题的现象。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考生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都偏离了主旨:(1)泉水涌出地面才成为喷泉,所以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2)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眼球;(3)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