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一段时间后,考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400年来,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社会大发展。但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日暮途穷,愈演愈烈的资源枯竭、生态遲化、气候变暖就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敲响的警钟。现代化与绿水青山不能顾此失彼。我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丽”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不堪重负的地球“休养生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中国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当前,人类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如何让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效回应。正因如此,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24 -‎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世界是各个国家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各国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引向混乱。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新的世界发展图景中,不再是弱肉强食,也不再是赢者通吃,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没有宗主国与殖民地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它倡导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问,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折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摘编自《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带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牺牲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B. 中国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略。‎ C. 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带来了良好机遇。‎ D. 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比,阐释中国道路与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B. 文章以讲道理的方式先后论述了中国道路具有的中国特色、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C. 文章认为中国道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D. 文章借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之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B. 现如今,仍有一些国家信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相信共同繁荣是人间正道。‎ C. 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是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 D. “一带一路”这一实践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 - 24 -‎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错误,“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和“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项,无中生有,见原文“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D项,“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只是将两者比较,并没有体现出“最有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说法错误,“就在于”窄化了其价值。‎ 故选D。‎ - 24 -‎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社会有关人士建议,加强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明文禁止带手机进学校。‎ 这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支振锋提醒,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 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但是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而学生们用手机也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因此,对于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可以参考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定。‎ 支振锋建议,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个人提高自控力,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学校多组织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效果。‎ ‎(摘编自朱宁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立法该不该禁》)‎ 材料二:‎ 尽管俄罗斯学校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教师们会要求学生尽量少用,保证不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干扰其他学生。与此同时,趙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对手机在校园里的广泛使用发出了不同声音。‎ ‎2016年下半年,专门刊登民众对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倡议认为,俄学生学业成绩水平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学生使用手机并非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倡议呼吁从立法层面禁止学生在教室和校园中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所学校可设立一个移动设备储存室。