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65 KB
  • 2021-06-04 发布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三)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 (三 )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 “士”与 “大夫”构成的, 他们需要承担 “士”的文化创造和 “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 “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 作为学者文人的士, 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 “士”是一个相 对独立的学者群体, 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 故而他们秉持的思 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 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 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 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 为“大夫”。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 “治国平天下 ”的系统,才有可能实 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所以, 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 展开政治合作, 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 而 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 “大夫”后, 就成为朝廷命官, 进而在 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 “士”与 “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就需要承担文化 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因不同的思想视角、 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 值理念, 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 儒家士大夫既可能 因为坚持 “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 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 “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 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 尽管儒 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 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 “士”与 “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 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 在思想 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 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 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 根源 于儒家士大夫拥有 “士”与 “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 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 头,均与 “士”与 “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 统治者的 “独尊儒术 ”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 成为 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 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 使儒 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 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 他们主 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 对于这两种儒学, 学者们分别称为庙 堂儒学与山林儒学。 显然, 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对 “大夫”与 “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 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 “大夫”的政 治责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 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 “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批判。 (选自 2017 年 4 月 18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 治合作,参与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 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朝廷命官后, 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C.儒家士大夫坚持“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 而坚持“大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 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将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细分为“士”和“大夫”两类,分别 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B.本文按照“士”和“大夫”的关系、“士”向“大夫”的转变、 “士”和“大夫”的职责逐层展开议论的。 C.文章第③段重点论述了儒家“士人”向“大夫”转变的内因,即 “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 D.第④段由“士”与“大夫”社会身份、思想视角、社会立场等的不 同,推论出不同形态儒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治 国平天下”的系统,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 B.儒家士大夫的分化先是因为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 进而认识有偏重,最后形成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 C.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 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大夫”与“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 D.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个学派的区别在于两者强调的职责不同,以 及两者的关注点不同:政治功能和思想文化建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乌镇的修辞 汗漫 茅盾、木心这两个乌镇之子,应对乌镇熟稔于心并萦回于异乡的梦中。 茅盾, 1896 年生于乌镇东栅,本名沈雁冰,后外出求学、从文、投身 社会变革运动,先后用过几十个笔名,最终以 “茅盾”和《子夜》《林家铺 子》《春蚕》等小说确立其在中国文坛的位置。 “茅盾”这一笔名,显影出 大革命失败后一个左翼文人的苦闷、 犹豫和矛盾 ——人生困境表现为语言的 困境。正因这双重困境,他在 1949 年之后处于一种微妙、尴尬的位置,反 复检讨其内心与行动的革命坚定性, 站在了那些表面上从来没有苦闷、 犹豫 和矛盾的文人的偏远处。而正是这种 “偏远”赢得我的敬意,当然,这仅仅 是一个小人物的敬意,分量不大。 在乌镇上可以找到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原型 ——一家老杂货店, 现改成 专营字画古玩的商铺, 在现前街茅盾故居对面。 当然, 眼前的老板并不姓林, 却按《林家铺子》里的描写来打扮自己,着长袍马褂,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 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我伏在柜台上问他,那林老板的后人还在 乌镇上否?他说,都去了国外。因茅盾小说,一个普通店铺有望永远保持其 格局而不被拆迁,显现出了修辞的力量。 木心,本名孙牧心, 1927 年生于茅盾故居附近一富裕人家,入上海美 专、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师从于刘海粟、林风眠学习油画。 1971 年蒙冤入 狱,三根手指被折断,仍坚持写作,在纸上画出白键黑键 “弹钢琴 ”,后获 释。 1982 年移居美国纽约,以作画、讲学谋生,后尝试写作,出版小说集、 散文集、诗集十多部, 像文坛突然出现的一个新人, 语言充满汉语言的诗意、 别致,例如: “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地容光焕发。 ”“昨夜 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 ”“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秋天 吹来的。 ”——这风,也都是从乌镇吹来的吧?晚年,木心乘风还乡, 2011 年辞世。 木心家的 “孙家花园 ”,是乌镇最美的私宅。 花园应该有鲜花和如花的 女人。当时乌镇码头上搬运的麻袋,都印着一个 “孙”字。仆人打扫房间, 把花瓶抱出抱进重新摆在案头时出错, 会遭到主人责备: “怎么把明代的花 瓶搬出来了 ——去,摆宋朝的,要记住样式的不同。 ”一个富贵华丽之家, 1949 年后相继改造成为农具厂、铁器社、五金轴承厂,乃至成为野草高过 围墙的废园。九十年代,木心声名大动于华语文学界,乌镇政府开始在画家 陈丹青指导下,于孙家花园原址重建 “晚晴小筑 ”。2006 年,木心回乌镇 在此居住五年,去世,晚晴小筑改为 “木心纪念馆 ”,展有各种版本的木心 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依然是 修辞的力量,在挽留一个人的余温和气息。 木心不是游客,大概不会喜欢乌镇的面目一新。在剧变中的故乡,一个 人,反而会加重异乡感吧。孙家花园转化而成晚晴小筑,木心如落叶转化成 树根处的泥土, 大约会想: 乌镇还在乌镇吗?我还是我吗? “从前的那个我 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 ”木心这样说,充满对 “从前”的 留恋和对 “现在 ”的谅解。从前的玉勒雕鞍、锦帽貂裘,现在的霜天断雁、 淡茶清酒。 留恋和谅解,我大抵上也是如此态度,对乌镇,对青春。 (选自 2017 年第 3 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从对两个乌镇之子的简介入手,淡化作者的旅游踪迹,突出乌 镇的地域文化,进而表达了作者浓郁的乡愁。 B.文章第二段概要地叙述了茅盾的巨大文学成就,并用衬托手法表现 了他襟怀坦荡、严于解剖自己的高尚品质。 C.“表情灿烂像乌镇上的晴空,没有一丝面临破产的忧愤”这句话运 用了比喻和对比等手法,讥讽老板的滑稽。 D.文章之所以写“孙家花园”几度更名,意在反映时代的变迁对乌镇 的影响以及政府对旧时代富豪的谅解与挽留。 5.文章标题“乌镇的修辞”指什么?文中两次写到“修辞的力量”, 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加以理解。 (5 分) 6.“对乌镇”,作者持“留恋和谅解”的态度。你是否赞同?请简述 理由。 (6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 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 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 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 “一唱三叹 ”,赞为 “不易才 ”。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 “攘 外必先安内 ”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 耳闻目 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 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 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 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 ——翻译 《莎士比亚戏剧全 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 “渊默如处子 ”的青年文人, 胸中翻涌起了 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 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 ⋯⋯” 朱生豪说的 “某国 ”就是当时 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 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老化, 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 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 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 译莎剧。 