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白城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三家在思想体系的诸多逻辑节点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诸多问题上具有不同的见解,也决定了它们对爱、德、贤、圣等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摘编自冯立鳌《儒法墨观念差异的根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反映世袭贵族阶层的理念,守护家族利益,注重血缘关系,尊崇祖制礼仪,强调平等仁爱。‎ B.墨家维护他人利益,主张节用,倡导非攻,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 C.法家认为人有利己之心,治国应诱以利益,施以权术,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遵循法规。‎ D.儒、墨、法三家的社会治理观有所不同:儒家注重家族社稷;墨家关心下层民众;法家维护专制君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理论本位出发分析儒、墨、法三家的思想,指出理论本位的不同是三家形成不同观念的缘由,也是三家划分的根本依据。‎ B.文章先提出儒、墨、法三家理论本位不同的观点,然后概括性说明三家思想体系的不同理念,最后强调理论本位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从道德观、天命观、圣人观、生活观、人才观和鬼神观等方面阐述儒、墨、法三家所持的不同见解,说明它们理论本位的不同。‎ D.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表达了当时社会众多小生产者的利益诉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墨、法三家的理论本位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理念,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 B.儒家对鬼神的存在不置可否,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法家不信鬼神,由此可见,在天命观上,儒、墨、法三家各持己见。‎ C.儒家为传承贵族阶层的家族利益,墨家为表达对兼爱的推祟,都提倡崇拜先圣,而法家为保证君主的权势反对崇拜先圣。‎ D.儒、墨、法三家不仅在道德观、圣人观、人才观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对爱、德、贤、圣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 ‎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4.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E.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6.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吓绳索。“很软。”他想。‎ ‎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8.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两段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自讨之,自旦及暮不下,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慼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B.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C.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B.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便是此意。‎ C. 顿首:跪而头叩地,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行使监察职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A.刘基善于谋略,明太祖多用其策,龙兴守将胡美意欲投降后要求不解散旧部,用钱财买通关节,对此太祖十分生气,刘基暗地踢胡床提醒后,太祖终于答应。‎ B.当太祖询问继任宰相人选时,刘基提出了一些见解,评论胡惟庸时用一比喻,就像驾车时可能掀翻车辕一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暗示不可用。‎ C.刘基与李善长有些构怨,但在太祖责罚李善长时,刘基为他说好话,用大柱木喻之,而把自己比喻为小木柱。‎ D.胡惟庸拿一块地做文章,唆使一些官员在太祖面前诋毁攻讦刘基,皇上虽然没有怪罪,但心存芥蒂,停了刘基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①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②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4—15题。(11分)‎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体现诗人“董道直行而不豫”、牺牲性命也不顾惜的诗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用“      ”的动作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第 Ⅱ 卷 阅读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 歌手姚贝娜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说道_______ 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___。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宝鸡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_______,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4)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________的不智之举。‎ A. 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削足适履 B. 参差不齐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扬汤止沸 C. 鱼目混珠 孰轻孰重 不闻不问 矫枉过正 D. 稂莠不齐 可持续性 不动声色 舍本逐末 ‎18. 下列各句表达上都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①江苏大学急救协会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向小朋友传授防溺水、伤口包扎、心肺复苏等,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度暑假。‎ ‎②2011年底,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因此,幼儿园该不该布置书面作业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定。‎ ‎③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越来越多老年人壮心不已,发挥余热,退而不休,老有所乐。‎ ‎④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的国家。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把茶树种子和种茶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人民。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 ‎⑥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 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超过了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A.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 B.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坛高手,医者仁心。”‎ C.某省政法委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评论:“基层警察确实很辛苦,体验了就知道,那些站着讲话不腰疼的乱喷分子,有本事别报警。”‎ D.承蒙你看得起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遗憾的是毕竟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20.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6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21.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薛涌写了一篇名为《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的文章,文末有这样一段话:苏格拉底上街,是和人们论道的,由此留下的智慧,两千多年来依然让人类受用不尽。如今人们上街,拿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和体会?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A.根据原文第二段“倡导以血亲炎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可知,选项中强调平等仁爱”说法不当。B.根据第三段“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可知,选项中“崇尚教化,尚贤使能,这些都表现出对兼爱的信奉”说法不当。C.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可知,选项中“让所有人都推崇权势和暴力”说法不当。‎ ‎2.D。根据原文第三段“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可知,选项中“第三段以墨家圣人大禹为例,来说明墨家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个人能力的看重”说法错误。‎ ‎3.A。偷换对象,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儒、墨、法二冢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可知,选项中“也使其各自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说法不当。‎ ‎4. C(功能不仅仅是下雨时积存与渗透,还包括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5.C D(C正确,现有的不妥做法是指“假使都像有些地方钱花出去了不问效果”;D正确,判断源自于“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下,……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既是前提,选择支中“如果……那么”的表述就没有问题。A材料一介绍原因并没有结合详实的数据,属移花接木。B材料一的原文是“仅依靠市政管网排水已是杯水车薪”,材料二的原文是“把排水作为主要问题,治标不治本”,并不是说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属误读原文/过分解读。 E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有误,我国只是启动了建设试点,370个城市也只是提出了专项规划,并不是全面启动建设。)‎ ‎6.(1)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城市管网建设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都要进行,标本兼治。‎ ‎(3)应具备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制定政策时应全面权衡。‎ ‎(4)建立可靠的治水效果评价系统。(每点1分,共4分)‎ ‎7.B。A 项缺少了动作描写。C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手法,最后两段使用了第一人称。D项对比有误。‎ ‎8.①好奇而自信: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等人不相信但仍相信自己的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②胆怯而谨慎: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爬到十米 害怕得不敢继续。③勇敢而执着:在央求父亲无果后,自己向绳索跑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一点2分,其他概括分析合理正常赋分)‎ ‎9.①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欲望。②情节设置方面,照应标题与前文情节,使绳索成为小说线索与推动力,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③主旨表达方面,加大小说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人物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④表达效果方面,既在读者意料之外,打破读者心理预期,引发深层次思索;又留下空白,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⑤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真实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10.B。“陷太平”“谋东下”“或议奔据钟山”,“奔据钟山”是议的内容,其间不能分。)‎ ‎11.C。“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12.A项“通款”不是用钱财买通关节,而是转达诚意。“难色”不是十分生气,而是为难之色。)‎ ‎13.①太祖说: “他多次想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吗(或为他说话)?我将要拜你为丞相。”(得分点:“数”“乃”“相”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②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得分点:“疾恶”、“繁剧”“且”“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不完全对应):‎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起初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会使你们家的门第声名远播的。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上天的规律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拿它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这年大旱,他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就命刘基平反冤案,大雨随后就下了。他又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自己的好恶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14. D、E.D.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15. 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解说1分,结合内容或情感1分。其他答案,如比拟、直抒胸臆、以景结情酌情给分。解释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一尊还酹江月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7.A . 18.B 19. D ‎20.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 ‎2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藐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句子样式:诗句+诗人+精神(或力量、气质、风度)‎ ‎22.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