“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提高学生知识的总体水平,并激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倡议指出,禁止使用手机将对学龄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也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交往。该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 - 24 -‎ 尽管负面声音日渐增多,但此间也有专家认为,手机最终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决于个体。有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用于娱乐目的,还有人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 ‎(摘编自韩显阳《俄罗斯: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遇挑战》)‎ 材料三:‎ 据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1000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原因。‎ 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摇篮。美国媒体《商业内幕》曾报道了一对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故事。这对夫妇共有两个孩子,分别为10岁和12岁。尽管这对夫妇所在的公司从事研发高科技产品,但他们却没有给孩子买手机。孩子有时可以在家长的手机上玩游戏,但每周只能玩10分钟。这对夫妇认为,他们知道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手机,但希望尽可能推迟这一天的到来。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报道显示,这些父母为防止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自己会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下班后则把手机丢在一边。‎ ‎(摘编自汤先营《使用手机,美国青少年遭遇“严重干涉”》)‎ ‎4. 下列不属于主张限制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者所依凭的论据的一项是 A. 学生使用手机并非都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找任务答案 B. 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 C. 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学生们用手机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 D. 电子屏幕产品可能对使用者心理产生不良的深度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俄罗斯国家目前为止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受到限制。‎ B. 对于怎样解决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控制适度正确使用是基本共识。‎ C. 材料三引述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家教经验,以诉诸权威的方式说明限制手机使用的必要。‎ D. 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社会引导。‎ - 24 -‎ ‎6. 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人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规定背景及其意义做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D ‎ ‎6. 背景:①学生使用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对自己健康和学业带来深度危害;②限制学生使用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是许多家长、学校乃至许多国家既有的管理思路和办法。意义:③严禁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既是尊重事实,顺应规律,又对各地各校既有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增强管理的权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答非所问,“有人使用手机……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在说问题不在于手机,而在于学生的差异。与题干要求不符合。‎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D项,“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社会引导”错误,文中有综合治理的思想,但是没有显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差级现象。‎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然后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题干针对学生带手机的问题从国家角度作了明确规定,与此规定有关的背景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1000‎ - 24 -‎ 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原因”“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此规定的意义是:“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姐今天没上班 胡玲 绝大部分时间,李姐就像空气,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 有时候,李姐又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公司里人人可以吩咐她做事。有人要打印文件,自己又想偷懒,会笑着说:“李姐,你打字快,帮我打一下啦!”办公室轮到谁搞卫生,不想动手,会喊她:“李姐,帮我打扫下,我今天有事。”办公室的纯净水、纸巾用完了,会喊她:“李姐,水没了,纸没了……”每天,“李姐,李姐”的叫喊声在公司此起彼伏。‎ 公司里,人人都期望升职加薪,不乏有人要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有人看见领导,嘴巴似乎抹了蜜,“您这身衣服真精神!”“您今天看着特别有气质!”“您辛苦了!”或借故去领导办公室又是倒水,又是端茶,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人时常带礼品给领导,“这是我家乡的茶叶,您尝尝。”“旅游时看到一枚胸针,特别适合您,专程带回来给您。”这种事情,唯独李姐不做。自然,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地,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 在大家眼里,李姐就是个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大家不屑与她为伍。‎ - 24 -‎ 不知不觉,李姐在公司做了十多年,无一日请假或离岗。直到某天,办公室里没人泡茶,没人给花浇水,没人打扫卫生,没人帮自己干活……大家才发现,李姐竟然没来上班。‎ 连续一周,李姐都没来公司。办公室变得脏乱差,大家忙得焦头烂额也没人帮手。