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予jǐ 挟带xié 咋舌zhà 脊梁jǐ 翘首以待qiào
B. 挣脱zhēng 巢穴xuè 兴奋xìng 山冈gāng 解甲归田jiě
C. 埋藏zàng 透露lòu 看座kàn 道行heng 济济一堂jǐ
D. 窥伺sì 逮捕dài 余荫yìn 关卡qiǎ 壮志未遂su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咋舌zé,翘首以待qiáo;B项,挣脱zhèng,巢穴xué,兴奋xīng;C项,埋藏cáng,透露lù。
2.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先生继承经典文化之精髓而更新两点,将大学对人民的关怀视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根本。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新使命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大学的领导者不约而同提出了大学的新功能:____________。
A. 大学不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而且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B. 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
C. 大学应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和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这两方面并重。
D. 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答案】B
【解析】首先根据语境,侧重点应该落在“新”字上,不应该“新、旧(基本职能)”并行,所以C项应该排除;然后再看“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这两句话的逻辑顺序,“发挥……作用”是手段,“实现……传承”是结果,而A、D都把这种逻辑关系颠倒了,排除A、D。所以答案为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最新观察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秋冬季气象条件整体不利,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这些进一步增大了实现任务目标的难度。
B.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美的事物如诗歌、图画、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
C. 经初步统计,自2015年以来,该团伙在购物网站上销售金额近亿元,买家的人数多达3.7万余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
D. 我国主题公园自主品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创新的发展,多家机构纷纷预测我国主题公园市场未来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据最新观察数据显示”句式杂糅,选项将“据最新观察数据”和“最新观察数据显示”两句杂糅到一起。C项,“买家的人数多达3.7万余人”重复赘余,“达”和“余”重复。D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我国主题公园自主品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创新的发展”是状语,后面没有谓语,而第二句的主语变成了“多家机构”,故第一句话不完整。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 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
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 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 “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 “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 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B. 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C. 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 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答案】
4.D
5.C
6.A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此题D项,“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答非所问,苏轼此词是豪放词,不属于“词媚”的范畴。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词中都是女性形象”错,混淆范围,原文第三段是“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概括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 ‘庄’的一面”的说法属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8.小说中三次出现“七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9.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7.A
8.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9.①“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②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③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当,结合鲁老师嘴里念的内容可知,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出现“匕里香”的作用分析,找到相关语段,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分析,渲染冷清的氛围,结合上文内容“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表现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人的熏染。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内涵。常见的从故事情节结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小说主题角度、环境角度等分析。如本题为“花瓷细腰鼓”,本义:从人们的猜测可知,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引申义:围绕“花瓷细腰鼓”展开,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如本题“花瓷细腰鼓”,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 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
B. 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藏古币的爱好。
C. 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 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增强文章真实感。
E. 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11.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答案】
10.AE
11.①傅惟慈的作品让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了解其志趣、性情和思想。
②傅惟慈广泛阅读,拓宽了他的思想视野,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③傅惟慈的言谈所体现的性情和修养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明亮。
④傅惟慈作为翻译家,其译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意、分析写作技巧。A项,“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有误;E项,文章没有使用插叙的手法,顺叙说法也不确切,行文也不显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意蕴。属于探究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主体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抓住关键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比如“言语”既指傅惟慈的作品,也可指傅惟慈的言谈,还可以指傅惟慈的广泛阅读;“照明的世界”既可以指“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也可以指“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明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即分析他的作品和言谈的影响和作用。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和主旨情感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③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③纳:交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有分条陈述之意。
B.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 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史即御史。
D.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盗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 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 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D. 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拒,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宫市,皇帝欣然应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答案】
12.A
13.D
14.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
【解析】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A项,错误,“表”没有分条陈述之意。
13.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D项错误,由原文可以知道,不是张建封向皇帝求情。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4.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亟”“恚”“去”。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居在兖州。小时候喜爱文章,能言善辩,性格豪达崇尚气节,自以为能以功业扬名。李光弼镇守河南,盗贼在苏州、常州出没,残害抢掠乡县。代宗下诏命宦官马日新与李光弼部下一起去征讨。建封见过宦官,请求前去晓谕盗贼,可以不用交战。于是到盗贼驻地晓谕祸福,一天就使数千人投降。朝廷就将他们放归乡里,张建封也因此出名。当时马燧任三城镇遏使,向来了解张建封,上表朝廷举荐他任判官,升监察御史。马燧讨伐李灵耀,军中事务大都向他咨询。杨炎想让他担任要职,卢杞不喜欢他,出任岳州刺史。