尽管如此, 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 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 在韵律、 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 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 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 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 “洋味 ”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 宣告要与莎士比亚 “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 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 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 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 消耗 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 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 士比亚戏剧全集》的 “译者自序 ”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 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 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 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 《牛 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 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 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 译本全集、英汉对照 (注释 )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 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 如“生 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 人”(《哈姆雷特》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 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 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威尼斯商人》 ) 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 2017 年 01 月 16 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 译是文字的功夫, 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 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 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 到处挑衅的日本, 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 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 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 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 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 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 体裁,既最大限度还原了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 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 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 具体说明。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苏瑰字昌容, 雍州武功人, 擢.进士第, 补恒州参军。 居母丧, 哀毁加人, 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 ..,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 人惧复用, 多致书请瑰, 瑰叱其使曰: “吾忝州牧, 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 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 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 襆被自将。 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 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 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 格式,皆所删正。 中宗复政, 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 支党遍岐、 陇间,相煽惑为乱。 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 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 “瑰为大臣,不能前诛 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 “瑰长 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 “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 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 “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 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帝崩.,遗诏皇太后 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 “太后临朝, 相王有不通问之嫌, 不宜辅政。 ”瑰正色曰: “遗制乃先帝意, 安得辄改? ”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谥 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 ·苏瑰传》,有删节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縻损浩广 /虽不出国用 /要自民产日殚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天下僧尼 滥伪相半 /请并寺 /着僧常员数 /缺则补 B.縻损浩广 /虽不出国用 /要自民产日殚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天下 /僧尼滥 伪相半 /请并寺 /着僧常员数缺 /则补 C.縻损浩广 /虽不出国用 /要自民产日殚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天下 /僧尼 滥伪相半 /请并寺 /着僧常员数 /缺则补 D.縻损浩广 /虽不出国用 /要自民产日殚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天下僧尼 滥伪相半 /请并寺 /着僧常员数缺 /则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擢”“徙”“转”都和官职有关,“擢”是“提拔”的意思, “徙”和“转”表示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 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浮屠”亦作浮图、 休屠, 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文中指“和尚”, 和《游褒禅山记》中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意思相同。 D.“崩”,指天子去世,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去世称法不同,诸侯或后 妃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 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 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C.苏瑰嫉恶如仇: 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 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 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习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 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过岭 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② 。 【注】 ①建中靖国元年 (公元 1101 年)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 岭作此诗。 ②毵毵(s ā 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 “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 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用《楚辞 ·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的“濯 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 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 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15.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 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抨击“耻学于师”的人,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 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①以我们势单力薄的现状, 编印这么一套文献丛刊, 谈何容易, 即使全 力以赴,也只怕绠短汲深 ....,所以还望专家同仁们多多指导帮助。 ②在此次专项巡查行动中,有关部门发现有 5 家企业存在皮里阳秋 ....现 象, 表面答应不再向违章建筑提供土方, 并签署了协议保证书,但暗中依然 照做不改。 ③有些具有历史声望的传统媒体, 观念陈旧老套, 机构尾大不掉....,从而, 难以应对网络媒体的各种挑战,常常在消颓不前中失去了竞争力。 ④一幅尘封了 100 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 行 X 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 ....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 放光彩了。 ⑤对于领导来说, 俯下身子, 认真听取接纳下属的意见, 有时可能从善 .. 如登..,比较困难,但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会更具活力。 ⑥在信仰丧失、 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 一傅众咻....,青年人怎么可能树 立远大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呢?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 A.14 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 囊 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B.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 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 C.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作家喜欢用穿越的方式,打通 时光隧道,让人物交错出现在古代与现代,来体现自身的理想。 D.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文明素养,特别是 对如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尤其为全社会所关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 A.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 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张老师给原来的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您的家 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 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 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树 木 每 年 都 会 增 长 形 成 一 圈 年 轮 , 通 过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 树木年轮的 差异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径较大的年轮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 的生长季节。 研究人员发现, 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 关 系 。 冬 季 我 们 看 到 树 木 健 康 生 长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的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 问题。 (5 分)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 要高度警惕文化霸权。 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 精神,民族精神必定是本民族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风 尚。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是一个国家共同的 “集体记忆 ”,是民 族生活中最具权威的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变 “虚弱”,国家就没有了任何希 望。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必然是一个消失的民族。没有强 大的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会被打垮。 ①本民族全体成员并不一定都具有这种民族精神。 ② 。 ③ 。 四、写作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们要站在邻国看世界,不然就会成为无根之萍。有人说,我 们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然就会成为井底之蛙。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以“我看世界 (或中国 )”为副标题,写一篇文 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