没李姐在,大家开始不习惯了,纷纷跑去人事部打听,才知道李姐家里有事,请假了。‎ 又等了几天,李姐还是没上班,人事部说李姐又续假了。大家开始怀念起李姐来了。有人提议:“打电话叫李姐赶快回来上班吧!”结果,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一帮人跑去人事部查入职档案,才查到了她的家庭住址。‎ 大家商议去趟李姐家,催她回来上班。‎ 一帮人赶到李姐家门口,都不由大吃一惊,眼前是一幢华丽高档的独栋别墅。大家以为走错门了,又看看门牌地址,没错。忐忑不安地按响门铃,一个人走出来,正是李姐,依旧不修边幅的模样。‎ 李姐领着大家穿过开满鲜花的花园,走进屋。屋内富丽堂皇,宛如宫殿。李姐招呼大家坐下,端来水果和茶水。‎ 大家打量着屋内陈设,每个人脸上和心里都带着无尽的疑惑。‎ ‎“李姐,这里真是你家?”一个小姑娘忍不住问。李姐轻轻点点头。‎ ‎“李姐,原来你家这么豪华这么大啊,真是深藏不露啊!”一个男生惊奇地瞪大了双眼。‎ 李姐云淡风轻地一笑,说:“房子只是个栖身之所,大或小,豪华或朴素,功能都是一样的。”‎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从楼上走下来。“家里来客人啦?”男人笑道。‎ 李姐站起来,对男人说:“我同事们见我没上班,来看我。”说着,李姐扶着男人坐下。‎ 男人坐定,大家才看清他的脸。这张脸大家都很熟悉,经常在电视里出现,他是本地知名商人、慈善家李玉庭。‎ ‎“这是我先生。”李姐向大家介绍男人。大家惊呆了。‎ 男人说:“这几天,我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她请了几天假照顾我。谢谢你们来探望她。她啊,不愿意到家里的公司帮忙,说会影响员工工作,又说待在家里会与社会脱节,非要出去工作。谢谢你们平时对她的关照,她经常跟我说同事们对她多好多好,说她上班多开心快乐。”‎ 大家默默低下头,一脸羞愧,不敢迎视李姐夫妇的目光。‎ 临近饭点,李姐留大家在家里吃晚饭。精致美丽的饭桌上,只是青菜、豆腐等极为普通的家常菜。‎ - 24 -‎ 一个小姑娘说:“李姐,我一直以为你们这样的人家,肯定像电视里的那些富翁一样,每天吃着山珍海味。”‎ 李姐说:“我们家平时就吃得比较简单、清淡,习惯了,怠慢你们了,不好意思。”‎ ‎“李姐,你们不是普通人,却过着最普通的生活,不觉得平淡无味吗?”‎ 李姐端起面前的白开水,抿了一口,说:“普通有什么不好?这杯水,平淡无味,可是,它最解渴。”而后,李姐又指指一旁的鱼缸,说:“你们看这些鱼,每天重复着单调无趣的日常,可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第二天,李姐上班了,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只是,在大家眼里,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的气场。见到她,大家都客气地叫一声“李姐”。‎ 李姐突然有点儿不习惯。‎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采用反复的方式建构小说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蓄势。‎ B. 李姐淡泊朴素,超越世俗,以至于身边人认为她是不求上进胸无大志的人。‎ C. “没人知道李姐的电话号码”似乎最能说明身边人对李姐的忽视或李姐的低调。‎ D. 突转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主要情节看,其最主要的突转是李姐的丈夫生病。‎ ‎8. 开头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9. 什么精神或品格构成了“李姐身上多了一种无形的气场”中的“无形的气场”?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它内涵丰富,是小说主旨的集中表达,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她既是长期被身边人忽视、轻视的对象,又是人们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元素的象征;②它是全文建构的总纲,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她被忽视和轻视,后半部分写她被人尊敬被人崇尚;③突出了人物形象低调的特点,与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 ‎ ‎9. 李姐的生命精神:①平易友善的精神,这种精神没有随着环境的不友善而改变,反而表现得更加充分;②热爱劳动的精神,这种精神让她像空气一样普通而不可或缺;③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即便经济条件再好,她也追求一种简约、朴素、奉献社会的生活方式。‎ ‎【解析】‎ ‎【7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最主要的突转是李姐的丈夫生病”理解错误,“李姐的丈夫生病”是突转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突转是“李姐今天没上班”。‎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像空气”的意思“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群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李姐经常被身边的人忽视,她并没有觉得不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是普通、平淡生活的价值观;后文,因来探望李姐,“眼前是一幢华丽高档的独栋别墅”“屋内富丽堂皇,宛如宫殿”,人们都知道了李姐的真实生活,可见“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的李姐保持了低调的态度;前后情节形成了对照,突出了李姐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李姐平时尽管“就像空气”“大家不屑与她为伍”,不被注意,但她对周围环境保持了平和的态度,还会经常说同事“对她多好多好,说她上班多开心快乐”;李姐“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只要有需要都会献出自己的力量;尽管家庭条件优越,“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她,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没有抱怨、不满,还认为生活就像“这杯水,平淡无味,可是,它最解渴”。李姐的“无形的气场”源于她对生活和环境的看法。‎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24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隋开皇中,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逑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大业初,改谒者。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即斩以徇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既入境,使突厥绐云诣柳城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拜治书御史。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请付有司案罪。”‎ 唐武德初,时议讨王世充,云起上言:“京师初平,人未坚附,百姓流离,仍岁无年。盗贼群屯,乘夜窃发。臣愚以为不若戢兵务农,须关中妥安,然议讨伐。”从之。会突厥入寇,诏总幽、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改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太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韦云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B. 