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水平测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人确信天地山川、花草树石有某种德性,并力图借助它们砥砺自己修德。比德观是从自然物象中体悟人伦之理,然后效法自然物象,因而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以人合天的逻辑延伸。‎ 比德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物象的某些特征有若德性的显现,通过欣赏、效法它,可以从中得到道德的夹持。‎ 从义理逻辑上讲,“比德”首先是一种道德功课,但它又对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产生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屈原常以青草美人比况志行的高洁,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的《橘颂》,便是一比德的名篇。而“四君子“岁寒三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永恒的画题,原因正在于它们是人格的象征,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 有相当多的论者错误地认为“比德”是儒家独有的观念。实际情况则是比德观是中国古人的普遍观念,既不是儒家所创始,亦非儒家所独有。《老子》也常用天地、水、江海、溪谷等自然物象来比况道之玄德,最简洁的说法莫过于“上德若谷”“上善若水”,这些都是再明确不过的比德观念,只是没有点出“比德”二字而已。这说明,在儒家之先、儒家之外,已存在鲜明的比德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种“尊天情结”。中国哲人之所以尊天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天地有着崇高的德性,世人需要悉心体取,进而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来塑造人的在世方式。这种观念自天而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自人而言,是要求人道去合天道。如果人能“与天地合其德”,就是天人合一了。‎ 这种“德配天地”的观念推扩开来,很容易使人由天地迁想到山水玉石、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因为它们也属“天”的范畴。中国古人往往从日常所见的自然物象中体味出道德启示,这在《周易》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当然,自然物本无德性可言,事实是人将德性附会到自然物上,所以有论者质疑比德观,他们认为,这种“远取诸物”的类比推论从无生命跨到生命界,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比拟,而且把物的特性和人的品德对应得越确凿,就越显得生硬而勉强。笔者以为,这类质疑确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上升为对比德的全盘否定。在强调天人感通的古人那里,认为自然物若有德性的比德观念是十分自然的,而且这种究天人之际的比德观内含着某种独特智慧。‎ ‎(摘编自汪韶军《究天人之际的比德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观念,比德观坚信天地万物有某种德性,从中可以获得道德的夹持。‎ B. 中国古代很多学术派别其实都具有比德观,相比于儒家,《老子》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C.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有崇高的德性,人道应合天道,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尊天情结”。‎ D. 古人将德性附会到自然物象上,是缺乏逻辑支撑的,难免会生硬,但不能因此认为比德观毫无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由中国古人的认识出发,指出比德观是什么,明确了论述的处象和范围。‎ B. “岁寒三友”成为中国古代绘画题材,印证比德观对中国古人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C. 第四段通过儒道的正反对比论证,说明儒家之先、之外,已存在鲜明的比德观念。‎ D. 文章结尾段作者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对那些质疑比德观存在的说法做了评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尔基写《海燕》赋予海燕不畏暴风的勇土形象,也是比德观的体现。‎ B. 了解中国古人的比德观,有助于提升道德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审美水平。‎ C. 苏轼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就是属于推天道以明人事。‎ D. 中国古人的佩玉、朝臣服饰上的麒麟鸟兽纹饰应有受“比德观”的影响。‎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老子》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分析有误。该种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此意。故选B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C 项,“第四段通过儒道的正反对比论证”分析有误。文中并没有正反对比论证。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也是比德观的体现”分析有误。高尔基是外国人,比德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观念。故选A项。‎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名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历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飨会,帝敬纳之。‎ 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病所钟,气力稍微,辄自舆出,归还里舍。