李希烈打败梁崇义以后,专横跋扈不遵守臣下礼仪,寿州刺史崔昭与他互通消息,德宗召见宰相吩咐他选取替代崔昭的人,卢杞仓促之间来不仅挑选其他官吏,就禀告德宗任用张建封。李希烈多次打败官军,非常嚣张,于是超越本分即天子位。当时天下还有很多变乱,张建封于是修缮城壕,加紧练兵,四境归附悦服。李希烈派遣猛将强兵前来交战,张建封都使他们遭受挫败。叛贼平定,建封加官晋爵。
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谁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宫门进奉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会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又赶上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询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绝没有可以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
张建封治理徐州十年,亲自处理政务,全军都治理得很好。善于容忍他人过失,即使非常狡猾的人也绝不枉法宽免他(即在法内宽免)。他的言辞忠义激奋,因此部下都心悦诚服。他生性喜爱贤士,无论贤能与否游历他的门下他都同礼相待,因此来到他这里的人就如同到了家一样。许孟容、韩愈都是他从幕府中上奏给朝廷的人,有文章在当时流传。
四、句子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6)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悟已往之不谏 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顾频烦天下计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也有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誉、沮、谏、首、坠、青、期、僮、频烦、堪。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C.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D. 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E. 冯延巳的词善于用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17.柳永的《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离别之意,历来被人称道,本词中“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与此句十分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6.AD
17.相同点是两句都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衷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情景交融。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有误;“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C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E项,冯延巳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比较两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这是比较鉴赏题,从题干来看,比较的点是“表情达意”。先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萧条凄清冷落,这是哀景,而“离别”也是哀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借这些景物来抒发离别的不舍,同时柳永借助想象酒醒后的萧索之景,渲染了离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再看本词,“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同样有“柳”,古人折柳送别,都借“柳”“留”的谐音来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不舍,此处的柳是“新柳”,如同“万枝金”,色泽鲜艳夺目,这是乐景,而词人要表达的是离别之情,这属于哀情,词人乐景的目的是对哀情进行反衬,乐景哀情更显其哀。两位词人的诗句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考生分析的时候要把二者分开,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
点睛:对于比较鉴赏题,考生要先审题,从题干中明确比较的点,比如本题中,题干既给出了比较的对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还给出了比较的点“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然后来分析诗句,根据题干提供的比较点来理解诗句,题干所给的两句诗,都有景,且有一个共同的景,即“柳”,同时这两句诗要表达的情感也有相似之处,即都要表达惜别留恋,而这种情感与词中的“柳”有莫大的干系;同时两处“柳”的特点也有不同,前者是想象酒醒后所处的情境,或者所写的“柳”不但是“新柳”,而且是“万枝金”,景物特点不同,其对情感的作用就不同。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六、语言表达
18.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曾提出过一个问题。
(2)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3)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4)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答案】曾经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题干要求“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这是考查句式变换中的短句变长句。解答思路是:先在所给句子中找出一个中心句,以此句作为新句子的主干,再把其他的句子作为新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添加进去。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即“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然后添加修饰限制成分;最后核查是否是单句。变换句式可以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添加或删除个别词语。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一般类型的短句改为长句 一般类型的短句改长句的步骤是先要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插到状语、定语的位置上(多是插到宾语的定语这个位置上)。要注意改后对句子进行调整,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可以确定第三句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一、二、四句作为修饰成分插入第三句中。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蒲松龄说:有志者二事意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崔鹤同说:人生是一座富矿,有待于自身去开采。
5.孙中山说:不断的奋斗就是走向成功之路。
6.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数名言警醒后世、催人奋进。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成功之路就在自己脚下
抬眼望向窗外,看世间人事沉浮。你是否会想起法国着名的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写的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是否能看到那努力过坚持奋进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儒勒•凡尔纳会成功呢?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换来了他如今的成功。成功的道路是为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而铺起的,让我们迈步走向人生之道路。
成功,得益于自身的努力;风光,源自于背后的汗水;技巧,来自于极端刻苦的训练。就这样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跻身挤进NBA东部前八强掀起热潮的林书豪,如冬天的梅花斑欺霜傲雪,凌寒独立。正因为他的坚持不懈傲骨风雪才换来了如今的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坚持不懈,成功自然无从谈起。
不以失败而灰心,不以困难而缩步,这就是我们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学历进小学没毕业的他为了不让别人绩效自己而坚持了26年,在这多少个风风雨雨中,郑渊洁坚持的走了下来,最终,医2000万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面对面专访时,他也毫不避帏的说:“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上学并不是成才成功的唯一通道”。
如果没有郑渊洁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就不会有在今天风光无限的郑渊洁。可见,知耻而后勇,才能给予困难和挫折最强有力的回击。
在2011年底,“拉斯克奖”降临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用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在科技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从书中获得了灵感,先驱性的先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是世界上数亿人因此受益。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否定,一棍子打死,哪怕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由此看来,只要勇于奋斗,心怀梦想,就可以创造奇迹,一切皆有可能。
以坚持不懈对待人生百态,不以失败而灰心,不以困难而缩步,精神关注,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翻不去的浪淘沙。只要坚定信念,成功之路便会铺在我们的脚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作文命题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命题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因此,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涵进行审视;也可以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体现自己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事实上,命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这既是对引发诗词记诵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回应,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写作命题中的“引用”指令,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要求,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其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势必带来积极影响。引导古今融通,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立场,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应先理解几则名言的意思,确定其中心,然后再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