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C. 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D. 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即京兆尹,行政长官名管辖都城长安及其周围区域,相当于汉朝所称“三辅”。‎ - 24 -‎ B. 明经,出现在汉代,到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土。‎ C. 兵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 关中,古人习惯以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即用此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云起性情耿介,敢于直言不讳。他指出朝中山东人结党之弊;批评柳述凭驸马身份强横奢侈、手握要权,同时也委蜿地指出隋文帝选官未能择贤而任。‎ B. 韦云起善于谋略,奇计降服契丹。他奉诏讨契丹,领突厥兵布阵,立规示威,震慑突厥;入契丹后,让突厥人去柳城贸易,暗度陈仓,快天亮时袭击获胜。‎ C. 韦云起忠心耿耿,深受皇帝赏识。他忠于国家,朝堂之上,建言除弊,多次得到皇帝的支持;深得朝廷信赖,先后到契丹、突厥,平定边乱,守护边疆。‎ D. 韦云起审时度势,主张战事缓行。他认为京城初平,百姓流落,粮食欠收,盗贼兴起,讨伐王世充时机不成熟,应先停战发展农事生产,再商量讨伐之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 ‎(2)会突厥入寇,诏总豳、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皇帝回过头对柳述说:“韦云起说的话,就(像)是药石,可要以他为师啊。”‎ ‎(2)正值突厥进犯,皇帝下诏令韦云起总领豳、宁以北九个州兵马抵抗突厥,一切可以见机行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韦云起将二万骑兵分为二十屯,分四路齐进发,又下令说:“鼓声是前进(的命令),号角声是停止(的命令),不是负有一定使命的人不能骑着马跑。”并对这道命令三令五申,随后纥斤部落有一人违反命令,他当即下令斩首示众。“二十屯”和“四道”都是数量词,“二十”和“四”修饰的是不同的中心语,中间应断开。“四道并引”意思是“分四路一齐进发”,句子意思独立完整,在其前后要断开,排除B C;“犯令”的意思是“违反命令”,“令”是“犯”的宾语,“犯”和“令”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 24 -‎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京兆尹,可以是行政区域名,也可以是行政长官名,在本文语境中应为前者。“三辅”与此相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B项,“让突厥人去柳城贸易”理解错误,原文相关句子的大意是: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做交易,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顾,回头;“而药石也”,判断句;师,意动用法,以……为师。(2)寇,进犯、入侵;总,总领、统领;便宜,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见机行事。‎ - 24 -‎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隋开皇年间,因考中明经科而补授符玺直长。韦云起曾在文帝面前奏说事情,文帝说:“外面有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可以说出来。”当时兵部侍郎柳述在一旁侍奉,韦云起便说:“柳述性情强横奢侈,未曾历经世事,只因是公主的丈夫,掌握重要的兵权,议论的人说陛下任官不选择贤人,这是不合理的事情。”皇帝回过头对柳述说:“韦云起说的话,就(像)是药石,可要以他为师啊。”大业初年,韦云起改任谒者。他上奏建议说:“如今朝廷多是山东人,他们附和下面而欺骗上面,结为朋党,不抑制这种弊端,必会扰乱朝政。”于是分条陈述他们为奸作恶的情况,炀帝下令交付大理寺审查追究。当时契丹侵犯营州,皇帝下诏让韦云起监护突厥兵讨伐契丹,启民可汗派出二万骑兵接受他的指挥。韦云起将二万骑兵分为二十屯,分四路齐进发,又下令说:“鼓声是前进(的命令),号角声是停止(的命令),不是负有一定使命的人不能骑着马跑。”并对这道命令三令五申,随后纥斤部落有一人违反命令,他当即下令斩首示众。于是突厥前来谒见的酋长,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行,不敢抬头仰视。韦云起进入契丹辖境内,派突厥人欺骗契丹人说要往柳城进行贸易,敢说有隋朝使者在的斩首,契丹没有怀疑。因而韦云起率兵向南,离开契丹营地一百里,夜间又回到契丹营地附近,摆下阵势,在天快亮时,趁契丹不备而进行袭击,获得契丹男女人口四万。皇帝很高兴,授予他治书御史。于是他上疏弹劾:“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仗着受宠而放肆,四方有变故不上奏,上奏也不合实际。请交付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罪状。”‎ 唐武德初年,当时商量讨伐王世充,韦云起上疏说:“京城刚刚平定,人心还没有彻底归附,百姓流落离散,连年没有收成。盗贼成群地屯集,借着夜色进行盗窃。愚臣以为不如停止战争而致力于农事,待关中和平安宁,士气旺盛,然后再商量讨伐之策。”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正值突厥进犯,皇帝下诏令韦云起总领豳、宁以北九个州的兵马抵抗突厥,一切可以见机行事。改任益州行台兵部尚书。当时仆射窦轨多次上书奏说生獠反叛,希望能汇集兵力,在众人面前示威,韦云起多次争论和阻止,窦轨扬言,韦云起和叛贼私通敌人,谋求私利,因此二人开始有了矛盾。韦云起的弟弟韦庆俭、韦庆嗣侍奉隐太子。隐太子死后,皇帝下诏叫窦轨的儿子,从驿道兼程到益州通报。窦轨怀疑韦云起有变,暗中设好防备,然后去告诉韦云起。韦云起听到此事有些不相信,问道:“皇帝的诏书在哪里?”窦轨说:“你是李建成的同党,今天不奉接诏书,显然是要反叛了。”(说后)就杀了韦云起。‎ - 24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李白借此来写纤夫劳动和生活,寄寓悲苦沉痛之情。‎ B. 云阳一带,工业农业发达,纤夫出现及其劳动繁重搭设平台,并起衬托作用。‎ C. “吴牛喘月”含蓄表现天气酷热,为纤夫拖船之苦再添原因,增强其悲剧意味。‎ D. “壶浆半成土”从侧面表现水浑浊,让“不可饮”更有现场感,再次强化悲情。‎ ‎15.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拓展诗歌意境,将前10句所描写的瞬间场景拓展为千年皆有的场景;②深化了诗歌旨意的表达,一时或一世纤夫的悲剧成为千古纤夫悲剧的缩影;③“君看”拉近读者与诗歌意境的距离,增强了诗歌语言的现实在场感和悲剧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工业农业发达”错。从“两岸饶商贾”看,应该是商业发达。‎ 故选B。‎ ‎【1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句作用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作用,作用根据其在诗歌中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本题所分析的诗句在诗歌结尾,是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诗句,解答时首先分析诗句的内容,再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最后结合结构特点分析其作用。“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磐石广大,采之不尽,会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痛苦,会让人民千古掩泪悲叹。承接上文对民夫拖船痛苦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以“掩泪”作结,加深了全诗的沉痛感。