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追伯夷,直过史鱼,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臣或以为宜飨会 宜:应当 ‎②百役繁兴,作者万数 作:劳作 ‎③辄自舆出,归还里舍 辄:就 ‎④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就:完成 ‎⑤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让:贵备 ‎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怠:懈怠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邢督军与悌争论 ‎②国不堪貳,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 ①特除郎中以显焉 ‎②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C. ①非独陛下之天下也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 ①乃国家之镇也 ②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 ‎6. 下列文言文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何以守位?曰仁。‎ B. 有至行,举为计曹掾。‎ C.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以罪?‎ ‎7.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后来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B. 结草,代指报恩,此典故在本文段中的意思与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句中的意思相同。‎ C.‎ ‎ 《史记》,“前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D. 宇宙,古人认为“古往来今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宙”,《滕王阁序》中“觉宇宙之无穷”中的“宇宙”指天地。‎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 ‎(2)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4. B 5. C 6. B 7. D ‎ ‎8. (1)(所有的)灾祸的发生,都是用来向人们明示(表明、显示)诫告的。只有修行礼义与品德,才能战胜灾祸。(2)而今上下服劳役,疾病灾荒(交加),耕种庄稼的人少,饥饿灾害接连(交相、连续)到来,没有办法度过时光(岁月)),(朝廷)应当抚恤下民,解救他们的困顿。(3)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B项,④故去就可以决。就,是靠近的意思,不是完成的意思;⑤大礼不辞小让。让,是谦让的意思,不是责备的意思。故选B项。‎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与,前一个是介词,和,同;后一个是动词,给予。B项,以,前一个表目的性的连词,来;后一个是介词,凭借。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乃,前一个是判断词,是;后一个是副词,就。故选C项。‎ ‎【6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依据倒装的成分不同,倒装句又分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又叫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词有四种:之(苟以天下之大),者(寻人可使报秦者),之……者(马之千里者),数词作定语,不用标志词(铸以为金人十二)。考生平时对每种特殊句式要掌握其规律,然后结合语境加推断。B项,省略句,(酉牧)有至行,(高堂隆)举(之)为计曹掾。A项,何以守位,宾语前置句,以何守位。C项,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操何。D项,欲谁以罪,宾语前置句,欲以罪谁。因此选B项。‎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古往来今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宙”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古往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所以,用来……的;明,明示;之,指灾祸。第二句中,凶荒,灾荒;荐臻,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愍恤,抚恤;以,表目的性连词,来;救,解救;困,困顿。第三句中,所以,……的原因;备,防备;他盗,其他盗贼;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字,指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少年时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为督邮。郡里的督军和薛悌争执,直呼薛悌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按剑怒斥督军说:“从前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登上高阶;赵王弹奏秦筝,蔺相如奉瓦缶让秦王演奏。当着臣下面而直呼官长的名字,按礼仪该责罚你。”督军大惊失色,薛悌也赶紧制止。黄初中,任堂阳长,后为平原王曹睿太傅。曹睿即位,即魏明帝,任命高堂隆为博士、驸马都尉。明帝登基伊始,群臣认为应大摆筵宴。高堂隆认为不宜大摆筵宴,明帝敬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任陈留太守。牧民酉牧,七十多岁,有品行,高堂隆推举他任计曹掾;明帝赞赏他这样做,特意任命他为郎中来对他加以显宠。后来迁任侍中,还兼领太史令。崇华殿遭火灾,明帝下诏问高堂隆:“这是什么灾祸呢?按礼节,该有祈禳之义吗?”高堂隆说:“所有的灾祸,都是向人们展示诫告。只有修行礼义与品德,才能战胜灾祸。”后迁升光禄勋。明帝更是大肆修筑宫殿,雕饰观阁。各种劳役频繁发起,参加建造的人数以万计,公卿以下的官员直到学生,没有不来出力的,明帝也亲自掘土作为表率。但天下大雨不绝,冀州发大水,漂走淹没百姓的财物。高堂隆上疏劝谏,言辞急切:“天地的最大恩惠叫做生长万物,圣人的最大宝物叫做王位。靠什么守住王位?用仁德;靠什么使天下之人聚合?用财富。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和百姓便是国家的基础;粮食布帛,便是士人和百姓的命根子。粮食布帛没有大自然就不能产生,没有人的劳动就不能长成。因此皇帝亲耕来劝导农民种庄稼;皇后采桑(养蚕)来织成衣服,这是用来正大光明地侍奉上天,虔诚地报答上天所施恩惠的方法。而今上下服劳役,疾病灾荒交加,耕种庄稼的人少,饥饿灾害接连到来,没有办法度过时光,(朝廷)应当抚恤下民,解救他们的困顿。”明帝审阅奏书后,对中书监、中书令说:“看了高堂隆的奏书,使我感到畏惧不已。”高堂隆病得很重,口述奏书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人的天下。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气力,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如果死去后,魂灵有知,一定报效陛下知遏之恩。”明帝下诏说:“先生的清廉赶上了伯夷,正直超过了史鱼,怎能小痛未愈就归回故里呢?”高堂隆去世后,留下遗嘱要节俭办理丧事,用当时普通的服装入殓。‎ 古代诗歌阅读 ‎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①宋人黄公度国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颈联的意思, ‎ ‎(2)请简要分析颔联中叠词的妙处。‎ ‎【答案】(1)山鸟还在为雨后将到的晴天感到高兴,井边的梧桐却已感知到了初来的寒意。‎ ‎(2)①“迢迢”言归程遥远,“漠漠”言天空辽阔;②(增强诗句韵律感(节奏感);③两个叠词丰富了对渺远迷蒙景象的描写,突出景物的层次性,强化诗人抑郁孤寂的心情。‎ ‎【解析】‎ ‎【详解】(1)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该句中的意象,细细描绘诗句的内容。该题要求对颈联加以合理的补充,理解该联的内容。“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该联虚写了雨意将晴,实写山鸟乐和寒声、井梧。意思是山鸟好像知道雨后将睛一样,高兴得不住鸣叫,对于刚刚到来的寒意,井边的梧桐已经感知到了。‎ ‎ (2)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颔联中的叠词。赏析诗中的叠词,可以从叠词形式本身的表达效果和叠词在诗句中的具体表现的内容和效果这两个角度分析。“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迢迢”,意思是回来的路途很遥远;“漠漠”是表达天空辽远,空阔无边的意思。这两个叠词描绘的是辽远迷蒙的景象,能强化诗中诗人被贬的失落迷惘又孤寂的情绪。从叠词本身的表达效果看,诗句中使用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示: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题型之二: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3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 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比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题型之三: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典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赏析炼句“2步骤”‎ 步骤一: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步骤二:多角度赏析,全方位把握句子的精妙之处 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是指了解诗句中倒装和省略的特点,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明确诗歌中的句子在结构与情感方面的作用。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尾句: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题型之四: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步骤一: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真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悲慨、凝练、沉郁。‎ 步骤二: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步骤三: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名篇名句默写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怡然不动,俶而远逝,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商旅不行,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青鸟殷勤为探看 (3). 往来翕忽 (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 赢得仓皇北顾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别有幽愁暗恨生 (8). 樯倾楫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拂、翕忽、浩、冯、御、赢、仓皇、顾、幽、生、樯、倾、楫、摧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眼 聂鑫森 季兴决定今晚去叩访曹真。‎ 临出门时,老婆对他说:“你提点什么东西去吧,几年没上曹真家了。”季兴说:“俗!我们是大学的同学,而且玩得挺铁,提着东西去像什么?”老婆讥讽地说:“我听说他家那条哈巴狗,见了送东西的人就格外亲热。”‎ ‎“胡扯!”‎ 季兴就这样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然后走在社区铺满灯影和树影的大道上。十年前,在大学念中文系时,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毕业后,一起分到市里惟一的一家党报工作。干到第五个年头,跑党政报道的曹真,突然调到市税务局去任办公室主任,很快就当上了副局长,副处级待遇。而季兴呢,还只是报社新闻部的主任,但他不后悔,他喜欢新闻这个行当。‎ 季兴和曹真几年前都先后搬到了这个社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寒暄几句,就匆匆而别。曹真永远是一副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的模样,而季兴则全身透出一股清高自居的劲儿。当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家里的电话和手机的号码,彼此也会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时候闲了,我来拜访你”之类的客套话。今晚季兴要去曹真家,目的不是要去叙旧,而是有一件事要当面通报一声,要不老同学的面上说不过去。‎ 季兴所主持的新闻部,底下有一个“内参”小组,早几天写了一篇《长兴街税务所白吃白要成何体统》的批评性稿件,作为不公开发表的“内参”已分送给市委各个常委。季兴今晚揣着这个用信封装好的影印件,就是想拿给曹真看一看,也让他知道某些部下的劣迹,赶快进行严肃的治理。‎ 季兴在二十分钟后,按响了住在八栋中门二楼曹真家的门铃。‎ 门徐徐打开,胖胖的曹真大声说:“快进来,快进来。”