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深化了主旨。‎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活出自我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共同诉求,所以屈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所以宋濂能在“同舍生皆被绮绣”的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于《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写出了琵琶女指法技艺全面娴熟和胜任名曲演奏,于是其后“名属教坊第一部”的诗句便有了注脚。‎ ‎(3)杜牧在《阿房官赋》中善于运用比喻和比较相结合的句式,极写秦朝统治者的豪奢,如说“使负栋之柱”竟然“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竟然“多于九土之城郭”,无不令人震惊。‎ ‎【答案】 (1). 缊袍敝衣处其间 (2). 略无慕艳意 (3). 轻拢慢捻抹复挑 (4). 初为《霓裳》后《六幺》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6). 直栏横槛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缊袍、敝衣、轻拢慢捻、霓裳、直栏横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童安全座椅为何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最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其实这不难理解,家长们嫌安装、拆洗麻烦,因孩子不喜欢、哭闹而放弃,都会导致儿童安全座椅即便被买回了家,也未__________作用。更有一些家长抱着侥幸或想当然的心态,认为孩子坐车只要被大人抱着就能保证安全。__________,这其实是犯了大忌,将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家长们的漢视,说到底还是对不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的危险性缺乏深刻认知。‎ 现在儿童安全座椅产品的市场可谓__________,这也让无力辨别、挑选的家长们畏惧和犯难。我国早在2015年9月就对儿童安全座椅进行了强制认证。根据规定,未获认证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使用,但实际上,( )。‎ 业内估算,中国一二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约在10%左右,农村的普及率则更远低于城市。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持续增长及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儿童乘坐汽车。让更多孩子坐上儿童安全座椅,平安出行,既__________,也任重道远。‎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挥 孰不知 泥沙俱下 迫不及待 B. 发生 殊不知 鱼龙混杂 刻不容缓 C. 发挥 殊不知 泥沙俱下 刻不容缓 D. 发生 孰不知 鱼龙混杂 迫不及待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一二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在10%左右,农村的普及率则更远低于城市之下。‎ B. 中国一二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约在10%左右,农村的普及率则更远低于城市。‎ C. 中国一二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在10%左右,农村普及率则远低于城市。‎ D. 中国一二线城市约在10%的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城市的普及率则要高于农村。‎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合规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仍存在。‎ B. 不合规和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仍存在。‎ C. 仍然存在着不合规甚至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 D. 不合规的产品仍然存在,还存在着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 - 24 -‎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殊不知,是竟不知道(引述别人的意见而加以纠正)也可以形容竞没想到(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孰不知,是谁都知道。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从搭配来看,第一处选“发挥”,排除B、D两项。从使用对象来看,第四处选“刻不容缓”,排除A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 A项,“更远低于城市之下”杂糅,去掉“之下”;‎ B项,“约”与“左右”重复;‎ D项,偷换主语。‎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 B项,“不合规和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不合逻辑,并列不当;‎ C项,陈述的主语不是“产品”,影响连贯表达,不属于“最恰当项”;‎ D项,说法不简洁,而且第二句暗换主语,过于口语化。‎ 故选A。‎ - 24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批评精神弱化,源于文艺批评家在商业化语境下缺失了对艺术标准的坚守,①____,就很难有批判精神。在商业社会里,有人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的商品,②____,如以收视率、点击率或票房的高低为标准来衡量艺术的价值,这是艺术标准的严重丧失。而且要想有批评,不能一味表扬,应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③____。‎ ‎【答案】 (1). ①没有对文艺标准的坚守 (2). ②只用商业标准来评判作品 (3). ③这才是真正的坚守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本语段大意是:要应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①处从“源于文艺批评家在商业化语境下缺失了对艺术标准的坚守”和“就很难有批判精神”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批评家如果没有坚守文艺标准”相关;‎ ‎②处从“有人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的商品”和“如以收视率、点击率或票房的高低为标准来衡量艺术的价值,这是艺术标准的严重丧失”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仅拿出商业标准来评价作品”相关;‎ ‎③处从“而且要想有批评,不能一味表扬,应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处和最前面“批评精神弱化,源于文艺批评家在商业化语境下缺失了对艺术标准的坚守”,可推断要填内容与“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艺术标准的坚守”相关。