‎ 紧接着一只浑身洁白的哈巴狗蹿了过来,并张着嘴亲热地叫了两声,然后立了起来,两只前脚在空中摆动了几下,分明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季兴暗笑老婆的无稽之谈:我手上什么东西也没带,这狗照样对人亲热!‎ 曹真让季兴在大客厅正中的真皮沙发上坐下,沏上一杯“特级龙井”茶,递过一枝“大中华”香烟。‎ 季兴问:“嫂夫人和孩子呢?”‎ ‎“她爸住院了。她领着孩子去看看。”‎ 那只狗此刻安静地伏在季兴的脚边,狗的身上分明飘逸出香水的味儿,季兴忍不住用手去抚抚它柔细的毛。‎ 季兴说:“这是一条挺可爱的狗。”‎ 曹真笑了,然后问道:“怎么今儿来看我了?”‎ ‎“想念老同学呗。”‎ 假话,假话。这么多日子不想,今晚想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只管说。”‎ ‎“没有事找你帮忙就不能来看看你?当官的思维就和我们不一样。”‎ 曹真似乎有些遗憾,嘴角扯了扯,又扯出一脸的笑,说:“季兴,你来了,我倒有事要找你帮忙哩。”‎ ‎“行,你说。”‎ ‎“长兴街税务所是我‘蹲’的一个‘点’,税收任务完成得好,作风也正派,你能不能派几个记者,搞出一个典型报道,当然,你大驾光临更好,我来亲自接待怎么样?”‎ 季兴说:“我回去向总编汇报一下,好不好?”‎ ‎“行。”‎ 季兴本想立即把那个“内参”影印件拿出来,但又忍住了。他心里想,是曹真高高在上,根本就没下到长兴街税务所去呢,还是下去了,却对那些歪风邪气姑息纵容?要么就是自个儿有所染了。季兴真的没有想到长兴街税务所是曹真的“点”,原以为他不过是个副手,这事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看起来,他真是个当事人了。如果猛地一下把影印件抛出来,会大扫曹真的面子,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季兴此刻极想换一个轻松的话题,比如谈一谈大学的生活,谈一谈孩子什么,曹真的手机却响了。‎ ‎“我是曹真。啊,半个小时后来我家,谈点工作上的事?好吧,我等着。”‎ 季兴松了一口气,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辞了。于是他站起来,说:“曹真,以后我再登门拜访,好吗?”‎ ‎“好。真是对不起。这些人也是,非得上家里来谈工作。”‎ 季兴走向门边。那只狗突然蹿过来,一口咬住了季兴的裤管,咬得紧紧的。‎ 季兴一下子愣住了。‎ 曹真的脸变得通红,说:“宝宝,让客人走,听话。”狗就是咬住不松。‎ 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装着影印件的信封,说:“曹真,忘记把这个东西给你了。”‎ ‎“这是什么?”‎ ‎“看了你就知道了。”‎ 哎,老同学,还这么客气。”‎ 狗松开了咬住的裤管。这狗眼倒是挺亮,这样的场景它定是见得多了,可它不知道那信封里装的只是一份稿件!‎ 季兴逃也似的离开了曹真的家。‎ ‎(微型小说选刊》2015 年第 3 期)‎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主要塑造了季兴、曹真两个人物形象,特别对曹真作了比较精细的刻画,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曹真虚伪的性格。‎ B. 小说开头写季兴和老婆的对话,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得益于老婆的提醒。‎ C. 小说中讲到季兴和曹真是大学同宿舍同学,关系融洽,这一背景的交代,旨在说明现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D. 曹真“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季兴“清高自居”,两人不同的性格形象,暗示他们之间矛盾的发生不可避免。‎ E. 报社的新闻稿件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季兴去曹真家拜访是因为稿件,离开也是因为两人对稿件内容的看法不同。‎ ‎12. 文章开头写季兴“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结尾却“逃也似的离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13.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狗眼”为题的好处。‎ ‎【答案】11. CE 12. ①通过对比,形成反差,清晰突出季兴对老同学关系认识的变化(揭示了曹真的真面目)。‎ ‎②增强情节的转折度和生动性,增加了可读性,趣味性。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反思生活态度,反思社会。 ‎ ‎13. .①“狗眼”二字别致抢眼、有趣,吸人眼球;‎ ‎②“狗眼”所见、“狗”的表现是本小说的主要内容;‎ ‎③让读者容易想到俗语“狗眼看人低”,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揭示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走后门,拉关系”的腐败想象,发人深省。)‎ ‎④揭示曹真这个主要人物亦如狗,具有“狗眼”特征.‎ ‎【解析】‎ ‎【11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旨在说明现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分析有误。季兴和曹真是大学同宿舍同学,关系融洽,这一背景的交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曹真性格的变化。E项,“报社的新闻稿件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分析有误。新闻稿件并非本文线索,只是叙述的故事的一个媒介。故选CE两项。‎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小说的人物,把握小说的主旨。然后分析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及其表达效果。开头写季兴“潇潇洒洒地出了门”,是因为他自信和老同学原来的关系很好,现在同学情一定还在,哪用得着提东西去,这样显得见外。而结尾他临走时匆忙给老同学一个信封,老同学却误以为是送给他的钱财,也接受了,这让季兴明白,两人之间已没有同学情谊,同学的眼里只有名利二字。这前后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让季兴清晰地认清同学的面目。从情节前后之间的这种反差和转折来看,这样写能使小说情节波折,增加小说阅读的趣味性,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和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等角度来考虑。本文的题目是“狗眼”,从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来看,用“狗眼”做小说题目,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从小说所写的内容来看,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季兴见同学的整个过程,都是“狗眼”所见。从表现人物的角度分析,物随主人形,这只狗见季兴来时主人相迎,所在作哈巴状,后来见主人不是很欢迎季兴,也没带什么东西来,所以就咬住了季兴的裤管,而曹真也是如此,具有“狗眼”一样的特点。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看,“狗眼”所表现了官场上的腐败现象,能引发读者的深思。‎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年,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国资委对国有企业久假不归的人员进行了登记、查访、清理,严肃整顿国企单位人员纪律作风。‎ ‎②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总价值高达 50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事闹得满城风雨,引起有识之士的谴责。‎ ‎③湖北大学古籍所的研究人员积多年词典编纂经验,披沙拣金向读者推出一部收词精当、释义精准的大型成语词典。‎ ‎④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北京游人如织,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乱扔垃圾蔚然成风,给首都环卫工人带来极大不便。‎ ‎③反腐败、打击资产泡沫、强化法治等是当前各级政府深化改革的重头戏,然而深化改革须弃实用主义,改革攻坚也力戒首鼠两端。‎ ‎⑥《今日在线》播出一段感人视频,某市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地对一个轻生女子进行劝说,一个小时后,终于缓解了该女子情绪。‎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成语望文生义,语境说的是国企有人长期请假不上班。②比喻灌给人智慧,使人头脑清醒。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深受启发。使用正确。③敝帚自珍:喻自己的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惜。使用正确。④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成语使用错误,语境说的是到处扔垃圾成风气了。⑤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时间里就可以成功。使用正确。⑥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造诣极深。用以称许刻苦钻研学问、创造业绩为他人所不及者。使用错误,语境说的是民警和消防员苦费心思劝女子不要轻生。故选B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黄金周临近,针对黄山每年人满为患的情况,风景区管委会建议广大游客提前预订山顶宾馆,以免届时晚上来的游客没有房间。‎ B. 近些年,央视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文化精品节目,陆续登录各种媒体,反响甚好。‎ C. 改革开放 40‎ ‎ 年的历史证明,只有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改革大业才能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稳健前行。‎ D.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表意不明,“晚上来的游客”既可指相对别人迟一点来到山顶的游客,也可指天黑了才上到山顶的游客。B项,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的结构是央视拍摄节目,后一个分句没有主语,承前指省略不当,应该是“节目”,可在拍摄后加“的”。D项,“问题”和“成熟”主谓搭配不当,删除“问题”或将“成熟”改为“解决”。故选C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1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学批评①______是一种认识,②______还是一种审美再创造,以往我们的批评,实际上③______对作家作品的一种认识、一种评价,这自然是批评的一种基础。④______,仅仅意识到这点,批评⑤_____处于一般反映的境界,⑥______意识到文学批评还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时候,批评才能迈进更高的境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跟 也 只是 因此 还只 倘若 B 不仅 而且 只是 但是 还只 只有 C 跟 也 还是 还是 仍然 只有 D 不仅 而且 还是 因此 仍然 倘若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关联词和介词的使用。复句中,关联词语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 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方法技巧:关联词语的使用比较灵活,需要在具体语境中通过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需要仔细辨析句子的内容层次及层次关系,还要注意句子的成份及结构。第一、二空,语境说的主语是文学批评,依据后面的“是……”“还是……”,可推知,前后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应该选“不仅”和“而且”,故排除AC两项。只是,意思是仅仅是;不过是。表示轻微的转折。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第三空后面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之间有轻微的转折。因此选用“只是”。排除D项。第四空后面的词“仅仅”,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意思跟“只”相同而更强调,由后面引出的内容“一般的境界”,“还是审美……的更高的境界”,可知第四空后面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因此选用“但是”。排除D项。第六处后面的“才能”可推知前面的关联词是“只有”。因此选用故选B项。‎ ‎【点睛】关联词、虚词的使用方法总结:‎ 一、虚词使用辨析方法:1.辨析有关近义虚词的异同,如“必然”与“毕竟”,“从而”与“进而”,“对于”与“关于”,“基于”与“鉴于”,“继而”与“既而”,“临时”与“暂时”,“另外”与“此外”,“屡次”与“一再”,“通过”与“经过”,“一定”与“必定”,“于是”与“因此”,“暂且”与“姑且”等。2.语意关系,如表目的,表原因,表条件与表假设,等等。3.有关搭配,如介宾搭配是否结构完整或使用恰当等。4.注意有关虚词的位置。‎ 二、关联词语的辨析及运用方法:1.‎ 掌握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复句的基本形式及关系词搭配。2.从整体上把握复句间的语意关系。3.比较辨析法。4.诵读法。