‎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 24 -‎ 众所周知,谭鑫培与程长庚有直接的师承关系,可以说也是程派传人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程长庚英雄义士剧目有所不同,谭鑫培剧目少了豪气干云的伍员戏和关羽戏。据《中国京剧史》记戴,谭鑫培擅演剧目有30多出,其剧目中的英雄大多是失败英雄。谭鑫培没有像程长庚那样用艺术符号去凸现他们与黑暗现实的激烈抗争,更多的则表现了英雄在实现人伦道德及价值观过程中,面对苦难、厄运时的困惑与无奈,甚至是个体生命的痛苦或毁灭。‎ ‎【答案】谭鑫培与程长庚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他们的剧目的表现主旨和艺术风格大相径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考生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阅读文段可知,“然而”一词将文本分成了两层,第一层是“众所周知,谭鑫培与程长庚有直接的师承关系”,第二层是“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是个体生命的痛苦或毁灭”,即两者在表演时的主旨和艺术风格完全不同。分层概括之后,将内容组成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中外名言以读书的价值启迪人们。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类似的托辞远不止于这些。‎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尊敬的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一如既往地让书香沁满校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 24 -‎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现在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 24 -‎ 审题: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考生读书阅读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强,很有教育意义。试题虽设置了明确的写作任务,但欲完成此任务,又必须根据以下写作指令来进行:文体指令——演讲稿;主题指令——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对象指令——复兴中学的同学;内容指令——结合材料内容,深入思考;目的指令——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材料中刘向、欧阳修、歌德、高尔基这些名人语句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材料还列举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针对材料提供的现实中有的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的现象进行思考、做出正确评价,提出希望和建议,扣住“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的倡议主题即可。比如,热爱阅读,应掌握和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如阅读以教材为基点,由内向外,逐渐扩大阅读范围。热爱阅读和准备高考是互促互进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刷题看似也在阅读,其实和我们提倡的阅读大相径庭;阅读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便于确定自己真正的理想大学在哪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为考上理想的高校创造条件;阅读与备考的关系,需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不可以近害远等。‎ 参考立意:‎ ‎1.读书修身强国。‎ ‎2.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3.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4.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5.热爱阅读,从我做起。‎ ‎6.书香校园,涵养人生。‎ 参考素材:‎ ‎1、人生那么短,却有那么多的挑战,有什么力量可以一直支撑我们前行呢?那便是阅读。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的学者刘向就已经提出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观点,可见自古人们就与书籍密切相关。再反观当今社会,多么富裕发达,我们拥有了不知比先辈们好上多少倍的条件,然而热爱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提到书,人们不再是欣喜和愉快,更多的则是浓浓的厌烦与无奈……‎ ‎2、没错,阅读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足以改变人生的宽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足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一个人,在自己一生中有限的时间内,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充实、更快乐、更精彩?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个结果,你给不起,我也给不起,只有阅读,它能给起。阅读,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你脚下的路,引你前行;它是一颗定心丸,给你安定的力量,继续奋斗;它是三月里和煦的春风,抚慰着你受伤的心灵,温暖轻柔;它是最忠诚的朋友,当所有人离你而去之时,只有它,会一直忠贞的守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它亦是你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细心地一一为你解答你的困惑……‎ ‎3‎ - 24 -‎ ‎、阅读不能使你拥有怎样的大富大贵,但它绝对可以让你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若是灵魂已经足够强大,又有何惧?若已无惧,又怎会不成功?没钱又怎样?日子苦又怎样?心灵快乐,灵魂快乐,足矣。‎ ‎4、我们都知道犹太人酷爱读书,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正是因为如此,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得以复国,并且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也正是因为阅读,使犹太人在亡国之后还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正是因为酷爱阅读,使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的比例。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构示例:“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文体:议论文。开篇从学生对读书的错误认识说起,引出论点: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正文部分主要论述读书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最后发出呼吁:热爱阅读,从现在开始。‎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