主要是要结合语境,细心揣摩,体会语意是否通畅,等等。‎ ‎17.下面一段文字在词语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的一个特点,然后以“纪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 40-70 字(含标点符号)‎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摘自老舍《想北平》)‎ ‎【答案】比喻。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以作纪念。‎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并提炼出一个特点,然后以“纪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该题一题两问。考生先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然后总结出其中的一个的特点。本段材料出自老舍的《想北平》,“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杜鹃的啼叫来比喻自己想用心来表达对北平的爱。在《纪念》为话题,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写作时,一定要以“纪念”为话题,运用自已所确定的修辞手法,表达时语言要连贯,通顺,语意清晰。同时主题要明确突出。写完后,通读一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18.因果思维是探讨事物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下列文段,请运用因果思维,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具有这种思维特点;(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 60-80 字(含标点符号)。‎ 总之,就当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而言,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诸如勤俭节约的这一类被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答案】传统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创造的文化成果,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国人的文化基因。‎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写作前,仔细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按要求写作。本题要求运用因果思维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段话。考生可以先审读题目所给的例文,分析其中是如何体现因果思维的。例文前面是现象,是结果,后面是分析其中的原因。考生就“传统文化”,可以先提出现象或观点,然后再分析原因。分析时,要注意,主题要突出,也就是观点要明确,原因分析要有力,能紧扣观点,表述时语言要清晰通顺,语意完整。‎ 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奋发吧,少年 追至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还是爬行动物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钻木取火,焚林耕植……一点一滴都是祖先的血汗,一撇一捺都是祖先的进步与创新!‎ 时至今朝,人类依然没有忘记创新,可创新的路途,岂是一路落英缤纷,鸟语花香?这条路上有哀怨,有汗水,甚至有高尚的灵魂!可见其不凡,更可见其崎岖,坎坷,可谓“难于生青天”。但也不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荣誉不断,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谓耗尽毕生所有,倾心倾力。有一次,他在飞机上做研究,一次不慎的爆炸差点导致他左眼失明,甚至让飞机险些坠毁,管理人员气急败坏,将他所有的研究物品抛下飞机。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只是比平日更加多了一份小心,最终,电灯问世!他,享誉世界!‎ 不只是西方文明,有如此浓重的辉煌,华夏文明亦然不逊色。就人们口中常说的唐诗宋词汉文章,若不是几天年来,先人们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学史上何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情壮志?何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怅苦楚?何来那一声珍重中的蜜甜的忧愁?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创新与努力终会成就你的脱颖而出,驰名世界。齐白石笔下的虾个个活灵活现,宛如越到纸上一般。徐悲鸿的千里马更是雄赳赳,气昂昂,足以彰显中华民族之气概。在历史上,他们独挡一面,才有我们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高歌:“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相信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而不再困惑,我将带着困惑永远寻找、探索。‎ 时间匆匆滑过,可即使如此,它仍不忘在人们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可有些人,他们总喜欢在时间身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一成不变不是愚蠢,而是愚不可及。所以,奋发吧,面朝朝阳的少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是针对年轻人的做法“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批评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练就本领,然后在谈名利”“不要虚荣”“要求抗挫能力”等;从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因自身条件差而失去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天有多高”。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是文章有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针对“青年人”的做法辩证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立意。‎ ‎ ‎ ‎ ‎ ‎ ‎

相关文档